張愛玲第二段婚姻:哪有什麼美好,不過是一場磨難

2020-10-14 藏花度

在如今人情冷淡,愛情速食的年代,我們都更願意看那些相濡以沫,矢志不渝的感情,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名人的愛情,都被寫成要麼是不離不棄,要麼是赤心相待,哪怕文字背後的真相是滿目瘡痍。

比如張愛玲與賴雅的愛情,大多文字講到張愛玲第二段婚姻,都會以張愛玲把名字改為「愛玲·賴雅」這一舉動,作為張愛玲與賴雅深愛的證據。

事實,在美國,特別是19世紀的美國,女性結婚後隨夫姓是當地的法律要求,只有隨夫姓,在當地生活才可以更方便和自由。

而張愛玲與賴雅,婚姻11年,是窮困潦倒,顛沛流離,狼狽不堪的11年。

日子如此,何來美好?如果這樣都能被頌為美好,就不存在」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話了。

張愛玲與賴雅相遇初始時,也許是存在愛情的。

那個時候的張愛玲,先是因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身份,在國內文壇的發展和聲譽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再加上對家人的失望,張愛玲決定離開上海,去了香港。

她曾以為在香港能拼出自己的一席之位,只是在香港蹉跎了好幾年,她依然租著房,很多作品也並無大火,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於是,張愛玲決定前往美國,張愛玲天真的認為,在美國,有她最好的朋友炎櫻,有蓬勃的文學氛圍,還能遠離國內凌厲逼人的政治形勢。

張愛玲先是到了紐約見到了炎櫻,炎櫻也很熱情,帶她逛紐約,為她引見胡適,還給她找到一所簡陋宿舍,希望張愛玲可以紮根於紐約。

只是在紐約幾個月的奔走,尋找機會,幸運並沒有降臨到張愛玲身上。

於是,為了生存,也為了找到個可以安身的寫作之所,張愛玲申請去了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文藝營。

就是在這裡,張愛玲遇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

賴雅與張愛玲際遇有相似的地方,兩人都曾轟轟烈烈地活過,又都曾在命運的幾經輾轉中落魄失意,如今都淪落到居無定所,流連於各個免費文藝營。

這樣的兩個人相遇,註定會產生惺惺相惜的親近感,更何況從小缺父愛的張愛玲一向喜歡大齡的男性,賴雅博學,樂觀,閱歷深,還很幽默。

所以,剛至異國,無依無靠,事業無著落的張愛玲被賴雅深深吸引。

只是,女人一旦愛了,智商就為零了,這話一點也不假。

賴雅縱是才高八鬥,人脈寬廣,談吐出眾,但掩蓋不了他窮困落魄,身體孱弱的事實,這樣的男人,也許適合做朋友,但絕不適合做丈夫。

賴雅與張愛玲在相識之初,有這樣的一個小插曲:

賴雅與張愛玲在新罕布夏州彼得堡的文藝營一起沒多久,賴雅在該文藝營的期限已到,他需要離開這個文藝營,去往下一個免費的文藝營,張愛玲去送賴雅,把自己身上不多的現金給了賴雅。

張愛玲無視賴雅的窮,也無視他們之間29歲的年齡差。

賴雅離開張愛玲所在的文藝營不久,張愛玲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是張愛玲第一次懷孕,手足無措,於是去找賴雅。

賴雅倒是有擔當,熱情接納張愛玲,他們約定孩子打掉,然後結婚,之所以放棄孩子,是因為他們一致認為還沒有這個經濟能力要孩子。

然後,他們就結婚了,租的房子,連家具都是向賴雅表嫂借來的,沒有鑽戒,沒有婚房,只有一個簡單到如一個小聚會似的婚禮。

這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

他們8月結婚,10月賴雅就再次中風進了醫院,張愛玲衣不解帶地照顧。

賴雅出院後,很是心疼張愛玲,陪張愛玲去了一趟紐約,還買了一副義大利產的真皮手套給張愛玲。

張愛玲很是興奮,這是她認識賴雅以來收到的最昂貴最奢侈的禮物。

我看張愛玲的傳記,每每看到張愛玲與賴雅生活的細節,都特別感慨,張愛玲,名門之後,文壇巨星,竟在年近40歲時,為丈夫買的一副手套開心到手舞足踏,這日子是有多潦倒?

更讓人唏噓的是,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後,苦難的課題不僅僅是貧窮。

賴雅與張愛玲結婚後,身體每況愈下,賴雅不斷地因各種病住院,婚後第七年開始更是直接癱瘓了。

張愛玲一人承擔著一個家的經濟周轉和照顧病人的巨大壓力。

為賺到更多錢,改善生活,張愛玲輾轉於美國,臺灣,香港,做各種文字類的兼職,包括她不太喜歡的翻譯活。

為給賴雅治病,為省錢,張愛玲和賴雅四處搬家,省吃儉用,過著如流浪般的生活,為生活算計得筋疲力盡,也常常窮到足襟見底,活得狼狽不堪。

張愛玲的一生,沒去見母親臨終最後一面,常被人詬病。

其實張愛玲母親去世那個期間正是張愛玲與賴雅婚後第二年,賴雅也才從醫院出來,張愛玲為生計日夜奔忙,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張愛玲籌備盤纏去英國看母親是相當困難的,張愛玲是沒錢,所以沒去見母親最後一面,當然也存在不敢面對母親這個因素,活成這樣,如何讓母親安心?

而張愛玲的創作生涯在與賴雅結婚後,也深受影響,因為要照顧臥病在床的賴雅,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花大量時間去做一些無靈性的文字工作,張愛玲再也做不到心無旁騖地創作。

縱觀張愛玲的作品,那些最有靈性和生命力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她與賴雅結婚前,及賴雅去世後。

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只有短短的11年,但賴雅有近四年的時間都是床上和輪椅上度過的,一直都是張愛玲在照顧他,當經濟困難時,張愛玲甚至要變賣她母親給她留下的古董,以維持生活和支付賴雅的醫療費用。

張愛玲默默侍侯著賴雅終老,而賴雅去世後,賴雅女兒還找到張愛玲,猜測張愛玲私吞了了賴雅的遺產。

張愛玲與賴雅走過的11年,一直都是張愛玲傾盡全力地撐著,付出著,只是結局也並不圓滿,本可以定義情深義重,但賴雅女兒又因遺產對張愛玲諸多糾纏,讓張愛玲再一次領略了這世間最不堪最醜陋的一面。

所以為什麼張愛玲在她人生中最後一部圖文集《對照記》裡,就連已不再聯繫的弟弟張子靜和曾經好友炎櫻都有多次提及,卻隻字未提婚姻11年的丈夫賴雅?

也許,那場婚姻已不值得她回顧和記錄。

她在《對照記》這本書裡寫著:「童年是悠長永生的,愉快地度日如年,成長期是崎嶇漫漫的,滿目荒涼卻看不見盡頭,唯有祖父母的婚姻色彩鮮明,給了她很大的滿足。」

可見,她一直在珍藏童年和所有美好的人和事,也和我們一樣嚮往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婚姻。

只是,這樣的她,終其一生,都未曾遇到過可以給她長久安穩的男人。

張愛玲相關文章:

本文為「藏花度」原創,抄襲盜用必究。

如果您認為我的文章還可以,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感謝!

作者:藏花度,擅長寫人物爆款,將用靈性的文字,溫暖你,警醒你,治癒你。

有人因事而名,有事因人而典,書寫這些那些被隱藏的世間事!

相關焦點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這一句「不愛是一生的遺憾 ,愛是一生的磨難」表述出了她的內心 的對白,不愛是遺憾,而愛卻成了她自己的磨難。這也正是她和胡蘭成婚姻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愛玲的世界。張愛玲是一位非常獨立自主的女性。張愛玲在幼年時親眼見證了封建社會中女子地位的低下,看到自己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生兒育女,而父親在外花天酒地。
  • 她經歷兩段婚姻,一輩子悽涼悲劇,張愛玲的矛盾人生
    首先大家都能想到的是她的婚姻。她這一輩子歷經了兩段婚姻,一段是在23歲,另一段是在36歲。可是這兩段婚姻,都是遇到了比自己年齡大的人,這也是她矛盾和悲劇的原因。從她的這兩段失敗的婚姻可以看出,她有著非常深的戀父情結。她渴望從愛人那裡得到如同父親一樣的愛,可是這兩段婚姻都沒能讓她如願。
  • 為什麼說讀懂了張愛玲的《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
    張愛玲在《留情》中通過文字的漸次鋪排,延展到了人性、人生、命運,給人深刻的思考和啟示。許子東教授曾這樣評價,看懂了《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這部小說並非張愛玲眾多小說中最有名的,但卻深得張愛玲的喜歡。這部小說寫於1945年,當時張愛玲不過是25歲的樣子。
  • 張愛玲和胡蘭成:所謂傾城之戀,不過是一場渣男騙局
    張愛玲曾在寄給胡蘭成的照片上寫過一句話:「當她見到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心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可見張愛玲是多麼愛胡蘭成,不顧自己的尊嚴,而那麼卑微地愛著。只可惜,這段感情從來沒有被珍視過。孤獨的童年造成了對愛的渴求。
  • 張愛玲: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
    但是當開始一段婚姻之後,這種戀愛的熱情就就會慢慢冷卻下來,她也逐漸看到了老公身上的種種不完美,甚至兩個人吵架的次數也比從前要更多。這讓莎莎逐漸對這段婚姻產生了失望,她想像中的婚姻應該是夫妻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珍愛,不論發生任何的風雨,兩個人都能夠安然無恙地攜手走完這一生。
  • 張愛玲《半生緣》:勇敢的女人擁有的是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
    張愛玲的《半生緣》中說道:勇敢的人才配有愛情,懦弱的人只有婚姻。不管是現在的女子,還是以前的古代的女子,愛情永遠都是美好的,勝過了生活中的粗茶淡飯,或者是一生的錦衣玉食,女人,對於愛情,永遠都是渴望的。
  • 張愛玲《傾城之戀》:把婚姻當「救命稻草」的女人,註定會輸
    張愛玲筆下的白流蘇,溫柔,善良,體貼,勇敢,可這些美好的品格都是無用的。離婚之後的她,被迫回到娘家,被哥嫂將家當揮霍一空之後,餘下的只有嫌棄,內心的孤苦寂寞無人能懂。在那個年代,一個敢於離婚的女人,已經是異類了,更何況白流蘇還是個一無所有的女人。所以,她如果不去尋找出路,那她餘生的日子一定不會好過,上海的白公館不會有她的立足之地。
  • 張愛玲:女性最高級的魅力,在於歷經磨難仍舊慈悲,相信美好
    雖然家族歷史身世顯赫,但並沒有給年幼的張愛玲帶去太多美好張愛玲的父親是典型的遺少富家公子,典型的舊社會紈絝子弟,吃喝嫖賭抽,張愛玲的母親則是新式女性,熱愛自由和美好,學過油畫留過洋,最希望跟愛人一起吹著風細品咖啡。三觀不合的結果自然是分道揚鑣,張愛玲的父母籤署離婚協議,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很快便娶了新的女人,張愛玲的悲慘童年自此拉開序幕。
  • 張愛玲《留情》——婚姻如人飲水,留有多少情,只有己最知
    可能部分人並不看好他們的婚姻,認為不過是一場把婚姻當作籌碼的錢色交易,可實際上,這種說法也並不準確,暫且不談兩人之間是否有感情,單從二人婚姻的本質來說,未必有錯。作品中的敦鳳與米先生的婚姻就是以上述因素為基礎的結合,敦鳳可以給予米先生陪伴、照顧以及體面,米先生可以保證敦鳳安穩舒適的生活,婚姻的利己性與利他性都可以在這段婚姻關係中得以實現,也就促成了二人的結合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維持婚姻穩定的狀態。很多人可能會心存質疑,沒有感情的婚姻如何長久?利益追逐的結合又當真幸福?
  • 婚姻的真相是什麼?張愛玲用一部《留情》道出玄機
    婚姻到底是什麼?張愛玲的小說《留情》,我們可以在從中悟到婚姻的真相。1945年,張愛玲發表了《留情》,那時她和胡蘭成結婚才半年。結婚那年,胡蘭成38歲,她25歲,沒有舉行儀式,只寫了一紙婚書。半年時間不長,但已足夠讓人看清婚姻的真面目。
  • 張愛玲《第二爐香》,從另一角度解讀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原罪」
    文丨卿心君悅《第二爐香》,張愛玲中篇小說之一,這篇作品在大多讀者眼中遠沒有《第一爐香》出色,甚至於一再被簡單的解讀為:「一個性無知女人引發大學教授自殺」的低俗且「骯髒」的故事。張愛玲這兩篇「沉香屑」的系列作品,靜下心細細品來,會聯想到很多沉重的思緒,無論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性轉變,還是小家庭背景下的內在根源矛盾,或許這些才是張愛玲劍指之處。
  • 張愛玲與黃逸梵:此生你我母女一場,卻有太多遺憾
    這是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感嘆,她漂泊卻又燦爛的一生裡,留下了許多人的痕跡,有為世人唾棄的漢奸胡蘭成,有古怪又痴情的姑母張茂淵,而母親黃逸梵,卻是她最愛卻又最恨的人。究竟是怎樣的一對母女情,成了這兩位孤傲又自我的女人心裡最深處的傷口?一、不幸的婚姻導致了畸形的親子關係誕生在低質量婚姻家庭裡的孩子,勢必要承受更脆弱的親子關係。
  • 所謂男女愛情,就是一場博弈——張愛玲《傾城之戀》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一個落沒貴族之家,她天資聰穎,7歲時就能寫小說,24歲時就以《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炮走紅,轟動了大半個中國文壇。她年少得志,曾和汪偽政府的胡蘭成有過短暫相戀,這段感情也讓張愛玲受傷至深,後來她遠赴美國,邂逅了第二任丈夫賴雅,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後半生。
  • 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胡蘭成?她在這段感情裡得到了什麼?
    有朋友下面評論說,如果張愛玲沒有遇見胡蘭成就好了。張愛玲和胡蘭成的這段感情被討論很多很多,後人絕大部分都在為張愛玲惋惜,如果沒有遇見漢奸文人胡蘭成,張愛玲會不會感情生活更順利,或者有更好的作品出來。這些都是假設,一段感情的發生,總會有它的理由。張愛玲愛上胡蘭成同樣是如此。
  • 張愛玲胡蘭成的不幸婚姻:變質的愛情,要及時止損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他們在亂世中相知相愛,直至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場「傳奇」。張愛玲曾給胡蘭成寫了一句話:「她見了他,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高興得,又從塵埃裡開出一朵花來。」
  • 讀懂張愛玲《留情》:讀懂了婚姻
    米先生的大太太,和米先生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認識,很快有了感情結了婚。但是脾氣暴躁,甚至有點神經質,幾個孩子為了避免和她起衝突全都跑到內地去讀書。著有《張愛玲的文學史意義》的許子東教授,曾這樣評價:看懂了《留情》,也就看懂了婚姻。
  • 張愛玲:一生所為何求?不過一個「懂」字
    張愛玲不會被生活中的磨難打倒,她的心靈深處有一個心願——去看懂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筆來表達心中的美。張愛玲離開冰冷的、不再愛她的母親,去了港大,開始了她的新生活。在港大,張愛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當作家,整日在書海中埋頭苦讀。
  • 一代才女張愛玲100周歲!2020,愛玲愛玲年,你記得她的哪一句
    世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張愛玲。今年2020年,張迷乾脆稱之為「愛玲愛玲年」。今年是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也是她逝世25周年。9月30日,恰好是張愛玲100周歲生日。為愛歡欣,為錢磨難,從海上花開,再到花凋海外,一代民國才女張愛玲的傳奇人生,始終讓人唏噓。最後都凝成了她自己作品裡的一句話——「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
  • 塔羅測:目前這段感情或者婚姻如果堅持下去會有複合的希望嗎?
    因為看不到這段感情的未來,所以在你心中已經有了逃離這段感情的想法。或許是因為你太過於著急確定一份感情,其實這段感情還有複合的希望,現在就放棄可能有點為之過早。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對這段感情留一點時間,還有複合的機會。或許是因為最初你把這段感情看得太重,現在的發展距離你的期望有些偏差,而你更想要一份簡單一點的感情或者婚姻,所以產生了放棄的想法。
  • 晚年張愛玲:平均每星期搬一次家,她是病了還是在躲什麼?
    文|野百合張愛玲去世後,一些華人記者尋訪她最後生活過的美國公寓,找到房東太太,讓她描述一下張愛玲的樣子。房東太太回答:「對,是有這樣一位太太住在我這裡。」接著,她用手指著自己的腦袋,繼續說:「不過,她這裡好像有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