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第二爐香》,從另一角度解讀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原罪」

2020-12-04 卿心君悅

文丨卿心君悅

《第二爐香》,張愛玲中篇小說之一,這篇作品在大多讀者眼中遠沒有《第一爐香》出色,甚至於一再被簡單的解讀為:「一個性無知女人引發大學教授自殺」的低俗且「骯髒」的故事。

然而這篇作品的內在並沒有如此低劣,在作品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話:

「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

想來張愛玲是想說明故事的好壞,重點還是在於讀者的理解,這有點像餘華在《活著》自序中提到的,作品的內在需要讀者去挖掘並發聲,對於部分作品我們不能完全根據字面的情節描述去理解,有時還需要從中去深深挖掘內在的「韻味」。

張愛玲這兩篇「沉香屑」的系列作品,靜下心細細品來,會聯想到很多沉重的思緒,無論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性轉變,還是小家庭背景下的內在根源矛盾,或許這些才是張愛玲劍指之處。

比如作品中蜜秋兒太太的種種做法都可以看成產生於原生家庭的內在問題,而對於愫細的「性知識缺乏」狀態及由此產生的觀念抗爭都可以看成是原生家庭對子女造成的直接影響,羅傑安白登的遭遇則可以看成由此可能會對婚姻帶來的後果。

這篇文章,就將以此脈絡為指引,去解讀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所能帶來的一些影響。

「無疑地,蜜秋兒太太與靡麗笙兩人都有充分的悲哀的理由。羅傑安白登就是理由之一。為了他,蜜秋兒太太失去了愫細。為了愫細和他今天結婚,靡麗笙觸動了自己的心事。」

這是《第二爐香》中,羅傑將要迎娶愫細時,發生的情節。

羅傑安白登一個年已40的大學教授,作為一個身住異鄉的英國人,可以迎娶21歲美麗的愫細,是他一生最為快樂的一天,他愛她,愛的徹底且瘋狂。

當時他未曾思考這段婚姻可能存在的問題,40歲的教授,住在學校安排的宿舍裡,僅憑薪酬度日,在這種狀態下是如何能娶到愫細的(比他小19歲且貌美如花)。

他認為是幸運,是愫細的愛,是蜜秋兒太太早年守寡困境下的無奈之舉,反正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可其實,愫細確實也喜歡羅傑,但是他並不幸運,因為蜜秋兒太太對他的「認可」卻別有目的。

蜜秋兒太太早年喪偶後,除卻三個女兒外「一無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心理變得扭曲,捨不得女兒離開她身邊,為此她沒告知女兒任何關於婚後性行為的事情,以致大女兒靡麗笙婚姻「不幸」,並在輿論的「悠悠之口」下逼死了其丈夫(弗蘭克丁貝),而羅傑很不幸的成為蜜秋兒太太的下一個迫害對象。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導致這段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依賴——過度的依賴

在作品中蜜秋兒太太心理扭曲的原因也在於此,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存在於部分家庭之中,只不過程度沒有作品中那麼「深」。

對子女過度的依賴,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當從一家人,裂變為兩個家庭,無論能否接受,這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有些父母會將此當成一種解脫,有些父母會為子女感到幸福,還有一些父母會覺得因此失去了至關重要的一個情感寄託,喪失安全感,想來類似「娶了媳婦忘了娘」、「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言語,就或多或少的就帶點這樣的意味。

這份心情可以理解,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一旦處理不當帶來的影響卻不可預測。

傑弗遜說:「情感豐富固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但也是釀成許多災難的始因」,想來無論是《浮生六記》中的「情深不壽」,還是《第二爐香》中一系列的悲劇,絕大部分原因皆在於此,只不過前者是陳芸用情至深,後者是密秋兒依賴過度,而這些都屬於情感豐富的一種。

子女結婚後,意味著將組建成一個全新的「新生家庭」,每個家庭都會有相對獨立的一面,比如情感、比如空間,一旦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很容易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到相對獨立的新生家庭中去,由此很可能會對新生家庭帶來影響。

即便不會發生類似密秋兒太太那樣極端的事件,也可能會影響新生家庭的正常生活及情感孕育,部分家庭中「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親情(父母與子女的親情)與愛情(子女婚姻中的愛情)看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並不應該扭成一股,否則無論於親情,於愛情都是一種傷害,如同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也是對此的佐證。

建議:

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子女的婚姻。必要時進行正確的情感疏導及指引(無論是對已,還是對子女)。柯羅連科曾說:「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時候才有價值」,這裡的感情並非單指愛情,也包含著親情(父母對子女的情),順從自然(無論是規律、還是道德倫理)的發展,正確看待「情感的變化」,或許才能讓一段情體現最大的意義,而這也是對「度」的一種正確衡量標準。

「方才我就打算回去的,我預備下山去打電話,或是叫一輛車子。後來。我又想:不,我不能夠……我母親……為了我……累了這些天……這時好容易忙定了,我還不讓她休息一晚?……我可憐的母親,我將怎樣告訴她呢?」

這是《第二爐香》中,羅傑安白登與愫細新婚第一夜,「性無知」事件爆發後,愫細想要回家的場景。

從作品情節的描述中來看,在蜜秋兒太太對女兒的教育中從未涉及過「性知識」,也因此產生了羅傑與愫細關於婚姻「愛的教育」間的對抗,從中可以看出愫細的觀念完全是受蜜秋兒太太的影響形成的,在作品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你想我母親會容許她知道麼?連我們所讀的報紙,也要經母親檢查過才讓我們看的。」

在這種狀態下,靡麗笙及愫細的悲劇實屬一種必然,也因此出現了作品中巴克(羅傑的校長)的那聲嘆息:

「她還是個孩子……一個任性的孩子……」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導致這段婚姻不幸的直接原因是:父母的影響——錯誤的愛與教育

在作品中靡麗笙及愫細存在「性概念缺失」的原因就在於此,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方式大多可以分為兩方面,愛與教育,雖然目的不會像作品中密秋兒那般「自私」,想法也不會那般「惡劣」,但是某些想法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存在著「雷同」。

對子女錯誤的愛與教育,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談父母的愛,對子女的疼愛本是極為正當的事情,但是卻有很多父母忽略了「不恰當」的愛可能會帶來的影響。

比如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對此可分為兩方面:

「戀父」、「戀母」情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過「戀父與戀母」情結的心理學概念,無論是張愛玲《心經》中的許小寒,還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幼年的何塞·阿爾卡蒂奧,都存在此類問題,看似是禁忌的話題,卻又是不得不去重視的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一旦不注意方式或沒有保持必要的「邊界」,由此很容易讓子女對父母產生過度的情感依附,從而對子女的婚姻造成不良的影響,無論是婚姻的期盼度、擇偶的傾向,還是婚後生活的幸福感、情感的孕育。

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很容讓子女對父母的情感過度依賴,形成【依賴性人格】,從而導致缺乏獨立與主見。

在現實生活中,「媽寶男」就是對父母過分依賴的產物,而導致的後果,將會讓子女在婚姻中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難以承擔婚姻中的責任,並以此產生種種婚內的矛盾。

△再談關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子女來說,人生的觀念及思想的樹立,主要來源於父母及家庭、學校與社會,因此父母的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旦父母的教育存在「不妥當」,很容易對子女的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如同作品中靡麗笙與愫細的「性概念缺失」。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不妥當」教育,可能會對子女婚姻帶來的影響:

不正確的婚姻觀念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建議:

父母的愛要適當父母的教育要妥當德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說:「情感像吹動帆船的風力,理智則是把持方向的舵手」,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原本無錯,畢竟現實中少有密秋兒太太那般的父母,但一旦方法與方式不當,也容易讓愛偏離正確的方向。

「現在,環境逼迫他,把他推到大眾的圈子外面去了,他才感覺到圈子裡面的愚蠢——愚蠢的殘忍……圈子外面又何嘗不可怕……」

這是在《第二爐香》中,蜜秋兒太太將羅傑與愫細新婚夜當晚發生的「事情」傳播出去後,給羅傑安白登帶來的影響。

因此,羅傑的生活陷入了困擾,遭周圍人白眼,被身邊人議論,並為此放棄了工作,這種困擾無法解決,就像他在作品中思慮的:

「他能夠對這些人解釋愫細的家庭教育的缺陷麼?」

不能,那麼蜜秋兒的目的是什麼?很明確,當時的法律,協議離婚並不生效,除非一方「犯奸、瘋狂、或因罪入獄」,由此只好從輿論中逼迫他,摧殘他,讓他像大女兒的丈夫那樣無法立足,最終自殺了之,作品的結尾蜜秋兒還是達成了目的,羅傑不堪重負,同弗蘭克丁貝一樣選擇了自殺。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推動這段婚姻不幸的一大因素:幹涉——過分的幹涉

在作品中蜜秋兒是一位陰毒的母親,為了達成目的強行幹涉女兒的婚姻,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婚事的幹涉,也很容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在矛盾上、爭執上。

或許原只是觀念上的衝突,然而一旦多方參與,小的矛盾,很可能會演化成大的碰撞,無論是「圈內」的兩個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的碰撞,還是「圈外」家庭與周邊社會的碰撞,或許感覺這有些誇大其詞,但細細品味作品中的部分情節,確實存在著很大可能。

對子女婚姻的過分幹涉,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說「圈內」的碰撞,新生家庭是由兩個原生家庭分裂產生的,當新生家庭內部產生矛盾不擴散時,矛盾從夫妻間爆發,最終也會由夫妻間熄滅。

然而一旦原生家庭參與進來,難免各自會有偏向,何況有些矛盾是無法對外敘說清楚的,比如作品中由「性」產生的矛盾,甚至於即便能敘說清楚,原生家庭的幹涉也很容易傷害到其中一位當事人。由此,內在的矛盾無法平息,外在的矛盾又會一波又起,新生家庭的感情怎能經得起這一番波瀾。

再說「圈外」的碰撞,部分父母有時會將子女婚姻中出現的問題當成「無聊」或博取「同情及認可」的話題講述給他人,這就類似於張愛玲《金鎖記》及《怨女》中,七巧與銀娣的做法一樣,他人聽到後的表現各不相同,好一些的或許類似作品中巴克那般表示「同情」,嚴重一些的難免會橫生額外的事端,如同作品中毛立士的做法:

「他明知道她沒有充分的離婚理由,可是他(毛立士)一口答應為她找律師,要把這件事鬧大一點。」

同時,這其中還不乏摻雜不問青紅皂白、不講對與錯,以「抱打不平」為名實際想達成其他目的的人,最後矛盾不斷擴大,無法收手,最終婚姻在混亂中結束。

建議:

必要時建議可取,任意幹涉不可取(尤其事關矛盾與爭執,輕易不要幹涉)不得不幹涉時,請理性參與傅雷曾說:「情感與理性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身為父母對子女的擔心與關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肆意幹涉的理由,愛要伴隨著理性,這樣的愛才更能體現價值。

在《論語·先進》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想來用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尤為合適。愛不能為傷害免責,所以愛,也需要慎重。

卿心君悅,百度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

相關焦點

  • 解讀《第二爐香》: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導致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
    幾天前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張愛玲《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故事,我們來談談她《沉香屑·第二爐香》。如果《第一爐香》是關於一個年輕女孩在奢華生活中的墮落;  那麼《第二爐香》是關於一個女孩對欲望的恐懼導致婚姻悲劇,或者一個家庭對女兒不必要的性教育直接導致兩個男人的悲劇。  上面寫著張愛玲  所以人們喜歡用「髒」來描述這個故事,事實上我不太喜歡,我想即使張愛玲我也不想變成這樣。
  • 解讀《第二爐香》:家庭性教育的缺失,釀造了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前幾天我們講了關於張愛玲《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故事,今天我們說她的《沉香屑·第二爐香》。如果說《第一爐香》寫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在奢靡生活下的墮落;那麼《第二爐香》講的就是一個女孩對欲望的恐懼導致婚姻的悲劇,又或者說是一個家庭對女兒不做必要的性教育,直接導致了兩個男人的悲劇。張愛玲在《第二爐香》裡面寫道:「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
  •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第二爐香
    張愛玲的文筆極美,很容易便被帶入她的意境,短短一段字,戰前奢侈糜華的香港已躍入眼前,那麼期待故事的開端。張愛玲最愛《紅樓夢》,讀了一輩子,她說人生有三大憾事,其中之一就是"紅樓未完」。她研讀紅樓夢,中晚年時期,花費十年時間,寫出一部《紅樓夢靨》。
  • 張愛玲《第二爐香》‖一個「髒」的故事,更是個悲哀的故事
    今天,我們繼張愛玲的《第一爐香》之後,接著分享她的《第二爐香》,雖說這裡有第一第二的數序排列,但在它們之間卻是沒有直接關聯。如果非要說有,那便是都帶有深沉的悲劇色彩。《第一爐香》寫的是一個清純女孩兒的墮落,《第二爐香》寫的是一個大學教授的輕生;那墮落的女孩是因著自己愛上一個不值得去愛的人,而這大學教授之所以遭此結局則是因為新婚妻子的「至清至純」。
  • 在華英國大學男老師因情自殺: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想表達什麼
    1943年4月,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雜誌發表後,一炮而紅。次月,她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講述了一樁在華英國人的性醜聞。小說寫性醜聞和性變態,仿佛是博出位賺人眼球,其實獵奇背後的張愛玲著眼的是特殊時空裡的英國國民性。
  • 張愛玲《第二爐香》:新婚之夜出走的新娘,真相令人細思極恐
    對於婚姻與愛情,張愛玲一直是冷眼旁觀,用著毫無痕跡的冷與狠來面對愛情與婚姻,而她的短篇小說《第二爐香》就是講述了一個新婚之夜出走的美麗新娘愫細,而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02 悲劇的源頭只是出於家庭教育張愛玲是一個心狠的才女,通篇文章裡並沒有任何語言暴力,可是卻在她冷冷的述說中,靡麗笙的丈夫因為長期的壓抑,導致自殺身亡。而剛步入新婚的羅傑也因為愫細新婚之夜的大鬧特鬧而身敗名裂。
  • 張愛玲《第二爐香》:那個性恐慌的女孩逼死了自己的丈夫
    文/暮妍 圖/網絡每次看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我都特別感慨,甚至是唏噓,居然會有人在新婚之夜因為性無知而牴觸床笫之事,認為自己丈夫是個畜生。《第二爐香》寫於1943年,是發生在香港的一個悲哀故事,講述了一個對性慾極度恐慌的女孩步入婚姻後因為自己的無知造成了一場婚姻悲劇。平凡普通的單身漢要結婚了故事的開場是美好的,羅傑正緊張而又興奮地準備迎娶自己的新娘愫細。
  • 《第一爐香》中的上世紀香港浮華,賭王何鴻燊是張愛玲小說原型?
    很多人知道《賭城大亨》是以何鴻燊的經歷為原型創作的電影作品,卻不知,這位傳奇大亨或許也是另一部文學作品的原型。這部作品就是張愛玲的中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第一爐香》:講述舊世紀的香港浮華,主角原型或是何鴻燊。
  • 張愛玲《第二爐香》:先婚後愛釀成苦果的原因,真是太傻太天真?
    張愛玲的《第一爐香》被稱為「天才少女」之作。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女孩被物質引誘最終失去選擇自由的悲劇故事。《第二爐香》延續了這種悲劇。不過張愛玲把筆鋒轉向了男人,變成了一出男性在婚姻中的悲劇故事。《第二爐香》講述的是大學教師羅傑安白登迎娶了夢中情人愫細蜜秋兒,卻在新婚當夜,因愫細不懂人事倉皇出逃,徹底毀了羅傑的聲譽和前途。最終,羅傑被愛與現實的拉扯,逼到自我了斷。表面看,羅傑與愫細的婚姻悲劇,似乎就是太傻太天真的愫細,一手造成的悲劇。但事情真那麼簡單嗎?
  • 《沉香屑·第一爐香》:寫盡了張愛玲青蔥歲月裡的彷徨和絕望
    張愛玲&梁太太:她永遠不能填滿她心裡的饑荒,她需要愛――許多人的愛……《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發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她說成名需趁早,彼時,23歲的她夾著一封推薦信和《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的稿子怯生生的敲開了紫羅蘭小築主人家周瘦鵑的門,而後,她就名滿了天下
  • 重讀張愛玲,張愛玲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帶著張愛玲上路
    重新拾起張愛玲完全是因為許子東的一句話,我想以前我不喜歡讀張愛玲也許是因為年齡不到吧,既然現在已經有了讀她的資格,為什麼不再試一試呢?就這樣,我趁著假期回老家,帶著張愛玲上路了。我按著目錄的順序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的讀下去,先是金鎖記,然後是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封鎖,散戲。張愛玲在一九四三年風靡上海的這幾部中短篇小說就這樣讓我給一口氣讀完了。雖然這一次沒有像我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讀她時那樣厭惡她筆下的人物,但我仍然是非常的困惑,不能理解以她當時才不過二十三四歲的年齡,如何能寫出這樣晦暗,詭異,對人生深入骨髓的悲哀。
  • 張愛玲《第二爐香》:溫柔地殺死你
    張愛玲《第二爐香》故事的很簡單,一個沒有受到過任何xing教育的新娘子在新婚之夜逃離婚房,並將丈夫是色情狂的事公布於眾,新郎官不堪壓力最後自殺身亡。那個寡婦密秋兒太太才是這個故事的幕後大BOSS,她用看不見的刀殺死了兩個女婿,而那兩個洋娃娃一般的女兒,已經差不多瘋了一個。
  • 《第一爐香》:低到塵埃的愛,張愛玲處女作,卻是她初婚的預言
    這個張愛玲的處女作《第一爐香》裡的主人公葛薇龍說的一句話。讀完小說,再聯繫張愛玲後來的婚姻狀況,才覺得這簡直就是張愛玲自身的超前預言。《第一爐香》講的是從上海來到香港讀書的葛薇龍,遇到了經濟苦難,為了順利畢業,寄居姑母家並一步步墮落成風月場上交際花的故事。
  • 張愛玲《第二爐香》:看似骯髒的「性」背後,卻是更髒的人性
    《第二爐香》看上去似乎是「髒」的,通篇都和「性」有關。但就像張愛玲說的:「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事件本身是沒有對錯和髒乾淨可言的,賦予它定義的是背後的人。就像「性」本身是個中性詞,但一旦多疑的人或別有用心的人,借著它做著一些不可言說的事情,就變得骯髒不堪。
  • 《沉香屑第二爐香》:張愛玲用羅傑的遭遇,告訴我們人言可畏
    隨著《沉香屑第一爐香》被拍成影視作品,《沉香屑第二爐香》也重新被不少讀者們記起。相較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帶給讀者們的感受大有不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其中第二爐香羅傑的結局也發人深思!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分析下導致羅傑人生變故的原因究竟都有哪些吧!妻子過於單純羅傑和妻子妻子愫細是真心相愛的。
  • 每日一書:讀張愛玲《第二爐香》感同身受動作,細節!
    上面這段話來自《第二爐香》開篇不久。我翻過來掉過去看了一遍又一遍。張愛玲怎麼寫得出這麼好的句子!沙漠的風。乾爽,溫柔,痒痒地。從沒想過可以這樣形容用手摸頭髮的感覺。通常我們的目的都是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
  • 百年張愛玲 再續幾爐香
    不喜歡與人熱絡的張愛玲,如今依舊只期待人們翻開她的書吧。 張寫 1943年,23歲的張愛玲抱著《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的手稿,叩響了《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的門。一代奇女子的傳奇就將在這幽香中揭開大幕。《心經》《金鎖記》《傾城之戀》等數十篇小說轟動上海,隨後這些小說結集為《傳奇》,一版再版,暢銷一時。
  • 《第一爐香》背後 是許鞍華與張愛玲的「半生緣」
    《第一爐香》的問世,續寫了許鞍華與張愛玲在大銀幕上的第三次緣分。侯孝賢拍過電影《海上花》,原作《海上花列傳》也是張愛玲翻譯的作品,徐楓曾邀請侯孝賢來拍《第一爐香》。 侯孝賢說,對不起,我拍不了,你得找王家衛,他最合適。「張愛玲的情感非常幽微,還有上海那個時代的氛圍,說實話,要拍我要費很大力氣,光找演員就找死了。」 最終版權又流轉到曾幫助許鞍華拍出《投奔怒海》的青鳥影業。
  • 張愛玲《第一爐香》:三個關於婚姻的真相,很多女人都不明白
    承認,幸福的婚姻並不少,也是每個人的追求,可若看不懂婚姻的真相,對婚姻懷抱著錯誤的期待,就一定會吃很大的虧。 婚姻就像是一場戰爭,男人和女人之間,徵服和被徵服之間,在這場戰爭裡,沒有真正的贏家,最後剩下的,只有失敗和傷害。 《第一爐香》裡,葛薇龍和喬琪喬,不就將婚姻當成了一場戰爭嗎?
  • 作業點評:許鞍華能否呈現張愛玲的《第一爐香》?
    此前選角陣容一出,便引發作家張愛玲擁躉們的反對,從對許鞍華過往改編的張愛玲作品的遺憾,再到本次選角與書中人物形象大相逕庭的爭議,不禁讓人思考,張愛玲筆下的作品為何知名卻難見優秀的改編佳作?以及本次許導能否完滿地呈現張愛玲的《第一爐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