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第二爐香》,張愛玲中篇小說之一,這篇作品在大多讀者眼中遠沒有《第一爐香》出色,甚至於一再被簡單的解讀為:「一個性無知女人引發大學教授自殺」的低俗且「骯髒」的故事。
然而這篇作品的內在並沒有如此低劣,在作品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話:
「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
想來張愛玲是想說明故事的好壞,重點還是在於讀者的理解,這有點像餘華在《活著》自序中提到的,作品的內在需要讀者去挖掘並發聲,對於部分作品我們不能完全根據字面的情節描述去理解,有時還需要從中去深深挖掘內在的「韻味」。
張愛玲這兩篇「沉香屑」的系列作品,靜下心細細品來,會聯想到很多沉重的思緒,無論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性轉變,還是小家庭背景下的內在根源矛盾,或許這些才是張愛玲劍指之處。
比如作品中蜜秋兒太太的種種做法都可以看成產生於原生家庭的內在問題,而對於愫細的「性知識缺乏」狀態及由此產生的觀念抗爭都可以看成是原生家庭對子女造成的直接影響,羅傑安白登的遭遇則可以看成由此可能會對婚姻帶來的後果。
這篇文章,就將以此脈絡為指引,去解讀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所能帶來的一些影響。
「無疑地,蜜秋兒太太與靡麗笙兩人都有充分的悲哀的理由。羅傑安白登就是理由之一。為了他,蜜秋兒太太失去了愫細。為了愫細和他今天結婚,靡麗笙觸動了自己的心事。」
這是《第二爐香》中,羅傑將要迎娶愫細時,發生的情節。
羅傑安白登一個年已40的大學教授,作為一個身住異鄉的英國人,可以迎娶21歲美麗的愫細,是他一生最為快樂的一天,他愛她,愛的徹底且瘋狂。
當時他未曾思考這段婚姻可能存在的問題,40歲的教授,住在學校安排的宿舍裡,僅憑薪酬度日,在這種狀態下是如何能娶到愫細的(比他小19歲且貌美如花)。
他認為是幸運,是愫細的愛,是蜜秋兒太太早年守寡困境下的無奈之舉,反正這一切都是「合乎情理」的。可其實,愫細確實也喜歡羅傑,但是他並不幸運,因為蜜秋兒太太對他的「認可」卻別有目的。
蜜秋兒太太早年喪偶後,除卻三個女兒外「一無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心理變得扭曲,捨不得女兒離開她身邊,為此她沒告知女兒任何關於婚後性行為的事情,以致大女兒靡麗笙婚姻「不幸」,並在輿論的「悠悠之口」下逼死了其丈夫(弗蘭克丁貝),而羅傑很不幸的成為蜜秋兒太太的下一個迫害對象。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導致這段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是:依賴——過度的依賴
在作品中蜜秋兒太太心理扭曲的原因也在於此,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存在於部分家庭之中,只不過程度沒有作品中那麼「深」。
對子女過度的依賴,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當從一家人,裂變為兩個家庭,無論能否接受,這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過程,有些父母會將此當成一種解脫,有些父母會為子女感到幸福,還有一些父母會覺得因此失去了至關重要的一個情感寄託,喪失安全感,想來類似「娶了媳婦忘了娘」、「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言語,就或多或少的就帶點這樣的意味。
這份心情可以理解,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一旦處理不當帶來的影響卻不可預測。
傑弗遜說:「情感豐富固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但也是釀成許多災難的始因」,想來無論是《浮生六記》中的「情深不壽」,還是《第二爐香》中一系列的悲劇,絕大部分原因皆在於此,只不過前者是陳芸用情至深,後者是密秋兒依賴過度,而這些都屬於情感豐富的一種。
子女結婚後,意味著將組建成一個全新的「新生家庭」,每個家庭都會有相對獨立的一面,比如情感、比如空間,一旦父母對子女過度依賴,很容易將自己的情感帶入到相對獨立的新生家庭中去,由此很可能會對新生家庭帶來影響。
即便不會發生類似密秋兒太太那樣極端的事件,也可能會影響新生家庭的正常生活及情感孕育,部分家庭中「婆媳矛盾」的根本原因也在於此,親情(父母與子女的親情)與愛情(子女婚姻中的愛情)看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是並不應該扭成一股,否則無論於親情,於愛情都是一種傷害,如同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也是對此的佐證。
建議:
以正確的心態,看待子女的婚姻。必要時進行正確的情感疏導及指引(無論是對已,還是對子女)。柯羅連科曾說:「任何感情只有在自然的時候才有價值」,這裡的感情並非單指愛情,也包含著親情(父母對子女的情),順從自然(無論是規律、還是道德倫理)的發展,正確看待「情感的變化」,或許才能讓一段情體現最大的意義,而這也是對「度」的一種正確衡量標準。
「方才我就打算回去的,我預備下山去打電話,或是叫一輛車子。後來。我又想:不,我不能夠……我母親……為了我……累了這些天……這時好容易忙定了,我還不讓她休息一晚?……我可憐的母親,我將怎樣告訴她呢?」
這是《第二爐香》中,羅傑安白登與愫細新婚第一夜,「性無知」事件爆發後,愫細想要回家的場景。
從作品情節的描述中來看,在蜜秋兒太太對女兒的教育中從未涉及過「性知識」,也因此產生了羅傑與愫細關於婚姻「愛的教育」間的對抗,從中可以看出愫細的觀念完全是受蜜秋兒太太的影響形成的,在作品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你想我母親會容許她知道麼?連我們所讀的報紙,也要經母親檢查過才讓我們看的。」
在這種狀態下,靡麗笙及愫細的悲劇實屬一種必然,也因此出現了作品中巴克(羅傑的校長)的那聲嘆息:
「她還是個孩子……一個任性的孩子……」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導致這段婚姻不幸的直接原因是:父母的影響——錯誤的愛與教育
在作品中靡麗笙及愫細存在「性概念缺失」的原因就在於此,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方式大多可以分為兩方面,愛與教育,雖然目的不會像作品中密秋兒那般「自私」,想法也不會那般「惡劣」,但是某些想法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能存在著「雷同」。
對子女錯誤的愛與教育,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談父母的愛,對子女的疼愛本是極為正當的事情,但是卻有很多父母忽略了「不恰當」的愛可能會帶來的影響。
比如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對此可分為兩方面:
「戀父」、「戀母」情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過「戀父與戀母」情結的心理學概念,無論是張愛玲《心經》中的許小寒,還是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幼年的何塞·阿爾卡蒂奧,都存在此類問題,看似是禁忌的話題,卻又是不得不去重視的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一旦不注意方式或沒有保持必要的「邊界」,由此很容易讓子女對父母產生過度的情感依附,從而對子女的婚姻造成不良的影響,無論是婚姻的期盼度、擇偶的傾向,還是婚後生活的幸福感、情感的孕育。
喪失獨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很容讓子女對父母的情感過度依賴,形成【依賴性人格】,從而導致缺乏獨立與主見。
在現實生活中,「媽寶男」就是對父母過分依賴的產物,而導致的後果,將會讓子女在婚姻中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難以承擔婚姻中的責任,並以此產生種種婚內的矛盾。
△再談關於父母的教育,對於子女來說,人生的觀念及思想的樹立,主要來源於父母及家庭、學校與社會,因此父母的教育對子女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旦父母的教育存在「不妥當」,很容易對子女的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如同作品中靡麗笙與愫細的「性概念缺失」。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不妥當」教育,可能會對子女婚姻帶來的影響:
不正確的婚姻觀念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建議:
父母的愛要適當父母的教育要妥當德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說:「情感像吹動帆船的風力,理智則是把持方向的舵手」,父母對子女的情感原本無錯,畢竟現實中少有密秋兒太太那般的父母,但一旦方法與方式不當,也容易讓愛偏離正確的方向。
「現在,環境逼迫他,把他推到大眾的圈子外面去了,他才感覺到圈子裡面的愚蠢——愚蠢的殘忍……圈子外面又何嘗不可怕……」
這是在《第二爐香》中,蜜秋兒太太將羅傑與愫細新婚夜當晚發生的「事情」傳播出去後,給羅傑安白登帶來的影響。
因此,羅傑的生活陷入了困擾,遭周圍人白眼,被身邊人議論,並為此放棄了工作,這種困擾無法解決,就像他在作品中思慮的:
「他能夠對這些人解釋愫細的家庭教育的缺陷麼?」
不能,那麼蜜秋兒的目的是什麼?很明確,當時的法律,協議離婚並不生效,除非一方「犯奸、瘋狂、或因罪入獄」,由此只好從輿論中逼迫他,摧殘他,讓他像大女兒的丈夫那樣無法立足,最終自殺了之,作品的結尾蜜秋兒還是達成了目的,羅傑不堪重負,同弗蘭克丁貝一樣選擇了自殺。
其實,脫離情節的表面描述來看,推動這段婚姻不幸的一大因素:幹涉——過分的幹涉
在作品中蜜秋兒是一位陰毒的母親,為了達成目的強行幹涉女兒的婚姻,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父母對子女婚事的幹涉,也很容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在矛盾上、爭執上。
或許原只是觀念上的衝突,然而一旦多方參與,小的矛盾,很可能會演化成大的碰撞,無論是「圈內」的兩個原生家庭與新生家庭的碰撞,還是「圈外」家庭與周邊社會的碰撞,或許感覺這有些誇大其詞,但細細品味作品中的部分情節,確實存在著很大可能。
對子女婚姻的過分幹涉,很容易成為導致子女婚姻不幸的「原罪」
先說「圈內」的碰撞,新生家庭是由兩個原生家庭分裂產生的,當新生家庭內部產生矛盾不擴散時,矛盾從夫妻間爆發,最終也會由夫妻間熄滅。
然而一旦原生家庭參與進來,難免各自會有偏向,何況有些矛盾是無法對外敘說清楚的,比如作品中由「性」產生的矛盾,甚至於即便能敘說清楚,原生家庭的幹涉也很容易傷害到其中一位當事人。由此,內在的矛盾無法平息,外在的矛盾又會一波又起,新生家庭的感情怎能經得起這一番波瀾。
再說「圈外」的碰撞,部分父母有時會將子女婚姻中出現的問題當成「無聊」或博取「同情及認可」的話題講述給他人,這就類似於張愛玲《金鎖記》及《怨女》中,七巧與銀娣的做法一樣,他人聽到後的表現各不相同,好一些的或許類似作品中巴克那般表示「同情」,嚴重一些的難免會橫生額外的事端,如同作品中毛立士的做法:
「他明知道她沒有充分的離婚理由,可是他(毛立士)一口答應為她找律師,要把這件事鬧大一點。」
同時,這其中還不乏摻雜不問青紅皂白、不講對與錯,以「抱打不平」為名實際想達成其他目的的人,最後矛盾不斷擴大,無法收手,最終婚姻在混亂中結束。
建議:
必要時建議可取,任意幹涉不可取(尤其事關矛盾與爭執,輕易不要幹涉)不得不幹涉時,請理性參與傅雷曾說:「情感與理性所以最美,因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學,生活藝術」,身為父母對子女的擔心與關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肆意幹涉的理由,愛要伴隨著理性,這樣的愛才更能體現價值。
在《論語·先進》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想來用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尤為合適。愛不能為傷害免責,所以愛,也需要慎重。
卿心君悅,百度原創作者,高級心理健康指導師,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