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第二爐香》:家庭性教育的缺失,釀造了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

2021-01-08 小星星的情感觀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問過父母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從哪裡來?而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告訴我們是從垃圾桶撿來的。因為這個回答曾一度讓我每次路過垃圾桶的時候都會往裡面看看會不會有一個小孩給我帶回家。

然而現在想來,這樣的趣事的背後是我們對於性教育的缺失。談性色變的傳統思想讓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期乃至青春期都無法理解正確的性知識,這樣的教育缺失的背後也讓很多孩子受到了傷害,甚至讓很多孩子在學生時代就走向歧途。

在近幾年來,各種因為教育的缺失,導致眾多女孩子遭到迫害的屢見不鮮,家庭對女孩子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同樣的因素,也有受害人變成男性。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前幾天我們講了關於張愛玲《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故事,今天我們說她的《沉香屑·第二爐香》。如果說《第一爐香》寫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在奢靡生活下的墮落;

那麼《第二爐香》講的就是一個女孩對欲望的恐懼導致婚姻的悲劇,又或者說是一個家庭對女兒不做必要的性教育,直接導致了兩個男人的悲劇。

張愛玲在《第二爐香》裡面寫道:「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

所以每次人們說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很喜歡用「髒」來形容,其實用這個字我不是很喜歡,我想即使張愛玲本人可能不希望是這樣吧。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大家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心中沒有陽光的人,寫不出絢麗的文字。所以在張愛玲的文字裡總是把人性的另一面刻畫寫得很清晰,在《第二爐香》裡她筆下的愫細是一個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然而就是因為這份「天真」直接導致了她和丈夫羅傑的悲劇。

其實愫細的母親蜜秋兒太太也沒有錯,只是她對女兒的過分保護和溺愛,卻還是害了她們。這是一種悲劇,也可以被理解。

因為我們不可能一竿子打死一大幫子人,就否定了那些美好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品一品這篇小說,從小說人物:愫細、蜜秋兒太太、以及愫細的丈夫羅傑三個主角來講,一起看看人性的光環以及罪惡。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1、新娘愫細

愫細是一個年輕而美麗的異國姑娘,也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愫細的母親蜜秋兒太太很早的守寡,一個人獨自帶著女兒長大,十分不容易。

三個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她小心翼翼的呵護著,生怕出一點亂子,所以家教也十分嚴明。女兒們平時看的報刊雜誌,都要經過她的層層審查,不可以有一點點汙穢的內容。說白了,蜜秋兒太太沒有給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於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之下,三個女兒都過分的純潔。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愫細21歲的時候,母親蜜秋兒太太的張羅之下,愫細被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就是大學教授羅傑安白登。儘管婚事由母親一手操辦,但是愫細和羅傑卻是彼此相愛的,兩個人之間是有愛情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結婚當天,卻把這份美好打破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應該是美好的,但是不經世事的愫細對於這件事情並沒有正確的認知,羅傑對她的所作所為都顯得是一種傷害。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她認為自己的丈夫對自己做的事情打破了她多年以來對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她的美夢被打破了。她把羅傑當作一個「禽獸」,一個變態的人。

她從婚房裡面逃出來,闖進了男生宿舍,並且在眾多男生面前控訴了羅傑的「罪行」,男同學就帶著愫細去找了校長,去找了羅傑的死對頭毛立士。結果最慘的是,第二天母親蜜秋兒太太還帶著女兒去拜訪了羅傑同事。

於是,所有人都認定了羅傑的禽獸行為,導致人盡皆知,羅傑顏面掃地。最終羅傑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在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個悲劇的男子,那就是愫細姐姐靡麗笙的前夫,在靡麗笙眼裡丈夫也是一個禽獸,於是流言蜚語淹死人,後來,靡麗笙的丈夫難以忍受,自殺了。

事實上,這兩個悲劇的男人不過是正常的男人,對於夫妻生活有正常的需求,可是因為兩個女孩缺失的性教育,對於那一方面的事情一無所知,並且認為這個事情是恐怖的、陰暗的。而兩個女孩的母親從頭到尾都知道的真相,卻不曾跟她們解釋一點點。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愫細這個人物形象,簡直就是單純到極致。對於婚姻、愛情並沒有充分的認識,很多關於愛情和婚姻生活都只停留在了幻想的層面,對於完美愛情的幻想。所以她第一次接觸到「性」的時候就覺得幻想破滅了。

因為現實中的愛情跟她想像的愛情不太一樣,認為「性」玷汙了她對於愛情的幻想,也對羅傑這個人充滿了厭惡。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2、母親蜜秋兒太太

之前看過網友對於蜜秋兒太太的解讀,就說她是女兒悲劇的來源,悲劇的始作傭者就是她。還有人說她就是故意的,因為她自己婚姻不幸,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得到幸福。各種讀者對於蜜秋兒太太的解讀,卻是深刻的說出了張愛玲筆下的「髒」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有點過度解讀了。蜜秋兒太太只是一個母親,她是真心疼愛女兒的。因為從小獨自撫養兩個女兒的她希望能夠培養她們成為一個大家閨秀,尋得一個好人家。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而且女兒的伴侶都是經過蜜秋兒太太挑選出來的,並且在女兒出嫁的時候她是發自內心的感到悲痛。因為她捨不得女兒,從這一點來說她是真心寵愛自己的女兒的,而不是網友說的那樣故意不讓女兒了解,想讓女兒過得不幸福。

從一個母親的立場來看,正是因為愛,所以才有責任要好好培養女兒。試想一下,如果你作為一個單親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女兒,當然也是希望能夠給她們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東西,你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越是在乎越是用心,只是在蜜秋兒太太眼裡,那些好的方向就是要遠離這些汙穢的東西,在那個傳統的年代,大家都是談性色變,認為這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讓女兒們理解這件事。

然而不幸的是,蜜秋兒太太對於女兒的過度掌控導致了女兒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幻想世界裡,母親不允許她們接觸的,自然也只能在腦海裡自己腦補,對於愛情和婚姻也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和認知。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從愫細和靡麗笙兩個女兒的婚姻失敗來看,這的確是缺失性教育的結果,而蜜秋兒太太也是這兩場悲劇的始作傭者。可是我們不得不客觀分析一下蜜秋兒太太這個人物,她的人生經歷和從小的教育環境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在那個還比較傳統時代,她們很難講情和愛這種事搬到檯面上來講,很多父母都是談性色變或者認為這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從不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反倒無形之中讓孩子養成了扭曲的羞恥感,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缺乏對性的正確認知,行為也顯得極端了。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3、新郎羅傑

羅傑是一個從事大學教育15年的教授,是個英國人,四十一歲。在工作上他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員工。在文中有一段關於他的生活描寫,有點冷冷的諷刺的意味了。

十五年來,他沒有換過他的講義。物理化學的研究是日新月異地在那裡進步著,但是他從來不看新的教科書。二十年前他在英國讀書時候聽讀的筆記,他仍舊用做補充教材。偶然他在課堂裡時候兩句笑話,那也是十五年來一直講著的。碳氣的那一課有碳氣的笑話,氫氣有氫氣的笑話,氧氣有氧氣的笑話。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十五年從未換過教案,也一直講著一個十五年來的冷笑話。碌碌無為、安定安穩是他對自己的人生追求,大學教授的工作是他認為自己安穩前途的謀生技能,不求功成名就,但求現世安穩的人生態度便是羅傑的底色了。

其實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不能被接受的,畢竟一個人一直安穩下去沒什麼不好。可惜他遇上了那個美麗天真的女孩,他愛她,並且覺得她的天真很可愛。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羅傑也知道愫細單純,所以在他們決定結婚的時候,她還沒有反悔的時候,他曾問過愫細:「你喜歡到和我結婚的程度嗎?你確定知道你喜歡我到這個程度嗎?

他問她的問題包含了太多,包含著是否願意把自己交給他,結婚,也意味著兩個人要享受魚水之歡,對於正常人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多此一舉了。但是愫細不同,她不懂結婚意味著要行夫妻之實。

她以為她懂他的愛,而他以為她懂得他的情,結果兩個人完全不在一個點上,誰也沒懂誰。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兩個人婚姻的悲劇了,妻子的單純化作一把利劍,親手將這份愛斬斷了,連羅傑的生命也因此了結了。

可悲可嘆的是,羅傑如果沒有意外知道靡麗笙前夫境遇的話,他可能還會苟活在這個世上,但是在毛立士的妻子告訴他這件事情無非就給他指明了死亡的一條路。

在重重壓力之下,羅傑不堪重負,選擇了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自殺了。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然而卻足以讓我們陷入深思。如果去追溯的起源,還是回歸到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上。

在蜜秋兒太太的教育裡,由於性教育的缺失直接毀滅了兩個女兒的幸福,甚至葬送了兩個女婿的性命。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原生家庭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幾年來關於未成年被侵犯的事情層出不窮,很多父母對於性的話題難以啟齒,但我們都要明白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我們常說網絡暴力害人,可是關於性的輿論,往往比其他話題更有爆點,更受關注,自然也有更深的誤解。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我們似乎在這個觀念上稍微開放了一點,行為上也開放了許多,但是思想上依舊還是被禁錮的,尤其對女性來說更為嚴苛了,很多人有處女情結,大家認為是正常的。

可是對於非處女的卻依舊存在偏見,我們口口聲聲說現代女性要獨立,要看品質,體現女性價值。

插圖《印度合伙人》劇照

但依舊會把女性是否純潔作為判斷一個女孩人品好壞的依據,我們這一代人,一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責備傳統思想,一邊又在傳統思想裡掙扎。會批判父母對於性教育問題上的難以啟齒,卻也像裹腳老太一樣走不出來。

與其被在孩子面前無可奈何,倒不如先從裡面走出來。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也是安全感的來源,那麼何不將一些話如實的告訴孩子,讓她們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呢?

相關焦點

  • 解讀《第二爐香》:家庭性教育的缺失導致兩個家庭的婚姻悲劇
    現在想想,這些有趣的事情背後,是我們缺乏性教育。傳統的性觀念色變使大多數兒童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無法理解正確的性知識,在這種教育缺失的背後,很多孩子受到傷害,甚至導致很多孩子在上學的時候走上了歧途。  近年來,女童性教育缺失已成為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 《第二爐香》:性教育缺失的悲劇
    但凡愫細懂點性知識,她和羅傑安白登之間也不會剛開始就以悲劇收場。自始至終,我都認為羅傑和愫細姐夫的死都是在為愫細和她姐姐性教育的缺失而買單。這個悲劇從愫細姐姐和姐夫離婚就已經開始了。顯然,愫細所受的教育缺乏性教育的成分。更恐怖的是,她無知且不自知。她覺得她的丈夫不是一個正常人,從她跑到男生寢室,再到去找校長無果,迫不得已去找毛立士宣揚她丈夫是個「色魔」來看,她的丈夫羅傑是可憐的,他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 張愛玲《第二爐香》,從另一角度解讀父母對子女婚姻的「原罪」
    文丨卿心君悅《第二爐香》,張愛玲中篇小說之一,這篇作品在大多讀者眼中遠沒有《第一爐香》出色,甚至於一再被簡單的解讀為:「一個性無知女人引發大學教授自殺」的低俗且「骯髒」的故事。比如作品中蜜秋兒太太的種種做法都可以看成產生於原生家庭的內在問題,而對於愫細的「性知識缺乏」狀態及由此產生的觀念抗爭都可以看成是原生家庭對子女造成的直接影響,羅傑安白登的遭遇則可以看成由此可能會對婚姻帶來的後果。這篇文章,就將以此脈絡為指引,去解讀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所能帶來的一些影響。
  • 張愛玲《第二爐香》:偏執母親一手造成女兒們婚姻的悲劇
    看完《第一爐香》,讀者會為薇龍墮入欲望深淵,不可自拔的結局而惋惜,但是看完《第二爐香》卻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毛骨悚然之感,短短的篇幅裡有太多人的悲劇發生。「有一件事,香港社交圈裡談論得很厲害的。我先是不大懂,現在我悟出來了。......」
  • 張愛玲的《第二爐香》:2個男人的死,源於女性性教育的缺失
    「指的是張愛玲的小說《沉香屑 · 第二爐香》,也是作者的出道之作,讀來既讓人壓抑,又讓人難以忘懷。一個寡母不對女兒做必要的性教育,導致女兒的過分純潔,最後致死了兩個男人。很難想像,這樣一位已經生育了三個女兒的寡婦,會不理解婚姻的本質。但就是她,放任慫恿大女兒對前夫的不理解和詆毀,帶著二女兒到處控訴女婿的」非人行徑「,直到讓兩個女兒成為和她一樣的寡婦。而母親的這種扭曲,和她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枷鎖,都有關係。
  • 張愛玲《第二爐香》:那個性恐慌的女孩逼死了自己的丈夫
    文/暮妍 圖/網絡每次看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我都特別感慨,甚至是唏噓,居然會有人在新婚之夜因為性無知而牴觸床笫之事,認為自己丈夫是個畜生。《第二爐香》寫於1943年,是發生在香港的一個悲哀故事,講述了一個對性慾極度恐慌的女孩步入婚姻後因為自己的無知造成了一場婚姻悲劇。平凡普通的單身漢要結婚了故事的開場是美好的,羅傑正緊張而又興奮地準備迎娶自己的新娘愫細。
  • 張愛玲《第二爐香》‖一個「髒」的故事,更是個悲哀的故事
    今天,我們繼張愛玲的《第一爐香》之後,接著分享她的《第二爐香》,雖說這裡有第一第二的數序排列,但在它們之間卻是沒有直接關聯。如果非要說有,那便是都帶有深沉的悲劇色彩。《第一爐香》寫的是一個清純女孩兒的墮落,《第二爐香》寫的是一個大學教授的輕生;那墮落的女孩是因著自己愛上一個不值得去愛的人,而這大學教授之所以遭此結局則是因為新婚妻子的「至清至純」。
  • 張愛玲《第二爐香》——兩個新婚女孩為何稱自己的丈夫「禽獸」?
    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是根據友人所講的一段社會秘聞所寫。一個40歲的大學教授,與一個21歲的單純美麗的女孩結婚了。結婚當晚,因為缺少性教育,天真的妻子不諳夫妻之道,驚嚇而逃。羅傑經過反覆思慮後,決定挽救自己的婚姻,遠離這個變態的家庭,去國外度蜜月,給予自己的妻子「愛的教育」。然而,一切都已晚矣,蜜秋兒太太已經帶著靡麗笙將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 17歲男孩因正常生理反應自殘,家庭性教育刻不容緩!
    如果父母曾告訴他勃起是男性的正常生理反應的話,悲劇是不是有極大可能避免呢?網上還看到過這樣一條微博。異性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和孩子相處?究竟該如何在家庭裡做好性教育?而妥善正面的做好性教育,對於羞於談性的中國父母,仿佛更是個諱莫如深的問題。2010 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和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聯合制定了《歐洲性教育標準》。該標準認為,孩子的性教育必須從零歲開始,要以一種全面的、整體的方式來解讀性教育,把性看作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即孩子自出生起就要接受性教育。
  • 「18歲高中生迎娶14歲初中生」:是性教育缺失?還是「陋習」重現
    況且,兩個孩子還都是學生,正是在學校讀書的年齡呀,怎麼如此年紀輕輕的就走進了婚姻的堡壘呢?再說,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施行計劃生育了,不提倡晚婚晚育了,但按我國現在的《婚姻法》——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這兩個學生也不符合法定的結婚年齡呀?因此,對於這種婚姻,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所以這是違反《婚姻法》的行為。
  • 苔絲的悲劇源於原生家庭教育缺失,女生走入社會要學會保護自己
    她有愛她的父母,可是她父母的教育有著最大的缺失就是與人交往和走入社會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她的成長曆程中沒有告誡她年輕女孩該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困境該如何處理,她的人生悲劇是境遇所致,更是原生家庭教育缺失:釀成的苦果。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對我們而言,在我們正常地成長曆程裡大都會有兩個家庭——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是指一個人從出生到成人這段時間所生活的家庭,也就是你的爸爸媽媽和你及你的兄弟姐妹組成的家庭,對你及你的兄弟姐妹而言就是原生家庭。而再生家庭是指我們成人之後所建立起來的家庭,也就是你和你的愛人還有孩子組成的家庭,對你而言就是你的再生家庭,對孩子而言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 孩子在這一方面教育的缺失,應該亡羊補牢了,不然悲劇還會重演
    這兩則新聞背後的原因,尤其後則已經不僅僅是「缺乏性教育」了,更有「熊家長」自身缺乏道德約束、缺乏對他人尊重,繼而對自家孩子缺乏基本的道德教育、性別教育。整個教育鏈條上多個環節的缺失,共同導致了這個事件的發生。
  • 在華英國大學男老師因情自殺:張愛玲的第二爐香想表達什麼
    1943年4月,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在《紫羅蘭》雜誌發表後,一炮而紅。次月,她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講述了一樁在華英國人的性醜聞。小說寫性醜聞和性變態,仿佛是博出位賺人眼球,其實獵奇背後的張愛玲著眼的是特殊時空裡的英國國民性。
  • 張愛玲《第二爐香》:新婚之夜出走的新娘,真相令人細思極恐
    對於婚姻與愛情,張愛玲一直是冷眼旁觀,用著毫無痕跡的冷與狠來面對愛情與婚姻,而她的短篇小說《第二爐香》就是講述了一個新婚之夜出走的美麗新娘愫細,而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02 悲劇的源頭只是出於家庭教育張愛玲是一個心狠的才女,通篇文章裡並沒有任何語言暴力,可是卻在她冷冷的述說中,靡麗笙的丈夫因為長期的壓抑,導致自殺身亡。而剛步入新婚的羅傑也因為愫細新婚之夜的大鬧特鬧而身敗名裂。
  • 「婚姻課堂25」原生家庭(二)
    第二十五期:原生家庭(二)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晉中婦聯婚姻課堂,今天我繼續分享的主題是原生家庭系列之二。上一次的婚姻課堂中我們分享了心理學各個流派對原生家庭的詮釋,無一例外地認為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
  • 《第二爐香》不是張愛玲警醒夫妻的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恐怖小說
    有人曾這樣評價張愛玲的兩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的風格很像英國名作家毛姆的作品,而又受了一些《紅樓夢》的影響。不管別人讀了如何,而我是『深喜之』了。」讀了《第一爐香》,感嘆一個女大學的墮落和貪婪。
  • 李白婚姻帶來的家庭悲劇
    所以,對於他寫的這篇「集序」,也就成了研究李白家庭的重要參考依據。現根據他的記述,並結合其他史料,來逐一剖析李白的婚姻及其子女等情況。魏顥交待了在李白一生中,分別跟四位女人相結合的事兒,但是又有所分別。對於李白一前一後的兩次婚姻,他用了「娶」字;而對於中間的兩次男女結合,他用的是「合」字,表明這不算是正式的婚姻,而是一種「男女同居」的關係。不過,魏顥卻也用錯了「娶」字。
  • 波蘭年輕人婚姻家庭觀發生變化
    新華網華沙4月1日專電(記者馬雲亮萬方)由于波蘭青年人婚姻、家庭觀念發生變化,近年來婚姻登記的數量明顯下降,而離婚率卻不斷攀升,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  據《華沙生活報》報導,最近20年,波蘭婚姻登記的數量急劇下降。1980年婚姻登記30.7萬,是近20年來結婚數量最多的一年。1995年銳減到20.7萬,目前結婚數量維持在每年22萬的水平。
  • 《第二爐香》看21歲天真女子,如何在新婚夜把丈夫一步步推入深淵
    《沉香屑 第二爐香》就是講一個對於高中生而言穢褻的故事,但其中卻潛藏著無知,悲哀和人性的不徹底。張愛玲在《沉香屑 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後,迅速刊登《第二爐香》,名字相同,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第一爐香》講述香港女孩為愛淪陷為高級妓女,《第二爐香》卻是講述了一個女人因為性無知,進而一步步將新婚丈夫推進深淵,進而自己也跌進深淵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