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問過父母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從哪裡來?而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告訴我們是從垃圾桶撿來的。因為這個回答曾一度讓我每次路過垃圾桶的時候都會往裡面看看會不會有一個小孩給我帶回家。
然而現在想來,這樣的趣事的背後是我們對於性教育的缺失。談性色變的傳統思想讓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期乃至青春期都無法理解正確的性知識,這樣的教育缺失的背後也讓很多孩子受到了傷害,甚至讓很多孩子在學生時代就走向歧途。
在近幾年來,各種因為教育的缺失,導致眾多女孩子遭到迫害的屢見不鮮,家庭對女孩子性教育的缺失是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同樣的因素,也有受害人變成男性。
前幾天我們講了關於張愛玲《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故事,今天我們說她的《沉香屑·第二爐香》。如果說《第一爐香》寫的是一個年輕女孩在奢靡生活下的墮落;
那麼《第二爐香》講的就是一個女孩對欲望的恐懼導致婚姻的悲劇,又或者說是一個家庭對女兒不做必要的性教育,直接導致了兩個男人的悲劇。
張愛玲在《第二爐香》裡面寫道:「一個髒的故事,可是人總是髒的,沾著人就沾著髒。」
所以每次人們說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都很喜歡用「髒」來形容,其實用這個字我不是很喜歡,我想即使張愛玲本人可能不希望是這樣吧。
大家對張愛玲的評價是心中沒有陽光的人,寫不出絢麗的文字。所以在張愛玲的文字裡總是把人性的另一面刻畫寫得很清晰,在《第二爐香》裡她筆下的愫細是一個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然而就是因為這份「天真」直接導致了她和丈夫羅傑的悲劇。
其實愫細的母親蜜秋兒太太也沒有錯,只是她對女兒的過分保護和溺愛,卻還是害了她們。這是一種悲劇,也可以被理解。
因為我們不可能一竿子打死一大幫子人,就否定了那些美好的存在。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品一品這篇小說,從小說人物:愫細、蜜秋兒太太、以及愫細的丈夫羅傑三個主角來講,一起看看人性的光環以及罪惡。
1、新娘愫細
愫細是一個年輕而美麗的異國姑娘,也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愫細的母親蜜秋兒太太很早的守寡,一個人獨自帶著女兒長大,十分不容易。
三個女兒就是她的一切,她小心翼翼的呵護著,生怕出一點亂子,所以家教也十分嚴明。女兒們平時看的報刊雜誌,都要經過她的層層審查,不可以有一點點汙穢的內容。說白了,蜜秋兒太太沒有給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於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之下,三個女兒都過分的純潔。
愫細21歲的時候,母親蜜秋兒太太的張羅之下,愫細被安排了一門親事,對方就是大學教授羅傑安白登。儘管婚事由母親一手操辦,但是愫細和羅傑卻是彼此相愛的,兩個人之間是有愛情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結婚當天,卻把這份美好打破了。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燭夜應該是美好的,但是不經世事的愫細對於這件事情並沒有正確的認知,羅傑對她的所作所為都顯得是一種傷害。
她認為自己的丈夫對自己做的事情打破了她多年以來對婚姻生活的美好憧憬,她的美夢被打破了。她把羅傑當作一個「禽獸」,一個變態的人。
她從婚房裡面逃出來,闖進了男生宿舍,並且在眾多男生面前控訴了羅傑的「罪行」,男同學就帶著愫細去找了校長,去找了羅傑的死對頭毛立士。結果最慘的是,第二天母親蜜秋兒太太還帶著女兒去拜訪了羅傑同事。
於是,所有人都認定了羅傑的禽獸行為,導致人盡皆知,羅傑顏面掃地。最終羅傑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
在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個悲劇的男子,那就是愫細姐姐靡麗笙的前夫,在靡麗笙眼裡丈夫也是一個禽獸,於是流言蜚語淹死人,後來,靡麗笙的丈夫難以忍受,自殺了。
事實上,這兩個悲劇的男人不過是正常的男人,對於夫妻生活有正常的需求,可是因為兩個女孩缺失的性教育,對於那一方面的事情一無所知,並且認為這個事情是恐怖的、陰暗的。而兩個女孩的母親從頭到尾都知道的真相,卻不曾跟她們解釋一點點。
愫細這個人物形象,簡直就是單純到極致。對於婚姻、愛情並沒有充分的認識,很多關於愛情和婚姻生活都只停留在了幻想的層面,對於完美愛情的幻想。所以她第一次接觸到「性」的時候就覺得幻想破滅了。
因為現實中的愛情跟她想像的愛情不太一樣,認為「性」玷汙了她對於愛情的幻想,也對羅傑這個人充滿了厭惡。
2、母親蜜秋兒太太
之前看過網友對於蜜秋兒太太的解讀,就說她是女兒悲劇的來源,悲劇的始作傭者就是她。還有人說她就是故意的,因為她自己婚姻不幸,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得到幸福。各種讀者對於蜜秋兒太太的解讀,卻是深刻的說出了張愛玲筆下的「髒」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有點過度解讀了。蜜秋兒太太只是一個母親,她是真心疼愛女兒的。因為從小獨自撫養兩個女兒的她希望能夠培養她們成為一個大家閨秀,尋得一個好人家。
而且女兒的伴侶都是經過蜜秋兒太太挑選出來的,並且在女兒出嫁的時候她是發自內心的感到悲痛。因為她捨不得女兒,從這一點來說她是真心寵愛自己的女兒的,而不是網友說的那樣故意不讓女兒了解,想讓女兒過得不幸福。
從一個母親的立場來看,正是因為愛,所以才有責任要好好培養女兒。試想一下,如果你作為一個單親母親,獨自撫養三個女兒,當然也是希望能夠給她們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東西,你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往好的方向發展。
越是在乎越是用心,只是在蜜秋兒太太眼裡,那些好的方向就是要遠離這些汙穢的東西,在那個傳統的年代,大家都是談性色變,認為這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就不讓女兒們理解這件事。
然而不幸的是,蜜秋兒太太對於女兒的過度掌控導致了女兒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幻想世界裡,母親不允許她們接觸的,自然也只能在腦海裡自己腦補,對於愛情和婚姻也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慣和認知。
從愫細和靡麗笙兩個女兒的婚姻失敗來看,這的確是缺失性教育的結果,而蜜秋兒太太也是這兩場悲劇的始作傭者。可是我們不得不客觀分析一下蜜秋兒太太這個人物,她的人生經歷和從小的教育環境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在那個還比較傳統時代,她們很難講情和愛這種事搬到檯面上來講,很多父母都是談性色變或者認為這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從不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反倒無形之中讓孩子養成了扭曲的羞恥感,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於缺乏對性的正確認知,行為也顯得極端了。
3、新郎羅傑
羅傑是一個從事大學教育15年的教授,是個英國人,四十一歲。在工作上他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員工。在文中有一段關於他的生活描寫,有點冷冷的諷刺的意味了。
十五年來,他沒有換過他的講義。物理化學的研究是日新月異地在那裡進步著,但是他從來不看新的教科書。二十年前他在英國讀書時候聽讀的筆記,他仍舊用做補充教材。偶然他在課堂裡時候兩句笑話,那也是十五年來一直講著的。碳氣的那一課有碳氣的笑話,氫氣有氫氣的笑話,氧氣有氧氣的笑話。
十五年從未換過教案,也一直講著一個十五年來的冷笑話。碌碌無為、安定安穩是他對自己的人生追求,大學教授的工作是他認為自己安穩前途的謀生技能,不求功成名就,但求現世安穩的人生態度便是羅傑的底色了。
其實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不能被接受的,畢竟一個人一直安穩下去沒什麼不好。可惜他遇上了那個美麗天真的女孩,他愛她,並且覺得她的天真很可愛。
羅傑也知道愫細單純,所以在他們決定結婚的時候,她還沒有反悔的時候,他曾問過愫細:「你喜歡到和我結婚的程度嗎?你確定知道你喜歡我到這個程度嗎?
他問她的問題包含了太多,包含著是否願意把自己交給他,結婚,也意味著兩個人要享受魚水之歡,對於正常人來說這個問題有點多此一舉了。但是愫細不同,她不懂結婚意味著要行夫妻之實。
她以為她懂他的愛,而他以為她懂得他的情,結果兩個人完全不在一個點上,誰也沒懂誰。
因此這也就造成了兩個人婚姻的悲劇了,妻子的單純化作一把利劍,親手將這份愛斬斷了,連羅傑的生命也因此了結了。
可悲可嘆的是,羅傑如果沒有意外知道靡麗笙前夫境遇的話,他可能還會苟活在這個世上,但是在毛立士的妻子告訴他這件事情無非就給他指明了死亡的一條路。
在重重壓力之下,羅傑不堪重負,選擇了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他自殺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然而卻足以讓我們陷入深思。如果去追溯的起源,還是回歸到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上。
在蜜秋兒太太的教育裡,由於性教育的缺失直接毀滅了兩個女兒的幸福,甚至葬送了兩個女婿的性命。
原生家庭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幾年來關於未成年被侵犯的事情層出不窮,很多父母對於性的話題難以啟齒,但我們都要明白的是,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我們常說網絡暴力害人,可是關於性的輿論,往往比其他話題更有爆點,更受關注,自然也有更深的誤解。
我們似乎在這個觀念上稍微開放了一點,行為上也開放了許多,但是思想上依舊還是被禁錮的,尤其對女性來說更為嚴苛了,很多人有處女情結,大家認為是正常的。
可是對於非處女的卻依舊存在偏見,我們口口聲聲說現代女性要獨立,要看品質,體現女性價值。
但依舊會把女性是否純潔作為判斷一個女孩人品好壞的依據,我們這一代人,一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責備傳統思想,一邊又在傳統思想裡掙扎。會批判父母對於性教育問題上的難以啟齒,卻也像裹腳老太一樣走不出來。
與其被在孩子面前無可奈何,倒不如先從裡面走出來。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的啟蒙老師,也是安全感的來源,那麼何不將一些話如實的告訴孩子,讓她們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