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典解讀,感悟人生

2020-12-19 佳沛文化漫談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辯也。"這句話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一回

《易經》是一部幫助我們了解世間宇宙人生規律的經典,但很多人把這部經典當成看相算命的書了,或者僅僅是把它當作一部哲學經典來研究。這部經典裡面,處處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今天小編就和大家重溫解讀一下其中的一個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原文解讀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經常行善積德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享受不盡的福慶;積累惡行的人,家中必然有著不盡的災禍。正如坤卦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只有有深厚德行的人,才能承載這份福報。坤卦還說:「初六,履霜,堅冰至。」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儒家看來

儒家講的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來判斷一個人的德行好不好,有很多都是通過欺詐不正當手段獲得短期利益,但是長此以往必然臭名遠揚。你不會和沒有信譽的人做生意,只有誠信德行好的,才能獲得信譽和信任,事業才會越做越大。

有句話說得好「學壞容易學好難」,就像爬山,你登山的時候,由於要克服引力的影響,越接近山頂,就越會感覺到累,這時候意志稍一鬆懈,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而當你下山的時候,因為不需要克服引力,相對就要輕鬆很多。

在佛教看來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在佛教中,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因有果的,稱為因果循環。財富從哪裡來,從前世而來,從善心善行而來,從因果而來。「前世是因,今生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命中有財,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得來,命中無財,歷經千難萬險,也無法大富大貴,這便是因果。

家風好壞會傳染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好人是教出來的,壞人也是教出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富不過三代」,因為父母是什麼樣子,不去正確引導教育孩子,孩子就是什麼樣的,即便他再富有,他不懂得愛護他人,胡作非為,不會引導教育孩子,不僅傷了德行折了福分,還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所以,衷心的希望大家都能夠培養自己德行和修養,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同樣是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小編會時常更新作品,歡迎點讚關注,如有疑問或建議歡迎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釋淨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是因,餘慶是果報,我們要想來世好,或者要想這一生晚年好,來得及,現在開始努力斷惡修善,我們晚年就會有好的果報。現如今社會上很多同學,拼命的賺錢,說多留點錢財給子孫,讓他們生活的好點,卻不知,你留財富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得住;你留書本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其實什麼留給子孫最好,最好的是積德,積功累德,你的後代一定有好的果報。 這是真正明了感應之道,才能夠說得出來。一個人有沒有前途,是他的福報,命中注定的。
  • 易經俗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來自《易經》坤卦文言:「積之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喜歡做善事,積累了大量善行的人家,猶如存下許多錢那樣,必然有用不完的好處留給後代。做了許多壞事的人家,猶如欠下許多債務要子孫清付那樣,必然會把許多災殃留給子孫。
  • 曾仕強解讀《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今天的科學告訴我們,未來是不可測的,更是測不準的。 我們看到氣象臺報氣象經常不準,是什麼道理?是人員的問題嗎?
  •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習近平曾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 而好的家風,做人第一就是「德」,行事第一就是「善」。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家中出現這種徵兆,註定人才輩出,子女有福!《易傳》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讀周易,悟人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這句話出自《周易》的《文言》,是《文言》裡對應坤卦初六的一句,很容易懂的一句。用俗話說,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臣殺君,兒殺父這種大惡,不是一朝一夕就會形成的,是慢慢積累的結果,是由於可以早點發現卻沒有早點發現造成的,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 鍾么爺談道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有位女企業家被王希海的孝道感動,提出要嫁給他,一起照顧他父親,王希海婉言拒絕了,他說:「謝謝你,但我不能結婚,因為結婚後我就不能全身心照顧父親了。」鍾中重點向大家闡釋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的含義。
  • 八字分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老師,我是你的粉絲,乾造:壬戌年,癸丑月,戊申日,丁巳時,不知道會不會抽到,很希望在你百忙的空閒時間裡可以講下:「命中己有巳申,如果流年再遇到寅,是不是勾成三刑?」寅巳申三個逢上會不會有災,或不順之事呢?明年辛丑年,戍醜相刑又會發生什麼狀況呢?
  • 易經: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何改變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出自《周易·坤·文言》,講的是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做了錯事壞事的人家,也將累及子孫。這句話也適用於解決身體健康方面,疾病是對人生的提示,指出那些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的錯誤。家族中出現過的問題,也同樣會以疾病的形式代代提醒後人。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處世格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 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 光明日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標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光明論壇·溫故】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傳統文化】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因此,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為更好的弘揚繼承傳統文化,9月4日下午,敦化市中醫院院班子成員與全體行政人員在會議室共同視頻學習了由劉餘莉教授講解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群書治要》之《周易》中說到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每天學點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釋文】積累善良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盡的福慶;積累不善的人家,一定會有無窮的災禍。臣子殺害君主,兒子殺害父親,並不是一朝一日的變故,而是慢慢積累起來的罪惡。這是長期不能辨別善惡的原因所造成的。《易經》說:"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這種過程。殃:禍殃,災禍。弒: 臣殺君、子殺父叫做「弒」。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今日網上偶見這樣一幅書法作品圖片,圖片提供者詢問此作所書寫的內容,告知這是一個行草書鬥方作品,四個大字是「積善人家」,落款是「庚子秋月劉石」,欽印是「劉石之印」。整體來說這幅作品寫的不錯,從字形,章法,內容來看都挺好的,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國學經典之首《易經》中的八大經典名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被奉為儒家六經(國學經典)之首的《易經》「事簡而意深」,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智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說:「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張居正對《易經》愛不釋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並宣稱「至聖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
  • 一個小短片告訴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每天都有分 享。《周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出自《易經》的坤卦。坤卦說的,正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家庭習慣的好壞,將傳染給下一代為什麼說「積善之家
  •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作者:何天華  《周易·文言傳》有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大意是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 墨裡·乾坤|王羲之《太上感應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蘊涵濃烈的道教文化氣息,有興趣者可別錯過。《太上感應篇》為道教經典,主要借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道教承負思想」。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東漢《太平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錢穀·明(1508-1572)字叔寶,自號懸罄室,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少孤貧,失學,迨壯始知讀書。家無典籍,遊文徵明門下,日取架上書讀之,以其餘功點染水墨,便學心通。
  • 要有一個好心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吳學良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我們常說心態平和,心存善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句話,它的後面還有一句話與之相對應,叫做「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沒做過虧心事,心中無鬼,當然不會怕鬼,假設真有鬼,鬼來了又有何妨?因為心態平和,自然心情愉悅,不會愁眉苦臉。好心情是最重要的,這不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餘慶」嗎?再者說,心態平和心情愉悅,諸事做起來就容易順遂,哪怕有些不順心的事情,也會被平和的心態化解。而那些心術不正、心存惡念的人,因為做過傷害天理的事,心裡自然不會安寧,疑神疑鬼。因為心中有鬼,自然心事重重,心態扭曲。
  • 都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很多人卻忘了更重要的下半句
    明朝年間,曾經有一位叫王穩的官員,歷任唐王府長史、廣平府同知、汀州知府等職務,因為他善於治理,很有政績,深受百姓的愛戴,話說他在擔任廣平同知的時候,知府因故缺任,於是,當地數千名百姓趕到都城請王穩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