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重鑄「飛輪效應」,拆解名家創作秘籍

2020-11-28 墨白色子彈

任何一位優秀魔術師的特效及其讓觀眾產生幻覺或轉移觀眾注意力的手法,都同偉大作家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將其稱為「託爾斯泰式完美無瑕的魔術」。 —理察·科恩

在這個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每一個文學創作者都希望能夠用文字徵服讀者,創造真正的財富。不知你是否也曾對小說創作有過這樣的思考:寫作的方法是否具有可教性和可學性?文學巨匠們為何能創作出讓讀者為之著迷的開場白?怎樣才能創作出深度爆款文章呢?這些問題都能在英國著名作家理察·科恩的《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找到答案。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的作者理察·科恩,曾任多家英國民出版社的出版發行總監,並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出版公司。科恩曾以客座教授身份,在英國金斯頓大學教授了青年創意寫作課,經他編輯的作品曾多次獲得普立茲獎,布克獎,科斯塔獎等。

理察·科恩曾反覆閱讀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書中康斯坦丁向基蒂小姐求婚的場景,以及人物對話所採用的巧妙的文字組合都讓科恩的心靈深受震撼,從而與兩個虛構人物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由此理察·科恩提出,每一位偉大的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聲音,這種聲音不同於人物的聲音,而指的是作家敘事的言語。

每一部備受讚譽的文學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巨大的倉庫,裝滿了素材、結構以及某些不為人知的奇怪裝置。從情節和人物發展,到對話和視角,每一個小說家都為故事的每一個元素投入過極大的,甚至強迫症式的努力。為了探索和揭露寫作的真正魅力,理察·科恩結合自己多年文字編輯的工作經驗和平生的閱讀經歷,終於創作出了《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這本書從專業出版家的視角潛入多名文學巨匠的腦海,通過深刻剖析外國各大名家的不朽著作,像拆解魔術般揭示了文壇泰鬥們創作的秘籍。除了讓讀者直觀地看到名家如何用有創意的頭腦賦予文本魅力,真切地幫助讀者解決寫作難題之外,這部書籍當中還隱藏著一個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強大內核,那就是心理學中的「飛輪效應」。

1、以「飛輪效應」分析寫作的可學性和可教性

首句難,難就難在你可能會被卡住,其餘的文字都將從這句話流出。等寫下開頭兩句話,你的其他選擇就全部消失了。 — 瓊·狄迪斯

我們騎自行車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受,剛踩的時候比較費勁,但是騎幾圈之後就會發現比較輕鬆,即使腳沒有一直踩,輪子也會自己轉,這個就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是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當達到某一臨界點時,由於牽引力和慣性的存在,即使飛輪失去推力,也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轉動。

理想的「飛輪效應」曲線是指示增長曲線,投入相同的努力收到的效果是指數級的增加。而現實中的飛輪效應卻不是很理想,無論你如何增加努力,其效用都只會接近一個常值。就如同你在努力推動一個球體,但效果卻是西西佛斯巨石式的狀況,你努力推石頭就會動,你一停下來石頭就會滾落下來。

「飛輪效應」的短板在寫作當中就有所展現,創作小說是一項漫長的工作,開頭錯了,後面也就不愉快了。開頭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作家,好像必須深吸一口清新空氣,或清一清嗓子才能開始。作家為了創作開場白所做的各項準備,就相當於舉重運動員舉起碩大的啞鈴前的無數次深呼吸和心理暗示。

即使是諾貝爾獎獲獎者阿爾貝加繆,也在著名作品《鼠疫》中,安排自己的人物約瑟夫·格蘭德不斷重寫小說首句。「飛輪效應」存在短板的這類狀況極其普遍,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甚至國家層面也是往往這樣。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形成基本的飛輪。

「飛輪效應」的重點不在於推動力,而在於構建飛輪。在思維方面,提升思維能力不在於增加學習新的思維方式,而在於構建思維系統,一個周全的思維系統就是思維的飛輪。

如果只關心新的思維方式對思維系統的提升,那麼你的關注點就是各種新的知識、新的成功案例、新的思維方式。這些相當於推動思維飛輪的外力,你就只是成為了一位終生學習者,而你學到的這些東西就像是砸在冰面上的石頭擊不起任何的波浪。

2、將思維作為分析處理對象,利用「思維停機」實現創作的思維治療

每位作家都必須選擇符合寫作目的的風格,以此確定敘事聲音,選詞範圍,句法習慣等,開場也是對故事做出的承諾,因為它可以構建期望。也正因如此,每位作家的開場模式和風格都各不相同,獲取靈感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伍迪·艾倫常靠淋浴找靈感,約翰·歐文的每一部小說都是從最後一句開始寫的,著名小說家喬治·斯坦納動筆前都會找一頁相應語種的「一流之作」大聲朗讀,格特魯德·斯泰因喜歡在寫作期間看奶牛,甚至必須去鄉間寫作。

文學巨匠們的思維模式迥然不同,導致了他們找尋開場白靈感的方式千奇百怪,作為寫作初級選手的我們,難道應該東施效顰般的全盤接受嗎?當然不是,通過突破思維的「飛輪效應」就能夠實現一秒看清名家創作的本真秘籍。

思維的飛輪就相當於「認知系統」和「認知結構」,飛輪對問題的響應是整體的響應,不僅僅是一個界面一部分的應對,所以需要通過對認知系統的梳理治療,而形成思維的飛輪。

理論上實現飛輪有兩種路徑:一種是通過實踐訓練獲得成為一個思維高手,這種路徑屬於自學成才,數量上很少,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另一個路徑就是,通過將思維本身作為分析處理對象,進行一定的「思維停機」,從而實現思維的治療。

這兩種路徑的分類就類似於治療癌症的兩種方案,一種是通過加強自我鍛鍊的運動項目來獲得健康,另一種就是藉助於醫院醫生的治療進行癌症康復訓練。從效率上講,通過思維治療實現思維的「飛輪效應」是相對可行的。思維治療比自我訓練更具可行性的原因有以下五個:

①思維治療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達到效果;②思維治療的視角範圍更廣,可以避免某些自我訓練死角;③多數的思維病恰恰是自我訓練導致的,其嚴重程度已經不能再通過訓練解決;④思維治療的幹預層面更為深層,自我訓練能夠解決的問題很有限;⑤思維治療是反思維的,也是反習慣的。

基於系統思考的「飛輪效應」,我們可以利用上述五種維度對思維進行拓展升級,針對不同的方向形成不同的應用領域的實踐性行為。如果將「飛輪效應」應用到小說創作領域中,那麼沿襲和創新名家的故事敘述方式就是踐行思維治療的一種典例。

在我8歲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帶我乘著―條小船去捕魚。當暴風雨來臨的時,我們距離海岸有5英裡遠。父親給我穿上救生衣,在我耳邊悄悄說:「孩子,你相信我嗎?」我點了點頭,他便把我推下水。我不是在開玩笑,他真的就那樣把我推了下去!我落入水中,便浮出水面,感覺呼吸困難。海水刺骨的冷,海浪洶湧,太可怕了。然後,父親緊跟著我跳入水中。我們驚恐地看著小船翻轉沉沒,但父親自始至終都緊緊抱著我,告訴我不會有事的。15分鐘後,海岸警衛隊的直升機來了。後來我才明白,父親因為知道我們的小船已損壞,即將沉沒,便向海岸警衛隊求救,並告訴他們我們的確切位置。他想,與其冒著船翻沉後被困的風險,不如把我拋到開闊的海面上。就這樣,我懂得了「信任」一詞的真正含義。

在上述故事的開場白中,作者使用核心金句「孩子,你相信我嗎?」將故事步步鋪開,反向利用讀者看到文字後從感官到心理的鏈條式反應,讓故事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將讀者緩慢地帶入作者預設的故事情境之中,實現了讀者感官和心理的雙重審美體驗。

3、應用「飛輪效應」拆解巨著的創作秘籍,在小說開頭安排「幕前筆記」

電影的悅動和電視的節奏傳達了一個道理,觀眾需要一個起點進入故事當中探險。故事講述者也會用固定用語表明即將進入虛幻世界,邀請讀者從現實生活踏入虛幻之境。但從何時何處開始敘述才是好開頭呢?

針對難以創作開場白這個作家面臨的共性問題,理察·科恩提出了三種開頭模式,分別是抓注意力式、邀請式和誘導式。

①抓注意力式開場白: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讀者立刻明白作者創作的故事類型。從某種意義上說,優秀的開場白都是抓注意力式的。因為優秀的開場白不僅能吸引讀者繼續閱讀,還能藉機引出人物基調和背景。

抓注意力式開場白強調,比透露信息更重要的是讓敘述者自信地宣布自己將成為故事的中心。不過這麼做有點冒險,因為讀者可能會將敘述者等同於作者。《大衛·科波菲爾》的著名開場就為我們提供了抓注意力式開場白的成功典範:「無論我成為自己生活的英雄,還是任由他人擺布,都會在本書中呈現。」

②邀請式開場白:通常會獻殷勤般慢慢地邀讀者進入作者的世界,故事的節奏相較於抓注意力式開場白引導的故事要更輕鬆自然一些,而人物對白就是邀請式開場白的典型。它通常發生在家族成員之間的對話,能夠讓讀者緊隨人物的內心活動,在作者布設的場景中,自己去感受文字背後傳遞出來的意義。

由於故事以更輕鬆的節奏開始,在「邀請式」開篇的故事中,作者無須用放煙花般轉瞬即逝的節奏發展。《到燈塔中去》這部巨著所用的邀請式開場白效果尤為出眾,在作者拐彎抹角的手法之下,讓讀者緊隨人物的內心活動,開啟這部小說的旅行。

「行啊,當然可以,明天天氣不錯,」拉姆齊夫人說道,「但你得起的和雲雀一樣早。」她補充道。對她兒子來說,這些話會帶來無窮的喜悅,一切已成定數,探險即將啟程,他期盼多年的美好,將在一夜黑暗和一日航行後近在咫尺。

③誘導式開場白:沒有驚人的宣言,家庭對話或吊胃口的誘餌,而是利用為小說的諷刺性辯護,繞開創作開場的問題,依靠聲音語氣或獨特的形式,誘導讀者進入作者預設的故事情境之中。

敘述聲音是利用讀者對聲音獨特的感知力,將人物塑造得更加鮮活立體,同時控制敘述距離和敘述聲音,讓小說人物擁有獨立的生命力,獨立存在於作者的小說之上,引出小說擬定的諷刺話題。

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選擇以「通告」開場,就將誘導式開場白快速抓住讀者注意力的效果展現得淋漓盡致:「想在敘述中尋找動機的人會被檢舉,想尋找道德感的人會被放逐,想尋找情節的人會遭射殺。」

結語

周國平曾經說過:「世上許多事,只要肯動手做,就並不難。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人皆有懶惰之心,因為怕麻煩而不去開這個頭,久而久之,便真覺得事情太難而自己太無能了。於是,以懶惰開始,以怯懦告終,懶漢終於變成了弱者。」

創作小說開場白這件事確實很難,但只要以正確的方法作為方向指導,利用思維治療突破「飛輪效應」的臨界點,創作之輪就會高效地轉動,從而走上平穩發展的車道,並成為你創作事業繼續發展的推動力,從此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相關焦點

  • 想學寫小說?《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告訴你大師們的創作秘籍
    幾乎沒有人不喜歡故事,年幼時,我們每天聽媽媽講睡前故事;少年時,我們躲著父母看被稱為沒營養的武俠、科幻、青春故事;再大一點,我們對自己要求有所提高,看名家著作裡的故事。故事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在為故事中人物命運操心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知道了什麼是真善美,憧憬著自己也能像優秀的主人公一樣出色。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一個好故事的成長之路
    在《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為我們分析了許多著名作者的作品,在這些作品從構思到成型都有哪些精彩的歷程呢?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雖然這本書的題目是關於託爾斯泰的,但並不是只講述了託爾斯泰的創作,也不是說一定是需要寫作的人才能看這本書。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人人都有小說夢,大多數人沒敢開始寫
    小說故事不僅活在虛構世界中,往往來源於現實生活。我們都有現實的生活,為什麼卻不成為作家呢?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或沒敢嘗試,或中途放棄,或敗給自己!最近讀了《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深受感觸,原來大多知名的作家和我們一樣苦於開始,苦於故事的開頭,伍迪艾倫要靠洗澡來找靈感,格特魯德斯泰因卻要靠看奶牛獲得思路。
  • 故事中的舞者—《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寫一本書,一本著作不難。寫好一本書,一本著作很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在諸多故事中如何抓住主線?如何開頭?如何把人物塑造的豐滿?如何展現人物的性格和特點?都需要寫作的藝術和技巧。《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是由英國著名出版社發行總監理察·科恩編輯,他從託爾斯泰的作品出發,教會讀者如何一步一步向偉大的作家靠近,如何在寫作中把握技巧,抓住寫作的藝術方法。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想寫出精彩的故事,離不開這兩點
    這些精彩故事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創作出這些精彩故事的偉大作家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呢?近日看的《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系統地給出了答案。本書書名為《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源於託爾斯泰是作者最喜歡作者之一,書中也頻繁把託爾斯泰作品作為優秀案例。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寫小說如同變魔術,怎樣讓觀眾驚奇?
    誰能想到,有這麼多人在寫小說?網絡小說不同於真正的文學意義上的小說。文學意義上的小說,是一種技藝,部分源自天賦,部分來自訓練。不過,關於寫小說能不能訓練,現在很多爭議。例如愛爾蘭作家、影片《水晶男孩》的編劇,布蘭登·貝漢,曾受一所美國名校邀請,就自己的創作手法發表午後演說。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學寫作
    大多數的寫作大師認為,一旦在開頭確定敘述的基調,剩下的故事就會自然流淌出來。而在確定基調的同時,又能吸引讀者讀下去的開頭,就是成功的。這讓我們覺得,練習這種開頭一定非常有趣。所以加拿大作家梅維斯.迦蘭曾經說:「(寫故事)就像談戀愛,開頭是最美妙的」。
  • 讀《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我們能收穫什麼
    這是理察科恩所著的《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中所透露的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說明,想當作家的人太多了,但是,現實中有多少人成為了真正的作家?又有多少人知道,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本書的背後,作家們耗費了怎樣的心力?寫作有沒有竅門?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怎樣讓「剽竊」變得名正言順
    看她日益憔悴的臉龐,聽著她日復一日的傾訴,我突然產生了要把她的遭遇寫下來,作為情感故事發到網上刊載。一來可以告誡婚後的姐妹們引以為戒;二來可以得到網友的支招,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但這個念頭一出來,我自己先打了退堂鼓,因為將朋友一地雞毛的婚姻鬧劇寫成故事刊載,萬一被朋友看到,那該多尷尬,另外這樣「偷別人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進行創作加工,會不會屬於剽竊?
  • 你不是不會寫,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寫,要《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
    列夫·託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創作了一段經典的求婚場景。列文用粉筆在基蒂面前,寫出了一行字母,這些字母分別是一句話中每個字母的開頭。列文的最後一句是:我沒什麼要原諒和遺忘的,我對你的愛從未停止。列文的求婚真摯熱烈、含蓄感人。現實生活中,34歲的託爾斯泰也是用寫字母的方式,向18歲的索菲婭求婚的。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寫作就像談戀愛,開頭是最美妙的
    今天打開的這本書叫《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就是關於偉大的作家們如何寫出好故事的,個人感覺副標題「偉大作家們的創作歷險記」更能代表本書的主題,畢竟託爾斯泰雖然是作者最喜歡的作家,但裡面舉出的託爾斯泰的例子卻是不多的。偉大的作家都是很難模仿的。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教你講好故事,寫好文章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這本書,初看書名,會以為這是一本解析託爾斯泰的小說的書,或者誤以為這是託爾斯泰的粉絲寫的書。但實際上,這是一本集合了英式幽默 、硬核毒舌、作家怪癖 、 文壇八卦的書,對於每一個想成為好作者、或者好讀者的人來說,都會有所啟發。
  •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為什麼你寫不出好文章?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這本書就在討論如何把文章寫得吸引人的問題,從託爾斯泰到史蒂芬·金,手把手帶你進入著名作家的腦海,看最富創意的頭腦將如何解決具體的、棘手的、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將成為一個更敏銳的寫作者與鑑賞家!為什麼這本書有這麼大的魔力?
  • 「飛輪效應」是如何成就亞馬遜的?
    寫在前面:你好,這裡是韓焱精選:今天,我要請你收聽的是檀林老師主講的《創業思維課》的片段。但是,亞馬遜把這三個核心業務板塊重新組合之後,創造出了一種互相推動的飛輪效應,形成了一種正循環,讓自己的業務不斷發展壯大。打造飛輪效應,亞馬遜具體是怎麼做的呢?一起來聽聽看吧。
  • 飛輪效應恆強勢企業或個人的秘密武器
    在工作場所,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時,第一年的沒什麼有很多不同,但第三年差別不大,到了第五年,不同的人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到了第十年,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些人進展緩慢,而有些人則像掛斷電話一樣。商業也是如此,許多公司以差不多開頭,後來,更強的恆,越弱越弱,有些很快就會被淘汰。
  • 善用「飛輪效應」
    ■中陽縣人民武裝部 張成虎 王笑麗生活中,為了使靜止的輪子轉動起來,一開始需要花很大力氣,但當飛輪越轉越快,就無需再費太大力氣。這種現象被稱為「飛輪效應」。
  • 《飛輪效應》選摘
    因為吉姆·柯林斯的新書《飛輪效應》,其實全書就是在論述系統動力學四大基本連接關係(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滯後效應)中的一種:增強迴路。 什麼是增強迴路?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又增強因,形成迴路,一圈一圈循環增強,就是「增強迴路」。想像一下,你用麥克風對著揚聲器說話的場景。麥克風、揚聲器之間,形成了一條一圈圈增強的「迴路」。
  • 飛輪效應——企業或個人強者恆強的秘密武器
    職場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時畢業進入職場的一波人, 第一年所有人沒什麼差別,第三年大家可能略有差別,但區別不大;第五年不同人之間有了很明顯的差距,到了第十年已經有天壤之別,有些人進步緩慢,有些人卻像開了掛一樣,一騎絕塵。
  • 知識是靠一點點積累的——飛輪效應
    也是經典的心理學效應——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 如何像列夫·託爾斯泰一樣,寫出好故事?
    《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就是那個「跡」,通過書中的這些「跡」,你也可以寫出一個好的故事。本書的作者理察·《像託爾斯泰一樣寫故事》是源自是理察·科恩在高校授課時的內容,本書從如何起筆寫故事開始,到創造「圓形」人物、「剽竊」他人故事、找好視角、用好情節、把控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