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最大的資本就是土地,農田和耕地,以及宅基地。
這些土地有不同作用,宅基地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如果沒有宅基地,在農村去買地基蓋房子還是挺貴的。
而農田和耕地則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只要不懶,農民就不愁吃。
不過很多人發現,近幾年農村的耕地裡,不見莊稼農作物,反而栽著一些樹苗。
這又是怎麼回事?農民不想種糧食,還是為了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呢?下面就和大家分析一下!
退耕還林政策及補貼
退耕還林政策是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具體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什麼意思呢?
退耕還林就是將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逐步停耕,在裡面種上符合該地土壤的樹木,以求恢復森林植被。
退耕還林一方面是坡耕地退耕,另一方面則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而「封山綠化」是對現有的林草植被進行封禁措施,對宜林荒山荒地恢復林草植被。
「以糧代賑」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民按標準無償提供糧食,保障退耕後農民還有飯吃,以此提高農民自願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個體承包的話,就是將造林種草保護植被的任務以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每家每戶。
誰退耕造林,誰經營誰受益,以責任制形式明確退耕還林造林的權益和責任,將農民利益和維護生態結合在一起。
1999年四川、陝西和甘肅三個省進行了退耕還林試點,2002年確定全面啟動退耕還林政策!
對於農民來說,更關注的肯定是退耕還林的補貼問題,不然不種地農民吃什麼?
退耕還林的補貼有糧食和現金補貼兩種!
糧食的話,黃河及海河流域是每畝退耕每年200斤糧食,長江和淮河每畝退耕每年300斤。
糧補多以小麥原諒為主,補助糧質量需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糧補是有年限的,還草補助2年,經濟林補助5年,生態林補助8年。
現金補助每畝退耕每年補助20元,年限與糧補一樣。
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補助1200元,5年內分3次發,第一年500,第三年300,第五年400。
退耕還草則是每畝退耕850元,三年內分兩次分發,第一年450,第三年400.
種苗和造林費是每畝一次性補助50塊!
而且退耕還林的農民可以免徵農業稅,不過退耕還林後不能再種糧食和蔬菜。
也不能放牧或舍飼圈養,為的是保護樹木的成活率。
退耕還林後需要履行土地用途變更手續,農民會得到林權證。
所以一些村的耕地裡種樹卻不種糧,有可能是在響應上面說到的退耕還林政策。
但有的,也可能是農民真不願意種糧食,為何呢?三個原因!
一、種糧不賺錢
對於一些沒有特色農業種植的地區,種糧食賺不到錢,糧價低,農資(種糧價、肥料等)卻一直在漲,投入高收入少,遇到像今年頻發的自然災害,農民更是血本無歸。
既然種糧不賺錢,農民自然要另謀出路。
有的人去打工,但家裡的地沒人種,丟慌被人笑話,租出去更便宜,有的甚至租不出去。
甚至丟慌久了會被收回,故而只能種樹佔地了。
種地基本上不用管,可以出去打工,幾年後樹木長大還能做木材生意,也能換點錢,怎麼都比丟慌划算。
二、年輕人外出打工,土地無人耕種
種地不賺錢,年輕人自然是要出去打工賺錢的。
但老年人和小孩沒辦法工作只能待在老家,可老的老,小的小,都沒法耕種土地,只能種樹了,畢竟不用管理,也落得個輕鬆。
老人小孩頂多種點蔬菜自家吃就好,在外面打工一個月至少3千,一個月的工資買糧食吃足夠了。
有的農民在地裡種樹是有預謀的,如果自家土地因修路等被國家徵用,以後還能按青苗得到補助。
三、種樹的經濟價值
種糧不划算不賺錢,有的地方會提倡種果樹或一些經濟價值很高的樹。
比如有的地方種花牛蘋果、無刺花椒、刺梨等樹木,經濟價值比種糧要高得多。
還有的地方則是種果樹,現在電商發達,農民可以實現直銷水果,也是一種致富的手段。
當然,不局限於種果樹,有的經濟林木經濟效益也是很高的,有更高的收益方案,農民當然不願意再種糧食。
不過土地管理費是有規定永久保持基本農田15.46億畝,故而如果不是統一規劃種果樹,或符合退耕還林政策而私自種樹的,其實是不允許的。
所以私自種樹佔地個人不提倡,沒有政策又不得不外出打工,可以將土地流轉出去,得到租金,土地也有人管理,一舉兩得。
農村現在丟慌比較嚴重,很多人家會將土地免費給親戚種,但因為是免費的,親戚家可能就種的比較馬虎,甚至種一年丟一年。
農村只要有荒地,大多會成為放牧的地方,丟慌一年就很難種了,越丟慌越不想種。
但丟慌無疑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可不允許私自種樹,這的確有些為難農民們了。
個人覺得可以種玉米,將種植和養殖結合在一起,今年豬價牛價那麼好,一年要掙個10萬塊也並非難事。
那麼大家還有哪些好的建議呢?一起來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