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糧食反種樹,農民是在響應退耕還林政策,還是真的不想種莊稼

2020-12-17 農俗俱樂部

農民最大的資本就是土地,農田和耕地,以及宅基地。

這些土地有不同作用,宅基地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如果沒有宅基地,在農村去買地基蓋房子還是挺貴的。

而農田和耕地則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只要不懶,農民就不愁吃。

不過很多人發現,近幾年農村的耕地裡,不見莊稼農作物,反而栽著一些樹苗。

這又是怎麼回事?農民不想種糧食,還是為了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呢?下面就和大家分析一下!

退耕還林政策及補貼

退耕還林政策是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具體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什麼意思呢?

退耕還林就是將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逐步停耕,在裡面種上符合該地土壤的樹木,以求恢復森林植被。

退耕還林一方面是坡耕地退耕,另一方面則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而「封山綠化」是對現有的林草植被進行封禁措施,對宜林荒山荒地恢復林草植被。

「以糧代賑」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民按標準無償提供糧食,保障退耕後農民還有飯吃,以此提高農民自願退耕還林的積極性。

個體承包的話,就是將造林種草保護植被的任務以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每家每戶。

誰退耕造林,誰經營誰受益,以責任制形式明確退耕還林造林的權益和責任,將農民利益和維護生態結合在一起。

1999年四川、陝西和甘肅三個省進行了退耕還林試點,2002年確定全面啟動退耕還林政策!

對於農民來說,更關注的肯定是退耕還林的補貼問題,不然不種地農民吃什麼?

退耕還林的補貼有糧食和現金補貼兩種!

糧食的話,黃河及海河流域是每畝退耕每年200斤糧食,長江和淮河每畝退耕每年300斤。

糧補多以小麥原諒為主,補助糧質量需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糧補是有年限的,還草補助2年,經濟林補助5年,生態林補助8年。

現金補助每畝退耕每年補助20元,年限與糧補一樣。

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補助1200元,5年內分3次發,第一年500,第三年300,第五年400。

退耕還草則是每畝退耕850元,三年內分兩次分發,第一年450,第三年400.

種苗和造林費是每畝一次性補助50塊!

而且退耕還林的農民可以免徵農業稅,不過退耕還林後不能再種糧食和蔬菜。

也不能放牧或舍飼圈養,為的是保護樹木的成活率。

退耕還林後需要履行土地用途變更手續,農民會得到林權證。

所以一些村的耕地裡種樹卻不種糧,有可能是在響應上面說到的退耕還林政策。

但有的,也可能是農民真不願意種糧食,為何呢?三個原因!

一、種糧不賺錢

對於一些沒有特色農業種植的地區,種糧食賺不到錢,糧價低,農資(種糧價、肥料等)卻一直在漲,投入高收入少,遇到像今年頻發的自然災害,農民更是血本無歸。

既然種糧不賺錢,農民自然要另謀出路。

有的人去打工,但家裡的地沒人種,丟慌被人笑話,租出去更便宜,有的甚至租不出去。

甚至丟慌久了會被收回,故而只能種樹佔地了。

種地基本上不用管,可以出去打工,幾年後樹木長大還能做木材生意,也能換點錢,怎麼都比丟慌划算。

二、年輕人外出打工,土地無人耕種

種地不賺錢,年輕人自然是要出去打工賺錢的。

但老年人和小孩沒辦法工作只能待在老家,可老的老,小的小,都沒法耕種土地,只能種樹了,畢竟不用管理,也落得個輕鬆。

老人小孩頂多種點蔬菜自家吃就好,在外面打工一個月至少3千,一個月的工資買糧食吃足夠了。

有的農民在地裡種樹是有預謀的,如果自家土地因修路等被國家徵用,以後還能按青苗得到補助。

三、種樹的經濟價值

種糧不划算不賺錢,有的地方會提倡種果樹或一些經濟價值很高的樹。

比如有的地方種花牛蘋果、無刺花椒、刺梨等樹木,經濟價值比種糧要高得多。

還有的地方則是種果樹,現在電商發達,農民可以實現直銷水果,也是一種致富的手段。

當然,不局限於種果樹,有的經濟林木經濟效益也是很高的,有更高的收益方案,農民當然不願意再種糧食。

不過土地管理費是有規定永久保持基本農田15.46億畝,故而如果不是統一規劃種果樹,或符合退耕還林政策而私自種樹的,其實是不允許的。

所以私自種樹佔地個人不提倡,沒有政策又不得不外出打工,可以將土地流轉出去,得到租金,土地也有人管理,一舉兩得。

農村現在丟慌比較嚴重,很多人家會將土地免費給親戚種,但因為是免費的,親戚家可能就種的比較馬虎,甚至種一年丟一年。

農村只要有荒地,大多會成為放牧的地方,丟慌一年就很難種了,越丟慌越不想種。

但丟慌無疑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可不允許私自種樹,這的確有些為難農民們了。

個人覺得可以種玉米,將種植和養殖結合在一起,今年豬價牛價那麼好,一年要掙個10萬塊也並非難事。

那麼大家還有哪些好的建議呢?一起來交流吧!

相關焦點

  • 退耕還林、還草、鼓勵農民進城,中國的糧食真的能自給自足嗎?
    退耕還林還草體現了上層對環境保護重視的新觀念,而且早已向世界承諾,我國的環保事業必須走在世界前列,必須為世界的環保事業作出榜樣。我國幅員遼闊,基礎糧田超18億畝,人口只有14億,平均每人有一畝三分地,現在農業發達,每畝單產1000斤夠吃,種雙季會撐死,所以目前即是不進口糧食也可以自給自足。如果再造田或不退耕還林還草會造成水土流失,對環境保護大大的不利,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要退耕還林還草吧。
  • 「突擊」式退耕還林是什麼思想在作祟?
    退耕還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其最終目的還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了完成退耕還林指標,等不得群眾收割小麥、油菜,就急於鏟毀,無疑給群眾帶來經濟上的巨大損害。如此操之過急、草率從事的「退耕」辦法既違背了執法應有的溫度與人情味,也顯得過於機械呆板。
  • 內蒙古陳巴爾虎旗:為退耕指標,鏟毀2萬多畝將熟麥子油菜
    種植戶表示,退耕還林是有補償的,春耕時旗裡並沒有明確補償方案。雖然收到了禁令,但不知如何補償,為了今年不減收就先種上了。8月2日,陳巴爾虎旗特尼河林場一處被毀的麥田裡,一些突擊種上的樹苗已經枯萎。能否收完莊稼再種樹?
  • 不能想種啥種啥了?國家拍板,農民每年至少種一季糧,違者受罰!
    由於種糧利潤的不斷下跌,很多農民開始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來提高自己的種植收益。可以說,之前農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可以想種啥種啥。在上述《意見》中,國家明確表示,要將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實到具體地塊,並採取省長責任制,進行實時監管。與此同時,要求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農民至少要生產一季糧食,種植非糧作物的,要在一季後,恢復成糧食生產。由此可見,農民在自己的承包地,「想種啥種啥」的時代結束了,對於北方的農民而言,至少要有一季種植小麥或者玉米,不能全年種植經濟作物。
  • 世界奇蹟:中國退耕還林的壯舉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做出決策,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27億畝,佔同期全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52%,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使佔國土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了3個多百分點。
  • 重啟退耕還林工程應記取一期的教訓
    村民白繼信興衝衝地算了一筆帳:如果家裡的30畝地退耕,一年就有6000斤糧食,600塊錢。而他家這些地,全是連田埂都沒有的山坡地,靠天吃飯,畝產只有100斤。 「這比種什麼都划算」,他決定「響應國家政策」。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對此也算了一筆帳。他們比較了一下被退耕土地的機會成本與補貼收益,認為如果前者小於後者,則表明工程成本有效性差,存在過度補貼問題。
  • 2017年農村糧食補貼審核收緊,出現這幾種情況將不能領到補貼!
    近年來,有關農村、農民的補貼越來越多,畢竟還有很多農民在種地,所以也比較重視糧食補貼。隨著國家加大對農村的補貼力度,農民得生活也得到改善。但是,以前在農村有的不滿足條件冒領的也有,真正有需要的沒有領到。
  • 土地政策再升級!永久基本農田是根基!2種行為國家禁止!別再犯!
    土地政策的一舉一動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及農民的經濟收入,對於農村經濟的穩定和諧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為了盤活土地資源,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國家圍繞土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其中更是將18億畝劃為耕地紅線;將15.5億畝耕地定義為永久基本農田。由此可見,土地的戰略意義及其對國家經濟的重要性!
  • 林業局對關於調整新一輪退耕還林相關政策,鞏固工作成果建議答覆
    ,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耕地以及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因地制宜開展造林種草、恢復植被,促進生態修復。在反覆摸底調查的基礎上,我省編制了全省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方案,經省政府同意並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全省新一輪退耕還林規劃面積為14.9萬畝,其中2015年國家安排我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萬畝,安排在九江等3個設區市的修水等10個工程縣(區)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各地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持農戶自願申報,退不退耕、種什麼品種等,由農民自主決定。
  • 甘肅通渭小溝村退耕還林生態改善 野雞野兔頻糟蹋莊稼
    小溝村形似盆地,村莊周圍布滿林帶,荊棘雜草叢生,退耕還林後的效果顯而易見,西面的林帶鋪設到了大山的三分之二處。林帶邊緣是成片茂密的冬小麥等莊稼地,這為野雞和野兔的生存和快速繁殖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食物保障。「這是兔子咬過的,被兔子咬過的麥苗一般不長了,就算長高也不結麥穗。
  • ——寫在吳起縣實施退耕還林20周年之際
    1999年,朱鎔基提出「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措施,這與吳起縣先期實施的退耕還林政策不謀而合。這一年,吳起縣按照「一季退耕、兩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見成效、十年大見成效」的目標,將全縣150多萬畝坡耕地一次性全部退了下來,成為當時全國退耕還林的一面旗幟,奠定了「全國退耕還林示範縣」的基礎。
  • 農村以前不種莊稼被人恥笑,現在種莊稼反而被人恥笑,這說法對嗎
    有人說:在以前農村不種莊稼會讓人恥笑,現在種莊稼反而被人恥笑。說真的,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要說以前農村居民有人不種莊稼,是可能會讓人恥笑。但說現在的農民種莊稼,被人恥笑,這說法也過於片面了,勞動人民什麼時候,成了被人恥笑的對象?這是不敢現象的事情。那麼這種觀點的依據,來自哪裡呢?有沒有道理?下面給大家分析下。
  • 長篇小說《生活》:艾河村的退耕還林
    長篇小說《生活》第一部第十六章現在艾河村北山上一片片的麥地,按照退耕還林政策要求要轉變成林地了,誰家的山地由誰負責栽上樹木,樹苗的問題由政府負責統一解決,年底的時候政府統一發給村民們一定數量的糧食。糜谷收割完畢,霜降前後地裡的玉米、豆類等莊稼又要大收割了。等到立冬前,地裡莊稼得全部收割完畢。加上溫室大棚裡栽種的西紅柿、辣椒、黃瓜等蔬菜就要上市,村民們這個時候還真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忙。村裡有個別村民是分啥利益的時候那是鑽頭覓縫的,一個比一個積極,而攤派啥任務的時候那是一個比一個躲得遠,消極應付。
  • 中國去年共完成退耕還林任務五千六百零六萬畝
    自一九九九年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二點八七億畝。、適應性調整,退耕還林工作的重心由大規模推進轉移到成果鞏固上來。針對退耕還林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各級林業部門深入細緻地做好工作,妥善解決退耕還林中的遺留問題;及時調整工作重心,狠抓成果鞏固;制定相關辦法,規範工程管理;不斷完善政策,有效促進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健康發展。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指出,鞏固成果是實現退耕還林目標、穩步推進工程建設的必然要求,發展後續產業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途徑,落實配套措施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保障。
  • 四川會東:退耕還林助農增收促發展
    為切實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成為推進國土綠化、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調整農村種植結構、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讓群眾在為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 河西走廊:石頭灘種菜 退耕地還溼
    戈壁灘上長出了水靈靈的綠菜,退耕地還出了大片溼地。在甘肅河西走廊,這「一進一退」均是當地幹部群眾順應自然的新舉措。    「你看,沒有土,石頭灘上也能種菜」。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總寨鎮沙河村村民趙金榮一邊在大棚裡摘黃瓜,一邊得意地帶著記者看這項新技術。
  • 是不是種過鴉片的地,就種不了糧食?很多人不知道
    所謂種過罌粟就不能種其他農作物是一則流傳很廣的謠言。事實上種植完罌粟後當年就可補種莊稼,20世紀40年代有關地方政府就曾發文叮囑當地農民收穫鴉片後應及時補種「小日月莊稼」以抵消農業欠收造成的影響。但是一旦種植上罌粟,當地政府、農戶往往不願意徹底放棄種植罌粟,改種其他作物。這主要是基於經濟因素考慮。種植罌粟在民國時期一直是暴利行業,即便在鴉片最為泛濫的30年代中前期。種植罌粟所能獲得的收益也大大超出糧食種植。
  • 張北縣實施退耕還林 累計新增林面積93.76萬畝
    長城網張家口7月13日(李宏 楊景瑞 通訊員朱豔娟)記者從張北縣了解到,張北縣2000、2001年被列入河北省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縣以來,按照國家計劃安排部署,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果。特別是2002年,工程全面推開,截止到2011年底,退耕還林工程總任務為93.76萬畝,已全部完成,其中退耕地還林48.13萬畝,荒山匹配造林45.63萬畝。
  • 繼「人口轉移」之後,農村有3種怪象讓人感到疑惑,是什麼現象?
    這段時間,筆者走訪了很多村莊,在筆者當地同樣也出現了三個怪象,而筆者深入了解之後,發現「地種樹,房空著,車不開」的現象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出現。而農村土地被種上樹木的情況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糧食收入低,成本高,大戶放棄種地後,耕地無法流轉盤活。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老農民已經力不從心,自己想多種一些卻沒有那個精力,所以,為了方便管理,大家也只能找一些不種的耕地種上樹木。
  • 湖南湘西州退耕還林近20年 森林覆蓋率由57%增至70%
    1999年,我國開展退耕還林試點。湘西的山山水水,迎來轉機。2001年開始,退耕還林在湘西各縣市全面鋪開,湘西成為湖南省退耕還林工程的主戰場。「湘西大部分是巖石裸露的石漠化地區,薄薄的土層下面,往往就是堅硬的巖石。造林時先挖大穴,再填客土,然後種下榿木等,精心管護,保證了很高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