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婚姻和家庭對學佛是一種障礙,為此很是煩惱痛苦,甚至有離婚的衝動。這可能是對佛法有誤解。佛法裡講的「獨坐大雄峰」或者「不著一切相」並不是指遠離家人、遠離人群。恰恰相反,能於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行的親切,立得住腳跟,這才是本事。
一個人如果開始走上修行這條路,一定要記住:如果有了困難或者阻礙,不要立刻向外尋找原因,而是先向內求,檢查是不是自己又陷入了某種執著裡。道不遠人,如果修了道,開始變得孤僻冰冷,毫無暖意,這就可能有問題,起碼未究竟。
佛法是本本分分的大道,不是古怪的旁門小道。學了佛之後更加敦厚本分,更加踏實圓融,這才對了。如果學了佛之後,看誰都不對,誰都有毛病,那麼有可能需要檢點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心出了問題。
儒家講修身、齊家,可見家是檢驗修身成果的地方。家都齊不了,後面的治國平天下就更談不上了。婚姻與家庭裡,由於人和人之間很近,往往習氣與煩惱特別容易流露出來,越是在親人或愛人面前越是容易卸下偽裝。可能在外面對人客客氣氣,到了家裡就愁眉苦臉、愛答不理。
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想一下:我們學佛的人如何才能去除內在的習氣?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就可以了嗎?如果沒有他人勾起你的煩惱習氣,你怎麼知道自己還有這麼多煩惱?不對境如何才能煉心?這麼想想,你就會發現,紅塵不就是煉心的好地方嗎?
俗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們也可以說,不入煩惱之大海,如何獲得無上明珠?夫妻關係是一門很高的藝術,並不是表面的風平浪靜就可以的,表面的風平浪靜往往意味著內在鴻溝的加大。
夫妻之間有矛盾或者吵架很正常,有時過於關心對方導致對方反感,有時控制欲太強導致對方試圖掙脫,有時太熟了反而失去起碼的尊重,有時又忍受不了單調的重複等等。
如果涉及到雙方的父母時更容易產生分歧,總之婚姻關係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處理好了就是人間的天堂,處理不好則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痛苦。
但對於那些真想修行的人,這裡不正是最好的考驗場所嗎?佛教裡說佛陀是大雄大力大慈悲,試想一下,如果連家庭的煩惱都斬不斷,連親人孩子都不能慈悲,如何還能上求下化?如何還能稱得上大雄大力大慈悲?
宋朝的宰相裡有一個叫張商英的,他的妻子學佛,但一開始張商英並不信佛。這種關係往往很尷尬,因為兩個人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特別容易產生分歧。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也有很多這樣的家庭。
但是張商英的妻子就很有智慧,有一次她在看佛經,被張商英看見了。張商英心裡很是不痛快,於是就想寫一篇文章反佛。張商英的妻子連忙說:「相公,既然你覺得佛不存在,又何必去反他呢?」張商英想想:也是啊,既然沒有,我還去反他,那不是反而說明有了嗎?於是便放棄了寫文章的念頭。
後來有一天,張商英的妻子讀《維摩詰經》,張商英在後面看見了,她順勢就說:「相公,你反正也沒事,何不看看這書上說的是什麼。」張商英便試探性地看了幾頁,結果一看就停不下來了,從此走上了參禪悟道之路。
所以,儘量不要把問題歸咎於外境,遇到問題首先想想是不是自己還不夠柔軟、不夠慈悲?是不是自己的智慧還不夠?是不是可以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然,菩薩常低眉,並非毫無原則,大是大非面前還有金剛怒目,真修行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但在婚姻裡,一般不存在金剛怒目的問題,婚姻裡需要的是柔和跟換位思考,需要的是去除一切控制欲,全然的接受對方。
宋朝的王安石曾經寫過一首詩,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入世態度去看待婚姻,並且在身心上去實踐。慢慢的,內在一定能變得更快樂、輕安,更堅定、從容,更慈悲、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