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傳承:清明上河圖
說起中國繪畫藝術是從何時開始的,誰又是第一個作畫的人,這一直是一個謎團。從被發現的時候,它就是用毛筆、水墨這些東西畫在絹或者是紙上,並且裝裱起來的捲軸畫。如果要問我國知名度最高的是哪幅畫,那非《清明上河圖》莫屬了。
它是北宋時期的大畫家張擇端所畫,畫中所描繪的就是北宋時期的社會狀況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在這五米多長的畫卷中,記錄了各個階層的人物、動物、馬車、船隻、橋梁、城樓、商鋪等,讓觀看的人深陷其中,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這畫中大大小小共記錄了一千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和動物,這對於五米長的畫來說實在是太多了,而對於北宋的人物來說,又實在是太少了。
這幅畫現在已經是我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了,以前看的時候只是感嘆作畫的人畫技高超,現在再看卻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仔細看這幅圖偏中間的位置,幾位好友在交談,其中一位還攙扶著一位不太會走路的小孩子,這和我們現在看孩子的爸爸很像啊。
在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下方的幾個人正在隔著欄杆看河裡的魚,又在閒談著什麼瑣事,從穿著打扮上來看應該是社會中層的百姓,而右上角的幾個雖然也在觀魚,但是明顯氣定神閒,還有一位小乞丐在拉扯最右邊人的衣角,乞討的人都是會察言觀色的,所以這幾個是富家子弟無疑了。
再看下面這幅,這應該是一個剃頭鋪,兩位男士相對而坐,其中一個在給另一位修臉呢,原來從這麼早就開始有「美容」這一說了啊。
《清明上河圖》中這些人物神態各異,沒有一處是重複的,不知道現在我們要靠放大鏡才能看清的細節,當時作畫的時候是怎麼畫出來的呢?其實這樣看來宋朝的都市生活也並不無聊,像上面這些有意思的事在《清明上河圖》中還有很多,需要大家去仔細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