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億邦動力網的讀者,都會知道京東花了95億買了1號店。而作為億邦動力網的深度用戶,應該會了解到沃爾瑪這回是甩了一個虧損的包袱。但,還有一層或許只有極少數人才會思考——沃爾瑪為什麼不能忍1號店再虧了?京東拿下1號店後,與天貓的距離拉近了多少?強強聯合會不會傷及無辜……
對此,億邦動力網找到一位對沃爾瑪、京東和天貓都極其了解的骨灰級零售操盤手,特購社創始人黃若曾任當當網COO、天貓創始總經理,以他在零售界浸泡30多年的眼界為億邦動力網用戶解讀這場大案。
黃若:中國連鎖及電子商務骨灰級領軍人物,江湖人稱「黃藥師」。原網營運長,天貓創始總經理。有近30年的商業、業從業經驗,曾長期任職多家全球500強企業高管,歷任易初蓮花、萬客隆、天津家世界等知名企業總經理,執行副總裁等職。作為一位實操型的商業管理者,具有豐富的大型企業管理經驗,同時對東西方不同的企業體系及消費者行為有著深刻了解。如今追尋內心正在創業中,著有《我看電商》和《我看電商2》,兩本書均在京東和噹噹上線出售。
沃爾瑪為什麼非要賣1號店?
1號店的老闆不是投資公司,而是一家零售公司。我在《我看電商》書中寫過,零售公司不管再怎麼有錢,都是辛辛苦苦一毛兩毛賺差價賺來的,所以對於沃爾瑪來講,1號店一年虧損10億,相當於是抵消了全球銷售1千個億的銷售,因為線下超市的純利潤只有1%。如果是投資公司,或許能忍受先巨虧,但對於一家零售公司來說真的如割肉。
沃爾瑪當初要買1號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原本在中國線下做得不夠好,但是又非常需要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在電商火熱的關鍵點上他們看到中國的消費者都往線上走,因此想借1號店耕耘中國線上市場,做了幾年下來又不能忍受1號店長期虧損。
在這種尷尬的心態下,京東願意出手接盤,一方面能幫助沃爾瑪快速擺脫每年10個億左右的虧損,同時還能換一個價值更高的股票在手裡,這對他來講是划算的。這就好比沃爾瑪在鄂爾多斯有一個爛尾樓,每年巨虧,未來也有可能會增值,但風險係數太大。而此時房地產公司願意拿北京五環的一個樓盤和沃爾瑪調換,以沃爾瑪的心態當然會願意。
京東為啥願買一個虧損的1號店?
京東最想的不是攀上沃爾瑪,而是與天貓和淘寶對抗。而與天貓和淘寶相比,京東最耿耿於懷的是什麼——與天貓和淘寶相比差太遠了,購買頻次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
京東從賣數碼產品起家,雖說後來逐漸延伸到百貨,但用戶對京東的粘性不夠,一個用戶一年下來平均買的次數不會超過10次,而淘寶天貓這一個數字卻是50次。如果京東只是把自己當作一個二流電商平臺,一年一個用戶平均買6次8次就夠了,但如果跟天貓、淘寶對標的話,那這個差距就太大太大了。
電商最大的價值就是用戶,購買次數不僅影響銷售額還影響傳播頻次,用戶買10次就有10詞傳播的機會,買100次就有100次的傳播的機會,這個是京東最大的軟肋,一直想彌補而又乏力。
對於京東來講,此次買了1號店切入超市快消品,可以大大提升用戶的活躍度。第二個還加強了自己在華東地區的實力,畢竟那是天貓實力最強的地區。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淘寶和天貓的軟肋上又捅了一刀。京東為啥能活到今天,就是因為前端比不過淘寶和天貓,就拼命在後端加強自己的實力。此次買了1號店與沃爾瑪合作,沃爾瑪的供應鏈對接給京東,再整合1號店的倉儲物流,對抗天貓和淘寶又多了一層砝碼。
因此,京東收購1號店是雙贏的,甚至比阿里和蘇寧的合作更有意義,因為蘇寧作為一家零售公司,雖然彌補了天貓淘寶在數碼、家電領域的弱勢,但是蘇寧自己採購的商品很少,大部分商品還是走代銷的模式。而沃爾瑪90%的商品都是自己採購的,供應鏈優勢嫁接給京東是太完美了。
既然是雙贏,那麼原來的虧損跑哪兒去了?
線上超市類快消品為啥難做?兩個原因,一是採購沒有沃爾瑪、大潤發有優勢,在中國絕大多數零售公司沒有形成集中採購,但線下超市積累了幾十年具備規模優勢;二是配送成本太高了,毛利又很低,線上運營模式無法吃掉成本。
而1號店,雖然有沃爾瑪的供應鏈支持,做了這麼多年也有了採購優勢。但是營銷成本和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止不住虧損。
而1號店賣給京東之後,京東會用自己的物流實力把1號店配送成本大大降低,第二個京東的用戶已經有1億兩三千萬了,共享用戶也降低了獲客成本。
為什麼說95億這個價錢很公道?
1號店2015年的銷售大概有一百多億元,今年的銷售額應該能做到接近200億,按照零售公司的估值慣例來說,一半就是當年銷售額的50%。之前傳的三四百億,那是太扯了。
1號店與京東在運營上會完全打通嗎?
現在還不好說,現在來看,京東應該會覺得1號店還是一個本身有價值的品牌,會讓其繼續往大做。但是,我不這麼認為這種想法會維持多久,就好比當年亞馬遜收購卓越的時候,覺得世界上知道卓越比亞馬遜的人還要多,想把卓越獨立繼續做大做強。但是幾年以後,卓越就慢慢萎縮了。
等京東把1號店的營養吸乾之後,我覺得也會把1號店丟一邊的。畢竟在線上,只有大者恆大,老二最後都被逼殘了。
因此,聰明的商家,今後要多靠近京東而不是1號店。同時,在夾縫中創業的企業也會受到擠壓,比如我做的進口食品電商「特購社」,原先京東在食品的供應鏈不強,現在拉上了1號店,強強互補,留給我們這種創業者找長項的機會就好了很多。
合併後最有可能在哪個環節出問題?
一是1號店這邊大量人員流失。
1號店的團隊經過好幾次震蕩了,比如說沃爾瑪入股的時候走了一批人,去年創始人離開時又去了一批人,這次肯定又會有大量的人員流失,對於1號店的員工來說也是挺悲慘的。
最大的一個挑戰是兩家公司文化格格不入,看這兩家公司創始人的背景和風格就知道了,如果讓京東的高管來管理1號店,雙方都會覺得很膈應。
沃爾瑪還會愁在中國做不好電商嗎?
對於沃爾瑪來講,這次把1號店賣給京東是一個投資行為,只是成為持有京東5%的股票而已,但是京東不是他的,沒有經營權。
因此,對於沃爾瑪來說,和京東合作只是解決了1號店的困境,但是沒有解決沃爾瑪在中國的困境。沃爾瑪在中國的困境是什麼?1995年進入中國,幾十年過去了,但在中國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贏利點。在沃爾瑪的文化裡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我跟他們高管見面時公開批評——沃爾瑪做零售有兩種辦法,一種叫沃爾瑪的辦法,一種叫錯誤的辦法,認為可以在美國成功的經驗複製到全球,但恰恰中國跟美國的差距又那麼大。比如說他所有的東西都強調中央流程和標準,每個零售店都搞得一模一樣,中國不可能讓你找到一模一樣的房子。中國零售的商品差異也很大,別說東西南北的商品賣得不一樣,就是跨一個省喝的啤酒都不一樣。
以下是京東與沃爾瑪合作的相關信息
京東股價大漲
目前京東總市值約為288億美金,此次京東通過出讓5%股份買下1號店,由此計算1號店大概估值為14.4億美金(約為95億人民幣)。通過此次收購,證實了1號店沒有達到傳聞中的400億估值。
受本次收購事件影響,京東周一早盤(JD)在美國市場股價大漲,一度漲超8%,截止收盤,京東報價21.06美元,漲幅為4.62%。
目前國內其他的B2C網站,唯品會的總市值約為65.8億美金,聚美優品總市值約為6.5億美金,當當網總市值約為5.0億美金。
外媒評論
Zack.com:賣掉1號店對沃爾瑪來說是個驚喜
投資研究機構Zack的相關報導指出,與京東的戰略合作讓沃爾瑪在中國殘酷的零售業競爭中獲得了一個更好的機會,同時也可以刺激沃爾瑪實體零售的銷售增長。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非常不易的,20年總算是建立起了自己的商業體系:1996年在中國開設首家門店,到今天門店總數為430家。而1號店在中國在線零售市場也並不成功,僅僅佔有1.5%的市場份額。」
該報導評論稱,賣掉1號店對沃爾瑪來說是個驚喜。自去年7月控股1號店之後,沃爾瑪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實體零售運營和1號店的在線運營相連接,以便跟上中國市場在電商配送時效方面的步伐。而如今與京東的合作無疑可以大大加快沃爾瑪在這方面的發展進度。
紐約時報:京東與沃爾瑪可以互補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份報導提到,京東的強大主要體現在電子產品方面,而1號店的核心業務在中國東部、南部地區,並且以超市品類為主。「京東收購1號店之後,應該能夠對1號店的勢力有所加強。此外,去年8月,京東還買下了永輝超市10%的股份,加強了自己在生鮮品類上的布局。」
對於沃爾瑪方面,紐約時報評論稱,食品是目前中國消費者在線購買產品中增長最快的一個品類,這也是沃爾瑪在中國400多個門店客流量有所下降的原因。而與此同時,沃爾瑪在中國在線時長所佔份額不足2%,根本無法與阿里巴巴、京東相提並論。「正如其執行長Doug McMillon在公開聲明中所言,京東是沃爾瑪理想de合作夥伴,它與沃爾瑪可以互補。」
此外,紐約時報還指出,事實上,沃爾瑪全球在線業務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據悉,其全球電商銷售額今年第一季度僅增長了7%,比前一季度8%的增長率有所下降,且遠遠低於兩年前20%的增長率。
BBC:沃爾瑪與京東合作 欲拯救步履維艱的1號店
BBC的報導是這樣的:沃爾瑪宣布與中國電商企業京東進行戰略合作,幫助拯救自己旗下步履維艱的電商網站——1號店。
該報導指出,1號店主要銷售食物飲品、日用品及電子產品,僅佔中國網絡零售市場1.5%的份額。沃爾瑪與京東的這筆交易將很好的幫助1號店在中國西部、北部自己弱勢的地區獲得進一步發展。
華爾街日報:沃爾瑪不再獨自摸爬滾打了
對於沃爾瑪與京東的戰略合作,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簡單的評論道:「沃爾瑪與中國最大電商玩家之一京東成為合作夥伴,不再繼續獨自在這個快速發展且競爭巨大的市場摸爬滾打。」
微信用戶評論
以下是億邦動力網微信用戶對此事的看法(不代表億邦動力網立場)
子傑:電商發展到現在洗牌是必然,無本質上的創新,大吃小,我覺得就是趨勢。
Eric是一棵棵棵棵小草:中國電商的模式越來越分明,當京東第一次收購易迅的時候,就註定會不停的收購小規模的垂直平臺。而阿里系則會往平臺化運營方向越做越大。
MINDON:去年天貓在杭州和北京設立雙中心,有可能京東也會在北京和上海設立雙中心,形成徹底對立面。
言程:可能看中的是1號店的戰略地位吧,反正作為消費者來說,1號店已經是過去式了。
(來源:億邦動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