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2020-12-11 潤鈺堂

每次出差到北京必去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看展覽,這次遇上了囯博的「相由心生」展,頓生歡喜!

漢明帝建白馬寺,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南北朝至隋代,中國進入了多民族政權並立的階段,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山東位於南北交接地帶,獨有的經濟與政治地位,使得山東地區成為佛教的重要活動區域之一,山東地區逐漸成為中國東部的佛教中心。

佛像頭 北齊

博興位於山東北部,地處秦沂山脈北麓,黃河下遊南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空間。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發,隨著洛陽和定州工匠的遷入,博興成為山東北部金銅造像的中心。

佛像頭 北齊

博興地區出土的這批金銅及白陶、石雕佛造像大都為小型造像,多為平民或出家人出資製作,用於住家供養或隨身攜帶,造型樸拙,多不鎏金,衣紋運用細隆線雕刻而成,受南朝地區佛造像藝術的影響,大都為一鋪三尊式造像、覆蓮座、聯珠紋裝飾。這批佛造像上大都有明確的紀年銘文,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成為中國古代小型金銅佛造像斷代的標尺。

菩薩頭像 北齊

佛教中的禪語非常值得我們好好參悟。「相由心生」一詞出自《無常經》,佛曰:「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此處的「相」指的是物相,世間萬物的表現形式。相由心生就是說一個人看到的事物,或者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觀感,由他的內心決定。

張見造觀世音像 隋 仁壽元年

《無常經》裡還有一句話:「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意思就是一個人的相貌,會隨著內心的善惡而改變。所謂相,既是我們平日見到諸事物中的表象。我個人理解為人相與物相,人相很好理解,物相是指我們眼中所見到的各類事物;通俗地說,我們所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內心的投射,例如現在是深秋,各地銀杏金黃,楓葉盡紅,我們開心愉悅,看到的就是滿目紅黃相間,是有著成熟韻味的金秋。如果我們不開心、憂愁,那看到的就是樹葉的飄零凋落,秋風蕭瑟寒意濃。心情好的時候看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好的時候看一切都是灰暗的,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也是「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最好的詮釋吧。

疃子造像 東魏

外在的相,影響了我們內在的清靜。吉祥法師說:相由心生,心清靜,眾相清靜,一個人能沉浸在佛法的安詳、智慧之中,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生氣煩惱,他能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輕易讓外在的相影響到他。內心寧靜、安詳、慈和,外在的相慢慢也會變得慈悲、善良,即使他長得不漂亮,但是他的一舉一動,也會給你帶來好感。

佛坐像 北魏

吉祥法師講:要有慈悲心,培養自己的柔軟;要有感恩心,成長自己的力量;要有智慧,不斷地開發自己清靜、安詳、和諧、感恩和知足的這種內在素質,讓自己不斷地強大起來,讓自己不斷地產生智慧,不糾結過去的麻煩,不糾纏別人的過錯,不生活在麻煩當中。

如果你能夠學會找出你的心相,所有外在的相,就都不會影響到你。

孔雀造彌勒像 北魏普泰二年

《禮記》裡這樣說道:「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這句話是說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一方面內心所想影響對外在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人的外在相貌受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影響。人的生活習性、過往經歷、氣度與品行,全都會寫在臉上。有一個俗語是這樣說的,三十歲之前,你的相貌是母親給的,無論你長的好與醜,都是你前世的因果;30多歲以後,你的相貌到底善良不善良,漂亮不漂亮,是靠你前幾十年的修為,靠你自己累積的一種相,呈現出你後半生的生命相狀。

孔昭俤造彌勒像 北齊河清三年

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

所以有人說:「二十歲的臉是天生的,三十歲的臉是生活雕刻的,但五十歲的臉,是你自己選擇的。」

藺鐵造像 隋

《金剛經》中講了我們必須去除「四相」這四種錯誤的感知,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第一種是「我相」,也就是妄想有我、執著有我,所以生起我見、我愛、我慢;我見就是自以為是;我愛就是關心自己勝於一切;我慢就是自視甚高。第二種相是「人相」,可以理解為人類,分別從人種來區分、從民族來區分,從國家來區分等等的不同。因此就會出現地方與地方的界限、種族與種族的排斥、國家與國家的隔閡。這不僅使人類不能和諧相處,更使世界不能和平安定。

彌勒倚坐像 北齊

第三種相是「眾生相」,通常我們區分為生物與非生物,後者即植物與礦物,我們很明白如果汙染礦物並殺害植物,那麼動物將無法繼續存活於世上;若我們汙染礦物界,植物將失去繁衍的機會,也就無法為動物界提供食物。因此,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了解身體既是植物,也是礦物,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自己。人又以萬物之靈自居,自以為高於其他一切動物,因而不能平等對待它們,任意宰殺眾生,造下許多殺業,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第四種是「壽者相」,從生到死的一期生命過程,就是「壽者相」。生命不過短短幾十年到百年,但人們都希望、執著永恆,尤其是功成名就的人,錢財地位都有了,更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所以古代帝王往往熱衷於尋求長生不死之術。儒家希望通過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方式,來體現生命的延續,是壽者相的表現。而通過事業的傳承來延續自己的生命,也是壽者相的表現。

《金剛經》所開示的般若智慧,是要遣除我相、破除我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起心著相,那麼心必然是妄心,而相也必然是妄相。

佛坐像 隋

一行禪師講:在佛法中,因為心是無在無不在的,因此心不可能死,而只可能轉化。我們持續處於環境中,我在的思想,話語與行為,帶來業果,這是由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環境所構成的,我們自己與我們的環境是一體的,共同創造了我們的業,只要我們照顧自己的身、口、意業,便可能會因而得到美好的未來。

我們有從內改變自己的力量,也有藉由改變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力量,照顧好我們自己,意即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及照顧好我們的環境。經由製造我們的身、語、意業,我們創造了自己的環境,調整自己與調整我們的環境,那正是幸福的秘訣。

佛立像 北齊

思者,上為田下為心,心之田;想者,上為相下為心,心之相」。思想如何,你對事物的判斷就如何。相由心生,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塊田,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和氣處事紛爭少,微笑待人朋友多。溫和的人,一定有一副好面相。所謂「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心是會改變事件的走向,它會不知不覺按照你內心的想法而改變。

一佛二菩薩立像 北齊

懂得感恩的人,容易滿足,容易快樂。心中有多少恩,命裡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生活就有多少苦。心中有恩,命裡有福。

所謂氣質,就是我們經歷過的苦難、我們包容過的世事、我們走過的歲月,都會歷練成睿智、優雅、大氣、溫柔,成為我們一生的面相。

一佛二菩薩立像 隋

人生就是個不斷認識、不斷修正的過程, 在歲月中跋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會秀麗,看開心情才會明媚。這就是我皈依三寶後對「相由心生」的感悟!

人到中年,更多的是要養心,心善則面善,心年輕則面不老。心中有朝氣正氣,自然不會面生暮氣邪氣,心有風雅也就不會面生俗惡。

相由心生,命由己定。只有讓自己內心充盈強大,才能有資格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螺髻梵王立像 北齊

相關焦點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萬物皆由心所造,所謂相由心生,你所看到的萬象都是內心的投影,如果你的內心是善良的,那麼你看的人事物都是善良的;如果你的內心是充滿怨恨的,如你所看都是怨聲載道,充滿著厭惡的氣息;如果你的內心是灰暗的,那你的萬象都如霧霾一樣,昏昏沉沉沒有色彩,心如同一面鏡子一樣, 把所想,所看,所悟,
  • 相由心生
    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一個人的相貌隨著心念善惡的改變而改變,也就是說心似佛則相似佛,心似魔則相似魔。心由已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這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算卦先生的忽悠。如果說幼年的臉是父母決定的,那麼中年之後的臉就是自己的心給自己臉上貼上的標籤。忠厚者大為福相,粗暴者多為兇相,歹毒者多是刻薄相,自私狡猾者則多為刁鑽相。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
  •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有人說:心是晴朗的,看到的是陽光明媚。心是善良的,遇到的是善良。心是美好的,遇到的是美好。你是笑著的,世界就洋溢微笑。你是善意的,生活就報以善果。你是樂觀的,未來就充滿希望。
  •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的心理學解釋
    我國古代就有「面相學」一說,《無常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不僅如此,西方也曾有過關於人面相的研究。《亞里斯多德全集》中「面相」(physiognomonica)一章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一個人的面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性格特質。
  •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這原本是佛教的一句偈語,但是卻容納了這世界上的許多至深的道理。都說,20歲之前的相貌是父母所給,而20歲之後的相貌,卻全憑著自己的發展。想必這樣的一種現象,便清晰地展示了,佛教的這一句偈語。
  • 佛說:境隨心轉相由心生,學會這樣想,善待生活,就是善待自己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他進行七七四十九天菩提樹下的禪定以後,悟出了一個宇宙真理: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即指塵世中每一個生命皆具有圓滿宇宙中的所有信息。人生在世,許多人為何活不出無比自在、可以心想事成的生命狀態呢?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身上自帶貴氣的人往往有這幾個「祥兆」
    俗話說:「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一個人的境界如何,跟他面相有很大的關係,面相能反映一個人的心境。心境往往都能體現出不一樣的氣質,而氣質隱含著一個人的運勢。舉個例子,那些德高望重的文學大師,往往都是慈祥博愛的代名詞,他們看起來慈祥和藹又富有醇厚的底蘊。
  • 心學高境界: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生萬物
    相由心生:外在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所決定的,相識外在的表象。境隨心轉:境遇,全部與自己有關,要修行,心不變,萬物不變。世間的一切凡事都與自己的內心有關,是由自己支配的,萬物皆由心,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心態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改變自己的狀態。先解決心情,再處理事情;做人要拿得起,還要放得下;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
  • 跑步對人的外貌影響有多大?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吧!
    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意思是你心裡怎麼想,你眼裡的世界就是什麼樣;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是指人的外在相貌,其實也是人的內在心地或心境的反應。跑步對人的外貌影響有多大?公裡以上的跑步納入討論範圍,低於這個部分的先不考慮;我覺得短期內可能看不到任何變化;一年之後,體態變化可能也不明顯,但健康狀態不錯;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之後,當同齡人的歲月痕跡都顯露無疑的時候,長期跑步的人那種歲月無痕的跡象可能會愈發明顯;當然, 「 相由心生
  • 易經說:相由心生,有這3個特徵的人,多半沒留「好心眼」,警惕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佛家認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生長而出的。如果你的本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是醜陋的,那麼,醜陋的內心,就很有可能會通過人的形貌得以呈現啊。
  • 易經提醒你:「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你的外貌,洩露了你的靈魂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佛家認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生長而出的。如果你的本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是醜陋的,那麼,醜陋的內心,就很有可能會通過人的形貌得以呈現啊。我並不迷信,但我始終相信:心慈則貌美。
  • 易經忠告:「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悲天憫人,必有福報」,真有理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佛家以為,世事原本沒有特殊含義,而對這些事的解讀,卻是從人心成長而出的。假如你的自身是美的,那麼你看到的萬物也會是美的,可是,假如你的心裡是醜惡的,那麼,醜惡的心裡,就很有可能會經過人的描摹得以出現啊。易經勸告:「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悲天憫人,必有福報」,真有理一、「心胸慈善,其相必善」。
  •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青山共風雨——相由心生之路,積善之家的風水 佛曰:『』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系諸佛,珠可助道『』,又曰:『』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心性即德性,在人生中的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心性與環境風水也存在著必然聯繫。
  • 佛教:都說相由心生,美麗的相貌真是由內心性格來表現的嗎?
    人的面貌從出生開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有變化,平常我們認為一個人長相神態落落大方、眉清目秀可能多為內心善良之人;賊眉鼠眼、尖嘴猴腮,從長相氣質看,多為尖酸刻薄算計之人。有俗話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為什麼每個人的相貌會不一樣呢?佛教對相由心生又是如何理解和闡述的?
  • 王陽明心學:相由心生,臉上出現這3種怪相,多半是心術不正之人
    據說在日本有很多他的忠實粉絲。王陽明提出的「相由心生」,不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都很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人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常常不經意間表現在細微的面部上,時間長了就容易形成「記憶」神態,從而會影響人的面貌。王陽明有一套心學的「識人術」,能通過相貌來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特別是臉上出現3個怪相的人,多數是心術不正之人,王陽明告誡人們要小心為妙。
  • 道無邊際,相由心生
    在思「見性」之前,琢磨著「道」;因有智者指引,就從「道」中見「性」。那「道」又作何解?人從「面」上生「相」,字從「形」上見「意」。「道」字如何寫,「首」+「辶」。「首」可比作人的腦袋,「辶」可比作人的腳,帶著頭腦去做事情,也就見「道」了。
  • 「相由心生」是什麼意思
    相由心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杜撰,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相互作用的一個總結。相由心生,一般認為出自佛教《無常經》「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意思是說,我們所見的所謂實物、所感覺到的事件,其實都是假有的,都是你心所產生的。這和人們所理解的個人的相貌受自己的心作用而變化有一定的差距。然而在《無常經》中,翻來覆去地看,也查找不到這個「相由心生」的出處。
  • 什麼是相由心生
    什麼是相有心生?有兩個答案。說說相由心生的第一個答案,通常我們世俗的解釋是,一個人的善與惡會影響一個人的面相,或者說一個人如果長期的心噁心善,或者再說,一個人長期情緒心地的表現會直接表現在面相上。第二個答案,就是上面典故所講的,相由心生指的是外在事物的顯是因為自己心裡的動而產生。這怎麼理解,首先清楚兩個概念,第一併不是說事物的不存在,就講這輛車這顆樹是真實存在。但是對於車子,之所以看見它在動在跑,是因為自己心先動的緣故。其次車子和人是兩個對立場,車子的存在不是妄想,不是像某書裡面講的,世界是一個大妄想,宇宙是眾生妄想和業力產生的。
  • 佛本無相,相由心生——翡翠無相佛
    佛本無相,相由心生——翡翠無相佛再直白一點的來說呢,就是有五官的佛像就是有相佛,沒有五官的佛像就是無相佛。佛本無相,相由心生——翡翠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是怎麼出現的?而在那之後,這樣的無臉佛像也開始大熱起來,開始大量進入市場,便漸漸開始統稱為無相佛。佛本無相,相由心生——翡翠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怎樣體現意境?
  • 劉俊蘭: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文/劉俊蘭        相術也是一種經驗積累,相由心生,由臉觀心,由心知未來。         厚道的人臉上一臉福相,性情柔和的人臉上是寫滿善良和美麗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的人不僅言談舉止中帶著書香氣質,而且相貌中也帶著一種溫文爾雅的風度。         林肯說:「四十歲以前的臉是父母決定的,到四十歲以後的臉是自己決定的。一個人要對自己四十歲以後的長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