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18日電 題:兩岸文化交流工作者陳春霖:初心不忘 步履不停
中新社記者 路梅 李欣
1987年4月,一場「老兵返鄉探親運動」在臺北展開。當時26歲的陳春霖至今腦海中依然能浮現那幅畫面:一群老兵穿著印有「想家」大字的襯衫,在立法機構外集會,一邊唱歌一邊掉淚。
藝術專業出身,原本從事廣告行業工作,陳春霖起初只是作為志願者,偶然參與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不料越做越有感情,乾脆轉行加入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成為專職的兩岸文化交流工作者。
轉眼至今,陳春霖從事兩岸文化交流工作已有21個年頭。他說,最初兩岸文化交流是零散的,多以個人身份往來。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商談,達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是一個關鍵的裡程碑,此後兩岸各方面,包括文化藝術的交流,才逐漸上了軌道。」
現任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的陳春霖已經數不清,自己參與或主導了多少次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看著辦公區裡保留的海報,他的記憶再次鮮活起來,一個又一個的「首次」,成為兩岸文化界互動的一個又一個開端:1993年兩岸媒體與學者首次考察長江三峽沿岸文物,被國家文物局視為兩岸文物交流的開端;2006年中國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首次互辦美術作品大展,成為兩岸公立美術館相互策展的開端;2008年浙江文化節首次來臺,成為婺劇赴臺交流的開端……
2010年,由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文化聯誼會共同主辦的兩岸文化論壇,無疑是兩岸文化交流重要的裡程碑之一。在雙方的努力之下,促成時任文化部部長蔡武以中華文化聯誼會榮譽會長身份訪臺,並與臺灣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見面。
「我深深感覺到,那是一個契機,打開了兩岸文化主管部門交流的新模式,是雙方建立互信的開始。」陳春霖說,當時兩岸及海外70多家媒體的一百多位記者前來採訪,他手裡拿著好幾個手機,繁重的協調聯絡工作令他疲累不堪,但成果令人振奮,「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貢獻不僅是經濟,還有文化。這需要兩岸共同努力,時機已經到了。」
陳春霖指出,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發展,很多制度法規上的限制,阻礙了更深入的合作,從考古研究到打擊文物走私,再到文創產業發展等等。文化交流制度化會打開新的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兩岸文化界人士呼之欲出的兩岸文化交流協議至今未能成形,兩岸文化合作機制化的進程幾乎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