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漢武帝時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 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此難,唯一的辦法是 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大臣 、宮女出宮張燈供奉 。漢武帝準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有了元宵節,以及元宵吃湯圓的習俗。
每逢元宵思湯圓
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 關於湯圓的來歷,元宵節為什麼要吃湯圓,湯圓和元宵是一回事情嗎?各種傳說、專家 解釋不一而足。有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說法是,煮湯圓時,開鍋之後湯圓漂在水上,煞 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天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 徵著團圓吉利。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雖然說元宵節吃湯圓是中國人共同的習俗,但是真正盛行之地,還在江南。據說湯圓 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今浙江寧波)興起吃一種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白砂 糖為原料,將黑芝麻磨製成粉末狀,然後相繼放入豬油、白砂糖,揉成團做餡,然後用糯 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時浮時沉, 所以它最早叫「浮圓子」,之後有人把「浮圓子」改稱湯圓。時至今日,寧波湯圓仍然是 中國湯圓中最大的一個流派。提起寧波湯圓,則繞不開名稱有趣,經歷傳奇的老字號「缸鴨狗」。
最有意思的店家門頭
缸鴨狗,創始於 1927 年,主營傳統的豬油芝麻湯圓,因特別的店名讓人們記憶深刻。說起店主,可真是一個奇人,堪稱商界中的「抽象派」大師。當年不僅開創了寧波商業圈內圖像門頭的先河,甚至還成為了全國飲食界裡的首例。江定法,小名阿狗,年 輕時在外國貨輪跑船,到過多個國家。二十歲的他厭倦了常年外出漂泊的學徒生活,回 到寧波結婚生子。偶有一日,因媳婦說了句「婆婆做的湯圓甜」而受到啟發,做起了湯 圓買賣,不到一年,生意紅火,有口皆碑。
之後,他在開明街看中一店鋪,順勢擴大了規模,入駐堂店。有店必要取名,這讓沒入過私塾,目不識丁的阿狗一下子犯了難。苦思不得其名時,靈光乍現,他將自己寧 波話小名「江阿狗」做了招牌,取諧音「缸鴨狗」圖形繪於牌匾之上,至此,「一缸、一鴨、 一狗」的招牌問世,在當地無人不曉。
寧波本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沉澱出了極具特色的江南米文化,幾乎 沒有人不會製作湯圓,但是「缸鴨狗」祖傳的手藝卻非同一般,獨有的香、甜、鮮、滑、糯, 將糯米的口感發揮到了極致,廣受當地消費者歡迎,「三更四更半夜頭,要吃湯糰缸鴨狗,一碗下肚不肯走, 兩碗三碗發癮頭,一摸口袋錢勿夠,脫落衣衫當押頭。」的順口溜, 形象地描述了這一品牌在百姓生活與心目中的地位。寧波人把「缸鴨狗」湯圓視作「媽媽的 味道」,只要嘗到了這份甜,就如同回到了家,引得許許多多外地人慕名前來。
自創立至今,寧波「缸鴨狗」湯圓堅持用手工製作正宗寧波湯糰。他家湯圓,粒粒圓潤飽滿,黑芝麻餡香醇厚,甜而不膩,入口爽滑。六個白糯糯的湯圓擺在盤中,像是在安靜地 泡著溫泉浴,一副舒坦的樣子,中間撒上的點睛糖桂花甜香撲鼻,混合著糯米和芝麻的香味, 刺激著味蕾,讓人胃口大開。
缸鴨狗湯圓的香甜,是很多寧波人美好的童年記憶。缸鴨狗湯圓經營近百年未斷代,這中間,既有手藝人倔強的堅持,也有靈活的變通。正是這樣一份初心,讓廣負盛名的寧波湯 圓演繹出別樣風情,才使得「缸鴨狗」老字號充滿著勃勃生機。
【連結】 湯圓暖心小貼士
湯圓和面時要用溫熱的水,中間如果麵團發乾,可以少許加入一 些水揉勻後繼續使用。做好的餡芯必須放入冰箱冷凍後使用。做好的湯圓放在盤上,要撒少許幹的糯米粉防粘。湯圓最好吃多少做多少,做多了可以冷凍保存,但是糯米皮的口 感就沒有那麼爽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