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鴨狗百年老店的員工正在手工包湯圓
水磨糯米粉
搓芝麻豬油餡
包湯圓
手工搓圓成形
湯圓出鍋
給湯圓點上桂花
甜酸苦辣鹹,短短五個字,富含人生哲理。不僅僅是味覺,也是我們窮其一生也脫離不了的生命體驗和感悟。
對寧波人來說,若談及「甜」,那最出名的莫過於寧波湯圓了。寧波人喜吃湯圓,猶如北方人喜歡餃子。寧波人管湯圓叫湯糰,寓意團圓美滿。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每逢此時,「缸鴨狗」現任掌門人陳開河,回憶起傳承人的委託就心生感慨,「近百年的中華老字號承載了好幾代人記憶中的年味,一顆湯糰背後沉澱的是時光,肩上的擔子很重。」
寧波湯圓的品牌中以「缸鴨狗」名氣最大,目前是省級非遺項目——寧波湯糰製作技藝的傳承單位。
「缸鴨狗」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寧波老城隍廟門口的一個甜食攤。攤主江定發,小名阿狗,他以「江阿狗」的寧波話諧音「缸鴨狗」為店名,開啟了一個百年品牌的傳奇。
從1926年做出第一碗溫暖、樸素的湯圓,「缸鴨狗」蘊含著幾代寧波人對甜蜜幸福生活的期許。三分味道七分手藝,從選材、浸泡、磨漿,到壓榨、制餡、包製,這傳統「阿狗六道」技藝在陳開河這一代仍在傳承。陳開河認為,只有用手搓出來的湯圓才真正有溫度。於是,每一顆湯圓都「烙」上了家的溫暖。
冬至、大年初一、日常逢生辰喜事,寧波人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因此有人笑話寧波人,一言不合就吃湯圓。其實,他們不懂,寧波人對湯圓的感情是特別的,因為湯圓已陪伴他們700多年。專家考證,寧波湯圓大概始於宋元時期,宋室南渡後,孝宗時的大臣周必大曾作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中的「浮圓子」指的就是湯糰,這也是湯糰入詩的最早記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了袋裝糯米粉和豬油餡。時下,超市裡更是有著形形色色的速凍湯圓,任何時候饞湯圓了,去買就是,但很多老寧波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因為寧波湯糰的傳統製作工藝是很講究的。
在80後嚴君的記憶中,小時,通常是過年前一個月,嚴君的阿太便開始張羅。她看著阿太細細地把糯米和芝麻裡星星點點的雜質挑出來,然後耐心地撕開豬油。一絲絲如雪花般細膩的豬油看得人心都要化了。那時,嚴君的個子還沒有八仙桌高,但她分明到現在還記得阿太沙啞的嗓音:「要付出勞動才有湯圓吃。」於是,放一勺浸了水的糯米,她便開始推石磨,一圈又一圈,「咯吱咯吱」的。昏黃的燈光下,心中、舌尖充斥著對甜糯的嚮往。
後來,嚴君出國求學,有一年過年在朋友家中嘗到湯圓。咬開皮子的一瞬間,油香四溢,是幸福的甜,是滾燙的家常。那刻她才明白,「湯圓湯圓,裡面裹的不是餡,是寧波人有關家的傳承與思念。」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