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在浙江寧波,說起端午,除了龍舟,在老寧波人的眼中,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吃粽子了,寧波民謠《十二月節氣歌》中就有「五月白糖搵粽子,六月橋頭搖扇子」的說法。說起粽子,可能在全國人民的心中,嘉興粽子聲名遠播,影響力會比寧波鹼水粽要大一些,但在很多寧波人的心裡,惦記著的還是那隻清清爽爽、稜角分明、有人間煙火的鹼水粽。最常吃的方法就是蘸著白糖吃,用寧波話說就是白糖「搵」粽子。寧波鹼水粽,是寧波端午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寧波有句老話說:「四月種田下秧仔,五月白糖搵粽子」。傳統的寧波鹼水粽大概分為白粽和豇豆粽兩種,在我小的時候,每到端午,媽媽總會包上很多各種口味的粽子,拿去送人,自己吃等等,每年都會忙得不亦樂乎。裹粽子、吃粽子、互贈粽子是端午的一項民俗。寧波人自然也不免俗。但是寧波人包的粽子與別處有些不同,其中鹼水粽最具代表性,寧波人習慣用箬殼裹粽子。《說文》中說「楚謂竹,皮曰箬」。說的形象一點,其實箬殼就是毛筍在成長為竹的過程中層層脫落的竹皮,內面呈光滑的肉色,外面則是帶有絨毛的褐色,花花點點,像是性感的豹紋。所以在寧波,人們也習慣把粽子喚為「箬殼粽」。箬殼,即毛筍成竹過程中自然脫落的竹皮。其內面呈光滑的肉色,外面則是帶有絨毛的褐色。箬殼最好取竹子嫩頭脫落的,韌性更好。經高溫消毒和褪毛處理後,置太陽下曬乾,等到要用時,展平後泡於水中以石頭壓住,翌日可用。
寧波的鹼水粽做法看似簡單,實則卻有不少講究,就連裹粽子的手法也需要「練家子」才能勝任,不然裹出來的粽子形狀,估計會被眾人當作笑料。傳統鹼水粽無餡,只是純糯米。找一個大盆,將糯米倒在裡面淘洗並浸泡過夜。裹鹼水粽時最要緊的事——拌鹼。既稱「鹼水粽」,靈魂當然在於鹼水。鹼水能使糯米更多地吸收水分,達到良好的黏彈性。
早年的時候,純天然的稻草灰承擔起了食用鹼的職責。將黃稻草洗淨曬乾後燒成灰,倒在紗布上,用滾燙的熱水衝,瀝下的灰汁就是最原始的「鹼水」了。將灰汁倒入浸好的糯米中攪勻,就像變戲法似的,原本白白的糯米,此時已變成一種漂亮的薑黃色,然後緩緩地捏起一張泡軟捋平的箬殼,光面朝內,手一扭,先折出一個漏鬥狀的底,舀入一勺糯米,摁實後再將半截箬殼一折、一捏、再一橫折,順手拿起一根細箬殼縛頭,打結紮好。不過數秒,米籮裡就多了一隻四角錐形狀粽子。裹好的粽子,一般要等到灶上有足夠多的空閒時間,才將粽子放入蒸籠,整齊排列,一層接一層,加蓋開蒸。
粽子煮熟後,剝去箬殼後的四角糯米粽,因鹼水浸泡的緣故,晶瑩剔透猶如田黃石,清香撲鼻,蘸上少許白糖,吃起來又糯又稠。寧波民謠「五月白糖搵粽子」,說的就是鹼水粽的吃法。記得小時候吃鹼水粽,只喜歡吃最長那個角的粽肉,最有彈性,最入味,蘸一點白糖,滿口清香。小時候一直傻傻地以為,所有的粽子都是一個味道,直到讀大學時去了嘉興,才知道粽子裡還能裹鹹肉、蛋黃,但是不管裹什麼,最喜歡吃的還是寧波地道的鹼水粽。
趁熱剝去箬殼,裡面的米粒已渾然一體,黃澄澄,晶瑩剔透。用粽子的尖角蘸些綿白糖,咬一口,韌結結,彈性十足。細細咀嚼下,灰汁的香混著糯米的溫軟,那股清而不澀,香而不濃的味道,讓人回味長久。端午節寧波鹼水粽,充滿了滿滿的節日氣氛,充滿了多數老寧波的美好回憶。鹼水粽,不僅是一隻普普通通的粽子,在我看來這更是一種美食的傳承。小夥伴們,端午節快到了,寧波地道的鹼水粽,是寧波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味道,你吃過嗎?
延伸 · 推薦
浙江嘉興粽子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你吃過嗎?
端午節粽子飄香,粽子在陽江俗稱「裹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將至,粽子飄香,你吃過正宗的汨羅粽子嗎?
福建泉州端午節傳統美食「燒肉粽」,餡料豐富,味道香甜可口!
端午節臨近,傳統手工製作的臺山粽,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