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大麥身邊的同事們討論起了吃粽子的事情。
於是那道經典的歷史辯題出現了: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一觸即發的南北大戰又開始了……
但是大麥很好奇,都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當初扔到江裡紀念屈原的粽子,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呢?
大麥的求知慾又爆發了,各位小夥伴且聽我慢慢道來吧~
要說粽子,那就得先聊聊端午節了。
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最喜歡幹的事就是「夜觀星象」,端午節就是他們這樣觀出來的。
有一天我們的某位祖先「夜觀星象」,發現天上有個叫「蒼龍七宿」的星象位置極佳,就是傳說中的「飛龍在天」啊!此乃大吉!這麼好日子怎麼能不過個節,於是奔走相告,就有了我們現在的端午節,也叫「龍節」。
所以端午節最初是祭祀龍的節日。
後來我們都知道,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這一天投江自盡,大家為了紀念他,就將端午節與屈原掛了鉤。
但和五月初五這天有關的歷史名人並不只有屈原一位,春秋時的忠良之臣伍子胥自刎投江、東漢的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等等,所以在各個地方存在著許多關於端午節傳說的不同版本。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大家發現老百姓都過端午節,但是習俗卻又各不相同,於是不同的習俗不斷融合,就有了今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避五毒、栓五彩繩等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那麼當初投到江裡紀念屈原的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
別急,聽大麥接著講。
說起粽子,最早它也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主要原料是黍米,也就是大黃米,用菰葉(茭白葉)包成牛角形狀,俗稱「角黍」。
至於為什麼是牛角形狀,當然因為牛很牛x啦,包成這樣就會顯得很厲害!
到了東漢時期,鹼水粽誕生了,但是鹼水粽沒有鹹甜,就是米的味道。(別說蘸糖吃!東漢時期的老百姓可不起糖!)
魏晉南北朝時期,粽子大量出現,此時的粽子仍然是以黍米為主的白粽,但是已經零星出現了一些鹹甜口的粽子,在黍米的基礎上添加了紅棗、板慄、珍禽瘦肉等原料。
唐宋之後,粽子家族就開始發揚光大了,什麼蛋黃粽、豬肉粽、蜜餞粽逐個登上歷史舞臺,各地不同口味風格的粽子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幫派,獨霸一方。
北京派,粽子個大味甜,是甜粽子的最佳代表。
四川派,辣粽口味獨特,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千古流傳的名小吃之一。
西安派,蜂蜜涼粽始於唐代,歷史悠久。
山東派,首推黃米粽,輩分最大資歷最老。
閩南派,經典鹹粽子代表,燒肉粽馳名海外。
此外還有廣東派、海南派、蘇州派、嘉興派……在吃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祖先似乎從沒輸過。
那麼紀念屈原的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
據記載,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是從南北朝開始的,那個時候百姓們用於祭祀的粽子還是以「角黍」為主,所以:
當初紀念屈原的粽子是不甜也不鹹是指可以說是沒什麼味道的大黃米粽子!
雖然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中華民族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粽子主要原料糯米可以開胃健脾,粽葉又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但是粽子也是名副其實的熱量炸彈啊。容大麥先祭出一張熱量表:
一個粽子的重量一般在200-300g左右……對不起,打擾了……
但是一年就一回的端午節,也不能一口不吃吧,儀式感還是要有的,那應該怎麼吃呢?
方法一,小夥伴可以選擇少吃。比如只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口味,祭出萬事萬物只吃一口大法,嘗嘗味道就好了。如果你喜歡吃的粽子是熱量偏高的,那也可以用它來當做一餐,吃完粽子就不要吃其他食物了。
方法二,那就是吃多少就消耗多少。如果實在沒忍住吃多了粽子,那就在之後的幾天有意識的減少飲食攝入,適當加大運動量,把多吃的粽子都消耗掉。
如果以上兩個方法都不適合你,那大麥只能告訴你最後的真相了:
怎麼吃都會胖的,放棄吧。
開個小玩笑~肥還是要減的,端午節也還是要過的,適度適量就好啦~
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參考文章:
《最早人們紀念屈原投入汨羅江的是甜粽子還是鹹粽子?》,美食研究葉博士,2020-06-02
《端午節之粽子:一個千年家族的成功之路》,非遺大數據,2018-06-19
《原來粽子還有這麼多學問》,珠江經濟臺,2019-01-02
《解密粽子的千年之戰:鹹對甜!三角V筒圓》,BT歷史零售,201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