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談粽:粽子起初和屈原並沒啥關係,鹹粽、甜粽南北朝就出現了

2020-12-04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端午佳節。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本期《人文周刊》特推出端午節專題。

每年一到端午節,關於粽子的「南北大戰」便甚囂塵上。平日裡南甜北鹹的飲食口味,到了端午節這天卻轉了180度,圍繞粽子的「鄙視鏈」,總能為這個節日帶來無盡談資。一枚小小的粽子,藏著許多令人驚異的文化印記。

粽子比屈原更早 

菰葉包黍米,「以陰裹陽」驅疫避惡

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祭祀楚國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不過,端午節是個很古老的節日,最初與屈原並沒有啥關係,而吃粽子紀念屈原的說法,也是屈原去世後幾百年才被人們附會的。

粽子造型獨特,像「牛角包」,屬於中國傳統食物造型的另類,不過卻大有來頭。粽子的前身叫「角黍」,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周朝。

西周時期,中國進入禮樂文明。當時,祭祀的最早等級叫「太牢」,主要用於祭祀土神和穀神、企盼農業豐收,所使用的祭祀品是牛、羊、豕三種牲畜。

春秋時期,人們用菰葉包裹黍米,製成角黍,用以替代珍貴的耕牛。可見,粽子最初是作為祭祀貢品而發明出來的。

從角黍的名字可以看出,粽子的原材料最初是黍。黍為五穀之一,又稱糜子,在中國種植已有一萬年時間。與現在糧食結構不同,先秦時期,水稻和小麥並非餐桌上的「主力隊員」,黍和粟才是主食中的王者。黍有個別名叫「稷」,也就是社稷的「稷」,對中國人有特殊的意義。

《詩經》中有「與其黍稷,以享以祀」的記載,可見,用黍米製作祭祀祖先和神靈的貢品在當時是種趨勢。由於黍主要生長於黃河流域,有學者推斷,角黍很有可能起源於北方。

古時候,人們食用角黍主要是在夏至和端午兩個時節。按照古代天文曆法和陰陽五行觀念,夏至和端午處於陰陽交錯之際,並不是個吉利的日子。黍又名「火谷」,生於土中,屬陽;菰葉即茭白葉,生於水中,屬陰。所以,用菰葉把黍米包起來,就是「以陰裹陽」,有調理中和、驅疫避惡的文化含義。

兩晉南北朝時期,夏至節日興起,人們開始對原先用於祭祀的角黍加以改造,角黍成為夏至時節的特有食物。此後,由於端午節被世人所熟知,並且時間上與夏至相近,不少夏至習俗併入了端午。後世的人們認為粽子起源於端午節,並賦予紀念屈原的內涵,顯然是「層壘疊成的歷史」。

餡料的進化史 

鹹粽、甜粽最早出現於南北朝

人們總是在糾結吃鹹粽還是吃甜粽,其實,古人一開始並不存在這種「選擇困難症」,因為那時的粽子只有原味白粽一種,什麼餡料都不添加。

史料記載,晉朝之前,世上只有白粽。所謂的地域差異在於,北方的粽子是用菰葉包裹黍米,而在南方,人們則將黍米裝填於竹筒內,稱為筒粽。魏晉時期,筒粽逐漸消失,而包裹黍米的葉片拓展為芭蕉葉、荷葉等,再後來則多用箬葉、蘆葦葉。

到了唐朝,糯米逐漸取代黍米,粽子的口感更加細膩軟糯。同時,人們將白粽做成各種形狀,花樣繁多、造型精緻,有九子粽、百索粽、庾家粽子、粉團粽子等,純糯米的粽子搖身一變成了花樣面點,顏值大大提升。所謂九子粽,就是用彩線將九個粽子扎在一起,唐玄宗曾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先」的詩句,可見其風靡程度。

南宋時,人們開始在白粽上淋以蜜糖食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裡,就有裹蒸粽子、慄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韻果巧粽等記載。這種升級版的白粽被稱為蜜淋粽子,與宋朝蔗糖產業的發展有直接關係。

清朝的白粽又出現了新品種,被稱為「竹葉粽」。竹葉粽用竹葉包裹白糯米製成,這種白粽兼有竹葉清香,又含有竹之雅韻,頗符合當代健康飲食的標準。

鹹粽最先出現於南北朝,當時人們在米中摻入禽獸肉,包裹成「雜粽」,作為往來饋贈的禮品,這是肉粽的最初形態。到了宋元時期,出現了蛋黃粽、豬肉粽等。清朝,因食用火腿之風日漸興盛,又出現了火腿粽子。

在當代,南方地區的鹹粽更是五花八門。廣西特色的「枕頭粽」、江浙一帶的嘉興肉粽都很出名。還有的鹹粽品種,具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西南地區的人們,利用特產芭蕉和竹筒製作粽子,將調好味的糯米或香米裝入竹筒中,再加入雞肉、香腸等。

「相愛相殺」的甜粽,大致與鹹粽同時出現。南北朝時期,人們將紅棗、板慄、紅豆裹入粽子裡,為粽子增添新的口味。到了宋朝,人們將果品入粽,稱為蜜餞粽子。有些商家還將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來招攬生意,成為都市街頭一景。明朝甜粽的餡料又增添了豆沙、松子、核桃等,品類趨於完善。

祖先味覺的朦朧記憶 

兩宋之交南北鹹甜大挪移

中國北方和南方的飲食口味差異頗大,平時有「南甜北鹹」的說法,到了端午這天卻出現「南鹹北甜」的爭論。這種神奇的現象,絕非是過節嘗嘗鮮、換個口味那麼簡單。

如果時光倒退一千多年,我們會發現「甜黨」「鹹黨」的分布,跟今天有著天壤之別。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將當時的口味分布概括為「大抵南人嗜鹹,北人嗜甘」,與今天的甜鹹地圖完全相反。

在《夢溪筆談》裡,宋朝的北方人,居然愛好蜜蟹、糖蟹這類聽起來都會覺得喉嚨發齁的食物。生活在東京汴梁城的蘇舜欽,更是糖蟹的忠實粉絲,留有「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的詩句。此類北方人嗜甜的證據,在宋朝的文學作品中還有很多。

「南人嗜鹹」,今天倒是還能找到一些實例。寧波台州等地盛產海產品,當地人嗜好鹹魚和蝦醬,因味道奇鹹,很難被周邊的人群接受。紹興人同樣口味較重,扣肉在蘇錫常原本是著名的甜味菜,可到了紹興,加入梅乾菜後變成了鹹味菜。

鹹甜之爭,本來沒啥可爭的。喜歡吃甜食,可以說是人的生物學本能,與生俱來。但科學研究認為,糖分的攝入和生活水平息息相關。

這是因為與鹽相比,糖並不容易獲取,在古代中國尤其困難。早期中國的本土甜品,是用大麥或米熬製成的糖稀,稱為「飴」,也就是麥芽糖之類的東西。因為耗費糧食,製作成本不低,普通家庭並不能實現「飴糖自由」。

蜂蜜是另一種帶甜味的食材,但曾一度是貴重的舶來品,只能供貴族享用。《神鵰俠侶》裡小龍女整日以蜂蜜為食的情節,對平民來說,連想都不敢想。

今天,人們提取糖分的主要材料是甘蔗。甘蔗起源於南亞次大陸,在中國最早出現於漢朝。漢朝的甘蔗種植多以園圃小規模種植為主,產地限於南方,食用方法近似果蔗,要麼直接嚼食,要麼榨取蔗汁飲用。

到了唐朝,甘蔗製成的蔗糖才在中國廣泛生產,此時蔗糖又稱作石蜜。不少史料都顯示,製作蔗糖的技術來自西域或者印度,如《新唐書》裡記載,唐太宗曾經派遣使者,到位於印度的摩揭陀國求取熬糖的方法。在引入熬糖法以後,中國改進了生產技術,糖的品質才超過西域。

雖然唐朝時熬糖法已傳入中國,但宋元時期砂糖仍然是較為珍稀的材料,經常需要從大食等國貿易進口。所以,當時的糖價格不菲,高質量的糖霜更是難求。黃庭堅曾經收到四川友人寄來的糖霜,為此專門作詩答謝。

直到宋朝,沒錢是吃不起糖的。所以,《夢溪筆談》裡,經濟發達且有首都物資之利的北宋東京汴梁城,市民們嗜甜也就不奇怪了。當時,不僅上層社會嗜糖如命,而且首都夜市有大量甜品糖水販賣,平民百姓也能一享甜食之快。

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吃不起糖的地方,人們就只能繼續吃鹽了。

南北口味的真正改變,是在兩宋之交。當時中原淪陷,大批中原人跟隨宋王室移居江南,他們把自己習慣的甜味帶到江南。加上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轉移到南方,富裕起來的江南人,開始學著北方移民吃起甜食。

其中,得風氣之先的太湖平原受影響最大,自此,南方甜味菜餚便層出不窮。江浙地區菜餚看似清淡,其實蘇南、上海、浙北地區的菜餚口味相當厚膩,即所謂的「濃油赤醬」。紅燒肉、松鼠鱖魚、櫻桃肉等知名菜餚,在烹飪過程中都要使用大量糖調味。

鄭子寧在《東言西語》一書中指出,在南方人口味變甜的同時,長期戰亂的北方,經歷經濟衰退、作物減產的痛苦,吃糖在北方越來越變成一種奢侈的事情。相比而言,食鹽生產並不佔用耕地,用鹽調味即成為了替代選項。至此,一場轟轟烈烈的「鹹甜大挪移」終於完成。

然而,粽子卻是另類。這種節令食物,由於具有慎終追遠的祭祀功能,在口味上有意無意地保留了先輩的印記。粽子「南鹹北甜」,是遙遠故土的味道,遠到上千年、上千裡,隱含著豐富的移民史、經濟史、民俗學的密碼,等待人們去破譯。

相關焦點

  • 【2020端午「粽」消費】鹹粽銷量是甜粽3倍 蛋黃肉粽「獨佔鰲頭」
    關於【2020端午「粽」消費】鹹粽銷量是甜粽3倍 蛋黃肉粽「獨佔鰲頭」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端午「粽」消費】鹹粽銷量是甜粽3倍 蛋黃肉粽「獨佔鰲頭」,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2020端午節,鹹粽銷量是甜粽
  • 端午吃粽子,怎麼能少了鹼水粽,沒有包餡料卻可甜可鹹,愛了!
    一年一度端午節到來,由於閏月的關係,今年的端午姍姍來遲。各地的端午節習俗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卻幾乎全國都同步,那就是包粽子。關於端午節的冷知識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提起端午節,都知道這是一個為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事實上,是先有端午節,再有屈原投江。
  • 粽子「甜鹹大戰」:宮保雞丁粽是最正確的粽子?
    如果是在閩南沿海地區,肉粽裡還會慷慨地加上瑤柱、金鉤海米和鮑魚。一如北方甜粽蘸糖的甜上加甜,南方鹹粽也要配上醬油或是沙茶醬之類的鹹味醬料,鹹上加鹹,三個一組吃完配上一把降壓藥,貼上一張痛風貼,正是最完美的搭配。當然,也有精明的商家善於調和甜鹹兩黨的矛盾,馳名中外的老爺爺炸雞店順時應人,同時推出了甜鹹兩種粽子包裝成雙粽套餐,無論嗜甜還是尚鹹,總有一款能滿足你。
  • 【2020端午節】端午節誰最「粽」要?數據顯示鹹粽銷量是甜粽3倍
    關於【2020端午節】端午節誰最「粽」要?數據顯示鹹粽銷量是甜粽3倍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2020端午節】端午節誰最「粽」要?
  • 端午節的粽子不只是紀念屈原?灰汁粽涼夏粽益智粽九子粽
    粽子是個小東西,在中華文化中卻是源遠流長。說起粽子,怎能不想起高潔的愛國忠臣屈原呢!後代人在這一天,包粽子、纏系五色絲繩,保留了楚地汨羅遺風。然而,中華文化地大物博,粽子的形貌也是多彩多姿,和紀念屈原的筒粽也有所不同。作為端午節的民俗美饌,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展了很豐富的樣貌。東漢人以葉子裹米作粽代替竹筒。東漢《說文解字》說:「粽:蘆葉裹米也。」但沒有提到米中有包內餡。
  • 端午節甜鹹粽子之爭,當初紀念屈原的粽子是什麼味道?
    端午節將至,大麥身邊的同事們討論起了吃粽子的事情。於是那道經典的歷史辯題出現了:甜粽子還是鹹粽子?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大家發現老百姓都過端午節,但是習俗卻又各不相同,於是不同的習俗不斷融合,就有了今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喝雄黃、避五毒、栓五彩繩等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那麼當初投到江裡紀念屈原的粽子到底是甜的還是鹹的?
  • 辣粽、蜂蜜粽、枕頭粽……這些粽子你見過幾種?
    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亦傳播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 端午安康!「粽」意情深!預約遊園,與「粽」不同!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根據史書記載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東漢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具有鹼成分的草木灰水來浸泡黍米,加入豬肉等餡料,再用菰葉(茭白葉)包好,煮熟,這就成了人們熟知的「鹼水粽」。魏晉南北朝
  • 「好粽不怕巷子深」!紫米慄蓉粽、高山桂花粽……這些新奇粽子竟藏...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6月3日報導:端午將至,又到了吃貨們「聞香而動」的大日子。對「吃吃吃」愛好者來說,端午節的粽子是一年一度的美食樂事。作為有著「上海一言不合就發吃的大學」美譽的上海交大,特色粽子日前已經閃亮「上線」。
  • 最早人們紀念屈原投入汨羅江的是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又到了吃粽子的季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聽到楚國亡國後,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當地百姓為了不讓水裡的蛟龍吃屈原的尊體,包粽子投入江中供蛟龍食用。於是每到端午包粽子這個習俗就代代流傳了下來。
  • 端午|皇家粽席、南鹹北甜、臺灣肉粽、客家鹼水粽……「粽」有一款...
    今天端午節——江浙滬鹹蛋黃肉粽、北方蜜棗甜粽,臺北的蒸肉粽,臺南的煮肉粽,還有兩岸客家人都會吃的鹼水粽……「粽」有一款,是你的最愛!還有,你知道,乾隆皇帝的膳桌上會擺幾個粽子嗎?皇帝吃的粽子有哪些餡料?……南鹹vs北甜 粽子的南北之爭在南方,粽子大多為鹹口的,餡料多為醃製好的五花肉等,比如較有名的江浙滬的鹹蛋黃肉粽。而在北方則是以甜口為主,餡料大多為蜜棗,豆沙等。
  • 粽子不要甜也不要鹹,簡單的鹼水粽最適合端午,金黃清香原始味道
    粽味飄香,清香迷人,不知不覺就到了端午,雖然今年閏月,但還是不得不感嘆,這時間過得真快呀!這幾天出去買菜,就看到各種賣艾蒿的,這端午的氣息是越來越濃了!過端午呢,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吃粽子,作為端午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每家每戶都會精心準備自己最為滿意的粽子以顯示對端午節的重視,但對於吃貨來說,對端午的重視之餘其實對美味的粽子也是有無限的期待!
  • 鹹粽子好還是甜粽子好?屈原:我吃了幾千年粽子,發現這3個秘密
    兩千多年後,南方人和北方人 因甜粽子和鹹粽子哪個更正宗 爭得不亦樂乎 到了南北朝(420年~589年) 粽子品種發展 出現了甜味的、鹹味的[1] 從這時起 粽子餡料不斷創新 屈原終於體會到吃粽子的樂趣
  • 端午節︱中國人食粽起源於南方還是北方?
    端午節又到了,中國人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粽子。在傳統習俗如賽龍舟、射柳、懸艾葉、飲雄黃、沐蘭湯、佩香囊、拴五色絲線等愈漸式微的現代社會,似乎唯有吃粽子是中國人千百年來過端午不曾改變的事項。當今市場上各種粽子品類豐富,充分滿足甜黨和鹹黨的口味要求,也表明了中國人食粽的持久熱情。
  • 鹹or甜,端午粽子的南北之戰!
    除了划龍舟、掛艾葉、紀念故人屈原還有各位吃貨們最愛的粽子同時這也意味著今年的「粽子甜鹹大戰」正式開戰是的各位,要戰就請爽快battle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透過數據看「甜鹹粽」派之爭,更有魔系出現,你是什麼派系?
    又到了端午節,各位吃粽子了嗎?粽子又稱「角黍」,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之一,但每年都會引發鹹甜之爭。首先,我們先看一下,「鹹粽」與「甜粽」的百度熱度指數:選取了6月18日-6月24日的時間段,觀察數據可以看到甜粽的百度熱度趨勢要比鹹粽大。上圖是除去端午節相關的詞彙,找到了一些與粽子相關的關鍵詞,並形成數據云圖,我們從數據云圖中能看到對鹹粽喜好度更多。
  • 代表12星座的專屬粽子,辣條粽花椒粽應有盡有,準了又不要你給錢
    馬上就要迎來我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當然一提到端午大家首先能想到的是什麼呢?對,就是粽子!在我們的十二星座裡面,也有各自對應的粽子哦!有的甜甜蜜蜜一口下去滿滿的幸福感,有的芥末醬油咽下了再不想吃第二口。那麼,最能代表12星座的專屬粽子到底是什麼呢?辣條粽花椒粽應有盡有,別擔心太準!反正準了又不要你給錢,怕啥?
  • 端午粽子組團「出道」!哪款讓你一見「粽」情?
    香氣四溢的糯米經過數小時的洗醃蒸煮搭配鮮鹹甜的本幫滋味,回味無窮。每年端午的南北鹹甜之爭總是異常熱鬧。新品:大師手工烏米細沙粽,亦可滿足愛好甜口的消費者。山中採摘的新鮮烏飯葉搗碎取汁,浸潤糯米,包入大紅袍紅豆鏟制的豆沙。閃著光澤的烏糯米,顆顆勁道,粒粒噴香,黏糯不爛。
  • 粽子也分年輕人和老年人,水果粽水晶粽還是粽子嗎?
    長江日報-長江網6月24日訊(記者張維納)6月24日,劉阿姨和女兒王曼在盒馬鮮生端午專區選購時,兩人討論起粽子的顏值問題。「粽子就是粽子,做成水果粽、水晶粽,還是粽子嗎?」劉阿姨堅持己見。女兒王曼拿著一包水晶粽,建議母親買回家嘗嘗。
  • 別樣端午,「粽」情飄香
    端午佳節,粽子飄香。在東莞,每年臨近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就開始忙碌起來,開始一年的「重頭戲」——裹粽子,粽子的香味,飄散在大街小巷,節日氛圍濃鬱。粽子作為一種應節的傳統食品,根據各地風俗和粽子製作工序等差異,其品種繁多,口味也極為豐富。提及東莞的粽子,人們不禁會想到色香味俱全的道滘裹蒸粽、萬江水蛇湧粽 、虎門林旁粽,還有鹹肉粽、鹼水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