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吃,是一個把吃發揮到極致的民族,見面打招呼:」「吃飯沒」「您吃了嗎」,連罵人都帶著吃,比如「飯桶」「吃飽了撐的」等等。一樣的食材,中國人能把它做出無數種稀奇的花樣,這樣的飲食文化滋養出來,全是吃貨。
吃貨們一說起吃的就來勁,人人都能見解一二,正如豆腐腦的鹹甜一樣,至今還沒分出一個結果,不知何時,又盯上了粽子,粽子當初是甜是鹹,我也不知道,未能免俗,也加入了爭論。
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屈原先逝,後有粽子,當年屈原投的那條江,叫作汨羅江,洞庭湖東側入湖口一公裡半,有個很深的水潭,後人有碑為記。奏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郢都,屈原悲極,回想曾力諫楚王,施仁政、舉賢能、明法度,主張聯齊抗奏,一心報國,卻遭貴族排擠誹謗,終究送去「勞改」,先後流放於漢北、沅湘等流域。加之國破,越想越氣,在汨羅江停留間,還寫了幾首詩詞,現在學術界比教認可的是《懷沙》《惜往日》《悲迴風》三首,《離騷》《天問》《九歌》應是先作。這一氣上腦,想我滿腹經綸,竟無用武之地,一氣之下,噗通…跳譚裡去了,他才不管「水太涼」。
屈原以身殉國,沉江久不見屍浮,我認為是他身上物太重的緣故,這點有《離騷》為證,「高於冠之岌岌兮、長於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裡就有提到他長衣高冠,佩帶長物佩飾,再加上古時文人佩長劍仗劍遊學,不像後世被馴化的犬儒,丟了劍氣傲骨,一支「曲筆」搬是非。那時長劍動則近米,加之材料技術原因,做得更厚,加上笨重劍套一併往肩後一背,穿帶佩飾全套行頭動則幾十斤,能浮上來才怪,老百姓思他念他,怕被魚給吃了,就想了辦法將魚餵飽,那時的粽子是投魚食的,你還想啥鹹甜美味?
那古人最初祭屈原投魚食的粽子長啥樣呢,其就是五穀雜糧,用竹筒一裝,或用植物葉簡單包裹,總之成品顏值很醜(鈍刀砍竹自行腦補),煮沒煮熟又或半生半熟還兩說,往江裡投。
一年一次,選作那天為節日,整出了莊重的儀式感,粽子也從當餵魚演變成了餵人,四散傳開,傳遍大江南北,各方各俗,啥都能往裡裝往裡包,弄出了無數稀奇花樣。
北魏《齊民要術》記載了幾種粽子的做法,《食次》:"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以棗、慄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廣州記》:"古度樹……子似杏而味酢。取煮以為粽。"這些看起來都是帶的甜味的,或者酸甜的味道。詩經也給了我們一些提示:「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糖了,而鹹的記載更早,但這些都是粽子傳開之後各地改良,就如「南甜北鹹」一樣不可作更早時期的依據。
《續齊諧記》遠晚於粽子被發明的時間。而除了紀念屈原以外,在江蘇許多地區也用來紀念伍子胥,在《蘇州府志》中還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強調「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既然用來祭祀,那粽子味道到底是怎樣也就不重要了,就如廟會祭上豬頭,你會將豬頭弄成五香的、麻辣的再祭嗎,除非你就是個「豬頭」。因此最初粽子是白味的,粗雜糧包裹,醜醜的,定案一一一不得上訴,明年換一個爭,比如湯圓!
每端午,思屈原,看到屈原的塑像就來氣,氣的是誰將高富帥、風度翩翩、玉樹臨風一般的美男子雕刻成了油膩大叔?
古人讚美屈原品格魅力的多,描述屈原相貌的少,雕像依據就全靠偶有詩詞中那點片面,屈原高、偏瘦,這點我認同,但高瘦不等於刮骨臉高顴骨吧?外加根據年齡意測,還把屈原塑得很老。大家都是從詩詞中找線索,我也能找到屈原大帥哥的依據。
《離騷》裡就有寫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裡面這個「美人」就是屈原自己…沒錯,「美人遲暮」最初是說帥哥要老了,同是《離騷》,有人從中找出個瘦高個油膩大叔,難道就不準我找出個男神?唐人沈亞之有一段根據《雜紀方志》描寫的屈原:「瘦細美髯,丰神郎秀。長九尺,好奇服,冠切雲之冠。性潔,一日三濯纓。」這「丰神郎秀」跟「丰神俊朗」是一個意思,都是指男性神採奕奕、俊秀爽朗。長九尺喻身高,好奇服是不是現在的潮男,帶著個性的高帽子,還乾淨清爽,就問你們,屈原帥不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