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思屈原,吃貨們又在爭論,古時的粽子是鹹還是甜

2020-12-12 俗世半僧

中國人講究吃,是一個把吃發揮到極致的民族,見面打招呼:」「吃飯沒」「您吃了嗎」,連罵人都帶著吃,比如「飯桶」「吃飽了撐的」等等。一樣的食材,中國人能把它做出無數種稀奇的花樣,這樣的飲食文化滋養出來,全是吃貨。

香葉粽

吃貨們一說起吃的就來勁,人人都能見解一二,正如豆腐腦的鹹甜一樣,至今還沒分出一個結果,不知何時,又盯上了粽子,粽子當初是甜是鹹,我也不知道,未能免俗,也加入了爭論。

有一點可以明確,就是屈原先逝,後有粽子,當年屈原投的那條江,叫作汨羅江,洞庭湖東側入湖口一公裡半,有個很深的水潭,後人有碑為記。奏將白起攻破了楚國郢都,屈原悲極,回想曾力諫楚王,施仁政、舉賢能、明法度,主張聯齊抗奏,一心報國,卻遭貴族排擠誹謗,終究送去「勞改」,先後流放於漢北、沅湘等流域。加之國破,越想越氣,在汨羅江停留間,還寫了幾首詩詞,現在學術界比教認可的是《懷沙》《惜往日》《悲迴風》三首,《離騷》《天問》《九歌》應是先作。這一氣上腦,想我滿腹經綸,竟無用武之地,一氣之下,噗通…跳譚裡去了,他才不管「水太涼」。

肉粽

屈原以身殉國,沉江久不見屍浮,我認為是他身上物太重的緣故,這點有《離騷》為證,「高於冠之岌岌兮、長於佩之陸離」,「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這裡就有提到他長衣高冠,佩帶長物佩飾,再加上古時文人佩長劍仗劍遊學,不像後世被馴化的犬儒,丟了劍氣傲骨,一支「曲筆」搬是非。那時長劍動則近米,加之材料技術原因,做得更厚,加上笨重劍套一併往肩後一背,穿帶佩飾全套行頭動則幾十斤,能浮上來才怪,老百姓思他念他,怕被魚給吃了,就想了辦法將魚餵飽,那時的粽子是投魚食的,你還想啥鹹甜美味?

仗劍遊學的屈原

那古人最初祭屈原投魚食的粽子長啥樣呢,其就是五穀雜糧,用竹筒一裝,或用植物葉簡單包裹,總之成品顏值很醜(鈍刀砍竹自行腦補),煮沒煮熟又或半生半熟還兩說,往江裡投。

那時粽和這差不多

一年一次,選作那天為節日,整出了莊重的儀式感,粽子也從當餵魚演變成了餵人,四散傳開,傳遍大江南北,各方各俗,啥都能往裡裝往裡包,弄出了無數稀奇花樣。

現在的粽子很精緻

北魏《齊民要術》記載了幾種粽子的做法,《食次》:"用秫稻米末,絹羅,水、蜜溲之……以棗、慄肉上下著之遍,與油塗竹箬裹之,爛蒸。《廣州記》:"古度樹……子似杏而味酢。取煮以為粽。"這些看起來都是帶的甜味的,或者酸甜的味道。詩經也給了我們一些提示:「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糖了,而鹹的記載更早,但這些都是粽子傳開之後各地改良,就如「南甜北鹹」一樣不可作更早時期的依據。

仗劍的屈原

《續齊諧記》遠晚於粽子被發明的時間。而除了紀念屈原以外,在江蘇許多地區也用來紀念伍子胥,在《蘇州府志》中還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強調「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既然用來祭祀,那粽子味道到底是怎樣也就不重要了,就如廟會祭上豬頭,你會將豬頭弄成五香的、麻辣的再祭嗎,除非你就是個「豬頭」。因此最初粽子是白味的,粗雜糧包裹,醜醜的,定案一一一不得上訴,明年換一個爭,比如湯圓!

屈原是這樣的

每端午,思屈原,看到屈原的塑像就來氣,氣的是誰將高富帥、風度翩翩、玉樹臨風一般的美男子雕刻成了油膩大叔?

人們為屈原塑身立像

古人讚美屈原品格魅力的多,描述屈原相貌的少,雕像依據就全靠偶有詩詞中那點片面,屈原高、偏瘦,這點我認同,但高瘦不等於刮骨臉高顴骨吧?外加根據年齡意測,還把屈原塑得很老。大家都是從詩詞中找線索,我也能找到屈原大帥哥的依據。

流放中的屈原

《離騷》裡就有寫道:「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裡面這個「美人」就是屈原自己…沒錯,「美人遲暮」最初是說帥哥要老了,同是《離騷》,有人從中找出個瘦高個油膩大叔,難道就不準我找出個男神?唐人沈亞之有一段根據《雜紀方志》描寫的屈原:「瘦細美髯,丰神郎秀。長九尺,好奇服,冠切雲之冠。性潔,一日三濯纓。」這「丰神郎秀」跟「丰神俊朗」是一個意思,都是指男性神採奕奕、俊秀爽朗。長九尺喻身高,好奇服是不是現在的潮男,帶著個性的高帽子,還乾淨清爽,就問你們,屈原帥不帥?

屈原是這樣的

相關焦點

  • 最早人們紀念屈原投入汨羅江的是甜粽子還是鹹粽子?
    又到了吃粽子的季節。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聽到楚國亡國後,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當地百姓為了不讓水裡的蛟龍吃屈原的尊體,包粽子投入江中供蛟龍食用。於是每到端午包粽子這個習俗就代代流傳了下來。
  • 粽子的甜鹹之爭,你喜歡甜口還是鹹口?
    俗話說「吃貨不分南北,口味必分甜鹹」,作為端午節的特色美食,粽子幾乎每年都會引發鹹甜之爭。粽子的甜鹹之爭其實與氣候環境、文化習俗等因素關係密切。據某些媒體對網友的投票調查顯示,偏好鹹粽佔比36.2%,偏好甜粽的人佔比34.6%,甜鹹黨幾乎勢均力敵,而甜鹹通吃的比例為24.0%,此外還有5.2%的網友表示不吃粽子。飲食習慣隨著物流發展和文化融合,很多地方的人們吃粽子都是鹹甜通吃,只是粽子的口味偏好仍有一定的地域規律。
  • 端午節甜鹹粽子之爭,當初紀念屈原的粽子是什麼味道?
    端午節將至,大麥身邊的同事們討論起了吃粽子的事情。於是那道經典的歷史辯題出現了:甜粽子還是鹹粽子?一觸即發的南北大戰又開始了……但是大麥很好奇,都說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當初扔到江裡紀念屈原的粽子,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呢?
  • 粽子的千年進化史,最初古人吃的粽子既不甜也鹹
    月餅餡料雖多,其中也有被視為異端的五仁餡(當然了,您要是愛吃老郭相聲裡帶魚餡、面餡和蔥餡的月餅當我沒說),但不管東南西北,月餅的口味一般都是甜,這一點全體吃貨同仁們保持一致。但說起幾個月前的端午,那可是一片血雨腥風,為啥?粽子應該是什麼餡的,究竟是甜粽子正宗還是鹹粽子正宗?甜黨吐槽粽子是甜的才好吃!偉大的甜黨!
  • 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端午節不僅僅是甜、鹹味粽子之爭
    端午節將至,很多地方又賣起了甜、鹹粽子,關於粽子該吃甜、還是鹹,就像豆腐腦一樣爭論不休,不過有意思的是一般南方吃鹹粽子、甜豆腐腦,北方則多甜粽子、鹹豆腐腦。端午節除了關於粽子的爭論,還有關於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的爭論。
  • 端午節 最早的粽子是鹹的還是甜的?屈原帥不帥?
    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端午節又雙叒叕來了提到端午節,不得不說起粽子,是端午節最富儀式感的美食現在市面上流行著各種口味的粽子不只有鹹甜之分>還隱藏了八大「粽」派甜粽黨包括:北京派、蘇州派、西安派、山東派鹹粽黨包括:廣東派、海南派、閩南派、四川派說到這,小編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可你真的了解這個節日嗎?
  • 初湯︳什麼甜粽子鹹粽子甜鹹粽子……來趟大潮汕馬上不糾結
    爭得最厲害的每年都要來一遍的有幾個:元宵、粽子、月餅、餃子……還有個一年四季天天存在的問題:甜鹹豆腐腦兒!這不,端午節就要到了,這個甜粽子鹹粽子甜鹹粽子的話題再度熱門,這個徵文叫什麼來著?#兒時粽子可沒有甜鹹之爭#。
  • 鹹粽子好還是甜粽子好?屈原:我吃了幾千年粽子,發現這3個秘密
    兩千多年後,南方人和北方人 因甜粽子和鹹粽子哪個更正宗 爭得不亦樂乎 資歷差不多,此輪戰平 甜粽子∶鹹粽子= 1∶1
  • 鹹or甜,端午粽子的南北之戰!
    除了划龍舟、掛艾葉、紀念故人屈原還有各位吃貨們最愛的粽子同時這也意味著今年的「粽子甜鹹大戰」正式開戰是的各位,要戰就請爽快battle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 從歷史分析,粽子到底該是甜的還是鹹的
    粽子究竟是甜是鹹?這個問題時常伴隨著南北之爭,活躍在風口浪尖。下面,我們追本溯源,從歷史分析,粽子到底該是甜的還是鹹的。東漢時的《風俗通義》記載了最早的粽子類食物「角黍」,是以茭白葉包黍米,而不是糯米。用混合草木灰的水來煮成的黑暗料理。
  • 古人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這種粽子是如此味道
    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品嘗美味的粽子。在現代粽子有「鹹甜之爭」,但各位讀者,你們覺得古人最早投入汨羅江中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今天,小編便給大家揭秘一下,這種粽子真的很好吃嗎?(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
  • 端午談粽:粽子起初和屈原並沒啥關係,鹹粽、甜粽南北朝就出現了
    每年一到端午節,關於粽子的「南北大戰」便甚囂塵上。平日裡南甜北鹹的飲食口味,到了端午節這天卻轉了180度,圍繞粽子的「鄙視鏈」,總能為這個節日帶來無盡談資。一枚小小的粽子,藏著許多令人驚異的文化印記。粽子比屈原更早 菰葉包黍米,「以陰裹陽」驅疫避惡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祭祀楚國大夫屈原,這種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不過,端午節是個很古老的節日,最初與屈原並沒有啥關係,而吃粽子紀念屈原的說法,也是屈原去世後幾百年才被人們附會的。
  • 古代粽子的鹹甜之戰,居然是一場碾壓局
    不知從何時起,菲李感覺每年的端午節成了一年一度的武林大會,眾吃貨們自覺分成兩大陣營,為粽子的鹹甜之爭展開battle。有意思的是,這種鹹甜之戰仿佛成了如今端午節的一種儀式感,每年不看雙方陣營來場華山論粽的巔峰對決,反而還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呢。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只是附加理由,吃貨起了主導作用
    端午,必須要吃的就是粽子,雖然不同地區的粽子製作方式有所不同,口味也有差異,但是其基本的寓意還是一樣的。中秋,和月亮一樣圓圓的月餅最受人喜愛,這是除春節之外,另外一個期盼家人團圓的日子。為什麼大家總是要把特定的食物和節日對應起來呢?眼下正值端午佳節,咱們就以此來簡單分析一下。
  • 端午節又至,粽子你站甜黨鹹黨還是白粽子黨?!
    而在吃食的江湖裡,也確實從來沒有清靜過……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又至,所謂每逢端午必有「黨爭」,除開甜鹹豆腐腦大戰之外最慘烈的美食大戰,應該莫過於粽子的甜黨鹹黨和白粽子黨亂戰了吧——正統粽子到底是鹹的還是甜的?蘸糖吃還是捅筷子吃?不戰上十頁看來難分勝負啊!
  • 端午節來了,知道甜粽子與鹹粽子的起源嗎?你喜歡吃哪一種
    後來相傳這一天,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江。這個節日便漸漸有了豐富的強烈愛國主義色彩,成為了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節俗內容豐富的節日,其中賽龍舟與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吃粽子。屈原在晉代,粽子被老百姓認定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這是粽子的種類就更豐富了。
  • 粽子「甜鹹大戰」:宮保雞丁粽是最正確的粽子?
    甜粽子還是鹹粽子?這個問題的殺傷力之大,足以讓多年未謀面的網友在微信上互相拉黑。尤其是端午時已入夏,動輒三十多℃的溽暑高溫,蚊蟲的徹夜轟炸,再低頭看看薄薄夏衣遮不住的一塊腹肌,更加讓人覺得心浮氣躁。本來吵架的理由就有千百種,甜粽子還是鹹粽子之爭,多少還能端出些維護傳統文化的高尚姿態來,也難怪甜鹹兩派黨同伐異其樂無窮。總體來說,甜鹹兩派的勢力劃江而治。
  • 粽子還在甜鹹之爭?學會最簡單的三角粽包法,放糖放肉都好吃
    一,傳說之爭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人們怕江裡的魚啄壞了屈原身體,用粽葉包成粽子扔到江裡,後人為紀念屈原而將粽子傳承下來。早先的粽子沒有固定的形狀,而我們通常見到的三角形粽子,好像纏足女人的三寸金蓮。民間傳說,這便是孟姜女的悽苦傑作。傳說中,孟姜女尋夫前,她怕丈夫挨餓,絞盡腦汁地琢磨後決定給他包粽子。在每個粽子裡還放了三顆棗,寓意著一別三年,或是紅豆代表相思。粽子的形狀是模仿著自己的腳來包的,她想告訴丈夫,妻子千裡迢迢,跋山涉水是多麼不易。
  • 誰跟你說吃粽子是紀念屈原的?古中國、墨西哥、希臘都有粽子!
    中國第一本把粽子和屈原聯繫到一起的是屈原死後800年南北朝時期一位叫吳均的小說家!。你沒看錯、是小說家、而且還是鬼怪奇幻小說吳均在自己的小說《續齊諧記》中說江漢地區、原戰國楚國地區的漁民因魚兒啃食屈原屍體、導致屈原靈魂上岸...回頭想想、劇情真辣眼睛!
  • 一年一槓:吃甜還是吃鹹
    在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過節方式,但是吃粽子卻是在各省市不分地域變為了雷打不動的方式。然而由於我國國土廣袤,南北方人民就粽子的口味問題年年爭吵不休。今天玩偶大師不槓不犟,平心靜氣的聊聊,粽子到底是吃甜的還是鹹的?小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對於粽子的記憶一直是「紅豆蜜棗+蘸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