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果共枕頭瓜,香蠟庭前敬月華。月餅高堆尖寶塔,家家都供兔兒爺。」
作者 呼延雲
這首清人都門竹枝詞,一讀即知是寫中秋佳節。今天的中秋乃是「小長假」,而人們對其概念也不過是賞月和吃月餅,至多買個造型不知所謂的兔兒爺哄哄孩子,但在舊時,八月十五乃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其名在民間更習慣叫「八月節」(我國古代曆法,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叫「仲秋」,所以「中秋節」實為「仲秋節」演變而來),意思是說整個農曆八月都在節裡,可想而知其喜慶與熱鬧。
本篇「春明敘舊」,筆者就來說說,老北京過中秋的那些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講究」和「節目」。
我國古代最早的中秋節,其實定在農曆的「秋分」節氣,由於「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中的日期每年不同,導致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升起,不能賞月僅止於遺憾,祭月而無月則是極掃興的事情,所以到唐朝初年,改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後一直延續下來。
「八月冷燠適中,正足怡情悅性,夜色天街,其凉如水,一輪皓魄,照徹人寰,十丈軟紅中,值斯美景,益未可擲負良辰,此中秋一節之所以首勝,而在此數百年首善之區之北平,尤當首與瀝著者也。」
《北平歲時志》中的這段文字,足以說明北京人對中秋節的重視和喜愛。明代筆記《酌中志》裡說:「自(八月)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清代筆記《水曹清暇錄》中引《燕臺新月令·八月》云:「是月也,彩棚賣餅,人祭兔,鮮果入窖,葡萄落架……」不知讀者能不能從這兩則筆記中覺察到點兒什麼……對!中秋節在舊京,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水果節」!
早在明代的北京,八月就是水果的當紅月。《日下舊聞考》記:「是月,都城當諸角頭市中設瓜果、香水梨、銀絲棗、大小棗、慄、御黃子、頻婆、紅果子、松子、榛子諸般時果發賣。宣徽院起解西瓜等時蔬北上迎接大駕還宮。」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開列的八月節水果名單,更是長長的一串。而進入民國後,每到八月,北京果攤子的擺設,形同果品大展覽。老北京時的水果,來源限於遠郊區和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土產,在德勝門外設有南北兩個果子市批發和零售,自八月初起在天橋、鼓樓前、東四、花市大街等地,水果攤上呈現出平日罕見的「貨滿」景象。翁偶虹先生回憶:「碧綠未黃的鴨梨、半青半紅的『虎拉車』、豔如少女面頰的沙果、紫而泛霜的檳子、牙黃扁圓的白梨、紫黃相間的李子,是節日果品的基本隊伍。大葉白與成形未熟的青柿子,不登大雅之堂的沙果梨與秋果,個別嗜痂的爛酸梨和杜梨,點綴其間……」這些很多今天已經消失的水果,各成行列地摞擺整齊,下襯青蒿葉子,蒿香與果香齊發,飄散出誘人的節日氣息。
到鄰近八月十五的那幾天,水果攤上更像大促銷一般擠得滿滿當當的,《春明採風志》上說: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蘋果、鮮棗、葡萄、果藕、西瓜,應有盡有,這其中有三樣特別突出,就是《北平歲時志》中說的「梨、藕之屬,北平則勝,葡萄之在北平,於八月獨盛」,是不能不嘗的時鮮,此時倘若上集市逛逛,能聽到別有韻味的叫賣聲:「今日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四十的來!」
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臺的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臺,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等到祭月之後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沒想到平安夜要吃蘋果的西俗,在我國的中秋節竟是異地同俗,更可見蘋果寓意美好,不可不多吃啊!
團圓之日要吃蘋果,還要吃團圓餅。有人也許會說,團圓餅不就是月餅嗎?這麼說也對也不對。從大的範疇講,北京最早的月餅,只有自來白、自來紅和團圓餅這三種,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特別南派月餅的面市,團圓餅逐漸被「劃分」出去,成為了獨立於月餅之外的一種食物。
團圓餅與月餅的區別,主要有二。一是月餅是從市場上買回家的,而團圓餅一定是自己家裡做的;二是用料、做法和吃法完全不一樣。月餅就不用多說了,而團圓餅一定是蒸出來的。具體做法,我參考了張善培先生的《老北京的記憶》等回憶錄,復原如下:將發好的白面加鹼揉好後,根據籠屜的大小先擀成四片薄麵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玫瑰汁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乾什麼的,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擀一些比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成大圓形餅,上屜蒸半小時即可。熟後再在餅上列印上福、壽等紅字印,更講究者甚或可以印上月宮蟾兔的圖案,並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紅絲即成。從原料上說,也許不大符合現代人的口感,但在舊時,團圓餅是中秋祭月前必須製作好的食品。祭月之後,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塊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意。當然如果實在嫌製作團圓餅麻煩,烙張用紅糖和芝麻醬製作的糖餅亦可。
至於月餅,前面講了,起初北京只有自來紅和自來白這兩樣,後來又出現了翻毛、提漿和酥皮月餅,餡兒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棗泥、豆沙等種類。自來紅烤色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為餡,外皮上畫一黑紅色的圓圈,而自來白則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錦餡月餅,外皮純白。這些月餅多在餑餑鋪裡出售,一入八月,餑餑鋪門外的滴水簷下便懸掛起綴有紅布條的長方形紅水牌,上面寫著「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滇式月餅」等等,這些月餅製作精美,但絕大多數並不好吃。《同治都門紀略》上有詩為證:「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皆低貨,餡少皮幹大半生。」以至於《燕京歲時記》談及京城月餅時,下了這樣的評語:「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舊時中秋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今日已屬稀見,那就是演月令戲。月令戲最初是在宮廷裡演出,名字叫「月令承應戲」,由昇平署排演,戲目如《丹桂飄香》、《霓裳獻舞》等,在宮廷裡的「福壽祿」大型戲臺上演出——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對中秋節非常重視,她從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要在頤和園裡過整整五天節,除了跟眾后妃們進行祭月典禮外,還要大擺筵席,邊吃邊賞月,並張燈結彩,放焰火,自然也少不得看戲。
民間能看到的最早的應節戲,乃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創排的《天香慶節》。翁偶虹先生介紹這齣戲:「以搗霜仙子與金烏大仙的婚變,象徵日月之爭。王瑤卿自飾搗霜仙子,起打時,用長柄玉杵。錢金福、李壽山都飾演過陽精大聖金烏仙。」《北平歲時志》記錄此戲「屬崑曲,本出清宮,後雖擬易皮黃,而《奔月》盛行,此劇即渺。」這裡說的《奔月》,乃是1915年梅蘭芳創排的古裝戲《嫦娥奔月》,梅蘭芳自飾嫦娥,李壽山飾后羿,珠聯璧合,一演而紅。全國各地的旦角演員,接踵而演,風靡一時,嗣後又出現了《唐王遊月宮》、《桂影廣寒宮》等應節戲……不光戲迷,普通的百姓也喜歡趕在中秋節的時候去戲園子裡湊個熱鬧,添些喜慶的氣氛。
清代學者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記錄的「走月亮」之習俗,清末在北京亦偶有所見:「中秋夕,婦女盛裝出遊,攜榼勝地,聯袂踏歌。比鄰同巷,互相往來,有終年不相過問,而此夕款門賞月,陳設月餅、菱芡,延坐烹茶,歡然笑語」。這一晚街衢似水,雖靜巷幽坊,亦行蹤不絕,直到雞聲報曉,人們依然婆娑忘寐……這種「走月亮」的風俗,暗含「度厄」之意,乃是一種驅走病苦、迎來好運的美好祈願。吳地走月亮據說要走過三橋才算圓滿,京城沒有此俗,大概是在胡同串串門、互贈些月餅就算可以了。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中秋佳節不去湊那個熱鬧,只尋個風景幽美之處安安靜靜地賞月,也是極美的。清末民初,北京的賞月勝地是西直門外的長河和東便門外的二閘等地,這些地方大多有上好的酒樓茶肆,可以品茗飲酒,吟詩嘆詞,極盡風雅之事。什剎海、陶然亭和天寧寺等地也可以臨窗望月,至夜方歸。北京文化學者張國慶先生在《老北京憶往》一書中,曾提及恭王府過八月節的場景:「每逢中秋之夜,他們全家老小在大主山秘雲洞上邊的邀月臺宴罷,都是主僕一起賞月。不僅主人之間詩詞唱和,一些識文斷字的僕人也參加作『寶塔詩』與和韻。」這段文字表現出那個時代上流社會普遍具有的極高的文化修養。
現在過中秋節,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樣「複雜」了,就像月餅裡的餡料一般,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和變幻。對於風俗的演變,不必苛求非要「回歸傳統」,只要八月十五這天晚上,一家人能圍坐在桌邊吃塊月餅、笑意盈盈地吟誦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就是對傳統最好的傳承。
(原標題: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