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 團圓餅不是月餅嗎?

2020-11-20 北晚新視覺網

「團圓果共枕頭瓜,香蠟庭前敬月華。月餅高堆尖寶塔,家家都供兔兒爺。」

作者 呼延雲


月餅 新華社記者馬鍇攝

這首清人都門竹枝詞,一讀即知是寫中秋佳節。今天的中秋乃是「小長假」,而人們對其概念也不過是賞月和吃月餅,至多買個造型不知所謂的兔兒爺哄哄孩子,但在舊時,八月十五乃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其名在民間更習慣叫「八月節」(我國古代曆法,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叫「仲秋」,所以「中秋節」實為「仲秋節」演變而來),意思是說整個農曆八月都在節裡,可想而知其喜慶與熱鬧。

本篇「春明敘舊」,筆者就來說說,老北京過中秋的那些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講究」和「節目」。

果子節:

吃個蘋果不可少

我國古代最早的中秋節,其實定在農曆的「秋分」節氣,由於「秋分」這個節氣在八月中的日期每年不同,導致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升起,不能賞月僅止於遺憾,祭月而無月則是極掃興的事情,所以到唐朝初年,改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此後一直延續下來。

「八月冷燠適中,正足怡情悅性,夜色天街,其凉如水,一輪皓魄,照徹人寰,十丈軟紅中,值斯美景,益未可擲負良辰,此中秋一節之所以首勝,而在此數百年首善之區之北平,尤當首與瀝著者也。」

《北平歲時志》中的這段文字,足以說明北京人對中秋節的重視和喜愛。明代筆記《酌中志》裡說:「自(八月)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加以西瓜、藕。」清代筆記《水曹清暇錄》中引《燕臺新月令·八月》云:「是月也,彩棚賣餅,人祭兔,鮮果入窖,葡萄落架……」不知讀者能不能從這兩則筆記中覺察到點兒什麼……對!中秋節在舊京,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水果節」!

早在明代的北京,八月就是水果的當紅月。《日下舊聞考》記:「是月,都城當諸角頭市中設瓜果、香水梨、銀絲棗、大小棗、慄、御黃子、頻婆、紅果子、松子、榛子諸般時果發賣。宣徽院起解西瓜等時蔬北上迎接大駕還宮。」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中開列的八月節水果名單,更是長長的一串。而進入民國後,每到八月,北京果攤子的擺設,形同果品大展覽。老北京時的水果,來源限於遠郊區和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土產,在德勝門外設有南北兩個果子市批發和零售,自八月初起在天橋、鼓樓前、東四、花市大街等地,水果攤上呈現出平日罕見的「貨滿」景象。翁偶虹先生回憶:「碧綠未黃的鴨梨、半青半紅的『虎拉車』、豔如少女面頰的沙果、紫而泛霜的檳子、牙黃扁圓的白梨、紫黃相間的李子,是節日果品的基本隊伍。大葉白與成形未熟的青柿子,不登大雅之堂的沙果梨與秋果,個別嗜痂的爛酸梨和杜梨,點綴其間……」這些很多今天已經消失的水果,各成行列地摞擺整齊,下襯青蒿葉子,蒿香與果香齊發,飄散出誘人的節日氣息。

到鄰近八月十五的那幾天,水果攤上更像大促銷一般擠得滿滿當當的,《春明採風志》上說: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沙果梨、白梨、水梨、蘋果、鮮棗、葡萄、果藕、西瓜,應有盡有,這其中有三樣特別突出,就是《北平歲時志》中說的「梨、藕之屬,北平則勝,葡萄之在北平,於八月獨盛」,是不能不嘗的時鮮,此時倘若上集市逛逛,能聽到別有韻味的叫賣聲:「今日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四十的來!」

水果買回家,除了解饞外,還有祭月之用,但能上供臺的也有講究,比如梨因與「離」音同而不能上供臺,西瓜要雕成蓮花瓣,藕最好是九節的。等到祭月之後食用時,有一樣是萬萬不能少的,那就是蘋果,《舊京風俗志》上說:「中秋節為團圓節,此日家人父子,共相慶祝,照例必食蘋果,謂之團圓果,故蘋果之價,此時最貴。」沒想到平安夜要吃蘋果的西俗,在我國的中秋節竟是異地同俗,更可見蘋果寓意美好,不可不多吃啊!

團圓餅:

烙張糖餅也團圓

團圓之日要吃蘋果,還要吃團圓餅。有人也許會說,團圓餅不就是月餅嗎?這麼說也對也不對。從大的範疇講,北京最早的月餅,只有自來白、自來紅和團圓餅這三種,但是隨著時間推移,特別南派月餅的面市,團圓餅逐漸被「劃分」出去,成為了獨立於月餅之外的一種食物。

團圓餅與月餅的區別,主要有二。一是月餅是從市場上買回家的,而團圓餅一定是自己家裡做的;二是用料、做法和吃法完全不一樣。月餅就不用多說了,而團圓餅一定是蒸出來的。具體做法,我參考了張善培先生的《老北京的記憶》等回憶錄,復原如下:將發好的白面加鹼揉好後,根據籠屜的大小先擀成四片薄麵餅,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醬、糖、玫瑰汁或桂花汁,並碼上些果脯、核桃仁、花生仁、葡萄乾什麼的,一層層疊放在一起,再擀一些比較大的麵餅,從上向下將其包成大圓形餅,上屜蒸半小時即可。熟後再在餅上列印上福、壽等紅字印,更講究者甚或可以印上月宮蟾兔的圖案,並撒上瓜子仁、山楂丁、青紅絲即成。從原料上說,也許不大符合現代人的口感,但在舊時,團圓餅是中秋祭月前必須製作好的食品。祭月之後,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塊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意。當然如果實在嫌製作團圓餅麻煩,烙張用紅糖和芝麻醬製作的糖餅亦可。

至於月餅,前面講了,起初北京只有自來紅和自來白這兩樣,後來又出現了翻毛、提漿和酥皮月餅,餡兒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棗泥、豆沙等種類。自來紅烤色較深,清一色的白糖、冰糖、果仁為餡,外皮上畫一黑紅色的圓圈,而自來白則是用精白面烤制的什錦餡月餅,外皮純白。這些月餅多在餑餑鋪裡出售,一入八月,餑餑鋪門外的滴水簷下便懸掛起綴有紅布條的長方形紅水牌,上面寫著「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滇式月餅」等等,這些月餅製作精美,但絕大多數並不好吃。《同治都門紀略》上有詩為證:「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皆低貨,餡少皮幹大半生。」以至於《燕京歲時記》談及京城月餅時,下了這樣的評語:「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

聽戲去:

《天香慶節》到《奔月》

舊時中秋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今日已屬稀見,那就是演月令戲。月令戲最初是在宮廷裡演出,名字叫「月令承應戲」,由昇平署排演,戲目如《丹桂飄香》、《霓裳獻舞》等,在宮廷裡的「福壽祿」大型戲臺上演出——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對中秋節非常重視,她從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要在頤和園裡過整整五天節,除了跟眾后妃們進行祭月典禮外,還要大擺筵席,邊吃邊賞月,並張燈結彩,放焰火,自然也少不得看戲。

民間能看到的最早的應節戲,乃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創排的《天香慶節》。翁偶虹先生介紹這齣戲:「以搗霜仙子與金烏大仙的婚變,象徵日月之爭。王瑤卿自飾搗霜仙子,起打時,用長柄玉杵。錢金福、李壽山都飾演過陽精大聖金烏仙。」《北平歲時志》記錄此戲「屬崑曲,本出清宮,後雖擬易皮黃,而《奔月》盛行,此劇即渺。」這裡說的《奔月》,乃是1915年梅蘭芳創排的古裝戲《嫦娥奔月》,梅蘭芳自飾嫦娥,李壽山飾后羿,珠聯璧合,一演而紅。全國各地的旦角演員,接踵而演,風靡一時,嗣後又出現了《唐王遊月宮》、《桂影廣寒宮》等應節戲……不光戲迷,普通的百姓也喜歡趕在中秋節的時候去戲園子裡湊個熱鬧,添些喜慶的氣氛。

清代學者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記錄的「走月亮」之習俗,清末在北京亦偶有所見:「中秋夕,婦女盛裝出遊,攜榼勝地,聯袂踏歌。比鄰同巷,互相往來,有終年不相過問,而此夕款門賞月,陳設月餅、菱芡,延坐烹茶,歡然笑語」。這一晚街衢似水,雖靜巷幽坊,亦行蹤不絕,直到雞聲報曉,人們依然婆娑忘寐……這種「走月亮」的風俗,暗含「度厄」之意,乃是一種驅走病苦、迎來好運的美好祈願。吳地走月亮據說要走過三橋才算圓滿,京城沒有此俗,大概是在胡同串串門、互贈些月餅就算可以了。

當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中秋佳節不去湊那個熱鬧,只尋個風景幽美之處安安靜靜地賞月,也是極美的。清末民初,北京的賞月勝地是西直門外的長河和東便門外的二閘等地,這些地方大多有上好的酒樓茶肆,可以品茗飲酒,吟詩嘆詞,極盡風雅之事。什剎海、陶然亭和天寧寺等地也可以臨窗望月,至夜方歸。北京文化學者張國慶先生在《老北京憶往》一書中,曾提及恭王府過八月節的場景:「每逢中秋之夜,他們全家老小在大主山秘雲洞上邊的邀月臺宴罷,都是主僕一起賞月。不僅主人之間詩詞唱和,一些識文斷字的僕人也參加作『寶塔詩』與和韻。」這段文字表現出那個時代上流社會普遍具有的極高的文化修養。

現在過中秋節,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樣「複雜」了,就像月餅裡的餡料一般,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和變幻。對於風俗的演變,不必苛求非要「回歸傳統」,只要八月十五這天晚上,一家人能圍坐在桌邊吃塊月餅、笑意盈盈地吟誦一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就是對傳統最好的傳承。

(原標題: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中秋節舊時習俗:主食吃團圓餅 男人不能拜月
    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崔岱遠介紹說,中秋首先是個團圓的節日,又稱「仲秋節」、「八月節」、「八月半」。
  • 老北京中秋習俗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中秋節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在老北京很重視中秋節,要是從農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放三天假。
  • 全國人民「中秋」除了吃月餅,還吃什麼?下列中秋美食饞哭你!
    哈嘍,中秋節到了,大家都知道中秋節吃月餅,那還知道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各地人民還會吃些什麼嗎?祖國地大物博,因地域不同,各地人民的飲食習俗也有所不同,接下來咱們一起去看看各地中秋節都有什麼好吃的吧!北京—月餅、果品,祭兔兒爺。中秋節時,正是秋果豐收之際,老北京人有贈親友瓜果的習俗,所以中秋也被當地人稱為「果子節」;還有北京人愛吃的月餅分為三種:自來紅、自來白、提漿月餅(團圓餅),說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
  • 老北京人中秋送月餅講究多 慈禧御賜的月餅長啥樣?
    再過幾天,就到中秋節了。北京有句老話兒:「中秋送月餅,送的是禮兒,走的是面兒。」月餅應月而圓,寓意吉祥,親朋好友及鄰裡之間互送月餅,表達的是「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長生」的美好祝願。那「月餅」一詞始於何時?老北京中秋送月餅有哪些講究?慈禧賜給重臣的月餅,又是什麼樣子?
  • 月餅為什麼會成為中秋必須品?中秋和月餅的起源在是同時代嗎?
    月餅源自明朝,月餅,又叫豐收餅、團圓餅等,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朱元璋月餅起義後才得以流行至今,月餅是圓形的象徵著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用它祭月、贈送親友,也是傳達著一份祝福之意。剛開始月餅的樣貌並不太好,後來慢慢的越做越美,最後甚至月餅有性別之分,男人吃的一般是月牙月餅,女子則是葫蘆月餅,孩子的月餅的形象甚至是孫猴子的形象。還有各種各樣的月餅樣式,做工也是非常的精細,甚至連一些細雕都非常的精良。
  • 八月十五打月餅猜詩詞 王致和陪您紅樓夢裡過中秋
    話團圓、打月餅、猜詩詞、供兔兒爺……今天,中國網圖生活、懷柔京北大世界、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共同舉辦了一場中秋民俗體驗活動,在小童星鄧鳴璐、陳國豪的一曲「天下掉下個林妹妹」,大家一起紅樓夢裡過中秋。
  • 中秋好過,月餅難吃|據說古代的月餅才正宗?穿越回古代過中秋
    中秋快到了,假期還會遠嗎?今年更是中秋國慶一起過,整整8天的假期,想想都讓人激動,8天長假,我來啦!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等習俗,然而對於小時候的小編來說,什麼月亮桂花的都得靠邊站,月餅才是中秋的唯一大主角。
  • 中秋和中秋月餅那些事兒
    通過這段描述,充分說明了最晚在南宋時中秋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的狂歡節日,而在宋寧宗時期,《慶元條法事情類》中規定,中秋放假一天,至此,中秋節正式成為官方節日。 從這些記載來看,中秋節似乎和月餅沒什麼聯繫,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呢?一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在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恰好當時有吐魯番人向唐高祖敬獻胡餅慶祝大捷。
  • 「團圓餅」這才是中秋吃的餅,你一定沒見過!
    現在中秋吃月餅已是雷打不動的食俗,而在以前,老北京人的中秋餐桌卻少不了一籠只蒸一個的團圓餅。這種白面蒸製的多層圓餅內有乾坤,還很討口彩:芝麻醬有滋有味,紅糖寓意紅紅火火,加上乾果、果脯共10種小料,層次分明、軟糯香甜。
  • 中秋佳節「月餅」帶給你的是什麼?你真的了解月餅嗎?
    月餅(拼音:yuè bǐng),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所以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現如今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各地的美食製作者和愛好者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重新定義了月餅,使得有著口味豐富的月餅,讓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 北京開展系列活動續傳統傳溫情品中秋
    民間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將在公眾教育中心為觀眾講述「老北京的中秋節」專題講座,帶領遊客體驗彩繪「兔爺」、製作「功夫兔爺」。 詳細>>  「月圓中秋夜 情系什剎海」 恭王府舉辦中秋賞月文化活動
  • 幾月幾日中秋節:中秋月餅禮品
    影棚,月餅,中秋,中秋節,中秋月餅,月餅節,傳統月餅,團圓餅,手工月餅,時令美食,傳統,傳統美食,點心,糕點,傳統點心,傳統糕點【中秋佳節】【1】特寫,室內,食物,高視角,無人,秋季,中秋節,月餅,仲秋,餐具,中秋【中秋佳節】【2】廣州,文化公園,中秋,燈會【中秋佳節】【3】影棚,特產,美食,小吃,休閒,食品,傳統,特寫,無人,食物
  •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2012-09-04 21:23: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 史籍告訴你,中秋月餅的由來
    宋代其他的民俗書和物類考源書,也均未有過中秋月餅的記載。《唐宋傳奇》中,有關宋代八月十五賞月的筵席上也未見到中秋月餅的描述。據此,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在宋代也是不存在的。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月餅》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酥就是餡,飴就是糖。且小餅狀如「嚼月」,估計也就是和當今的月餅差不多吧。但在當時,這種小餅並不固定在中秋節吃,還不是我們現在認為的中秋月餅。
  • 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傳說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 中秋吃月餅,月餅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古代人中秋飲食有何講究?
    一到中秋節,大家想到的就是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是我國傳統糕點之一,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月餅圓又圓,象徵著團圓和睦,吃月餅也是中秋節節日食俗。
  • 中秋故事 月餅的來歷趣味多
    月餅是中秋節的美味,愛吃月餅的您知道它的來歷嗎?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裡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繫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
  • 關於月餅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中國人從啥時候就開始吃月餅了呢?
    月餅記憶2020年過得太快了,轉眼之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因為疫情的緣故,我的思緒還依然停留在春節時分,仿佛2020年沒有春季,沒有夏季,直接就從春節過到了中秋。走在街上,看到四處的月餅攤位,我才意識到中秋將至,2020年已然過去了大半。走到賣月餅的攤位前,老婆說要買些月餅,我下意識的問道:「買月餅乾嘛?」
  • 中秋小典故之月餅的由來
    一提到中秋佳節,大家就會想到月餅,民以食為天嘛。月餅月餅的由來月餅,又稱為月團、團圓餅、胡餅、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 「無月餅則不成中秋」,一文搞懂關於月餅的傳說以及發展歷史
    月餅的歷史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