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和中秋月餅那些事兒

2020-12-14 騰訊網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3567字 | 閱讀需7分鐘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習俗還是那個習俗,只不過每個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蘇軾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難得圓滿,不如寄託美好,「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提起中秋節,無論是上班族還是在校生,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該放假了。自2008年國務院公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修改版)》,規定增設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以來,人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的期待除了節日美食外,更多的是對假期的一份渴望。每年端午,網絡上關於甜鹹粽子之爭鬧的是「滿城風雨」,而作為能放假且有美食代表的節日之一的中秋節,似乎不在月餅上弄出些精彩來都不好意思與端午節齊名。於是關於蓮蓉和五仁誰是月餅界的扛把子之爭讓江湖暗流湧動,後來雲腿月餅、冰皮月餅等各路豪傑紛紛捲入這場紛爭,再後來辣條月餅、龍蝦月餅等異類也想佔一席之地,一時間在月餅界掀起一場龍爭虎鬥。

今年的「月餅戰」打響之際,我們一邊品味著各種口味的月餅時,有必要了解一下中秋節的由來,以及中秋節為啥和月餅結下不了緣、古人一般吃什麼月餅等與中秋有關的問題。

「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此時的中秋只是作為一個氣象學上的名稱出現,意為秋季的第二個月,並非當時的節日。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現在學界也是爭論不休,一派認為可能起源於唐代,依據是南北朝時期,有一部全面記載我國歲時節日習俗的著作《荊楚歲時記》,其中沒有任何關於中秋節的記載。而到了唐代,全唐詩中有111首記載八月十五賞月的詩歌,在題目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詩句中寫出這一時間。如唐代詩人李嶠寫的《中秋月二首》、詩聖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等。從這些詩句的描述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在那時已是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

另外據五代王仁裕的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和楊貴妃在太液池旁憑欄賞月,但因站的不高,賞月不盡興,於是下令在太液池西邊築百尺高臺,等來年八月十五再賞月,但是沒想到後來碰到了安史之亂,望月臺毀於戰亂,就剩一個臺基遺址。此外在一些傳奇、筆記中,描寫了唐玄宗夜遊月宮的故事,雖然歷代版本不一,但是說的都是相同的事,因此認為中秋節起源於唐代。

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畫像

另一派則認為是起源於宋代,因為大量的文獻資料都證明,中秋在宋代已經成為了全民性的節日,據《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宋代的中秋節晚上「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但這只能證明中秋節在宋代很興盛,並不能證明在唐代就沒有。

近些年來大家普遍認同第三種觀點,即在唐代,八月十五作為比較特殊的日子,初步具備了中秋節的一些節日內涵,如團圓、思鄉、賞月等。到了宋代,因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帶動了節日的形成,中秋節作為一個節日,正式在宋代確立。晚清著名學者尚秉和認為:「至八月十五夜,在唐時雖有玩月故事,在社會視之,似無若何興趣。至宋時似盛於唐。」但是他又說「閱龐元英《文昌雜錄》,記祠部休假節,有立秋、七夕、秋分、重陽,而無中秋,是社會仍不以是日為令節,而端午則休假一日。」 尚秉和發現在宋代,中秋節並沒有被官方正式認可,而且裡面說的「《太宗紀》:『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三公以下獻鏡及承露盤。』」其實乃是一種誤傳,最初的版本是唐太宗,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宋太宗了,據考證都是子虛烏有。

不過明確記載中秋是節日的,應當首推南宋吳自牧,根據《夢梁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怡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蓋金吾不禁故也。」通過這段描述,充分說明了最晚在南宋時中秋已經成為了廣大人民的狂歡節日,而在宋寧宗時期,《慶元條法事情類》中規定,中秋放假一天,至此,中秋節正式成為官方節日。

從這些記載來看,中秋節似乎和月餅沒什麼聯繫,那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又是從何而來呢?一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徵討匈奴得勝,在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恰好當時有吐魯番人向唐高祖敬獻胡餅慶祝大捷。高祖李淵接過餅盒,拿出胡餅,指著空中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並將胡餅賞賜群臣。這胡餅就是月餅的前身,因此八月十五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另一種說法則是相傳在元朝末年,百姓受不了統治者的殘暴統治,紛紛起義,朱元璋作為起義軍的一支,勢單力薄,想要聯合其他力量共同抗元,但元兵管控嚴厲,消息傳遞不便,於是謀臣劉伯溫想出對策,用麵粉制餅,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再派人將麵餅送到各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因而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胡餅

這些故事看似是月餅的起源,但經不起推敲。如果月餅在唐代就有,為何唐代典籍文獻不見記載?「月餅」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典籍中,《夢梁錄》和《武林舊事》中都提到了月餅,但是僅僅只是有一個名稱而已,也沒有具體的說明。反而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餘》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燕,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蘓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此外《宛署雜記》中也有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酌中志》中還記載了宮中中秋節的習俗,「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由此可以看出,至明代,中秋節就已經有了吃月餅的習俗,並且那時候的中秋節已經與今無異了。

既然明確了中秋節要吃月餅,那麼古人的月餅又是什麼樣的呢?大吃貨蘇軾有詩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這種月餅的特點應該是口感酥鬆,味道甜美,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蘇式月餅。後來,智慧的勞動人民又開始在月餅上刻上各種圖案,月餅模具也應運而生,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至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婚兔之形」。說明在明清時期,在月餅上刻嫦娥、月宮等圖案已十分普遍,人們對於月餅的內容和形式有了更高的追求。

宮廷月餅模具

民國時期刻有月宮嫦娥玉兔龍鳳圖紋的月餅模具

清代的大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了一種月餅的製作方法,「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但異尋常。」從配料來看,頗似現在的五仁月餅。「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清代的月餅餡料變得更加豐富。

《隨園食單》及袁枚畫像

到了清末,月餅又有了新的花樣,李靜山有《增補都門雜詠·月餅》詩曰:「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多低貨,餡少皮幹大半生。」這種翻毛月餅作為京式月餅的典型代表,據說是由慈禧太后親自賜名,當時御膳房給慈禧太后做了一盤月餅,月餅剛出爐後放於桌上,然後輕輕拍打桌面,外層白色酥皮就像雪白鵝毛一樣輕輕飛起,慈禧太后十分高興,再一嘗,酥鬆甜軟,於是御賜「翻毛月餅」之名。

翻毛月餅

那時候因為月餅需求量大,所以月餅生意也比較火爆,而且有些店家因為深受顧客喜愛,一度成為月餅行業的龍頭,據《燕京歲時記》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當然了,也不排除是致美齋給了作者廣告費,讓其宣傳推廣。

總之,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習俗還是那個習俗,只不過每個人的情感有所不同,正如蘇軾說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既然難得圓滿,不如寄託美好,「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完 -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相關焦點

  • 中秋:月亮和月餅的那些事兒
    古代的中國人在中秋節設香案、擺貢品、穿華服拜月,時至今日,不管怎麼過,少不了的是拜月和吃月餅。 因為有了重視,中秋節多了更多人情和溫度。 分 食 月 餅 中秋月圓,在外遊子紛紛歸來,當家主婦分食團圓月餅,家裡有幾口人,就切開幾塊,不多不少,象徵團團圓圓。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 中秋月餅那些事兒你都知道嗎?
    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 中秋那些事兒:詩詞、馬夫人的月餅與秋瑾的月亮
    「你身上的月餅,自然是甜過了蜜糖。」我更堅信,甜過了蜜糖的月餅(中秋餅),肯定不是五仁的。咳,話題有些少兒不宜,還是說回中秋——中秋的來歷大概要追溯到遠古時代的月亮崇拜,成為正式象徵團圓的節日卻晚了許久,直到隋末唐初時才算是略具雛形,這再次說明,傳統節日的演變自有其過程。
  • 又是一年中秋到,月餅與古代那些皇帝們不得不說的故事
    導讀:歡迎來到百家號飛奔的行李箱啊,歡迎點擊上方藍色「關注」,如果喜歡本文,請各位小夥伴兒點讚、轉發,感謝支持~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又是一年中秋到,月餅與古代那些皇帝們不得不說的故事今天是9月18日,農曆是八月初九,離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還有五天
  • 老北京過中秋的「稀罕事兒」 團圓餅不是月餅嗎?
    本篇「春明敘舊」,筆者就來說說,老北京過中秋的那些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的「講究」和「節目」。從原料上說,也許不大符合現代人的口感,但在舊時,團圓餅是中秋祭月前必須製作好的食品。祭月之後,全家男女老少每人都要分到一塊吃才行,取其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意。當然如果實在嫌製作團圓餅麻煩,烙張用紅糖和芝麻醬製作的糖餅亦可。至於月餅,前面講了,起初北京只有自來紅和自來白這兩樣,後來又出現了翻毛、提漿和酥皮月餅,餡兒有山楂、玫瑰、冰糖、五仁、棗泥、豆沙等種類。
  •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
    >中秋手抄報:中秋吃月餅的傳說2012-09-04 21:23:14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 月餅為什麼會成為中秋必須品?中秋和月餅的起源在是同時代嗎?
    月餅源自明朝,月餅,又叫豐收餅、團圓餅等,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朱元璋月餅起義後才得以流行至今,月餅是圓形的象徵著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用它祭月、贈送親友,也是傳達著一份祝福之意。剛開始月餅的樣貌並不太好,後來慢慢的越做越美,最後甚至月餅有性別之分,男人吃的一般是月牙月餅,女子則是葫蘆月餅,孩子的月餅的形象甚至是孫猴子的形象。還有各種各樣的月餅樣式,做工也是非常的精細,甚至連一些細雕都非常的精良。
  • 《中秋月餅圖鑑》
  • 中秋佳節:十五團圓合家歡,中秋月餅話神仙
    中秋月餅蓮蓉蛋黃【無人,中秋,傳統,月餅,蓮蓉,蓮蓉蛋黃,蛋黃,傳統月餅,布景,擺盤,葉子,模板,盤子,月餅組合,組合月餅,咖啡,飲料,美味,禮品,食品】【1】月餅【特寫,室內,月餅,中秋,糕點,中秋節,無人,美食,盤子,美味,傳統,點心,團圓,佳節,八月十五,團聚,快樂】【2】月餅【近景,影棚,月餅,中國月餅,中秋節,傳統文化,文化中國傳統節日
  • 求知中秋傳統 感受文化魅力 聽專家說煙臺中秋那些事兒
    明清時期節日風俗內容大增,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香鬥、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至今,中秋節仍是人們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中秋節不僅是重大節日,也與農事有關。我國自古以農耕文明為主,古時候有春社和秋社,分別在立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農業豐收,秋社則以收穫報答感謝神明,即所謂春祈秋報。
  • 中秋好過,月餅難吃|據說古代的月餅才正宗?穿越回古代過中秋
    中秋快到了,假期還會遠嗎?今年更是中秋國慶一起過,整整8天的假期,想想都讓人激動,8天長假,我來啦!中秋節有賞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等習俗,然而對於小時候的小編來說,什麼月亮桂花的都得靠邊站,月餅才是中秋的唯一大主角。
  • 中秋知識:月餅的由來和歷史
    後來,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不過這些都是傳說。北宋之時,月餅在宮廷內流行,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 中秋佳節 吃月餅要記住這些事兒
    天津北方網訊:中秋臨近,節味漸濃。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角,更是闔家團圓的象徵。不過,由於其餡料高油高糖,一些人吃月餅後,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因此不少人認為「月餅有害健康」。那麼,節日期間,如何既能品嘗美食,又能保持健康呢?
  • 中秋為何要吃月餅
    月餅是啥?問起這個問題,全國各地的朋友估計能給出幾百種答案。而如果你問小時候的我,就會得到這樣一種回答。彼時改革開放初始,物質交流還不多。那些帶蛋黃的、帶蓮蓉的月餅我聽都沒聽過。對於我這樣的小朋友,中秋記憶大概就是乍起的秋風,還有英語課文裡那句「Mid-Autumn Day」了。毫無疑問,月餅是中華民族的上古名吃,傳統文化的優秀載體。但是,這是真的嗎?隨便上網查查,關於月餅的科普文比中秋節的還多,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那些故事。
  • 中秋共賞古詩詞——那些和中秋有關的詩句
    每到中秋節,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在外求學或工作的人都會趁著這個假期,回到家,一家人圍著桌子坐著,賞著明月,吃著月餅,即和諧,也倍感幸福。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古時候稱為仲秋。民間又稱為中秋、八月半等等。「中秋」這個詞,早在儒家經典書籍《周禮》一書中已有記載。《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 海外遊子談中秋那點事兒:月還是故鄉明
    微信採訪海外親友 關於中秋的那些事兒2014年9月8日  北京   明人張岱在他的《西湖夢尋》一書中,有專文寫錢塘江賞月的事兒錢塘賞月之時,也是美女雲集之時,所以那些沒老婆的光棍、街頭混混兒等,借著中秋月色,混在賞月大軍裡,來過過眼癮,也很正常,備不住碰上個對眼兒的,就成了終身大事,也算中了頭彩,這個中秋就沒白過。其實中國文化裡的月亮主題除了思鄉就是情色,思鄉當然是因為千裡共嬋娟、天涯共此時;情色則體現在月老牽紅線這件功德無量的事兒上,無論明媒正娶的還是趁著月色行苟且之事的,無不對月老感激涕零。
  • 中秋手抄報:源自祭品的中秋月餅
    >中秋手抄報:源自祭品的中秋月餅2012-09-14 09:26:17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其實,與其說月餅是 「中秋食品」,不如說它首先應該是「中秋祭品」。與當下國人的認識截然不同的是,月餅首先不是給「人」吃的,它首先是給「月神」吃的——月餅是奉祀月神的祭品。人必須在月神「享用」祭品之後才能吃,神主享用後,祭者以「餕」的環節結束整個祭祀禮儀,從祭月到分食月餅,是漢民族祭祀禮俗的完整環節。  所謂「餕」,也叫「分胙」,是指參加祭祀的人在神主(自然神或祖先等)享用祭品後分食祭品的過程。
  • 中秋的月餅豐糕
    中秋食月餅是先例,但我們老家這個地方,以前中秋節慣例很多人家卻也要吃豐糕的。我到現在一直沒弄明白,除了我們這,還有哪裡人過中秋節時會吃豐糕。小時候,一進了八月,我就開始期盼豐糕了:說也奇怪,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我仍然不太喜歡吃在別人看來一樣香甜的月餅,卻獨獨對豐糕情有獨鍾!
  • 柬埔寨的中秋月餅-中新網
    柬埔寨的中秋月餅 2017-10-02 22:38:11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中新社金邊10月2日電 題:柬埔寨的中秋月餅
  • 「跨界月餅」不能忘了月餅和中秋文化的本心
    原標題:用文化做「餡料」,「跨界月餅」才有生命力中秋節將至,月餅迎來銷售旺季。近年來,月餅行業的入局者越來越多,一些知名餐飲企業、零食品牌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跨界」中秋月餅禮盒。(見9月21日《成都商報》)近年來,各種「文化月餅」「文創月餅」層出不窮,故宮、迪士尼等紛紛發力,將中秋文化融入月餅,收穫不少關注和好評。如今,這樣的路子也越走越寬:肯德基聯名故宮博物院推出月餅禮盒,必勝客則與敦煌博物館聯名出品禮盒。這些「跨界月餅」的推出,豐富了大眾的選擇範圍,提升了月餅的文化品質,也成為新的「網紅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