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小縣城的方言,卻成了標準的普通話?今天總算知道了
「請寫規範字,請說普通話」這個標語在每一個學校都能看到。自從開始大力推行普通話以來,各個地方人與人的連接更緊密了,減少了溝通上的障礙。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全國基本上互通有無了。那大家知道嗎,其實我們現在使用的普通話其實是一個小縣城的方言。
在1955年的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就普通話以哪裡的方言作為基礎產生了激勵的爭論,最後經投票,選出了一個作為普通話的基礎方言。當時投票的結果:北京官話(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52票居首位,西南官話(以成都語音為標準音)以51票成為歷史,吳語(蘇州或上海話語音為標準音)以46票位居第三。第四名是粵語(以廣東語音作為標準音)獲票25。
然後在第二年,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經過專家的語音採集,最後選定了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鬥山鄉三地語音。當然普通話也是有要求的,比如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等。結果灤平的方言全部都符合,並且沒有老北京的兒化音。
我們國家有地理阻隔或人口遷徙的影響,方言之間差異眾多。有的就算是同一個方言,其中還有細微的差別,就拿我愛你來說,同一個意思,在不同的地方表達的截然不同。
在很早的時候《禮記》中就記載了「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的說法,當時的唇槍舌戰估計也有聽不懂的,可能也鬧了不少笑話。所以在千年前方言在不斷變化的同時,統治者也在不斷的將語言規範化。不過根據數據統計,每14天,全球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只能存在於博物館之中。那我們國家在推行普通話60多年間,各地方言又是什麼情況呢?
方言在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味道」,而這種味道對於遠在他鄉的人來說,聽到後是一種欣慰。如果方言消失了,那又會怎樣?大家的方言是什麼,現在家鄉的「味道」還有那麼濃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