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其獨特的方言,而正是這些方言,才使得我國的文化這麼多樣性,現在出門在外打拼奮鬥,有時候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那是十分感動啊,不過中國這麼大,方言有那麼多,甚至相鄰的兩個縣,大家說話的口音都有可能不一樣,這樣的情況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你想如果一個團隊溝通都難以做到,又該怎麼進步呢?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其實也是得到了國家的注意,正是因為如此,一種語種需要站出來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來讓大家方便交流。民國政府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統一讀音了,也幸虧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字早已經統一,不然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
當初有一傳言,說粵語就因為差了一票,要不就是國語了,其實這只是一個謠傳,但是當時很多人卻信以為真了。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說法,比如陝西人也說自己家鄉的話差一票就獲選了,只不過因為當時有一個投票人去廁所了,才導致沒有選上。去洛陽打聽一下,洛陽人也說差一票,全國還有很多地方都說差一票,大家都說的和真的一樣,其實國語的確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並不是大家一起投個票就可以決定的。
到底選哪一個方言作為國語,要從很多方面來進行考察,首先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種發音得利於傳播,這樣才利於之後的普及。北京話在明清兩代是官方的發音,正是因為如此,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北京話在全國各地都有人使用,而且北京又是政治中心,人口基礎也大,所以當時將北京話作為國語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北京話有些讀音比較模糊,尾音也嚴重,所以為了便於傳播,當時民國教育部將北京官話和南京的結合在了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發音,不過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對聲。當時許多人對於這種南北融合的發音表示反對。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完善通用語的使用,許多專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確定用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普通話的標準,因此就有了現在的普通話,而且因為其讀起來口型順暢,大家都可以分辨,所以很快就流傳開來。
沒想到各地爭了這麼久,最後讓河北的一個小縣城取得了勝利。不過不論是什麼發音成為國語,普通話也耗費了幾代人的努力最終才定下來,而且每一個有爭議的發音也是需要投票表決的。正是有了這些前輩的努力,再有了現在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