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2020-12-14 一點文化筆記

可以說幾乎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其獨特的方言,而正是這些方言,才使得我國的文化這麼多樣性,現在出門在外打拼奮鬥,有時候聽到自己家鄉的方言,那是十分感動啊,不過中國這麼大,方言有那麼多,甚至相鄰的兩個縣,大家說話的口音都有可能不一樣,這樣的情況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你想如果一個團隊溝通都難以做到,又該怎麼進步呢?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其實也是得到了國家的注意,正是因為如此,一種語種需要站出來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來讓大家方便交流。民國政府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統一讀音了,也幸虧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字早已經統一,不然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

當初有一傳言,說粵語就因為差了一票,要不就是國語了,其實這只是一個謠傳,但是當時很多人卻信以為真了。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說法,比如陝西人也說自己家鄉的話差一票就獲選了,只不過因為當時有一個投票人去廁所了,才導致沒有選上。去洛陽打聽一下,洛陽人也說差一票,全國還有很多地方都說差一票,大家都說的和真的一樣,其實國語的確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並不是大家一起投個票就可以決定的。

到底選哪一個方言作為國語,要從很多方面來進行考察,首先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種發音得利於傳播,這樣才利於之後的普及。北京話在明清兩代是官方的發音,正是因為如此,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北京話在全國各地都有人使用,而且北京又是政治中心,人口基礎也大,所以當時將北京話作為國語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因為北京話有些讀音比較模糊,尾音也嚴重,所以為了便於傳播,當時民國教育部將北京官話和南京的結合在了一起,創造了一個新的發音,不過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對聲。當時許多人對於這種南北融合的發音表示反對。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完善通用語的使用,許多專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終確定用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普通話的標準,因此就有了現在的普通話,而且因為其讀起來口型順暢,大家都可以分辨,所以很快就流傳開來。

沒想到各地爭了這麼久,最後讓河北的一個小縣城取得了勝利。不過不論是什麼發音成為國語,普通話也耗費了幾代人的努力最終才定下來,而且每一個有爭議的發音也是需要投票表決的。正是有了這些前輩的努力,再有了現在的普通話。

相關焦點

  • 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話是哪個地方的方言?原來在河北這個小縣城
    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話是哪個地方的方言?原來在河北這個小縣城,一個河北的小縣城裡,每個人從百八十歲的老人,到牙牙學語的幼童,每個人說的都是標準的普通話。
  • 一個小縣城的地方方言,為什麼成了13億人使用的普通話?
    要說普通話最標準的,莫過於新聞聯播裡每天出鏡的播音員了。有誰想說好一口能和他們相媲美的普通話,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在中國有這樣一個小鄉村,普通話就是當地的方言。北京人的普通話與新華字典裡的發音其實是有一定區別的,最明顯的就是那股 「京城味」,兒化音特別多。而普通話最標準的發音,其實來自這個地方——與北京一山之隔的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陝西話沒有差1票,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上學的時候,我們在校園裡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標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洪亮,有節奏感,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當初參加普通話比賽的是幾種方言。而這些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打敗今天的普通話。
  • 普通話是以哪個地方方言為標準?很多人都以為是北京,大錯特錯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話說推普》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語言是所有文化的根基,我國大多數的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普通話的話該如何交流。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城市,甚至同一個省份內還有幾種不同的方言,所以說普通話的誕生簡直是中國的奇蹟之一。那麼,為什麼當時選擇普通話當做全國的通用語言呢?民間有人傳言說當時是投票選擇語言的,粵語差了一票就成為了全國通用語言,其實這個只是謠言罷了,因為陝西人也說陝西話當時差一票,還有洛陽人也說洛陽人差一票,從這點來看大家都很推崇自己的方言,不願意輸給其他方言。
  • 新中國制定普通話,為何要將河北灤平縣的方言作為標準普通話?
    但是,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個縣的地方方言都有很大的差別,更別提一些省市之間的方言了。所以,在宣傳白話文的同時,制定一種標準的國語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白話文運動已經獲得了成功,現在但凡寫字的人,都寫的是白話文,但是普通話的普及卻一直還未解決,直到15年,仍然有4億左右的人只能聽懂普通話,卻說不出來。
  • 競選國語,北方方言為什麼碾壓粵語?
    可見,即使在國會按人頭投票,粵語也沒戲。關於投票的內容,也不是選擇哪種方言做國語。對語言學家來說,國語須以北方方言為基礎,這是常識,不存在異議。會議決定將「國語」一詞改為「普通話」,避免顯得漢語凌駕於少數民族語言之上。至於普通話以什麼為標準,根本不存在爭議,而是直接由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奚若做了題為《大力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的報告,經會議代表通過,沒有對各方言投票的環節。會議也給出了「普通話「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1982年,推廣普通話被寫入憲法。
  • 為什麼一個小縣城的方言,卻成了標準的普通話?今天總算知道了
    為什麼一個小縣城的方言,卻成了標準的普通話?今天總算知道了「請寫規範字,請說普通話」這個標語在每一個學校都能看到。自從開始大力推行普通話以來,各個地方人與人的連接更緊密了,減少了溝通上的障礙。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全國基本上互通有無了。
  • 河北一小縣城被譽為普通話之鄉,人人說話字正腔圓,比北京話標準
    在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中,最有趣的一種大概就是語言吧,雖然我們平時都說著普通話,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都互相不通,這現象在南方的縣城中特別普遍,而為了讓大家能互相聽得懂,便用北方官方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而北方官話一般指的是北京話,所以就有人覺得,北京話就是最標準的普通話。
  • 「普通話」為什麼稱普通話?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普通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出版過一本書《漢語淺談》,書中專設一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王力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學普通話,原來學的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前段時間,河北承德農民大叔於新偉,用播音腔朗誦《再別康橋》的視頻,引來不少網友點讚。網友紛紛表示,一開口就被驚豔到了!守山大叔除了嗓音條件迷人,普通話說得如此純正也讓網友紛紛點讚。你知道嗎?守山大叔所在的河北承德,曾是普通話的採集地。
  • 普通話起源於這個小縣城,為什麼就成了十三億國人的標準呢?
    普通話,是現在的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是指通行於大陸和港澳臺的華人通用語言,也是現在所有書本教材的標準書面語。至於北京話,嚴格來說屬於方言,如同山東、湖南、河南話一樣,只是目前北京是中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北京方言才輻射全國,久而久之便被人認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那麼我們中國古代人說的是什麼話呢?為什麼現在用普通話作為標準話呢?
  • 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者白鳳然:沒想到灤平方言成了普通話|70年70人...
    郝老讀了一首詩,一開口就是一股播音員的範兒。這裡與北京其實只有一山之隔。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來到河北承德市灤平縣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鬥山鄉三地進行語音採集。這片土地上歷經多年融合和傳承的方言,最終成為普通話語音的樣本之一。
  • 漲知識 | 你學的普通話其實是這個小縣城的「方言」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是普通話的標準定義。百度中對「普通話」的解釋,其中專門列了一條——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那麼,為什麼是灤平呢?這個與北京一山之隔的小縣城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 普通話採集地在哪裡?北京還是河北
    普通話採集地在哪裡?北京還是河北?普通話標準音基於老國語,那是語言專家們一個字一個字敲定的,不能籠統地說在哪裡採集。不過河北承德地區比京片子更接近普通話,卻也是事實。河北承德但因此說普通話採集地在河北,恐怕是集體性記憶錯誤了。河北本來就是幾個省捏出來的,和江蘇一樣,各地文化習俗差異巨大。
  •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在河北一個小縣城,人人發音純正
    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在河北一個小縣城,人人發音純正 ,中國960萬平方公裡,有1300多個縣,56個民族,13.9億人口, 中國這麼大,這麼多人,自然方言很多, 不要說十裡不同的聲音, 取決於自然村的方言。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爭當國語,卻輸給河北一方言
    這種官話能夠保證自己國家的民眾在交流時可以暢通無阻,而非國內都不能互相理解的尷尬。我國的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它是在發言之外的共同語言。那麼普通話是怎麼產生的呢?曾經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想當國語,但卻都敗給了河北的一種方言。 我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同時也有著大量的居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們具有五花八門的方言體系,極其複雜。
  • 為什麼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五四時期的國語統一爭論
    值得注意的是,1913年讀音統一會確立的「國音」,並非以某地現有方言為基準,而是以各地代表一人一票、投票選定的一種「混合音」,南方方言中獨有的的入聲、尖團音等均包含在這套"國音」內,因此實際上是一種由各地方言雜糅而成的混合音系統。此一混雜特色帶來的後果是,實際上並不存在以這種「國音」為母語的人群,也就沒有人實際上能夠操此種「國音」進行交流溝通。這套方案的弊病後來在普及國語的過程中暴露得十分明顯。
  • 古代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如何聽懂各地方言的呢?
    自古以來,中國領土遼闊,每個地區的人民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特徵和發音,這就產生了每個地區的「方言」,如果不同地區的人用不同的方言交流,那就是「蘋果和橘子」,因此,方言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在古代,當皇帝上朝時,他要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由於普通話只有400多年的歷史,皇帝在上朝時如何面對方言的轟炸
  • 普通話最標準的一個縣城,遍地二級甲水平,開口說話堪比播音員
    普通話最標準的一個縣城,遍地二級甲水平,開口說話堪比播音員中國幅員遼闊,人文環境也非常的複雜。作為中國人,我們非常榮幸和驕傲,但是因為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樣,各地的方言也自然不同,有些人的方言因為比較拗口,所以說起普通話來總是轉不過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