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在個體與個體之間自由交流的方式。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國際接觸頻繁的社會,各個國家不同的語言讓我們產生了非常多的交流障礙,但是這些語言也都是代表著各自的文化,它能夠讓我們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官方語言,在全國範圍內都能夠通用。這種官話能夠保證自己國家的民眾在交流時可以暢通無阻,而非國內都不能互相理解的尷尬。我國的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它是在發言之外的共同語言。那麼普通話是怎麼產生的呢?曾經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想當國語,但卻都敗給了河北的一種方言。
我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同時也有著大量的居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們具有五花八門的方言體系,極其複雜。在某些省份,甚至兩個相鄰的村子都擁有不同的語言,這對於我們的交流是非常不便的。於是,普通話這種通用語言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在古時,我們的古人就非常注重語言的統一。在商朝時,中原雅音就已經被視為一種統一的語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這就導致了洛陽一帶的語言成為了當時的官方雅言。據《論語》記載,孔子當年講學就是用雅言進行的。
洛語在古時有著很長的使用時期,一直到公元317年東晉遷都南京,吳語和洛語經過一番融合產生了全新的金陵雅音。而到了隋唐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官方語言才得到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自此中原大一統,而這也產生了多種雅音的衝突。於是公元601年,《切韻》發布,一種以金陵和洛語為基礎,融合南北的長安秦音誕生。
而「普通話」這一概念,最早是出現在晚清時期 。清朝早期的時候,南京官話是主流,在中期時,1782年正音館的開辦標誌著北京官話的上位。1902年,著名文學家吳汝綸先生前往國外考察,日本人就曾向他建議用教育來統一語言,形成國語這種「普通話」。
在西方的學術與思想綜合影響下,19世紀末時我們的文化生活有著很大的變化。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這種稱呼受到了很大的肯定,但是南北國語的抉擇在文化界吵得不可開交。蔡元培、林語堂等人都是北京腔的支持者,而南方國語的使用人又對此不樂意了,始終沒能恰當地處理。
1949年,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北京腔並不適合學習,不過可以用「北方話」來作為基礎。1955年,在多次討論後通過了這一觀點,但是廣東話和陝西話也被推上了適合做國語的選項。
廣東話,即粵語,是有著相對完整的九音六調的一種發源於中原雅音的語言,不僅在沿海地區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國外甚至都有影響力。而陝西話只有4個聲調,在幾千年歷史的積累下已經有了非常廣的內地使用範圍,這點是粵語達不到的。
而就在1956年時,一種名為灤平話的河北方言突然被發現,用絕對的優勢成為了普通話的標準。這是一種從1953年開始被觀察的語言,他們有著600多年的歷史,經過發展後特徵最明顯的就是簡單、清晰、明確,而這也是最符合普通話要求的特點。
如今的普通話已經在全國徹底普及,並且在國外漢語也有著非常大的適用範圍。漢語有著非常獨特的魅力,不僅僅我們自己在使用中發現,外國人在學習時更能體會到這種來自於內涵和歷史的悠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