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怎麼產生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爭當國語,卻輸給河北一方言

2021-01-08 騰訊網

語言,是一種讓我們能夠在個體與個體之間自由交流的方式。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國際接觸頻繁的社會,各個國家不同的語言讓我們產生了非常多的交流障礙,但是這些語言也都是代表著各自的文化,它能夠讓我們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官方語言,在全國範圍內都能夠通用。這種官話能夠保證自己國家的民眾在交流時可以暢通無阻,而非國內都不能互相理解的尷尬。我國的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它是在發言之外的共同語言。那麼普通話是怎麼產生的呢?曾經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想當國語,但卻都敗給了河北的一種方言。

我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同時也有著大量的居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們具有五花八門的方言體系,極其複雜。在某些省份,甚至兩個相鄰的村子都擁有不同的語言,這對於我們的交流是非常不便的。於是,普通話這種通用語言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在古時,我們的古人就非常注重語言的統一。在商朝時,中原雅音就已經被視為一種統一的語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這就導致了洛陽一帶的語言成為了當時的官方雅言。據《論語》記載,孔子當年講學就是用雅言進行的。

洛語在古時有著很長的使用時期,一直到公元317年東晉遷都南京,吳語和洛語經過一番融合產生了全新的金陵雅音。而到了隋唐時期,真正意義上的官方語言才得到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自此中原大一統,而這也產生了多種雅音的衝突。於是公元601年,《切韻》發布,一種以金陵和洛語為基礎,融合南北的長安秦音誕生。

而「普通話」這一概念,最早是出現在晚清時期 。清朝早期的時候,南京官話是主流,在中期時,1782年正音館的開辦標誌著北京官話的上位。1902年,著名文學家吳汝綸先生前往國外考察,日本人就曾向他建議用教育來統一語言,形成國語這種「普通話」。

在西方的學術與思想綜合影響下,19世紀末時我們的文化生活有著很大的變化。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這種稱呼受到了很大的肯定,但是南北國語的抉擇在文化界吵得不可開交。蔡元培、林語堂等人都是北京腔的支持者,而南方國語的使用人又對此不樂意了,始終沒能恰當地處理。

1949年,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認為,普通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北京腔並不適合學習,不過可以用「北方話」來作為基礎。1955年,在多次討論後通過了這一觀點,但是廣東話和陝西話也被推上了適合做國語的選項。

廣東話,即粵語,是有著相對完整的九音六調的一種發源於中原雅音的語言,不僅在沿海地區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國外甚至都有影響力。而陝西話只有4個聲調,在幾千年歷史的積累下已經有了非常廣的內地使用範圍,這點是粵語達不到的。

而就在1956年時,一種名為灤平話的河北方言突然被發現,用絕對的優勢成為了普通話的標準。這是一種從1953年開始被觀察的語言,他們有著600多年的歷史,經過發展後特徵最明顯的就是簡單、清晰、明確,而這也是最符合普通話要求的特點。

如今的普通話已經在全國徹底普及,並且在國外漢語也有著非常大的適用範圍。漢語有著非常獨特的魅力,不僅僅我們自己在使用中發現,外國人在學習時更能體會到這種來自於內涵和歷史的悠久文化。

相關焦點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陝西話沒有差1票,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上學的時候,我們在校園裡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標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洪亮,有節奏感,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當初參加普通話比賽的是幾種方言。而這些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打敗今天的普通話。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我們讀書的時候多半在校園裡看到過這樣的宣傳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響亮富有節律感、說起來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大家一定聽過這樣的段子:當初有好幾種方言都參與了普通話的競爭。
  • 四川話和廣東話,都說僅一票敗北北京話,普通話到底如何形成的?
    說到如今的普通話,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人民除了在老家講方言,一般出門在外都是講普通話。大家都知道,普通話和北方的方言是比較接近的,與南方的差異相對來說要大一點。據說,當年人們對於採用何種方言作為普通話,討論非常激烈。
  • 四川話、南京話、粵語都差一票成普通話?謠言!
    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諸如粵語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票成普通話等論調,一時間似乎所有地方語系都差一票替代普通話,但事實上普通話從未舉行過這樣的投票。「普通話」這個詞早出現於清末,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官方用語、首都官話)——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以利於人們廣泛交通。
  • 他首次提出使用普通話,粵語和陝西話被提名,卻敗給了河北一方言
    中國幅員遼闊,有著各種各樣的方言體系,方言在語調上基本上互不相同,而為了廣泛交流,以普通話為準的語言體系推行了起來,但在推行普通話之前,不少地區的方言都想要以自己官話為主,而作為首都的北京也推出了以北京話為準的「國語」。
  • 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你想如果一個團隊溝通都難以做到,又該怎麼進步呢?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其實也是得到了國家的注意,正是因為如此,一種語種需要站出來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來讓大家方便交流。民國政府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統一讀音了,也幸虧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字早已經統一,不然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
  • 陝西話的聲調和普通話的關係
    陝西話的聲調和普通話的聲調有比較規矩的對應關係普通話實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和大多數北方方言的近似度都非常高,會說普通話的人學習陝西話就比較容易,一般而言,普通話的一聲在陝西話中讀輕聲相比普通話,陝西話中的輕聲特別多,普通話中一般只有疊字或者口語中一句話的最後一個字是輕聲,但是陝西話的輕聲無處不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輕聲的陝西話聽起來還是很生硬?也許是因為陝西話中沒有會轉彎的三聲吧。
  • 原來古代人說的都是廣東話,普通話後來才出現!
    廣東話是和古漢語最相近的中國方言,用廣東話念來的唐詩,宋詞更有韻味!唐詩裡就有好多的詞彙在廣東話裡還在用的!大家從小學習的唐詩三百首中,很大部分詩句,若以普通話來念,絕對不能押韻。不過要用廣東話則非常押韻。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近代史上不存在四川話、廣東話,或其他任何一種方言「差一票」當選國音或普通話的情況。不論是「老國音」「新國音」,還是「普通話」,都是直接將北京音作為基礎音,並未再召集各地代表開會投票。這些字的讀音以北京音為主,同時保留濁音和入聲,兼顧南北官音,被稱為「老國音」。二、「普通話」也是以北京語音作為標準音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又成立「國語統一籌備會」,以張一麐為會長,袁希濤、吳稚暉為會長,會員有黎錦熙、胡適、周作人、林語堂等172人。
  • 四川話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扯把子!
    四川話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扯把子!昨日,著名學者方舟子闢謠稱,普通話從未投票選舉。  近日,新浪微博「萬能方言大PK」話題引發全國網友熱議。一個流傳多年的傳說又出現了:「四川話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這是真的嗎?昨日,著名學者方舟子闢謠稱,普通話從未投票選舉。  據公開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將「國語」定名為「普通話」。
  • 唐朝人都說廣東話,還差一票就成為國語?這只是一個精彩的段子
    粵語,既廣東話,是現今中國比較強勢的一種方言,其起源於秦漢,發揚於近代,輝煌於世紀之交,在廣東「生猛海鮮」的推動下,曾一度橫掃街頭巷尾,成為僅次於普通話的「扛把子」方言。而據「路邊社」消息,民國初年,廣東話曾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是為廣府一大憾事。又據「野史學家」考證,唐朝官話即粵語,唐朝人其實都操著一口地道的省港土話。——可見,廣東話的強勢,那是有底蘊加持的。鑑於「路邊社」和「野史學家」的一貫嘴臉,以上信息肯定都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話說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之後,國民政府作出了一項重大決策:推選出一門語言作為全國通用語(也就是如今的普通話)。既然是推選,就要用競爭,有投票。 參與投選的語言有很多種,例如粵語、北京話、四川話等等,不過票數排在前列的為北方話,還有粵語。當時粵語的呼聲非常高,其中主要原因是革命發起地點為廣東,而且廣東戶籍的議員又佔據了一大半票數。
  • 「哪吒」陝西話怎麼讀 陝西人徹底凌亂了
    四川話發音是「那抓」,廣東有人說「拿砸」,浙江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則說成「鬧趙」。一個名字,似乎有著孫悟空般的「七十二變」。在西安讀大學的徐偉老家在陝南旬陽,前幾天他和女友相約一起去影院看《哪吒》時,就鬧出了一個小尷尬。「我們老家的方言把『哪吒』讀成『e za』。
  • 《熊出沒·原始時代》推出河南話湖南話四川話陝西話廣東話5種方言...
    本報北京2月10日電(張若望)除普通話版本外,賀歲動畫電影《熊出沒·原始時代》首推5種方言配音的「鄉音版」,打撈鄉音價值,助興春節「合家歡」。目前,「鄉音版」已在全國10省市與普通話版同步上映。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語言的紛爭還沒完,河南人和陝西人又站出來說,當時討論要選擇哪一種語言作為國語的時候,票選第一的是北京話,第二就是洛陽話,陝西人的說辭與之相同。這樣說來,全國各地的方言都有可能以一票落選於北京話當選國語,每個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說法,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 為什麼湖南人聽不懂湖南話?十裡不同音,一村一方言
    「唱反調」,比如普通話說「熱鬧」,而攸縣話喜歡說「鬧熱」,「吃飯了嗎」說得是「恰飯裡不」; 醴陵話雖然同屬贛語,但發音裡又有不少閩語、粵語的音調,修飾形容詞的副詞很有特色,比如普通話裡的「很」在醴陵話有著不同的表達: 勒孿個(很圓的) 蛇癟個(
  • 普通話是標準國語,而不是標準漢語
    但在筆者看來,普通話事實上是標準國語,而並不是標準漢語。一、 普通話是官話國語,而非民族標準語古時,住在首都的人被稱為「國人」。西周時的「國人暴動」,指的正是國都鎬京人而不是全國人的叛亂。所以,國都往往享有某些特權,這是不爭的事實。以北京話為基礎編撰而成的「普通話」,所以能成為官方語言。與其所說它是根正苗紅的漢語,不如說它是國都之語。此外,普通話是官方語言,自然應體現國家屬性,即體現多民族特性。我國語言在封建時代基本定型,近代後變化不多。
  •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為「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但是大會上粵語作為參選一方,以一票之差遺憾落選,沒能成為中國的國語。當年參加會議的議員有一半都來自廣東,所以這個說法也一直在廣東流傳。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是否正確呢?實際上查閱了資料還有一些文獻後發現,這個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當年參選的地方很多,每個省有是個名額,並且要根據省份的人口按比例來定。
  • 廣東話差一票成國語的傳說與真相:試與唐曉峰教授商榷
    「國語」之爭 首先,《鄉音》一文提到,「據說民國初期,很多議員來自廣東,提出用廣東話來做官方的標準口音」云云。此說在網上流傳頗廣,有人就據此演繹出「廣東話差一票成國語」的段子。實際上,「____話差一票成國語」幾乎是網上隨處可見的選擇題了,空白處的地名,絕不限於廣東一地。
  • 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
    開卷有益對大部分南方人來說,說普通話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從小說著地方方言長大,舌頭和嘴部的肌肉都已經形成了慣性,突然間要說另外一種語言,總有點彆扭。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