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陝西話沒有差1票,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2020-12-04 薇米筆記

上學的時候,我們在校園裡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標語:"請講普通話,歡迎講英語",普通話的特點是音節結構簡單,發音洪亮,有節奏感,抑揚頓挫,感染力強,但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當初參加普通話比賽的是幾種方言。

而這些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打敗今天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洛陽話、陝西話,傳說民國初期粵語幾乎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還有人說,在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只比北京話少了一票。

有意思的是,作家王蒙先生說,他到河南洛陽和陝西,雙方都提到國民政府時期,大家討論普通話問題,洛陽方言和陝西方言只差一票就能拿下北京方言。這樣看來,普通話的產生是非常曲折的,所以很多方言幾乎都成了它。

其實這些都只是傳說,我們現在是從河北承德灤平縣採集的。一種語言要想成為國家通用語言,必須能夠適應大多數人的日常交流習慣,不能有太多的R形、省音、韻母等發音習慣,而且語調要直接、清晰、明了。

事實上,普通話的概念並不是建國後才提出的。早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作家吳汝綸到日本時,就有人告訴他,中國人應該統一語言,推廣國語(普通話)。而選擇灤平作為普通話的主聲區,也充滿了歷史的巧合。

北京官話與北京胡同發音不同。當時貴族使用的京腔屬於雅音,參照《漢語韻書》,在語速、音流、韻味等方面都有要求,再加上科舉考試的需要,所以清代能使用京腔的人有著特殊的優勢。

在貴族的推動下,北京官話的使用在灤平成為一種趨勢,隨後灤平成為北京官話的首批推行地區。灤平方言屬於北京官話的懷城片,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1953年,語言專家來到灤平進行語音採集。

有一次,4名小學生在語言專家面前朗讀了幾篇課文,渾然不知自己是在為普通話標準的發展做貢獻。1955年,漢民族共同語的名稱正式確定為"普通話",這裡的普通話是以北京音(北京官話)為標準音。

普通話推廣了幾十年,2001年取得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合法地位,灤平成為著名的"普通話之鄉"。雖然粵語、四川話等語言在"普通話之爭"中沒有勝出,但普通話與方言的並存,讓我們的語言藝術百花齊放。

相關焦點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粵語和四川話爭了半天,最終河北一縣城勝出
    而且這幾種方言都只差一票就戰勝了如今的普通話。這裡的方言分別是粵語、四川話、洛陽話和陝西話,傳說中粵語在民國初年險些成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但最後還是北方話取得了勝利;又傳說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四川話的票數也只比北京話少了1票。
  • 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你想如果一個團隊溝通都難以做到,又該怎麼進步呢?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其實也是得到了國家的注意,正是因為如此,一種語種需要站出來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來讓大家方便交流。民國政府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統一讀音了,也幸虧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字早已經統一,不然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
  • 普通話怎麼產生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爭當國語,卻輸給河北一方言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國際接觸頻繁的社會,各個國家不同的語言讓我們產生了非常多的交流障礙,但是這些語言也都是代表著各自的文化,它能夠讓我們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思想感情。 我國的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它是在發言之外的共同語言。那麼普通話是怎麼產生的呢?曾經的廣東話和陝西話都想當國語,但卻都敗給了河北的一種方言。 我國擁有廣闊的土地,同時也有著大量的居民,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們具有五花八門的方言體系,極其複雜。在某些省份,甚至兩個相鄰的村子都擁有不同的語言,這對於我們的交流是非常不便的。於是,普通話這種通用語言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 四川話、南京話、粵語都差一票成普通話?謠言!
    網絡上經常能看到諸如粵語差一票成為普通話,四川話差一票成普通話等論調,一時間似乎所有地方語系都差一票替代普通話,但事實上普通話從未舉行過這樣的投票。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國音統一會議過程花了一個多月,對有爭議的字音,以多數票決定 國音,所以說在審定的這麼多漢字(6500個字,引者注)中,也許有一些是'差一票'通過的,但不存在某一個方言整體差一票被定為國語的情形。
  • 當年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到底是粵語、河南話、還是四川話?
    但是你知道普通話這個中國標準的官方語言,是從什麼開始確定的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中國是沒有一個確切的官方語言的。其實早在清代末期,就有普通話這個提議了,不過一直在不斷的修改中,最後在我們新中國成了後,我們都知道語言的差異,會產生溝通困難,所以最終在1955年時候才最終確定普通話的標準音,開始全國範圍的推行,推行保留各個地區的方言,不做硬性要求。
  • 四川話和廣東話,都說僅一票敗北北京話,普通話到底如何形成的?
    他首先跳出了局限的鄉土觀念,還勸說廣東同鄉應該要從全局出發,把北方話當作新民國國語。最後,粵語僅以微弱的票數之差輸了競選國語的「比賽」。因而中華民國的國語就此確定為北方話。但是除了廣東人覺得遺憾外,四川人也覺得非常遺憾。因為四川人也覺得如果當年沒有那一票之差,現在的普通話就應該是四川話了。那當年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當年選普通話時,北京話、粵語、四川話,哪種方言差一票落選?
    有傳聞說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為了選出國家通用語言,讓議員們以投票的形式決定,粵語因一票落選於北京話。但四川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說在1955年,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同樣採取投票的方式選出官方語言,北京話獲得52票,四川話獲得51票,四川話也一票落選了。
  • 粵語差1票成國語?瞎扯!其實差點成為「普通話」的是南方一語言
    如今統一使用的是普通話,也有著傳言說當年粵語在競選國語時以一票之差錯失機會。實際上真正最有希望成為國語的是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年競選的事情。普通話的由來如今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話作為標準音。也以北方話(官話)作為基礎的方言,在此基礎上發展更新的。
  • 四川話、河南話、粵語到底哪種方言,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
    文/一度歷史觀V先不談四川話、河南話、粵語當年只差一票當選普通話的歷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們對普通話這一概念的認知,最早是由何人提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早在1902年,中國一位名叫吳汝綸的學者曾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
  • 四川話/粵語差一點成了普通話?
    文/大象公會 民國初立,為選官方語言,粵籍議員與北方議員互不相讓,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歷史上,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根本沒有針對粵語、川話、陝西話vs北京話的投票。 這個傳說的母題,最早是美國差一點選擇德語做官方語言的傳聞。 18、19世紀,大批德國人移民海外,美國是其重要選擇。如今,全美人口的17.1%自稱德國後裔,遠高於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同時,德裔遍布美國,特別在中西部有相當大的人口優勢。
  • 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粵語一票之差落選國語?
    近代史上不存在四川話、廣東話,或其他任何一種方言「差一票」當選國音或普通話的情況。啟風歷史專欄作者有關普通話,網上一直流傳兩種說法,一是「四川話差一票就成了普通話」,二是「粵語以一票之差落選國語」因為沒有出席者的名單留下,我們現在無法具體分析他們的籍貫分布,只知道出席者裡面,江浙籍會員最多,人數肯定在廣東、四川兩省會員之上。會議選出的議長吳稚暉是江蘇籍(得29票),副議長王照是直隸人(得5票),後來兩人為南音、北音的問題激烈爭吵。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審定國音」,亦即由出席會員逐字投票,為每個漢字選定「國音」。
  • 他首次提出使用普通話,粵語和陝西話被提名,卻敗給了河北一方言
    國語在歷史上也是歷經了數代演變,先秦時期推行的官話是古中原的洛陽讀書音,也稱為洛語,秦代、漢代、東晉也都使用洛語,不過東晉遷都南京,因此產生了金陵雅音,洛語和雅音就成了國語,隋朝在兩者的基礎上又推行秦音,元代為蒙古語。
  • 民國初年粵語差一票成為國語?
    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粵語一票之差成為國語(普通話)。而且有鼻子有眼地說,當時在國會內訂立國語時,要求粵語成為中國國語的呼聲相當高。當時廣東籍議員掌握了過半數議席,粵語成為國語理應不成問題;惟孫中山慮及中國之統一問題,逐一向議員遊說以漢語北方話作為國語。
  • 四川話和廣東話究竟是哪種以一票之差敗給了成為官方語言的北京話
    所以當時人們最看好粵語,認為粵語成為官方語言已是鐵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然而,孫中山先生卻把票投給了北方話,孫中山眼界寬廣,且目光獨到,他認為當前形勢應以大局為重。所以他還呼籲同仁一起為北方話投票。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北方話以一票之差險勝,成為了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
  • 四川話一票惜敗沒有成為普通話?實際上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謠言!
    曾經有這麼一個段子,說的是在決定官方語言的時候,四川話和普通話進行了強勢PK,最終普通話以一票優勢勝出,於是現在大家都開始說普通話了。這個段子可以說是驚心動魄,有板有眼。但是這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故事,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謠言,一個段子,並非真正的歷史。今天日航君就和大家聊一下藏在這個段子後面的有趣的歷史。
  • 普通話是以哪個地方方言為標準?很多人都以為是北京,大錯特錯
    嚴正聲明:本文素材來自《話說推普》一書,反對轉載,拒絕偽史,保證沒有任何政治聯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語言是所有文化的根基,我國大多數的省份都有自己的方言,很難想像如果沒有普通話的話該如何交流。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城市,甚至同一個省份內還有幾種不同的方言,所以說普通話的誕生簡直是中國的奇蹟之一。那麼,為什麼當時選擇普通話當做全國的通用語言呢?民間有人傳言說當時是投票選擇語言的,粵語差了一票就成為了全國通用語言,其實這個只是謠言罷了,因為陝西人也說陝西話當時差一票,還有洛陽人也說洛陽人差一票,從這點來看大家都很推崇自己的方言,不願意輸給其他方言。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 河北一小縣城被譽為普通話之鄉,人人說話字正腔圓,比北京話標準
    在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化中,最有趣的一種大概就是語言吧,雖然我們平時都說著普通話,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都互相不通,這現象在南方的縣城中特別普遍,而為了讓大家能互相聽得懂,便用北方官方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而北方官話一般指的是北京話,所以就有人覺得,北京話就是最標準的普通話。
  • 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
    開卷有益對大部分南方人來說,說普通話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從小說著地方方言長大,舌頭和嘴部的肌肉都已經形成了慣性,突然間要說另外一種語言,總有點彆扭。然而,你怎麼也想不到,四川話、成都話差點就成了13億人都要學習的「普通話」。
  • 粵語是唐宋話?普通話是胡話?沒那麼簡單
    當年從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萬多名越南難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萬名越南難民移居海外,遣返6.7萬多名越南船民,最後安置了近1.6萬名越南難民,而最終取得香港永遠居民身份證的只有1800人,難民總數佔香港總人數的0.002%都不到,居民佔0.0002%都不到。越南語怎麼可能成為香港的一門官方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