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一直流傳著
「千年東莞,根在莞城」的說法
從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寶安縣遷至莞城舊城後
莞城就開始成為
有城牆、護城河守護的縣城
千百年來一直是東莞的
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詳情點擊觀看小記者講解
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東莞城牆,擴大、加固了原有城牆,成為抵禦倭寇、防洪重要設施。如今只剩西城樓(迎恩門)僅存,是東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了莞城標誌性建築,是東莞的地標。2008年東莞建城1250年慶典,它被定為東莞的城市原點,成為東莞文明起源的象徵和城市精神的圖騰。
△西城樓又稱迎恩門城樓,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東莞的標誌性建築
風風雨雨600多年過去了,回顧西城樓的前世今生,讓人感慨萬千。明清時期,西城樓是莞城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依靠。從明代至今它依舊是東莞的象徵和坐標。它記載著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戰爭和苦難,見證了東莞從舊社會到新時代的涅槃,以及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巨變。
前世:東莞城市的原點
2008年,東莞市建城1250年,成立地級市2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慶典在西城樓舉行,「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也在此揭幕。這意味著,西城樓它不僅是東莞標誌性古建築,也是東莞的城市原點,更是一個精神圖騰。
明末,倭寇雖尚未成氣候,但也屢屢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當時東莞原有的城牆,只不過是沿襲自唐代的一段低矮土牆,一旦出現有組織的大股倭寇洗劫,這樣的「擺設」難以擔負起軍事防禦任務。於是,目光頗為長遠的南海衛指揮常懿便開始了其上任以來最大的工程建設:集聚人力物力,建築和擴大東莞城牆。
常懿行事作風雷厲風行,一年之內工程便完全竣工。東莞城牆長1299丈,高2.5丈,厚3.5丈。城牆上每隔30丈設有一警鋪,共有40個,並築有雉堞2031個。城牆東西南北又分別設有和陽、迎恩、崇德、鎮海四座城門遙相呼應,它們與城牆環護東莞城,形成鐵桶般的守備屏障,只要把城門一關,倭寇就無法入城。
城樓外還設有作戰用的敵樓,並挖有一條長1350丈,闊3丈,深3丈5尺的戰壕。壕上有吊橋3座,石橋1座。城內城外互相接應,形成一個完備、科學的軍用工事。到了明代天順年間,當時的東莞縣令吳中,還在城牆處增築了譙樓,用以報時報警,民用軍用一體兩便。
當然,常懿雖為武人,卻也頗為關注民生,城牆的設計也注意到了百姓民生的需求——這無疑讓東莞城牆多了點人情味。當時的湧河從南向北,橫穿整座東莞城,為此城牆上設有水磁二處、水門一處,方便在到湧上討生計的船工、漁民進城。夏天一旦遇到洪水,城牆又成了防洪工程,軍民把城門用沙包堵上,城裡就可保不會遭淹。
就這樣西城樓和東、南、北面的兄弟城樓一起,每天驕傲地挺起胸膛,日出則敞,看民聚民生市井傳奇;日落則閉,守四方寧靜百姓安康。
今生:老莞城的商業文娛中心
此後數百年間,朝代更迭,東莞城牆也經歷了歲月滄桑、戰火洗禮,多次損壞與重修,舊記憶的剝離與新故事的增加,不知不覺來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時代。
△西城樓飛簷鬥拱,非常精美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戰火的東莞城牆只剩下迎恩門城樓和為數不多的殘牆,並隨著莞城城區範圍的擴大和多次馬路擴展,許多古老的城牆失去了原本的保護作用,遂漸湮滅在歷史中。
1959年為保護古蹟,東莞縣政府對迎恩門城樓進行了重修和改建。紅牆綠瓦、飛簷鬥拱、畫梁彩柱、鮮豔絢麗,但仍保存了明洪武年間始建時的基座。改建後的迎恩門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面寬26米,高16米,通進深14米,磚石木結構。城樓上原本用來防禦的雉堞也被改為了方便群眾登高賞景的欄杆。
△仍保留著一個門洞的西城樓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城樓重修,將原來一條通道兩重城門改為三條通道,中門為大型車輛通道,兩側小門為自行車和人行道,自從舊城改造以後,為保護城門,門樓通道已經不再使用了。
△為適應人流之需,西城樓增加了兩個門洞
1982年,西城樓被東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2005年初再次大修後的西城樓與文化廣場一同面世。2011年又重新翻修,城門以大塊紅砂巖石壘築,城門之上建有城樓,樓頂為重疊歇山式構築,有36根大圓柱支撐。雙層飛簷琉瓦樓頂,八個飛簷角都掛著精巧的風鈴,四面通透。城樓下留拱形門洞,鑲有近尺厚以堅實木材做的大門,門有兩個大鐵環作抽手,門環為虎頭墊。
而如今的西城樓在今年年初剛重修,當時20多名文物修復工程師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一個多月完成了修繕工程。竣工時正逢春節,這位「老人」如同穿上新衣服,與東莞市民一起慶祝新春佳節。它紅牆綠瓦,畫梁彩柱,飛簷鬥拱煥然一新,雄偉壯觀,一下子成為人們的攝影「模特」。
△今年初,西城樓經過修繕,更顯古樸典雅
站在西城樓上,
環顧四周,
前有文化廣場,
供市民休閒娛樂
其樓下的市橋路、向陽路一帶
有西城樓商業街、西城樓文創園、
電影院和文化周末劇場等,
這裡成為了老莞城的商業文娛中心,
成為市民們休閒娛樂、消費逛街
和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你喜歡到這一帶「打卡」嗎?
更多新聞
出品:東莞時報新媒體
來源:文/東莞時報記者 沈漢炎;圖/東莞時報記者 陳棟、莞學堂;視頻/東莞時報記者 查雨霏
圖文值班編輯:汪慧君
時報君微信:jixiang20141227、shibaojun2008
覺得不錯,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