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600多年風雨,它是東莞的城市原點

2020-12-05 騰訊網

東莞一直流傳著

「千年東莞,根在莞城」的說法

從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

寶安縣遷至莞城舊城後

莞城就開始成為

有城牆、護城河守護的縣城

千百年來一直是東莞的

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詳情點擊觀看小記者講解

始建於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東莞城牆,擴大、加固了原有城牆,成為抵禦倭寇、防洪重要設施。如今只剩西城樓(迎恩門)僅存,是東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了莞城標誌性建築,是東莞的地標。2008年東莞建城1250年慶典,它被定為東莞的城市原點,成為東莞文明起源的象徵和城市精神的圖騰。

西城樓又稱迎恩門城樓,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東莞的標誌性建築

風風雨雨600多年過去了,回顧西城樓的前世今生,讓人感慨萬千。明清時期,西城樓是莞城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依靠。從明代至今它依舊是東莞的象徵和坐標。它記載著明清乃至民國時期的戰爭和苦難,見證了東莞從舊社會到新時代的涅槃,以及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巨變。

前世:東莞城市的原點

2008年,東莞市建城1250年,成立地級市2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慶典在西城樓舉行,「莞之源——東莞城市原點」也在此揭幕。這意味著,西城樓它不僅是東莞標誌性古建築,也是東莞的城市原點,更是一個精神圖騰。

明末,倭寇雖尚未成氣候,但也屢屢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當時東莞原有的城牆,只不過是沿襲自唐代的一段低矮土牆,一旦出現有組織的大股倭寇洗劫,這樣的「擺設」難以擔負起軍事防禦任務。於是,目光頗為長遠的南海衛指揮常懿便開始了其上任以來最大的工程建設:集聚人力物力,建築和擴大東莞城牆。

常懿行事作風雷厲風行,一年之內工程便完全竣工。東莞城牆長1299丈,高2.5丈,厚3.5丈。城牆上每隔30丈設有一警鋪,共有40個,並築有雉堞2031個。城牆東西南北又分別設有和陽、迎恩、崇德、鎮海四座城門遙相呼應,它們與城牆環護東莞城,形成鐵桶般的守備屏障,只要把城門一關,倭寇就無法入城。

城樓外還設有作戰用的敵樓,並挖有一條長1350丈,闊3丈,深3丈5尺的戰壕。壕上有吊橋3座,石橋1座。城內城外互相接應,形成一個完備、科學的軍用工事。到了明代天順年間,當時的東莞縣令吳中,還在城牆處增築了譙樓,用以報時報警,民用軍用一體兩便。

當然,常懿雖為武人,卻也頗為關注民生,城牆的設計也注意到了百姓民生的需求——這無疑讓東莞城牆多了點人情味。當時的湧河從南向北,橫穿整座東莞城,為此城牆上設有水磁二處、水門一處,方便在到湧上討生計的船工、漁民進城。夏天一旦遇到洪水,城牆又成了防洪工程,軍民把城門用沙包堵上,城裡就可保不會遭淹。

就這樣西城樓和東、南、北面的兄弟城樓一起,每天驕傲地挺起胸膛,日出則敞,看民聚民生市井傳奇;日落則閉,守四方寧靜百姓安康。

今生:老莞城的商業文娛中心

此後數百年間,朝代更迭,東莞城牆也經歷了歲月滄桑、戰火洗禮,多次損壞與重修,舊記憶的剝離與新故事的增加,不知不覺來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時代。

西城樓飛簷鬥拱,非常精美

新中國成立後,歷經戰火的東莞城牆只剩下迎恩門城樓和為數不多的殘牆,並隨著莞城城區範圍的擴大和多次馬路擴展,許多古老的城牆失去了原本的保護作用,遂漸湮滅在歷史中。

1959年為保護古蹟,東莞縣政府對迎恩門城樓進行了重修和改建。紅牆綠瓦、飛簷鬥拱、畫梁彩柱、鮮豔絢麗,但仍保存了明洪武年間始建時的基座。改建後的迎恩門城樓為重簷歇山頂建築,面寬26米,高16米,通進深14米,磚石木結構。城樓上原本用來防禦的雉堞也被改為了方便群眾登高賞景的欄杆。

△仍保留著一個門洞的西城樓

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城樓重修,將原來一條通道兩重城門改為三條通道,中門為大型車輛通道,兩側小門為自行車和人行道,自從舊城改造以後,為保護城門,門樓通道已經不再使用了。

△為適應人流之需,西城樓增加了兩個門洞

1982年,西城樓被東莞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2005年初再次大修後的西城樓與文化廣場一同面世。2011年又重新翻修,城門以大塊紅砂巖石壘築,城門之上建有城樓,樓頂為重疊歇山式構築,有36根大圓柱支撐。雙層飛簷琉瓦樓頂,八個飛簷角都掛著精巧的風鈴,四面通透。城樓下留拱形門洞,鑲有近尺厚以堅實木材做的大門,門有兩個大鐵環作抽手,門環為虎頭墊。

而如今的西城樓在今年年初剛重修,當時20多名文物修復工程師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一個多月完成了修繕工程。竣工時正逢春節,這位「老人」如同穿上新衣服,與東莞市民一起慶祝新春佳節。它紅牆綠瓦,畫梁彩柱,飛簷鬥拱煥然一新,雄偉壯觀,一下子成為人們的攝影「模特」。

今年初,西城樓經過修繕,更顯古樸典雅

站在西城樓上,

環顧四周,

前有文化廣場,

供市民休閒娛樂

其樓下的市橋路、向陽路一帶

有西城樓商業街、西城樓文創園、

電影院和文化周末劇場等,

這裡成為了老莞城的商業文娛中心,

成為市民們休閒娛樂、消費逛街

和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

你喜歡到這一帶「打卡」嗎?

更多新聞

出品:東莞時報新媒體

來源:文/東莞時報記者 沈漢炎;圖/東莞時報記者 陳棟、莞學堂;視頻/東莞時報記者 查雨霏

圖文值班編輯:汪慧君

時報君微信:jixiang20141227、shibaojun2008

覺得不錯,請點

相關焦點

  • 南京明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雨洗禮而巋然不動,究竟是為什麼?
    而明城牆歷經600多年風雨滄桑而巍然屹立不倒,究竟是為什麼呢?第一,嚴格的監管制度,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明朝修建城牆時候,自然少不了用到牆磚,要從全國各地運送材料,很多人看到有利可圖,自然會以次充好,騙取大量錢財。
  • 廣東東莞:迎恩門城樓,鬧市之中的文物,風雨600年
    一說到廣東東莞,可能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世界工廠」,這兒有很多現代工業區,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其實東莞還是一座文化之都,境內有很多文化古蹟、古村落,而且比很多內陸地區保存完好,並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或者旅遊景點供人觀賞。
  • 600多年前,大明王朝軍隊橫掃嶺南,駐兵此地創立軍村,就在東莞
    這裡是東莞萬江小享,其歷史文化背景深厚而獨特。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大明軍隊席捲嶺南,由於小享地處水路要衝之地,可鉗制南北東西之交通,軍事地位突顯。於是大明軍隊駐屯於此,便拉開了小享軍屯駐軍的軍村歷史。
  • 東莞擬建600米世界級高樓 規劃為多功能地標
    近日,記者從東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高樓選址於佛莞惠城際軌道和市域地鐵2號線換乘樞紐站的TOD開發核心區域內,建築限高600米,規劃為具備商務辦公、酒店餐飲、文化娛樂、地下商城等功能的地標性城市綜合體。新的「東莞第一高樓」若建成,將超越廣州第一高樓,進入世界級高樓前列。
  • 願祖國像這世界上最堅固城牆南京中華門,歷經600多年風雨而未倒
    而南京明城牆,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之一,歷經600多年風雨而未倒。興建前後共歷時21年,雖經600多年風風雨雨,仍完好如初。整個建築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極為堅固。
  • 重塑城市肌理 品質東莞有底氣
    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東莞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極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不可失、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此時此刻,「拓空間」C位出道,當仁不讓地站了出來。圍繞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收儲整備、城市更新、盤活整治、空間增容、集約提效,招招直抵「要害」。
  • 故宮為何歷經600年風雨不倒?撬開地板後,學者感慨:朱棣太狠了
    故宮為何歷經600年風雨不倒?撬開地板後,學者感慨:朱棣太狠了北京有很多值得去遊覽的景點,故宮就是不得不去的一個地方,很多人來到這裡之後,就迫不及待的要去體會一下故宮的歷史氣息,那故宮為什麼經歷了600年風雨仍然輝煌呢?敲開地板磚之後,學者感慨:朱棣太狠了,下面就帶大家來看一看吧。
  • 哪裡最適合做南京的「城市原點」
    金陵晚報記者 劉泱金陵晚報報導「原點」本來是數學裡面的一個基本概念,但是近些年,不少城市相繼開始確定自己的「城市原點」,例如北京的原點在天安門,廣州的原點在人民公園,巴黎的原點則在巴黎聖母院廣場上。很顯然,這個城市和測繪時參照的坐標原點不同,不僅要是城市的地理中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代表。
  • 周末城市輕度假,探訪深圳城市的原點,1700年歷史的南頭古城
    南頭古城周末深圳城市輕度假。早上醒來後,簡單梳洗便到位於在57層的「燃全日餐廳」用早餐。望著落地窗外,開闊的深圳灣城市景觀,食慾大增。早餐選擇挺多的,有各式麵包點心,還有煎餃之類的可口小吃,最喜歡的是這裡師傅的手工面,面筯彈性十足,加上香濃的牛腩做配料,非常好吃。
  • 東莞原創話劇《雁兒飛飛》奮鬥故事折射東莞城市精神
    詮釋東莞城市精神品格本屆省藝術節進一步拓寬輻射領域,讓藝術節真正面向全省各級、各類藝術團體和所有藝術工作者,真正成為輻射全省的藝術盛會。在往屆的基礎上,本屆省藝術節增加了「小劇場作品展播」「小型舞臺藝術作品評選」等板塊。其中,話劇《雁兒飛飛》是東莞唯一一部入選「小劇場作品展播」板塊的作品。
  • 故宮:24位皇帝以此為家,歷經600年風雨滄桑
    24位帝王在此繁衍生息,創造帝國的輝煌,也在此謝幕自己的人生,這裡曾是百姓的禁地,那紅牆碧瓦間的風雨滄桑,震蕩著歷史的軌道,也讓人們為之神往。故宮博物院的風雨歷程從1421年朱棣遷都,到1912年溥儀退位。明清兩代共24個皇帝在此生活過,一切政令都是出自於此。
  • 誰知道南京的 「城市原點」在哪裡?
    「城市原點」是指一個城市的坐標中心點,通常設在城市的中心、重心或者政治文化中心。以此點為起點,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標註出到原點的距離和方位,而各城市之間也可以明確標出距離。目前北京已經確定以天安門為「城市原點」,同時此處也是我國公路的「零公裡點」。
  • 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歷經風雨涅槃重生
    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歷經風雨涅槃重生
  • 10張圖,帶你看一座歷經600多年的古城,它不僅有山有海,還有塔
    今天我們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將帶大家一起看一座歷經600多年的古城,它不僅有山有海,還有塔。善於發現細節的朋友,通過圖一上的牌匾「大理王府」,大家應該很容易就知道這是哪座古城,對,沒錯,它就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西部的大理州首府大理市境內,自明洪武十五年開建以來,至今已有600多年了。有讀者可能會說:小編,你說的不對!
  • 廣州的城市原點,他承載著廣州厚重的歷史與文化,你知道嗎?
    無論是老一輩的廣州人還是新一代廣州人,當問起他廣州城市原點這件事,往往都是一頭霧水,知道的甚少,不知道廣州城市原點設在哪?也不知道具體有什麼意義?對於我國來說,不論廣州還是其他城市對「城市原點」這方面的意識還不夠強,很多城市現在正在規劃完善城市原點標誌。
  • 明孝陵裡不為人知的必看之物,「水龍頭」歷經600多年仍可使用
    走在明孝陵裡偶爾發現了在建築的排水區域有很多這樣似龍的雕刻,它的作用是用來排水的。那麼你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嗎?小北|攝同時也可以欣賞一下古代建築設計師們的巧奪天工,古人們的智慧也真的值得我們學習。
  • 不設木樑卻歷經六百年風雨的無梁殿,為什麼被人稱作「陰宅」?
    在中國各地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建築,而很多建築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會有木樑支撐,而今天要說的這個建築,不設木樑卻經歷了六百年風雨,被人稱作「陰宅」!國民政府將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600多年過去了,無梁殿幾經戰火,歷經滄桑,但憑藉它一身堅固的石磚結構,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無梁殿殿內現為陣亡將士公墓祭堂。網友:「無梁殿內供奉國民革命烈士的牌位,旁邊有著國民革命軍領袖人物的蠟像。陰天的時候建議不要單獨進去哦,冷風陣陣陰陰森森的。。。
  • 【探秘】隱匿在富順城市中的心靈淨地,歷經風雨的古樸廟宇
    【探秘】隱匿在富順城市中的心靈淨地,歷經風雨的古樸廟宇 2021-01-03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南城國際商務區核心地標限高600米 有望刷新東莞高度
    [提要]記者從東莞市城鄉規劃局獲悉,定位為匯聚中央資源要素、引領城市發展的南城國際商務區,沿東莞大道形成的「S」形商務商業核心功能帶設置的核心地標限高調整為600米。   東莞摩天大樓高度有望再次刷新!
  • 它是青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和明朝一位皇帝有關,歷經600年風雨
    以陝西歷史博物館為例,它的鎮館之寶非常多,這與陝西十三朝古都厚重的歷史底蘊分不開,像最有名的就是鑲金獸首瑪瑙杯和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這兩件文物不僅十分精美,而且極為罕見,除了是國家一級文物,還是禁止出國展出的。而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同樣是聞名天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銅奔馬,大家更喜歡稱其為馬踏飛燕,它不僅是禁止出國展出的文物,還是國家旅遊標誌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