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2平米!喝茶倍有儀式感!

2020-12-11 青島桔至生活

茶在中國人心中有多複雜,它可以是「琴棋書畫詩酒茶」雅事一件,也可以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俗事一樁。有的人喝茶日常,沒什麼講究;有的人喝茶只談意趣;而有的人喝茶格外講究茶的用水、溫度、茶具、手法......極具儀式感。

對於喝茶喜歡追求儀式感的小夥伴而言,可以專門騰出一間單獨的房間或者角落,能夠確保飲茶時不受打擾......所以今天小桔想跟來大家聊聊#如何布置茶室#吧:

茶室的場所選擇茶室的風格選擇茶室的氛圍布置

如果家裡空間較大,可以單獨開闢出一間茶室,聊天、會友都可;如果家裡空間不大,也不喜歡中規中矩的茶室設計,便可結合時下流行的榻榻米、地臺、飄窗等形式,將每一寸空間都利用起來,打造出一個隨性的品茶空間:

書房茶室

打造一款書房茶室,可以品茶、練字、讀書三不誤,在書情畫意中沉澱心靈,感受寧靜——如果書桌的長度足夠,可以選擇一端辦公,另一端喝茶。如果書桌長度有限,那只需要將筆記本電腦、或書籍收納起來,桌面空出一小塊地方用來擺放茶盤即可。

客廳+茶室

可以在客廳單獨劃分出一塊區域用來放置茶室,適合面積較大房間,中間用木格柵或者屏風來劃分空間;甚至可以在其他空間零碎地「植入」茶桌,例如客廳的茶几處,以及沙發後面都是擺放茶臺的好地方。

陽臺+飄窗茶室

陽臺、飄窗的採光好,視野開闊,用來飲茶觀景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同時這裡也是比較獨立的空間,喝茶時受到外界的幹擾也會較小。只需要準備茶盤、茶杯、茶壺,就能夠在風景最好的地方享受悠閒的品茶時光~

家庭茶室,有特別具體的風格嗎?到底選日式風格還是日式風格呢?其實這道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中式茶文化以及日本茶道,皆對於茶室設計有深遠影響,其風格也於這二者之間產生。中式風格的茶室布局,延續了中式設計的美學感知,講究一個「韻」字;日式風格的茶室布局,講究「和、敬、清、寂」,頗有禪學意味。

中式茶室打造,多以「新中式」為出發點,在保留傳統神韻的基礎下,代入現代元素作為整體的表現手法。它並不講究設計技巧,更注重心境與周遭氛圍的結合度,一席、一爐、一茶壺,是其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

日式風格的茶室,相比於中式更為講究些,它執著於禪意與侘寂美學的表達,在空間氛圍的構建上,以留白和空寂為主要手法。日本茶室由茶室本身、水屋,門廊和甬道組成,室內面積通常一般都在五六平方,建築內外強調素淡、純淨,一面白牆前一枝插花的簡單。雖然面積小,但是僅僅這五六平方小空間的因為對工藝和材料的要求導致造價非常高。

簡單了解中日風格茶室之後,其實也就明白,將這兩種風格中的其中一種完美複製並不現實,我們不妨忘掉所謂的風格,只從自己的真實需求出發,只取其親民的部分運用於自家設計中,來完成對茶室的構造。

茶室貴在至簡,講求心境。所以茶室布置一般不提倡色彩鮮豔、圖案繁雜。採用原木的櫃體、藤竹的凳子或蒲團、素雅的桌旗、古樸的茶器……人們便能在茶香嫋嫋中,得到一種忘卻繁事的歡愉和滿足。

照明 :茶室作為一個品茗會友的場所,照明強度不宜過高,最好以暖光為主,可以選擇4000-5000K,因為這是最接近日光的色溫,既不過白,也不發黃。一般採用局部照明和間接照明的方式,通過燈光的明暗搭配,在朦朧婉約中烘託出茶室的幽靜。

對於小戶型來說,因為室內面積有限,所以裝飾重點就可以落在茶席上。茶席的布置一般包括幹泡臺、桌旗、茶具和其他裝飾品:

幹泡臺 :盛放茶具的茶臺,造型多樣,古樸雅致。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桌旗 :可以簡單理解為桌布,選擇多樣,多使用素色,選擇圖案則以素雅為主,也可以使用竹蓆來代替。

綠植 :最後,茶席布置當然離不開綠植啦,多才多藝懂插花的小夥伴們可以在桌上擺上你自己的作品。插花造型簡約優美,能夠提升整個空間的意境。沒有專門學過花藝,也可以使用綠植來代替,竹子或者盆栽都可以。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茶席布置tips:如果喜歡溼泡法,就得明白溼泡臺離不開接引流水的水桶,所以水桶的存放也是一個問題。可以選擇定製的茶桌,將水桶隱藏在桌子底下的儲物櫃裡。不然水桶放在外面不美觀不說,家裡養寵物也容易弄翻水桶。

另外,千萬千萬記得不要忘記在茶席附近預留電線插頭,方便煮茶

相關焦點

  • 《生活需要儀式感》:真正有儀式感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今天,羅勒想和你分享的書是李思圓的《生活需要儀式感》。看到書名,不知道你的心中會不會湧出一股神聖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儀式感」這個詞,就會不自覺地想起婚禮儀式,畢業典禮等等。相信你也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
  • 真正的讀書人不需要「儀式感」
    每個人讀書都有一定習慣,但習慣未必就是「儀式感」,非要將某種習慣往「儀式感」上附會,就近乎矯情。  最近,不少高校陸續開學,對於休息了一個寒假的大學生們來說,如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成了他們的首要問題。
  • 夜讀|生活,需要儀式感
    置頂評論裡作者這樣寫道:所有的告別都應該有儀式感,需要一個儀式讓師生互訴衷腸。學生學會感恩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有些人一旦分別,可能再也不會遇見。記得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有一個回答這樣說:「人生於世,就像在一條漫長的暗黑河流裡漂泊。而所謂的儀式感,大概就是人類於這河流上建造的閃閃爍爍的小燈塔。靠這些燈塔,我們才能標定我們的存在。」
  • 外國老夫妻結婚68年只穿情侶裝:幸福的婚姻需要一些儀式感
    01:生活需要儀式感最近,一個甜甜的新聞登上了熱搜。在美國,87歲的Rosemary和Francis Klontz自19歲結婚後,兩人就一直只穿情侶裝。這一穿,就是68年。有網友評論說:生活需要一點點的儀式感。的確。有儀式感生活才不會平淡無奇。其實不僅是生活,愛情和婚姻也需要儀式感。愛情有了儀式感,才不會變得索然無味;婚姻有了儀式感,才不會在柴米油鹽中變得麻木。
  • 全世界最有儀式感的下午茶,在這裡
    這裡有18種茶可供挑選,Ritz Royal English以肯亞、阿薩姆和錫蘭紅茶拼配而成,滋味平衡協調,而Earl Grey的精油香氣則略顯張揚。下午茶中的三明治,本來只是為了墊墊肚子,口味也大多是固定的幾樣。麗茲並沒有離經叛道,但每一種三明治咬下去,都有驚喜的小小巧思。火腿三明治的醬汁調了黃芥末,增添微妙的辛辣刺激感。
  • 臺灣夫妻定居上海20年,買一套房專門喝茶:中國文化的根在這裡
    「需要安靜、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會來到這邊喝喝茶、寫寫字。」 再進去一點,是一個大的中島臺,連接著大的餐桌。 喝茶、品香、玩石頭,儀式感不是裝出來的 這個家,有不少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收藏和家具。
  • 兩口子過日子,年齡越大,越需要儀式感
    現代的儀式感,體現的是人的自我三觀和人生追求,是人抽象的精神面貌在現實中的具象投影。既然如此,那麼事實上人人都是有儀式感的,只不過各不相同罷了。儀式感,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而已,人活一世,若心裡沒有一點期盼,沒有一點放在心裡高高在上的東西,那活得又有什麼意義?至於夫妻之間,儀式感就更是重要了。婚姻的基礎是什麼?
  • 70平米的房子這樣裝修面積大了1倍,裝修只花10萬元!
    70平米二居室的房子怎麼裝修比較好呢?半島華府的一位業主裝修出的 70平米的混搭二居室,美觀大氣,讓人爭相模仿。業主介紹,本套面積70平米的混搭二居室裝修費用只花了10萬,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兩個人的日常,要腳踏實地精算柴米油鹽,為即將迎來的小天使,也要在有限的空間裡,打造一畝三分地的美。
  • 結婚不舉辦婚禮——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拋開現象看本質,說到底,結婚辦不辦婚禮終究是一個儀式感的問題,這就和女生出門化妝一樣,好好梳妝打扮一番,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出門時才會覺得自己是個小仙女,幹什麼都特別自信。反之,灰頭土臉的,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節日,也是一種儀式感。
  • 結婚頒證儀式感有無必要?網友的回覆顛覆你對儀式感的認知!
    有網友就說,這個建議很好,早就應該實行了。還有網友也浪漫的分享了自己結婚時宣讀誓言的激動心情。結婚的儀式感是否有必要?這個真的很重要嗎? 有網友分享說,自己和未婚妻今年都是27歲,談了4年戀愛了,已經訂婚。現在幾乎掏空了所有積蓄買了車子和房子,父母的錢也拿來給買房和當彩禮了,買房還欠了差不多19萬,本來想簡單點辦個婚禮,但未婚妻要求辦個有點儀式感的婚禮。
  • 生活要有儀式感的經典說說
    1,生活是需要一些儀式感的,這跟矯情無關,而是關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乃至有時候它是一種結束,也是一種開始。2,我的生活就是應該要有儀式感阿!我還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管不要問不要不開心畢竟這樣會過得好很多。
  • 261平米現代風格別墅,預算40萬,點擊看效果圖!
    將261平米的別墅,用現代的風格進行裝修,效果究竟如何呢?趕快跟小編來了解一下,還有很多裝修注意事項和技巧等你來發現喲。本案基調:開闊、明亮同時又知性、柔美,細微末節處充滿精緻感。希望他們的未來生活不為日常繁雜瑣碎所累,目之所及皆為風景。時光荏苒,歲月靜好,讓家成為真正的居心地。
  • 寶寶吃飯也需要「儀式感」,提升儀式感的神器,寶媽都在用這些
    但如果你有一個「飯渣」寶寶,那真的是每次吃飯就像是一場耗時持久的戰爭,難得很!不過,也有一些媽媽們,不僅能讓寶寶乖乖吃飯,而且還能讓寶寶吃飯吃出儀式感。而且,四邊有強力粘貼固定,能夠有效防止移動。再加上萌趣的圖案點綴,每一次吃飯都可以吃出滿滿的儀式感。餐墊也比較輕薄,每次孩子吃飯的時候,鋪上一張,即使弄得再髒,也不用每次都清洗餐盤了,簡直是媽媽們的福音。不僅如此,它還很容易摺疊,如果帶著寶寶出門吃飯的話,摺疊幾張帶出去,在外面也能輕鬆hold住寶寶吃飯。
  • 生活需要儀式感,愛情也是啊
    不會約著一起去食堂吃飯,晚自習下課子涵也不會去主動送沐沐回宿舍,甚至連生日兩個人也只是形式的過一下拉倒·,兩個人把日子過得太平淡了,沒有一點儀式感。 我以為這是他們獨有的相處方式,但是卻不知,炸彈越埋越多,導火索越來越短。
  • 所有的儀式感,都是對人生的加冕
    -2-生活需要儀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光民國才女林徽因,每次在夜間作詩前都要做足儀式感:沐浴焚香,一盞茶,一把琴,一本線裝書。03儀式感是一種私人化的東西有一個熱門話題:人為什麼需要儀式感?有一個高贊回答我很是認同:因為要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 生活總得有點儀式感,對於領結婚證是否需要儀式感你怎麼看?
    還要說:生活總得有點儀式感!在這種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儀式感早已經不可或缺的成為人們心中願意追求的,正所謂生活還是希望有點品味,不是嗎?近日,民政部、全國婦聯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在這部文件中將頒證儀式正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也就是各位寶寶們在接下來結婚領證的時候更加具有儀式感哦!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不是只靠儀式感
    現在我選擇結束,為什麼平時努力都看不到,非得在意這些儀式感,好難,真的好難,身邊都是現在或者將來需要依靠我的人,那我來依靠誰,男人不是怕女人,我對你包容,忍讓,這是我對你的愛的體現,你不能用來作為再三放肆的資本。
  • 戀愛需要儀式感嗎?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一件有儀式感的小事都將成為你人生中的一段美好的01告白時告白需要儀式感,問你一個問題,你覺得兩個人要怎麼樣才算正式在一起了,知曉對方心意的時候,還是可以倆人牽手擁抱的時候,其實這都不是。然而真正在一起的應該是那句「可以做我女朋友嗎?好,我願意」。
  •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首談婚姻秘籍:好的婚姻,需要儀式感
    雖然兩人工作忙碌,有無數的事情要處理,但還是要固定給彼此的相處留下一些時光。感情需要經營,更需要美好回憶的積累。扎克伯格的這段熱搜引發了大家對經營好婚姻的討論。01 好的婚姻,需要走心的儀式感兩人世界必不可少,這種堅持其實就是婚姻裡的儀式感。所謂的經營婚姻,藏在那些容易忽略的儀式感裡。去年鄧超用9張鎖屏截圖為孫儷慶生,從1月到9月,每張截屏上的時間都是9:26,而孫儷的生日正是9月26日。
  • 深圳人喝茶,到底有多「野」?
    在潮汕人眼中,喝茶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生意和買賣只是附屬。隨便逛逛華強北、沙井電子城或者東門肉菜批發市場,一秒識別潮汕人的標識就是櫃檯上的茶具。而某種程度上,潮汕人在品茗中發現「茶道聚商」的商業技巧和富有儀式感的衝泡方法,也在慢慢影響他們走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