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0-12-07 江南煙雨細如冪

2500多年前,老子騎著牛從洛陽一路西行,來到函谷關。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

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聽起來非常霸氣,頗有一種」逆天「之感。如果你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的」芻狗「,其實是指」草扎的狗「用作祭祀用品,借「芻狗」用來比喻萬物平等。

天地中,大道是根本。天地是無私的,它們對待萬物眾生,都不摻雜私慾,就像「芻狗」被使用時,就好像萬物不論貴賤皆被賦予生命,而待生命消亡時也像「芻狗」一般如草如土,這就是自然之道。

天地視萬物為平等,所以聖人也不因王侯百姓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待人。

而這句話中的「不仁」其實也並非不仁。在《莊子·庚桑楚篇》中講「至仁無親」,《齊物論》中也講「大仁不仁」。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視萬物為平等。

天地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

這句話要體現的是老子「無為」的思想,他認為天地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就是說,人的思想影響不了這個世界任何事物的轉移。

這和《道德經》主旨一致,老子在《道德經》全書強調的莫過於「無為」二字。何謂無為?通俗點說就是不要瞎折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中有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老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做到了清靜無為,不折騰百姓,百姓會自然富足安樂。比如漢初黃老治國,與民休息,最終實現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

到了現代社會,老子教導人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有關的那些自然現象,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支配的。與大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想著「人定勝天」。

至於個人的「無為」就是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本分工作,自然會得到應得的東西,若心中執著於事反而受得連累,以至於走火入魔與道遠矣。

用「不仁」之心做「無為」之事,由此也可以用來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義了。

魯迅先生讚嘆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封建統治的以前,還是社會制度和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道德經》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專研的著作。

《道德經》就是教我們怎麼修心,教我們怎麼開智的。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本身就是一本集文學、邏輯、思想之美為一體的國學經典,可以陶冶情操,鍛鍊強大的思辨能力,」上善若水「、」寵辱不驚「,養成上好的品性。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

我今天給你推薦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而且每一篇都一個小故事,結合故事可以更好地幫助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同時還可以擴展你的知識面。

這是一套典藏版的經典,僅需要59塊錢,也就是兩包煙錢,就可以讓你領悟大智慧,收穫成功的人生,是非常不錯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面的連結,即可購買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是我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對中國的影響長達幾千年,在幾千年中,和孔子一樣,老子的思想和學說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
  • 老子所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很多人斷章取義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   這句話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是不陌生了,而其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則就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了,要說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這就是說整個的天地都沒有了仁義,那麼我也就不顧其它的一些個情面了,要說這老子可是我們偉大的文化代表人物,自然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而我們在看到這裡的時候,應該明白了不是他的話不對,而是我們在理解的時候出錯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該有什麼樣的真實含義呢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多數人都將這句話理解錯了!
    我們經常在網絡小說中,看到引用《道德經》中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認為,天地無情,將天下萬物視為草芥一般。那麼真實的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嗎?我們要想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就要聯繫上下文,以及這些詞在古代時候的本義來解釋。首先我們來說芻狗。「芻」的意思割草,而「芻狗」就是說用草紮成小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老子之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他的言論和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相傳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時候,在尹喜的勸說下,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在書中第五章有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要正確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必須要明白這一章,是對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進一步總結,同時也是對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的深一步闡述。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真認為天地無情嗎?
    老子有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看到這句話,不明就裡的人也許會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天地無情,不重視萬物生命。如果這麼想,那可是冤死天地,也冤死老子了。其實之所以人們會產生老子認為天地無情的看法,主要是這句話中的2個重要的詞,人們沒有理解透徹,那就是「仁」與「芻狗」。要知道老子與孔子分屬於道家與儒家,他們對於「仁」的理解與看法是不一樣的,對於老子而言,他其實是反對儒家的「仁」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就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自然之道,無為而治,萬事萬物發展都逃不過自然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