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2020-12-04 隨手談詩

我上中學的時候,當時流行一本小說,裡面就有這麼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

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

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芻狗

「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對祭品非常在意,一開始,人們祭祀的物品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但是普通人連飯都吃不起,怎麼可能用豬牛羊來祭祀呢,於是大家就用狗來代替。再往後,乾脆真狗也不用了,就把草紮成狗的樣子,用來作為祭祀之物。

芻狗做好後,還沒有用於祭祀之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大家絕不會輕易褻瀆,連碰有不敢碰,等到祭祀完了,芻狗也沒用了,扔在一旁看都不看一眼,可謂生得輝煌,死得悲涼。

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如果你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那就想像一下花圈的作用。

原文

但是,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看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時候,就很容易望文生義,理解成聖人沒有仁義之心,把百姓當做狗。甚至認為,孔子提倡仁,老子卻說不仁,這兩位同志是不是死對頭?

這就違背了老子的思想。所以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第五章》

橐龠就是風箱的意思,風箱中間是空的,所以是「虛」,人們拉動風箱,只要不停止,它就會發出越來越多的風,所以叫「不屈(jué)」,就是不停止的意思。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天地和聖人都一樣,他們是無私的,對待世間萬物,都跟對待芻狗一樣,沒有絲毫偏袒。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內部是空虛的,但只要你一動就會生出能量,話說得太多,聽得太多,到最後都會歸於窮盡,還不如守住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

不仁

這段話的難點在於「不仁」二字。

聖人所講的「仁」,都知道是仁愛、仁義的意思,那麼不仁呢?就是站在仁愛的對立面,就是惡毒嗎?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呢。

仁愛與惡毒之間的灰色地帶,就是既不仁愛,又不惡毒,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仁」。

咱們普通人,在說到天地、說到聖人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他們天生就應該對世間萬物有一種博愛,讓人如沐春風。這是不對的,天地和聖人又不是你媽。

所以這段話中所謂的天地和聖人不仁,是指他們不會幹預製約百姓,而是讓其順應自然規律,自己發展,自力更生。

無為

我們如果能在前面的解釋中達成一致,就請繼續往下看。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告訴我們,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這個「無為」,就是「不仁」。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說起無為而治,好像就啥也不用做了。好像很輕鬆的樣子,漢朝文景二帝,可能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君王。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無為而治,是針對百姓而言,就像聖人不仁,也是針對百姓而言,無為就是說,對於老百姓,他們要種田織布,你就讓他們去種田織布,不要妄加幹預,如果你非要讓人去砍柴捕魚,這就不對了。

所以你明白了吧?無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不瞎比做。

就好比一些父母,明明孩子喜歡學鋼琴,非逼著去學奧數,這樣效果不但不好,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媽的乾脆起義了。

相關焦點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什麼意思?理解的人都看淡了名利
    在國學經典《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於這句話目前比較被大多數人所認同的解釋是:天地不會厚此薄彼,天地間的萬物在天地眼裡都是芻狗。當然,這裡的萬物也包括人。這其實也是眾生平等的思想,說的這裡,我們會發現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都是相通。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遠大前程》「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被誤讀千年,是什麼意思
    追劇追到尾聲的時候,三大亨老三陸昱晟說了這樣一句話:「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圖:天地不仁,萬物皆為芻狗其他的我不想多說但這一句名句出自《道德經》,被很多人誤讀,說誤讀了千年都不為過>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天地是不仁義的,把萬物都當做芻狗,感覺有些輕賤,罵人的感覺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也喜歡從字面理解,聖人是不仁義的,把百姓當做芻狗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多數人都將這句話理解錯了!
    我們經常在網絡小說中,看到引用《道德經》中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認為,天地無情,將天下萬物視為草芥一般。那麼真實的道德經中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嗎?我們要想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就要聯繫上下文,以及這些詞在古代時候的本義來解釋。首先我們來說芻狗。「芻」的意思割草,而「芻狗」就是說用草紮成小狗。
  •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曾經也是年少輕狂,讀老子《道德經》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特別不能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隨著時光的流逝,到了已過不惑,而入天命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體會了世間的滄桑,漸漸也懂一些道理,悟一些規律了。「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愛嗎?天地殘忍嗎?不,這裡的「仁」,不是仁愛、仁慈的意思。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千年來被嚴重誤解的一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譯文: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視萬物與草紮成的狗一樣,沒有貴賤分別。所以天地對待世間萬物是一律平等無私的。
  • 怎樣理解《道德經》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都誤解了
    在仙俠小說、仙俠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惟萬物為芻狗。」一般人會以為這是說天地不仁義,世界很殘酷的意思,這其實是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然而另一類人則有所不同,這一類人是現代網絡文學的受眾,他們雖然也愛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卻出自現代網絡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網絡小說讀者,對於這《誅仙》一本書應該不會陌生,而此書中恰好就有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道德經》:怎樣去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面對公司員工晉升制度的改變,讓我聯想起老子《道德經》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是什麼意思,又該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記得學生時代初次見到「天地不仁」時,自己理解為天地沒有仁義道德,把「仁」的含義看成了儒家道德準則中的「仁、義、禮、智、信」中的仁,表示仁愛的意思,以致誤解成天地沒有仁愛。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你真正理解它的意思嗎?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其核心思想就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自然之道,無為而治,萬事萬物發展都逃不過自然客觀規律。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如《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老子認為是社會道德敗壞到一定地步,才會有仁義產生,換句話說,到了社會需要弘揚仁義道德的時候,一定是道德早已敗壞。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芻狗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
  • 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如何理解?你知道嗎?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