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2020-12-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ID:woshipm),作者:樊曜睿,36氪經授權發布。原標題:《我已經不發朋友圈了》

2012年4月,微信更新4.0版本,新增朋友圈功能;「刷朋友圈」成為大家玩手機的目的之一。而在數年之後,原本「每日N刷」的朋友圈逐漸讓大家感到厭倦,不再更新自己的朋友圈動態。

我發朋友圈的頻率好幾年都基本維持在一月一次,但是每天都會看,朋友圈是我一個非常重要獲取朋友們近況的途徑,簡單的點讚,評論,好像又回到了以前坐在一起海闊天空聊天的時候。

直到有一次和幾個朋友聚會,小 A 問我前段時間的旅行好玩嗎,有沒有什麼攻略,小 B 突然驚奇地說,他怎麼不知道我出去玩了。

最後才知道:是小 B 關閉朋友圈沒有看到我的動態,而且他已經關閉很久了。

突然好奇:為什麼會不願意發朋友圈了甚至是關閉朋友圈了? 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這麼做的?是原來的需求消失了還只是原有需求被其他方式或平臺滿足,如果是這樣,這些方式或平臺和微信朋友圈的區別是什麼?

在討論這些之前,先聊聊為什麼發朋友圈:

01 為什麼願意發朋友圈

1. 微信的產品結構

朋友圈是微信重要功能之一,先看看微信的產品結構:

如上圖,微信主要有通訊錄、消息、朋友圈等功能,一方面通訊錄提供用戶可以消息溝通的對象(單個聯繫人、群),另一方面用戶又通過朋友圈等以類廣播的形式與通訊錄裡的人進行溝通。

通訊錄是個神奇且古老的功能,早在有電話時期就以電話本、電子通訊錄等形式存在,它不是前端的產品形態,而是底層基礎能力支撐,也提供了更多的想像和可能。

PS:利用關係鏈進行物品的社交分發是可行的,前者有拼多多,後者有路口、即士多,雖然都不是微信的

與此同時,其他功能又源源不斷地補充通訊錄:

想一想以前用小靈通打電話發簡訊的時候,添加到通訊錄是一件沒有任何壓力的事情,很多時候不管有用沒用,都會先把他添加到了電話本中,以備不時之需。

從通訊錄功能本身出發,其實是聯繫人越多越好。

而當通訊錄這個功能被遷移到微信上,使用習慣並沒有發生改變。

2. 朋友圈的功能定位

「朋友圈更像是一個廣場,一個都是你認識的人的廣場,在這裡的每一次互動都像是在廣場上的一次大聲說話。」——張小龍

朋友圈是基於熟人社交的設定可以顯示好友動態的功能,用戶進入可以瀏覽朋友們的動態和朋友們對朋友們動態的反饋,也可以對朋友們的動態進行反饋(贊與評論)。

我理解的朋友圈是提供給自己一個和通訊錄中的聯繫人們進行信息交換的場所,通過內容載體(文字、圖片、視頻等)完成彼此之間的信息同步,以期給對方建立塑造某種人物形象。

3. 發朋友圈的需求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戈夫曼將日常生活環境分為了「前臺」和「後臺」兩個區域。

「有時,個體將會以一種完全籌劃好的方式行動,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表達自己,僅僅是為了給他人造成某種印象,他也許會從他們那裡喚起他打算獲得的特定的回應。」

在日常互動中,人們或多或少地扮演著演員和觀眾的角色。

在社會交往中,他人就像一面鏡子,而「我」也更傾向於向鏡子中投射「我」所想像的在別人面前的形象,得到「我」所想像的評價。

在網際網路如此發達的現在,人們越來越多的社交溝通需要發生在線上,朋友圈無疑是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的絕佳場所。

但由於通訊錄無限擴展的功能特性和使用習慣,微信的使用場景空間無限擴大化,朋友圈也開始泛化,發朋友圈也不單純只是為了「表達自己」。

02 為什麼不願意發朋友圈

幾個典型朋友不願意發朋友圈,甚至關閉朋友圈的理由:

小紅:喜歡拍照攝影,有比較強的內容生產能力

剛開始想發一些自己的視頻,但是朋友圈也沒有好用模板,BGM,就慢慢開始在抖音上分享一些自己的動態。

雖然後來微信也支持模板了,但是抖音上的粉絲還每天等著看我的視頻呢,已經習慣在抖音發動態了。

小明:大家族,七大姑八大姨特別多

家裡親戚朋友特別多,他們特別喜歡發一些「幫我砍一刀」或者「集贊領大獎」之類的動態,還要拉著我給他們點讚。不點吧,爸媽又嘮叨,說都實在親戚,幫他們點一下又不會少一塊肉。好煩,感覺被「人情綁架」了,索性把朋友圈關了,也落個清淨。

小剛:輕微強迫症,喜歡效率

加的好友太多了,朋友圈各種各樣的動態都。看吧,好多沒用的信息浪費時間;不看吧,我又是那種「小紅點不點會死星人」,總忍不住點開看。還不如直接關掉朋友圈。

小麗:社交達人,四海之內皆兄弟

工作的原因加了好多工作上的人,還有以前加的同學啊,老鄉啊,發動態前就得想哪些人可以看,哪些人不能給他們看,還得想想能看的人認不認識哪些不能看的人,他們會不會給他們說……越想越複雜,所以現在基本就是「朋友圈裝死,在微博蹦迪」。

03 原因及現行措施分析

1)對更高級的內容載體表現遲緩,導致的用戶使用習慣的改變

這個原因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講過,確實是個失誤,現在也已經迎頭趕上。「視頻動態」、「視頻號」都是採取的措施。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雖然奪走了朋友圈部分社交媒體的價值,但是通訊錄所代表的關係鏈的存在,朋友圈作為一個可以大規模建立淺層情感連結的場所的價值仍將長期存在。

2)商業營銷等所引發的「人情綁架」

通訊錄的使用習慣必然會把有各種關聯的人加進來,點讚評論作為維持朋友圈人際關係的重要交互方式,顯然也給商業營銷提供了一個快捷高效且低成本觸達一線用戶的途徑。

一些好友因為某種原因(得優惠,幫助別人)發一些動態,人情或其他原因需要「強迫」你來捧個人場,強迫性和被動性導致了壓力。

除了關閉朋友圈或刪除好友,暫時沒有想到好的方法,從源頭解決,但這並不利於微信的產品發展。

3)海量信息提高了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並最終導致信息接收無能

通訊錄裡的聯繫人不僅提供了大量有趣好玩的內容,也提供了更多無價值(對自己)信息。

比如寶寶的動態,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會每天催著媽媽多發一些,但是對於媽媽她工作上的合作夥伴更多是無用信息。

由於通訊錄中聯繫人的不斷擴充,朋友圈的使用場景越發泛化,充斥著大量無用信息,這些無用信息不僅提高了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並且可能讓人產生反感,從而失去獲取信息的興趣。

關閉「朋友圈更新提醒」可以一定程度緩解海量信息接收的焦慮感,但信息還在那,總得打開。

「不看他(她)」的動態也可以,但是有三點不足:

  • 已經接收了一段時間他的無用信息後,才能確定「不看他(她)」;

  • 一個人不會一直發無用信息,尤其是對「生怕錯過關鍵信息」的用戶;

  • 通訊錄聯繫人眾多,「不看他(她)」雖然可以批量操作,但是做出這個決定往往是針對單個聯繫人,操作成本較高。

4)多個「自我表達」帶來的表演疲憊

借用庫利「鏡中之我」的概念,朋友圈成了虛擬的「前臺」,「演員」在前臺上進行自己籌劃好的理想化表演。

但是由於通訊錄的不斷擴展,往往需要維持多個「鏡中之我」,且形象一旦成立,只要受眾存在,就需要一直維護下去。

長期運作下去,一定會表演疲憊,轉而逃離至匿名性更好的平臺(微博、豆瓣等)。

「朋友圈三天可見」 再一定程度縮短了用戶維護「鏡中之我」的時間,也不需要對以前的「鏡中之我」有心理壓力;但只要朋友圈作為「前臺」的價值存在,通訊錄繼續擴充,「演員」就需要基於不用的觀眾扮演不同的角色。

「部分好友可見/不可見」是基於標籤對通訊錄聯繫人做了分組管理,滿足了用戶對於不同觀眾展示不同自我的需求,但是分組卻是個技術活,需要嚴格劃分分組標準,確保「不可見」的一組不會通過「可見」的一組看到你的動態。

而且隨著通訊錄的擴充,分組將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標籤將越來越多,分組也將越來越複雜。大部分人的通訊錄聯繫人都是放在「默認分組」中,精細化分組管理將會需要很大成本。

04 兩種方法

從原因來看,除了第一條是由於功能上的遲緩導致,其他三個都是因為通訊錄添加了太多「不同」的聯繫人。

作為一個古老且神奇的功能,通訊錄添加聯繫人「以備不時之需」的使用習慣並不會改變,那麼問題其實變成了:怎麼需要給不同熟悉程度的聯繫人提供不同的社交方式?

Facebook 和微信提供了兩種實現方式不同但策略相同的方案,即將通訊錄聯繫人分成消息好友和社交好友。

消息好友,完成消息溝通即可,此時的關係鏈應該是無限擴大的,也不需要阻礙這種關係擴充。

社交好友,建立淺層情感連結,表達自我,獲取認同感和存在感,此時的關係鏈應該是有限的克制的,便於維護和無壓力地表達自己。

總結來說就是,我們可以和很多人溝通交流,但是並不需要和每個人成為朋友,分享我的生活。

兩種實現方式除了國內國外產品習慣的不同(國內習慣做大而全的產品,國外習慣做小而專一的產品),孰優孰劣,還得看用戶的習慣。

但是兩者對以前的通訊錄聯繫人的管理仍需要很大投入:微信需要對已有聯繫人進行分類,而 Facebook 需要對已有聯繫人賦予進一步的角色,兩者的工作量都不小。

或許這也是新的機會:一款純粹的通訊工具產品,進行溝通,但是可以連接更多場景(購物、內容、生活、遊戲等)國內現有產品由於競爭關係,在場景連接上並沒有做得很好。

相關焦點

  • 為啥不回你消息 我卻在發朋友圈?
    我卻在發朋友圈?來源: 北京日報 2016年03月25日 版次: 13作者:新浪微博@狗冷最近發了一篇博文,因為足夠「任性」,引來很多網友點讚評論,也被《視覺志》等大號轉發,看看都說了啥?最近一篇文章《不回微信前請別發朋友圈》又刷爆了朋友圈,裡面提到了50條不成文的規矩,大家爭相分享,以此來證明自己是一個懂禮貌、有教養的三好學生。單是這個標題就已經讓人火大了。回消息和發朋友圈有什麼聯繫?比如,難得天氣好,約幾個朋友出來玩,大家在一起聊一聊,拍點照片發一下朋友圈,互相點讚吹捧,這是多麼開心的一件事情。結果發完後你問我:為什麼不回你消息卻有空發朋友圈?
  • 我不喜歡你朋友圈的內容,但是我誓死捍衛你發朋友圈的權利
    今天在某個問答熱榜時候被一個問題吸引了「如何看待一個天天發朋友圈的人?」關於朋友圈,我寫過很多想法,總結一句就是,你可以發,但是我也有權利屏蔽。今天我們再次來分析一下,是什麼人需要天天發朋友圈?又是為什麼要每天發?什麼是朋友圈?
  • 不常發朋友圈的人,突然經常發朋友圈了,是為什麼?
    有些人就是很長時間都不發朋友圈,然後有段時間突然就發了好多,這都是什麼情況?答|百度派 @坤兒我以前就是不常發朋友圈的人啊~~~有一段時間,基本上不會發。有多大的事情都不發。畢業答辯之前寫論文,寫的天昏地暗,特別難受,答辯通過的時候其實沒有太多的開心。
  • 我媽說:你怎麼不發朋友圈了,我想多看看你
    前兩日,我媽給我打電話,不知道怎麼就聊到朋友圈上面來了,我媽說:「你最近怎麼不發朋友圈了?」完全沒想到我媽會這麼問,我一下愣住了……其實我不是沒發朋友圈,而是我發的時候把她屏蔽了。大概是幾個月之前吧,我因為工作不如意,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很喪的文字,然後我媽看見了,一連給我打了好幾個電話,可當時我在上班,根本沒時間跟她多解釋。結果晚上一回去,我發現家庭群裡炸了,大家都在@我,問我怎麼了。後來我才知道,我媽把我發的朋友圈截圖發群裡了,我解釋了半天都沒用。
  • 不發朋友圈的女生是什麼心態?
    期間有個人不知是喝多了還是偶有感悟,他說:別撩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女生。他認為這些女生不是難相處,就是在故作神秘吸引別人的眼球。我倒是覺得他的說法有失公允,每個不發朋友圈的人都是有其原因的。有的人通過朋友圈來經營自己的人設,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給其他人;而有的人更注重現實生活的體驗,喜歡人與人那種最直接的溝通、互動。那些不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女生,可能已經嘗盡了個中酸楚,或許她們更享受現實中真實的自己。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當時發朋友圈代表著一種時髦的生活態度,但隨著微信漸漸「職場化」,不少人都在微信裡添加了客戶、上司、同事、老師等特殊人物,發朋友圈似乎變得不那麼自由了。從何時起,我們連自己的朋友圈都做不了主了?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女孩,都在想什麼?
    所以我們平時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的幾乎都是身邊的女生朋友更新的動態。 她們會在朋友圈分享各種各樣的美食,上傳精緻耐看的自拍照、風景照,也會分享生活中的瑣碎日常。 但也有一些女生,她們從來沒有發過朋友圈,她們的生活不精彩嗎?她們都在想什麼呢?
  • 不發朋友圈的秀恩愛不是好感情嗎
    有人將發朋友圈的作用歸結以下幾點:一是日記管理,記錄自己的點點滴滴;二是自我標籤管理,告訴別人我是哪類人。三是自我安慰,通過朋友圈尋求心靈安慰。四是虛擬形象管理,利用朋友圈營造網絡人生。五是炫耀平臺,通過外界認同來強化自己的心理補償。
  • 「婚紗照不發朋友圈就離婚!好」:把朋友圈當秀場,註定只輸不贏
    前有有婦之夫,因為情人偷偷把兩人的甜蜜合照發在朋友圈被原配發現而導致的婚姻大戰,今又有新婚夫婦因為不肯在朋友圈發婚紗照而鬧得離婚收場。這麼聽下來,好像這朋友圈還真是「萬惡之源」呢。但其實,朋友圈自己也很冤的,你發不發朋友圈,發什麼內容的圖片或文字,那都是使用者自己的事情,「朋友圈」那個功能一直都在那兒,乖乖的,何錯之有?
  • 「不發朋友圈的女生太可怕了!」
    寫在最後 所以,知道我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吧自戀怕被懟,自信怕被嘲,分享購物怕有人說我炫富,分享旅遊怕有人說我不愛工作,秀恩愛還有一堆人等著酸……即使只是轉發一篇文章,也會糾結:我分享的文章有人看嗎?他們會喜歡我的分享嗎?我的朋友會怎麼看我?轉發之後要不要加個評論?萬一我的看法和大多數人不一樣怎麼辦?……簡直是太太太太太太難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從全部,到最近半年,再到最近三天,後來乾脆關了朋友圈,即使不關,也不再更新了。
  • 「老婆,我媽哪裡得罪你了,為什麼發朋友圈敗壞她」「你管不著」
    直到有一天小雪問我,「你是不是精神分裂了,怎麼老在朋友圈自說自話,你知不知道很多人都看著呢?」我才意識到,我的朋友圈早已經不是我的私人領地了。而且,回頭翻看自己以前的記錄,確實很多都在自說自話,而且,雖然說是記錄心情,但很多都是在訴諸負面情緒。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到底是什麼心態呢?
    你覺得你的朋友圈變壞了嗎?以前都是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朋友圈裡什麼都有。那些曬包、曬美食、曬旅行,還有一些被自行車撞到的人,應該馬上發朋友圈。但有些人很少發朋友圈。你怎麼不發朋友圈啊?這樣的人,應該活得很糟糕!真相就在眼前。
  • 朋友圈要發就發「雞毛蒜皮的瑣事」
    生活上遇到了上面不順心的事情,如果沒有人可以傾述,不妨發一個朋友圈吧;某一天和哪一個朋友見面了,不妨發一個朋友圈吧;有值得紀念的日子,不妨發個朋友圈吧。那麼也就是說,朋友圈要發就發生活上的瑣事。有人說這些都是一些破事,有什麼可發的;我不知道他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試問,如果朋友圈不發這些東西,那發什麼?
  • 「看了男友發的朋友圈之後,我果斷和他分手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發現她再也看不到葉銘發的朋友圈了。當她像往常一樣點開葉銘的微信頭像之後,發現他的朋友圈裡一片空白。當她針對此事詢問葉銘:「為什麼我現在看不到你發的朋友圈了,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葉銘微微一笑,回答道:「我怎麼可能會把你屏蔽呢?我只是把朋友圈徹底關閉了,以後我也不打算再發了。這樣一來,我就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 心理學:經常發朋友圈的女人突然不發了,她怎麼了?
    暗戀了很久的女神一直沒能追到手或者自卑不敢去追,每天忙碌之餘總要偷偷翻看一下她的微信朋友圈,默默關注,悄悄點讚,哪怕只是保持這樣的若即若離也是一種安慰。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的朋友圈不再更新了,她怎麼了?唯一的互動都斷了,她會不會忘記我呢?
  • 我想你了,適合發朋友圈的詩句,看看詩人是怎麼表達我想你了
    我想你了,這是現代人表達思念的最直接方法,而且是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通用的方法。但是古人表達我想你了,卻不是最直接的表達,而是通過詩句來表達,這就要求對方有讀懂詩的基礎,不然都不知道對方要表達什麼意思。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麼表達我想你了,當思念的時候,可以發這些詩句到朋友圈,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想念。
  • 爺爺去世,我發朋友圈悼念,卻被老闆辭退
    最近我和朋友聊天,發現了一個很真實的列子;我朋友叫於洪,就因為爺爺去世,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悼念爺爺,同時也感慨了一下生活的不公,過了幾天卻收到了被公司的辭退電話,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情況?在我眼裡爺爺身體一直很好,不可能這就樣一聲不響的走了,但事實在我眼前,我卻不得不接受。我作為孫子哭的傷心欲絕,心裡萬分自責,為什麼爺爺不在多等幾年,我事業剛有起色,還沒來得及孝敬他老人就撒手人寰了。
  • 生活中的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
    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淡出了朋友圈。有一天突然被朋友問起,你已經太久沒有發過朋友圈了,我愣住了,點開朋友圈看了一下,上次發朋友圈還是去年。以前的我們,去了一家新餐廳或者是看了一場好看的電影都會先拍照發朋友圈,甚至是記錄自己奇奇怪怪的心情,也要發一條感嘆一下。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呢?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愛發朋友圈,原來……
    職前編輯/小酥不知何時朋友圈不再是最初的模樣,很多人漸漸不愛發朋友圈,或者有些人直接把朋友圈設置成了三天可見,說到這我想問問大家,你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我發現年輕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有:01關於自拍好久沒發自拍了,你高高興興拍了幾張照片準備發朋友圈時,一想到別人…「又胖了!
  • 生日低調發朋友圈簡短 生日低調發朋友圈說說
    過生日每個人都會發朋友圈那麼怎麼發才能顯得低調呢,對於某些人來說還是會在他/她生日那天自己想說的話,那麼生日低調發朋友圈簡短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生日低調發朋友圈說說,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哦。一、生日低調發朋友圈簡短1、在你生日之際,我只有默默的為你祈禱為你祝福:生日快樂,永遠幸福2、物換星移,不會為我們停留,唯有你我的愛情,永藏在心的深處,祝你生日快樂3、今天使你的生日,你不再我的眼前.在這春日的風裡,做一隻風箏送你,載有我無盡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