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其實以前是不燒紙的
國人是很重視祭祀的,傳統的祭祀節日有很多,比如在我老家這裡,每年的正月初三、農曆三月三、清明節、十月一的寒衣節、中元節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我們對祭祀的重視,全在於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雖說儒家思想是以「仁」為核心的,但儒家中孝文化對我們的影響也非常大。尤其是我們最重視的祭祀,就是「孝」。我們的祭祀節日產生了已經超過兩千年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西方的一些節日,比如說聖誕節、情人節等等,逐漸替代了我們的傳統節日,比如說七夕、重陽等等。尤其是馬上就要來到的寒衣節,我們過聖誕、過萬聖節,卻忘了給自己的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絲溫暖,給親人送去寒衣。
-
十月初一寒衣節·念親人,送寒衣
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
-
十月一 | 別忘「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寒衣節。 這一天意味著嚴冬的到來 人們要祭奠祖先 為他們「送寒衣」 用溫暖為心愛的人 抵擋這世界的寒涼風霜 這一天 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謂之送寒衣
-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的十月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墳地祭掃已故的先人。由於這個時節天氣比較冷,人們為逝者擺祭品、燒紙錢的習俗,又稱「送寒衣」,大意是天氣轉涼了,為去世的親人送上御冬的衣裳。
-
十月一,送寒衣!
時間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送寒衣節了。所謂的送寒衣,就是在冬天來臨之際給亡故先祖燒紙衣裳的一個祭祀活動,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送寒衣的祭祀活動也反映活著的人對亡故先祖的哀思與崇敬,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它和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開元節,並稱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十月一,送寒衣,又到寒衣節
「十月一,送寒衣」這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一種習俗。我們為先祖們送去寒衣。這一天的習俗大致是,晚上在自家門口點蠟燭或著點一盞明燈,然後在地上畫個圈,在圈子裡燒冥幣,以及紙質的衣服。當然有的地方還有香茶果蔬祭奠。
-
十月一送寒衣,聊將一併送哀思
又到了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十月初一是入冬的第一天,後人擔心生活在冥間的先人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時必要供奉冥衣。所謂「冥衣」,就是用五色紙摺疊成的衣物,而且其寒衣必須是親人親手裁剪疊成為好。將冥衣紙錢焚化,讓逝去的親人們有衣穿有錢花,這樣就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有衣服扺禦寒了。
-
【文明祭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的時間是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秦歲首」、「寒衣節」。之所以稱為「寒衣節」,是因為民間在這天有為亡人送寒衣的傳統習俗。11月17日晚,記者在民主路與太史大街十字路口看到正在祭祀燒寒衣的人,到達現場只剩一堆灰燼,記者看到祭祀的人拿著簸箕和掃帚,燒完手裡的祭祀用品,火苗完全熄滅之後,端著簸箕將灰燼倒進垃圾桶內。
-
今天是中國的鬼節——寒衣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又叫祭祖節、寒衣節。這天與清明節、中元節一起,並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按氣候與習俗上講,農曆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從這天起天氣漸漸寒冷。其實民間在這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女人們還會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孩子、丈夫穿上。
-
「十月一」為何「燒寒衣」?
農曆十月初一的晚上到親人墳墓上祭奠燒化,在洛陽,這種習俗叫做「燒寒衣」。 市民俗文化研究會專家介紹,「十月一燒寒衣」的習俗傳說是由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下來的。 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徵調民夫修築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民族入侵。
-
十月一送寒衣大型祭祖專題:祭祖視頻回顧
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
在農村每年十月一日,為什麼要給祖先送「寒衣」,還真有講究
導語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寒衣節是每一年陰曆十月初一,又被稱為「祭祖節」,是傳統意義的祭祀節日,流傳始於周朝。寒衣節時興於北方地區,許多東北人會在這一天掃墓,留念去世家人,此謂送寒衣。
-
十月一送寒衣,5首悼亡詩,願君惜取眼前人
那是人們在為逝去的親人祈福,在寒冷的冬天送「寒衣」。「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俗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起源於周代,流行於北方,在這一天祭掃,紀念親人,謂之,送寒衣。和清明、中元者一樣,寒衣節也是為逝去的親人過的節,但是知道寒衣節的卻寥寥。寒衣節,標誌著冬天的到來,這個節日相比其他兩個,多了溫情和暖意。
-
十月初一送寒衣!
寒衣農曆十月初一今日是十月初一寒衣節>凜冬已至,勿忘添衣慎終追遠,懷念故親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
十月一送寒衣,中國這三個節日屬於逝去的親人
農曆九月過半,城區郊外,月夜之下的河邊、路口常可見到一處處火光。翌日清晨,環衛工人的掃帚之下便多出些燃盡的紙灰。這是一些人在沿襲舊風俗:「十月一,送寒衣」——在給故去的親人燒「寒衣紙」。十月初一給故去的先人「送寒衣」。給逝者送寒衣,是生者由自己的需求而推及先人的。十月初一,古人稱為「始裘日」。《禮記》:十月朔日「天子始裘」——天子從這天開始穿獸皮製的衣服。所以陸遊《立冬日作》:「方過授衣月,又逢始裘天。」陸遊詩中說的授衣月指九月。詩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
中華民俗:五色寒衣念故人-十月朝!哪天是十月朝?
《荊楚歲時記》所說:「十月朔日,黍,俗謂之秦歲首。」即秦朝曾以農曆十月為歲首,十月初一,正是新年之始。一、十月朝的由來秦代統一中國後,改以建亥之月為首,夏曆的十月初一相當於秦朝的元且。十月朝當時就是元旦節日,所以比較隆重。宋代除了立冬日,更重視此節。明清時,府縣官吏當日要到壇致祭。
-
十月初一「寒衣節」 城市街頭又見燒紙送「寒衣」
2020年的11月15日,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也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十月一送寒衣 專家:宜厚養薄葬 孝道核心在如何贍養
十月一送寒衣 專家:宜厚養薄葬 孝道核心在如何贍養時間:2016-10-31 19:26:01來源:西部網-陝西新聞網作者:編輯:韓睿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高翔 吳帆) 今天(10月31日)是農曆十月初一,在我們中國就有「十月一,送寒衣」的習俗。
-
紀念:十月一,送寒衣
「早寒食,晚十月一。」黃昏淡去,落日的最後一抹紅消失在高樓後面,黑影漸漸下來,閃爍的昏黃路燈影裡,燒紙的小火苗星星點點,火光中有人蹲在那裡拿著小棍撥弄,紙灰打著旋飛。據說當年孟姜女千裡尋夫,為他送寒衣,結果見到的只是冰涼的磚牆。好不容易哭倒長城,見到埋在下面的丈夫,為穿上自己做的棉衣,重新下葬。時值農曆的十月初一,自此多了一個寒衣節。暑去寒來,北方的十月一很冷。人們開始加穿厚衣,同時想到那些死去的親人,怕他們沒衣穿,沒錢花。於是在這一天前後,近的上墳祭奠,遠的在十字街頭遙祭。
-
十月一,送寒衣 又到一年祭墳時,寒衣送暖祭家尊
想起原來又到十月一,該給逝去的親人們送寒衣了。在我們老家那裡,二月二是家裡男丁上墳祭祖的日子,而到了十月一,出嫁的女兒才能回娘家給逝去的親人上墳送棉衣。寒衣節來自周禮,古人稱十月初一為「始裘日」。《禮記》:十月朔日「天子始裘」——天子從這天開始穿獸皮製的衣服。大抵不論今古,天冷了,出嫁的女兒總是要給娘家送衣食的。所以每逢寒衣節,出門的閨女就要回娘家上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