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是每一年陰曆十月初一,又被稱為「祭祖節」,是傳統意義的祭祀節日,流傳始於周朝。寒衣節時興於北方地區,許多東北人會在這一天掃墓,留念去世家人,此謂送寒衣。
在我國從古至今就會有新收時祭拜祖宗的習俗,故大家也在陰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這一天有家祭、也是有墓祭,而江南地區的很多地域,也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一年春天的清明時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之為我國的三大「鬼節」。另外,這一天也意味著寒冬的來臨,因此 也是為爸爸媽媽戀人等所關注的人送禦寒衣物的生活。
陰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自此氣溫逐漸嚴寒,大家怕在冥間的祖先生命缺衣少穿,因而,祭祀時除開食材、香火、冥幣等一般供物外,也有一種不能缺少的供物冥衣。
之後,有的地區「燒寒衣」的習俗,就會有一些變化,已不燒寒衣,只是「燒負擔」大家把很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子當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姓名及其相對叫法,這就叫「負擔」。
大家覺得冥間和凡間一樣,富有就可以購到很多物品。這一天,尤其重視祭拜先亡的人,在祭祀時,大家把冥衣焚燒給祖先,稱為"送寒衣"。
送寒衣不但是傳統意義習俗這麼簡單,給健在的人送棉服,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寒衣節最重要的一點:「行孝和關愛老人」,它是中華兒女不可以遺忘的關鍵傳統意義:「孝敬父母,理所應當」。
早在周王朝時,陰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一天要舉辦莊重的祭祀主題活動。《禮記月令》中敘述了周朝臘祭的情況:以獵食為貢品,君王在社壇上祭祀星辰日月諸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另外犒勞農夫,施行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剛開始天慢慢變冷了。大家該增添保暖的衣服了,因而十月初一又別名授衣節。
宋朝十月朔的習俗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授衣、祭祀和點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在明將校禁衛之上,並賜錦袍。《河南程式遺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在冬季來臨以前,人民群眾挑選向祖先「捎負擔」的方法來表述對先祖的悼念留念之情,是中華文化「祖先欽佩」文化藝術的主要表現。「燒紙錢」一直是普通民眾祭拜祖先的方法,因而才會出現大量群眾在街邊為祖宗「燒紙錢」的狀況。
「寒衣節」的本質是表述對祖先的懷念和心懷感恩,「燒紙錢」的習俗是深層次的精神文化要求,是我們中國人表述心懷感恩的關鍵方法,理應獲得重視。
但由於生態環境問題,可多方面正確引導,如能夠考慮到在小區機構團體祭祀主題活動,以中國民間演出、燒香施禮等方法來漸漸地正確引導傳統意義更改,「移風易俗活動不適合靠強勢依法取締完成」。
雖然焚燒處理冥幣是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但也應儘可能考慮到環境保護規定,提升保護意識,防止導致空氣汙染。在遵照傳統意義、考慮自身心理需求的另外,理應考慮到很有可能對自然環境導致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