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每年十月一日,為什麼要給祖先送「寒衣」,還真有講究

2020-12-20 客觀講史

導語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節是每一年陰曆十月初一,又被稱為「祭祖節」,是傳統意義的祭祀節日,流傳始於周朝。寒衣節時興於北方地區,許多東北人會在這一天掃墓,留念去世家人,此謂送寒衣。

在我國從古至今就會有新收時祭拜祖宗的習俗,故大家也在陰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這一天有家祭、也是有墓祭,而江南地區的很多地域,也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一年春天的清明時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之為我國的三大「鬼節」。另外,這一天也意味著寒冬的來臨,因此 也是為爸爸媽媽戀人等所關注的人送禦寒衣物的生活。

陰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自此氣溫逐漸嚴寒,大家怕在冥間的祖先生命缺衣少穿,因而,祭祀時除開食材、香火、冥幣等一般供物外,也有一種不能缺少的供物冥衣。

之後,有的地區「燒寒衣」的習俗,就會有一些變化,已不燒寒衣,只是「燒負擔」大家把很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子當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姓名及其相對叫法,這就叫「負擔」。

大家覺得冥間和凡間一樣,富有就可以購到很多物品。這一天,尤其重視祭拜先亡的人,在祭祀時,大家把冥衣焚燒給祖先,稱為"送寒衣"。

送寒衣不但是傳統意義習俗這麼簡單,給健在的人送棉服,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寒衣節最重要的一點:「行孝和關愛老人」,它是中華兒女不可以遺忘的關鍵傳統意義:「孝敬父母,理所應當」。

早在周王朝時,陰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一天要舉辦莊重的祭祀主題活動。《禮記月令》中敘述了周朝臘祭的情況:以獵食為貢品,君王在社壇上祭祀星辰日月諸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另外犒勞農夫,施行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剛開始天慢慢變冷了。大家該增添保暖的衣服了,因而十月初一又別名授衣節。

宋朝十月朔的習俗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授衣、祭祀和點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在明將校禁衛之上,並賜錦袍。《河南程式遺書》云:「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在冬季來臨以前,人民群眾挑選向祖先「捎負擔」的方法來表述對先祖的悼念留念之情,是中華文化「祖先欽佩」文化藝術的主要表現。「燒紙錢」一直是普通民眾祭拜祖先的方法,因而才會出現大量群眾在街邊為祖宗「燒紙錢」的狀況。

「寒衣節」的本質是表述對祖先的懷念和心懷感恩,「燒紙錢」的習俗是深層次的精神文化要求,是我們中國人表述心懷感恩的關鍵方法,理應獲得重視。

但由於生態環境問題,可多方面正確引導,如能夠考慮到在小區機構團體祭祀主題活動,以中國民間演出、燒香施禮等方法來漸漸地正確引導傳統意義更改,「移風易俗活動不適合靠強勢依法取締完成」。

雖然焚燒處理冥幣是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但也應儘可能考慮到環境保護規定,提升保護意識,防止導致空氣汙染。在遵照傳統意義、考慮自身心理需求的另外,理應考慮到很有可能對自然環境導致的危害。

相關焦點

  • 十月一,送寒衣!
    那麼送寒衣節是怎麼由來的呢?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裡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裡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寒衣節和清明節、中元節、下元節,並稱為「四大鬼節」之一,又叫「祭祖節」,這天有什麼講究?送寒衣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在西周時期每年的十月初一,都是一年一度的「臘祭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除了祭祀天地之外還要祭祀逝去的親人。
  • 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 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其實以前是不燒紙的
    國人是很重視祭祀的,傳統的祭祀節日有很多,比如在我老家這裡,每年的正月初三、農曆三月三、清明節、十月一的寒衣節、中元節等等,都是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我們對祭祀的重視,全在於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尤其是馬上就要來到的寒衣節,我們過聖誕、過萬聖節,卻忘了給自己的逝去的親人送去一絲溫暖,給親人送去寒衣。俗話說「十月一,送寒衣」,這裡的十月一,說的是農曆的十月一日,在這一天,我們都要為逝去的親人少一些冬裝,給親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我們給親人們送去寒衣的時候,需要燒一些「五色紙」,就是為了防止一些沒有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和自己的親人搶衣服。
  • 寒衣節送寒衣——民俗拾遺
    明代《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 十月初一「寒衣節」 城市街頭又見燒紙送「寒衣」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十月一送寒衣大型祭祖專題:祭祖視頻回顧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一日,名民歲臘,此日五帝會於北方五炁黑天。十二月八日,名王侯臘,此日五帝會於上方玄都玉京。其五帝攢會之日,此日酆都北陰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當醮謝,須憑法力祭祀,追贖塗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傳說,閻王爺會在這一天給陰間的鬼魂們放假,讓它們來人間領取其在世的家人給它們送的錢物,然後在天亮前趕回陰曹地府。可見這一天的祭祀非常重要。
  • 11月15農村鬼頭節,家家為逝去親人「送寒衣」,我老家則要打餈粑
    在北方習慣性的把寒衣節這天當做嚴冬到來的標誌,這天后氣溫會寒冷很多,而為去世親人祭祀,送寒衣,在他們看來是對去世親人的懷念、關心與感恩。一些人會把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家人換衣服,也叫換季,如果天氣依然暖和,也要儀式感很強的穿一下,圖個吉利。
  • 十月初一送寒衣,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十月一燒寒衣,寒衣節在農村有什麼說辭,你了解嗎?
    作為北方人,我也在早幾天就準備了寒衣和紙錢,要趕在明日寒衣節大清早的時候,去墳前送給另一個世界的父親。寒衣節作為與清明節和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一樣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氣,在我們北方地區極為流行,也非常被重視。十月一燒寒衣也是有其說辭的,對於這種傳統的民俗知識了解清楚並記在心裡,也才可以依照傳統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對自家已經逝去的先人們的祭祀。
  • 十月一送寒衣,中國這三個節日屬於逝去的親人
    這是一些人在沿襲舊風俗:「十月一,送寒衣」——在給故去的親人燒「寒衣紙」。清院本《十二月令圖·十月》中國人崇尚孝道,講究「慎終追遠」「永言孝思」,也不能忘卻故去的親人,也要有專屬他們的三個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清明節給先人掃墓;七月十五中元節放河燈、燒包袱,僧寺建盂蘭盆會超度亡靈。十月初一給故去的先人「送寒衣」。
  • 送寒衣的習俗!
    十月初一送寒衣的時候,就是給往生的人送衣服。那衣服不是我們買新衣服燒給祖先,而是人們用紙張做成衣服樣子送給祖先。應該是要去店裡買。這個送寒衣,為什麼要紙張,同時用火燒。因為火能溝通陰陽。中國最大的一個神,其實是火神。火神,比如王靈官是火神。
  • 奈何燒紙送寒衣?專家納悶老農說明原委
    奈何燒紙送寒衣?專家納悶老農說明原委大家好,歡迎訂閱三農資訊社,我是您們的老朋友豬友巴巴,最近立冬過後,天氣轉涼,今天恰好是農曆十月初一,也是一年中的「寒衣節」,今天分享一些農村的冷知識,歡迎大家踴躍發言,每天互動多一些,農村新鮮事多了解一些!
  • 十月初一寒衣節·念親人,送寒衣
    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孟姜女千裡送寒衣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範杞良。 後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裡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築城牆裡。
  • 農曆十月一日給祖宗上墳有哪些講究
    今天老家的人都很忙,從鄉間到人煙稀少的墓地區,開車去的明顯比以前多很多,荒涼的墓區和戈壁灘,頓時有了生機!這是我們的傳統,農閒時節趁早去給過世的長輩們燒紙祭奠,讓過世的先人們在農曆十月一日能拿到後人們給他們的紙錢,在陰間好買寒衣和其他開銷!
  • 寒衣節風俗有什麼 各地寒衣節習俗
    農村人現在仍然保留著這個習俗,到這一天,農民們要燒五色紙,這就是給死去先人們的衣服,在陰間他們能用的上。送寒衣的儀式也是很講究的,我們這裡會在十月初一這天的傍晚,把準備好的五色紙,備幾份,每一份要送給一位失去的親人,然後要親手用金箔做成元寶,和寒衣一起燒給先人。
  • 寒衣節送寒衣,邂逅最美的寒衣詩詞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
  • 寒衣節,陝西關中農村「燒寒衣」和冬至「燒被子」的講究
    「十月一,送寒衣」和「冬至,送棉被」是陝西關中地區老百姓祭祀先祖列宗最重要的節日。每年這天,人們都會點一盞心燈,在父輩的帶領下,兒孫們一同跪在自家門前,用木棒劃個圓圈,盤子裡端上用燒紙剪成的各種形似棉衣棉被的物品,盛上票面不一的各種冥幣,然後焚燒,為逝去的先人送錢送衣送被。
  • 寒衣節,我為父母送去世上最暖和的寒衣
    我以前曾聽母親說過,人死了過百天後,每年都有「鬼節」,也就是農曆十月一日,這天都要過「鬼節」,過節這天要分新「鬼」和老「鬼」,新「鬼」是死了一百天以內的,沒有權利過正節,要提前一天,也就是九月三十這天。老「鬼」才能在十月一日這天過,並且在中午十二點以後才能看見自己的親人拿著紙錢來送寒衣。
  • 十月初一寒衣節,「鬼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附:如何遙祭祖先)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