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寒衣的習俗!

2020-12-20 情哥說娛樂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收到這種文章呢?

十月初一送寒衣的時候,就是給往生的人送衣服。那衣服不是我們買新衣服燒給祖先,而是人們用紙張做成衣服樣子送給祖先。應該是要去店裡買。

這個送寒衣,為什麼要紙張,同時用火燒。因為火能溝通陰陽。中國最大的一個神,其實是火神。

火神,比如王靈官是火神。火神威力很大。所以藏地有火供,東西拿去火裡燒。那中國人點火,不是點電燈。電燈是光,和火不一樣。

你看火藏在哪裡?沒有地方藏。沒有樹木的話,你熱一千度都燒不著。所以火比較神奇。

衣服要拿到火裡去燒。現在很多佛教廟裡都為了環保、安全。不讓點蠟燭了。很可惜。其實安全不安全,哪裡是火的緣故呢。所以現在很多廟,沒有點火的緣故,變得陰氣特別重了。

火有很多種功德。其中最簡單的一種,就是活人和死人的差別,就是活人是熱的,身上有火。死人是沒有火的。

家裡多點酥油燈和蠟燭。有不可思議功德。我以前認為點火的酥油燈是浪費,現在知道不是浪費。真地有作用。最起碼一個人沒力氣、很憔悴時,要多點酥油燈或者蠟燭。佛前也要多點燈。

超度祖先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家裡婚姻不順的。家裡有怨恨死的,非難死的祖先,對晚輩婚姻都有影響。尤其家裡吵架嚴重的。多點燈給橫死的親人。讓他們好好去投胎,放下怨恨。

燒元寶、紙錢也有用。但以樸素的心去燒。為什麼後來的祖師大德不提倡燒元寶,因為後來的人不樸素了,心不純了,燒元寶就求保佑發財。心不純了。

只為做更好的佛教文化傳播平臺

相關焦點

  • 寒衣時節,可有人送寒衣?
    今天,是我第一次知道寒衣節的由來和習俗。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 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十月一,送寒衣
    由於這個時節天氣比較冷,人們為逝者擺祭品、燒紙錢的習俗,又稱「送寒衣」,大意是天氣轉涼了,為去世的親人送上御冬的衣裳。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它和清明節、七月十五並稱三大「鬼節」。在孟元老、李合群編著《東京夢華錄》註解中,曾有關於寒衣節的記載:「城市內外,於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指初一)獻燒」。
  • 送寒衣是傳統習俗之一,一般都是為哪些去世的人燒?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是給故事的親人燒寒衣。它與三月清明節,七月中元節並稱為民間三大悼亡的節日。寒衣節的主要習俗有煮紅豆飯以夜奠在十字路口或墳上焚燒紙錢或紙糊的衣褲鞋帽,並用新土覆蓋,俗稱圓墳,取意為亡人房屋保暖。
  • 十月一,送寒衣!
    時間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送寒衣節了。所謂的送寒衣,就是在冬天來臨之際給亡故先祖燒紙衣裳的一個祭祀活動,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送寒衣的祭祀活動也反映活著的人對亡故先祖的哀思與崇敬,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它和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開元節,並稱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十月初一寒衣節·念親人,送寒衣
    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寒衣節,一個被世人遺忘,卻又溫暖的日子。
  • 十月一 | 別忘「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寒衣節。  這一天意味著嚴冬的到來  人們要祭奠祖先  為他們「送寒衣」  用溫暖為心愛的人  抵擋這世界的寒涼風霜  這一天  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謂之送寒衣
  • 十月初一「送寒衣」 天乾物燥要注意安全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按照民間習俗,這天要給先人「送寒衣」。不過,您要注意了,近日天乾物燥,「送寒衣」時須注意防火。  據市氣象臺預報:今日白天到夜間,我市全區晴天間多雲,偏東風2級~3級,氣溫1℃~15℃;15日白天到夜間,全區陰天有小雨,氣溫1℃~12℃,有微風。
  • 【文明祭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的時間是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秦歲首」、「寒衣節」。之所以稱為「寒衣節」,是因為民間在這天有為亡人送寒衣的傳統習俗。11月17日晚,記者在民主路與太史大街十字路口看到正在祭祀燒寒衣的人,到達現場只剩一堆灰燼,記者看到祭祀的人拿著簸箕和掃帚,燒完手裡的祭祀用品,火苗完全熄滅之後,端著簸箕將灰燼倒進垃圾桶內。
  • 十月一,送寒衣,又到寒衣節
    「十月一,送寒衣」這是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一種習俗。我們為先祖們送去寒衣。這一天的習俗大致是,晚上在自家門口點蠟燭或著點一盞明燈,然後在地上畫個圈,在圈子裡燒冥幣,以及紙質的衣服。當然有的地方還有香茶果蔬祭奠。
  • 寒衣節丨那個「千裡送寒衣」的孟姜女原來是常德人!
    人們在祭祀時,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中國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後來,在湖南的一些地區,「燒寒衣」的習俗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錢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 十月一送寒衣,聊將一併送哀思
    所謂「冥衣」,就是用五色紙摺疊成的衣物,而且其寒衣必須是親人親手裁剪疊成為好。將冥衣紙錢焚化,讓逝去的親人們有衣穿有錢花,這樣就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有衣服扺禦寒了。一些在家裡的人們就在墳前將紙錢紙衣燒化,而那些出門在外的人們就找各十字路口將紙錢紙衣燒化,以這種方式來表達對親人們的思念,祈願親人在他方世界,無有病痛、身心安寧。所以,十月初一又稱之為「燒衣節」或「送寒衣節」。
  • 十月初一「寒衣節」 城市街頭又見燒紙送「寒衣」
    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今天是中國的鬼節——寒衣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按氣候與習俗上講,農曆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從這天起天氣漸漸寒冷。人們在這天焚燒冥衣給祖先,以此寄託對故人的懷念,所以這個習俗被稱為送寒衣。其實民間在這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女人們還會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孩子、丈夫穿上。
  • 寒衣節又叫「祭祖節」,為何流行「送寒衣」?這天還有什麼講究?
    送寒衣習俗是怎麼來的? 第一、關於寒食節的起源 在西周時期每年的十月初一,都是一年一度的「臘祭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除了祭祀天地之外還要祭祀逝去的親人。 《禮記月令》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每年的寒衣節天子都要率領群臣,去北郊舉行迎冬禮,同時還要撫恤死去將士的家屬。
  • 在農村每年十月一日,為什麼要給祖先送「寒衣」,還真有講究
    導語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寒衣節時興於北方地區,許多東北人會在這一天掃墓,留念去世家人,此謂送寒衣。在我國從古至今就會有新收時祭拜祖宗的習俗,故大家也在陰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這一天有家祭、也是有墓祭,而江南地區的很多地域,也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一年春天的清明時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之為我國的三大「鬼節」。
  • 寒衣節|勿忘祭祖送寒衣
    寒衣節 是指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又名十月朝、祭祖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不少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逝世親人,謂之送寒衣 清朝的《帝京歲時紀勝》具體提到「寒衣節」時的情形,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 寒衣節送寒衣,邂逅最美的寒衣詩詞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還有下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 寒衣節事什麼意思及寒衣節各地習俗盤點
    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2017年寒衣節是哪一天?寒衣節有哪些習俗?
  • 送寒衣是對去世人的祭奠
    送寒衣 ,農曆十月初一,天涼了,該給去世的親人送棉衣了。這個事情由來我弄不清,只和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認知。記事起,家裡很窮,冬天比現在冷,每年農曆十日初一,家人尚沒棉衣穿,父親總先給過世的親人燒寒衣,毋親用紙作個手掌大衣服狀,中間夾兩個棉化瓣,父親自語,天冷了,你們把棉衣穿上,騎上騾子去天行上會吧!一邊把過面的騾子在門口滾起。那時我小,也不知啥意思,一年一次,直到父親去世,送寒衣本由兒子繼續,但咋日回家和毋親商量,母親說,你們好好工作,我送也行。
  • 又近三大鬼節的「寒衣節」——十月一,送寒衣;天已冷,魂也涼
    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而來」,這是流傳在黃河以西一帶的歌謠,說的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時的祭祀習俗。時值立冬後天氣開始寒冷,人們開始紛紛添加過冬衣物,而逝去的親人呢,到了這個時節會怎樣?想必異世更覺悽冷吧。或許因為我國自古就有「血脈同根」的切身感受,即使親人逝去,那份牽掛仍不會減弱一分,由此民間就傳開了「燒寒衣」的祭祀,以致這一習俗被認可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