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是什麼意思?

2020-12-06 我是毛興成

陰曆十月一日正好是正好在公曆的十一月中下旬左右,對於這個日子,農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語「陰曆十月一,燒紙送寒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裡,每逢陰曆的十月一號,經常都可以看到農民在路邊燒紙錢、燒紙衣,就像清明節和中元節一樣,一片火光,昭顯了凝重的氣息,陰曆十月一日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原來,農曆十月一日也是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被稱為「寒衣節」,一年當中其實有四個個祭祀的節日,包括清明節、中元節,以及寒衣節和冬至日,分別在春末、初秋、深秋和仲冬。很多人對寒衣節並不熟悉,因為這只是某些地方的風俗習慣,在這一天,通常進行祖祭和家祭。特別在江南地區,人們十分看重寒衣節,因為在這個時候天氣已經慢慢轉涼,冬天的腳步漸漸臨近,人人都穿起了厚厚的衣服,防寒保暖。

然而人們認為過世的祖先、親人也需要在這個時候增添衣物,為了表達對親人的懷緬和思念之情,在這個時節都會給亡故的人少一些紙錢和衣物。

這樣的傳統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承孝悌之意,雖然與過世的親人陰陽兩隔,但人們時刻都掛念著他們。不過在冬天的寒衣節,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雨水較少,以乾燥天氣為主,風乾物燥的時節如果大肆進行香火祭祀難免會出現安全隱患,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大量植被覆蓋在道路兩旁,如果不謹慎小心,很有可能釀成火災。

所以建議大家在祭祀的時候一定要小心火種,儘量選擇文明祭祀的形式表達思念之情,為了大家的生命財產安全,鮮花祭祀、掃墓等方式更加安全,不僅讓九泉之下的親人們感受到冬日的溫暖,又能保護環境,防患於未然。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用無火形式祭祀,與寒衣節的意義相悖,那麼廣大讀者認為寒衣節應該提倡文明祭祀,還是傾向燒紙錢、燒紙衣呢?歡迎大家與我進行討論。

相關焦點

  • 十月初一陰,柴炭貴如金!奈何燒紙送寒衣?專家納悶老農說明原委
    十月初一陰,柴炭貴如金!奈何燒紙送寒衣?這兩天,在農村大街小巷都有很多的商鋪在扎堆掛著一些燒紙用具,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有燒紙的現象,這不僅惹人擔憂,畢竟火苗雖小,但安全隱患很多!立冬節氣後,天氣逐漸的轉冷,今天恰好是農曆十月初一,也就是我們傳統的「寒衣節」,為何在農村或者城市中,有燒紙送「寒衣」的習俗呢?
  • 十月初一「寒衣節」 城市街頭又見燒紙送「寒衣」
    十月初一寒衣節,為親人燒紙祭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2020年的11月15日,是農曆的十月初一,也是中國傳統的「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北方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 十月一,送寒衣!
    時間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送寒衣節了。所謂的送寒衣,就是在冬天來臨之際給亡故先祖燒紙衣裳的一個祭祀活動,是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送寒衣的祭祀活動也反映活著的人對亡故先祖的哀思與崇敬,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它和春天的清明節,秋天的開元節,並稱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 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的十月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這一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墳地祭掃已故的先人。由於這個時節天氣比較冷,人們為逝者擺祭品、燒紙錢的習俗,又稱「送寒衣」,大意是天氣轉涼了,為去世的親人送上御冬的衣裳。
  • 「十月一,送寒衣」,在農村,這樣的習俗是不是該換種方式了?
    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關於這個節日的民俗「十月一,送寒衣」也在民間廣泛流傳。可能由於地域原因,南方的人們對這個節日並不是太熟悉,所以寒衣節起源於北方,每到十月一,北方天氣轉涼,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上墳燒寒衣紙,用來紀念仙逝已久的親人,通常把這種習慣稱之為「送寒衣」。
  • 在農村每年十月一日,為什麼要給祖先送「寒衣」,還真有講究
    導語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寒衣節是每一年陰曆十月初一,又被稱為「祭祖節」,是傳統意義的祭祀節日,流傳始於周朝。寒衣節時興於北方地區,許多東北人會在這一天掃墓,留念去世家人,此謂送寒衣。
  • 【文明祭祀】十月一,送寒衣
    「十月一,送寒衣」。寒衣節的時間是在十月朔,即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秦歲首」、「寒衣節」。之所以稱為「寒衣節」,是因為民間在這天有為亡人送寒衣的傳統習俗。王先生告訴記者:「明天就是十月一,來到這個路口祭祀,我看著灰燼完全熄滅之後及時處理好垃圾,不能給環衛工人增添負擔,咱都是文明市民。」
  • 明明俗語「燒的紙多,惹得鬼多」,為啥,農民寒衣節還執迷燒紙?
    比如說,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到了,在北方的農村關於祭祖流行「清明,寒衣」兩祭! 寒衣節,顧名思義,隨著秋去冬來,立冬後,氣溫逐步冷了,在北方地區的農村,人們也換上了厚棉衣以禦寒,而「生人如此」自然要顧及先祖,「送寒衣」也就成了孝悌文化中的一部分,每年農曆十月初一
  • 十月一送寒衣,聊將一併送哀思
    又到了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十月初一是入冬的第一天,後人擔心生活在冥間的先人缺衣少穿,因此在祭祀時必要供奉冥衣。所謂「冥衣」,就是用五色紙摺疊成的衣物,而且其寒衣必須是親人親手裁剪疊成為好。將冥衣紙錢焚化,讓逝去的親人們有衣穿有錢花,這樣就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有衣服扺禦寒了。
  • 十月一送寒衣,中國這三個節日屬於逝去的親人
    農曆九月過半,城區郊外,月夜之下的河邊、路口常可見到一處處火光。翌日清晨,環衛工人的掃帚之下便多出些燃盡的紙灰。這是一些人在沿襲舊風俗:「十月一,送寒衣」——在給故去的親人燒「寒衣紙」。於是,便把農曆十月初一這一天,稱為「寒衣節」。諺云:「十月一,送寒衣。」這個風俗當然是基於一種迷信,但是由來已久,或可追溯到周代。《禮記》中有孟冬之月「賞死事、恤孤寡」和「臘先祖」的記載。孟冬,即初冬。死事,指為國事而死者。「賞死事、恤孤寡」,意思是褒獎為國捐軀的烈士,並撫恤他們的家人;同時,還要舉行祭奠祖先的儀式。
  • 紀念:十月一,送寒衣
    「早寒食,晚十月一。」黃昏淡去,落日的最後一抹紅消失在高樓後面,黑影漸漸下來,閃爍的昏黃路燈影裡,燒紙的小火苗星星點點,火光中有人蹲在那裡拿著小棍撥弄,紙灰打著旋飛。據說當年孟姜女千裡尋夫,為他送寒衣,結果見到的只是冰涼的磚牆。好不容易哭倒長城,見到埋在下面的丈夫,為穿上自己做的棉衣,重新下葬。時值農曆的十月初一,自此多了一個寒衣節。暑去寒來,北方的十月一很冷。人們開始加穿厚衣,同時想到那些死去的親人,怕他們沒衣穿,沒錢花。於是在這一天前後,近的上墳祭奠,遠的在十字街頭遙祭。
  • 在陰曆十月一日,為何燒紙「送寒衣」?老農說出了「真心話」
    陰曆十月那幾天,到了晚上,總會發現有市民在馬路邊燒紙錢,特別是在十字路口那裡,這樣的景象就會更多一些。他們這是在幹什麼呢?我看到馬路邊燃燒的紙錢產生的黑煙瀰漫,覺得這樣有些不妥,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大晚上的也不安全。
  • 農曆十月初一(昨天),三陽川人送寒衣!
    【農曆十月一,送寒衣】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可給先人燒紙、燒衣,為之送寒衣。 始於周代,每年的十月初一,人們焚燒五色紙,為往生先人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
  • 十月一送寒衣 北京市民街頭祭祀先人
    11月18日是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是我過傳統的祭祀節日。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今天,北京有不少市民在路口焚燒紙錢、「金條」、「衣物」等祭祀用品,藉以寄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
  • [中國孝文化] "十月一 送寒衣":悼念感恩表關懷
    [中國孝文化] "十月一 送寒衣":悼念感恩表關懷 發表時間:2011-10-28   來源  每年的上墳日大體有四個:清明(寒食)、七月十五、十月一和長輩親人的忌日。在這四大日子裡,我特別推崇的就是這個「十月一 送寒衣」。因為它不僅與清明等其他日子一樣具有悼念感恩的意義,而且還特別附加了濃濃的親情關懷。農曆十月一,雖未進入冬季,但已經時過霜降,天氣漸冷;未寒送衣,屬於「未雨綢繆」的計議,既體現了上墳人對前輩親人的牽掛,又避免了世間稱頌的「雪中送炭」那種臨時抱佛腳的尷尬。
  • 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農村老人說「農曆十月初一不能起的太早」 ,這是因為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也被稱為十月朝、祭祖節,一般過了立冬第二天就是寒衣節了,因為這天預示著冬天的第一天,會比較寒冷了,為祭奠家裡的逝者並送寒衣,故而被稱為「寒衣節」。
  • 又近三大鬼節的「寒衣節」——十月一,送寒衣;天已冷,魂也涼
    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而來」,這是流傳在黃河以西一帶的歌謠,說的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時的祭祀習俗。時值立冬後天氣開始寒冷,人們開始紛紛添加過冬衣物,而逝去的親人呢,到了這個時節會怎樣?想必異世更覺悽冷吧。或許因為我國自古就有「血脈同根」的切身感受,即使親人逝去,那份牽掛仍不會減弱一分,由此民間就傳開了「燒寒衣」的祭祀,以致這一習俗被認可流傳下來。
  • 十月一上墳,送寒衣
    今天農曆十月一,是中國傳統鬼節「送寒衣」。這一天,父母去世的人們都會來到父母的墳前。燒紙錢、擺貢品、燒紙衣服等物品。天氣冷了,給另一個世界的親人送些禦寒的衣物用品。這一節日,不僅體現了中國人不信鬼神供奉先祖還充分說明了中國人的「孝道」深入生活的每一處。我們的至親去了另一個世界,然而活著的親人從沒有忘記他們。然而讓人不解的是,每到這個節日。墳前的人們,大多或痛哭流涕或默默垂淚或哽咽到不能自已。我一直很疑惑,親人去了很久了。我們只能祝願他很好,哪種失去的痛卻沒有那麼猛烈了。
  • 11月15農村鬼頭節,家家為逝去親人「送寒衣」,我老家則要打餈粑
    又有哪些值得一說的習俗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寒衣節,民俗裡的「鬼頭節」寒衣節雖然沒有中秋、春節那麼隆重,被人們熟知,但也是我們國家比較傳統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一般是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今年正好是公立11月15號。
  • 「十月一」為何「燒寒衣」?
    農曆十月初一的晚上到親人墳墓上祭奠燒化,在洛陽,這種習俗叫做「燒寒衣」。 市民俗文化研究會專家介紹,「十月一燒寒衣」的習俗傳說是由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下來的。 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徵調民夫修築萬裡長城,以抵禦北方民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