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2020-12-12 國學園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經·陳風·月出

月下,曾經佇立過無數孤寂的生命。那裡,有舉杯獨酌、徘徊不定的詩人;有素手撫琴、心靜如水的紅顏;有獨自天涯、孤單落寞的遊子;有相隔千裡、相思滿地的眷侶。當然,那裡還有早已沉默的舞榭歌臺,早已消散的風流繾綣。月下的故事,無論聚散,無論浮沉,總帶著幾分詩意。

相逢月下,依著彼此,夜半無人的時候說地老天荒;相思月下,舉酒賦詩,對著多情的月光說不離不棄。這樣的情節曾經無數次出現在月光下,無論是海上明月、天涯此時,還是夜月幽夢、春風柔情,都讓人神往。可越是神往,就越容易悲涼。只因那樣的情懷、那樣的詩意,如今已經很難再現。

在歷代文人的眼中,月亮恰似夢中情人,他們不但寄情抒懷,還給月亮冠上了許多文雅別致的稱謂,在不少詩詞歌賦中,月亮的別名和美稱層出不窮。如以「金」命名的有:金波、金蟾、金魄、金盤、金鏡、金輪、金兔等;以「玉」命名的有:玉弓、玉桂、玉羊、玉兔、玉盤等,不勝枚舉。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李白《朗月行》;「下來閒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 僧惠洪《鞦韆》;「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李樸《中秋》,就把月亮美稱為「蟾宮」、「皓魄」。

灑向人間是清輝。新月如眉、殘月如鉤、滿月如鏡。月有陰晴圓缺,但常看常新。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鉤,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勾起了人們無限的想像以及纏綿渺遠的情思。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佚名《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曹操《觀滄海》。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馬詩共二十三首·其五》;「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古代交通不發達,即使是去鄰村鄰縣,也要幾日甚至幾十日的光景。離家在外,仰望明月,或是寄託戀人間的相思,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或是蘊含對故鄉、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漢》;「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當年只自守空帷,夢裡關山覺別離。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贈遠》。

「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為人稱道的佳聯。相傳粵東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但他苦思冥想,也擬不出相媲美的下聯,直到那年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觸動靈感,才寫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結構嚴謹,淺顯明快,堪稱佳對。

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珠聯璧合;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樓高但任雲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給人以哲理啟迪。

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杭州西湖水月亭聯:「水憑冷暖 溪間休尋何處來源 詠曲駐斜暉 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 亭畔莫問當年初照 舉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認我不」,典雅明麗,極富想像力。

清時有李北水和張南月兩同窗,於中秋月夜登樓賞月,但見月光如水,水亮如鏡。李生仰望北鬥,低顧江瀾,自感名如天意,出聯曰:「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此上聯既有「水底連天天連水」的景色,又巧妙地嵌入作者「北水」之名,實為一絕,李生自鳴得意。張生也贊好句,但苦於自己一時無以為對,正在為難,忽見棲於樓頂之孤雁飛起,月照其影同去,於是心有靈犀,對曰:「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此聯也嵌「南月」之名,亦有「月中帶影影月中」之意,真是異曲同工之妙!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把酒問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孤懸的月亮,見證了人間的滄海桑田,這一縷月光如水,成就了多少文人的雅趣閒情,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借那一縷月色,訴說綿綿的思念。人生無常,有數不清的日升月落。但新月如眉,殘月如鉤,滿月的時刻總是那麼的少。找不到知音的墨客們,也只能在這瓊樓玉宇之間抒發淡淡的愁苦與哀傷。

千百年以後,在這個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聲色犬馬,看到的是物慾橫流,卻很少能看到月光下的沉吟、月光下的嘆息。鋼筋混凝土築造的世界,月光的溫柔與寫意,似乎早已被封存,只剩下那一抹清白,淡淡地浮在那裡,無人問津。於是,所有浪漫與清雅,所有詩情與畫意,都只能在古老的詩行裡找到片段。

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伴隨著狂亂的節奏,人們已經很難找回那份寧靜與自然。面具下,隱藏著太多扭曲和迷惘的靈魂;燈火裡,穿梭著太多追逐和爭鬥的生命。習慣了現代生活的人們,也習慣了堅硬和冷漠、掙扎和虛偽。所以,縱然是明月千裡,也很少有人再去想,幾分在揚州、幾分在天涯;很少有人再去問,何人在徘徊、何人在相思。那些月下的故事,也就只能是過眼雲煙。可我們知道,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相關焦點

  •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詞被俞陛雲先生說成是「論風韻如微風過簫,論詞採如紅蕖照水」,評價甚高。最後「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之句,回應篇首,見今日之月,念舊時之人,可謂一波三嘆。晏幾道幾乎所有的詞都離不開這首詞所集中體現的主題:遺夢、女人和故往。說不盡的對女人的欣賞和迷戀,對過往的眷顧和夢囈,在《小山詞》裡比比皆是。在別人看來,作為宰相之子,他沒有取得任何可以和家族榮尊相媲美的功名,實在算不得可以稱頌的一生,別人說他痴,說他傻,他竟渾然不覺。
  • 【金婚】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金婚】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2020-11-25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晏(晏幾道)的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大小晏晏幾道是幸運地,父親是大宋宰相晏殊,宰相之子名聲響亮,前程富貴。但晏幾道又是不幸的,一生會在父輩的光環下,總會讓人認為,一切的榮耀,都是因為晏殊。我想這估計也會是他不願在仕途之路費功夫的原因之一吧!
  • 十首滄桑詩詞: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不禁感慨一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隱娘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一句話,道盡經年的世事變幻滄桑。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此時中秋佳節,誰與我共此孤獨月光呢,我只能悽然向北,望向那至親的方向。
  • 好詞必讀: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記憶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宋朝晏幾道《臨江仙》詞文漫讀:夢外是寂靜的庭院樓臺,酒醒看得見低垂的帘子。一切都是這麼的寂寞無聲。去年的春愁,一波波的湧上來。在庭院的落花中站著,看見微雨裡雙飛的燕子。記得初見你的時候,重疊心字的羅衣,彈著琵琶,在琵琶聲裡述說相思。
  • 第一屆空木徵文大賽|《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胡依琳引言當時皓月當空,風景如畫的地方,現在似乎還留下小蘋歸去時,依依惜別的身影……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是如此的熟悉,曾經好像就如同昨日一般。晏幾道曾吟:「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讀來令人心生寒意的6首詩,你讀過幾首
    人生的過渡,當時深陷其中覺得百般艱難,但是當有一天驀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嘴角還是會露出笑容, 但往日卻只能留在當時, 不論是美好也罷、痛苦也罷,都無法帶到現在。歲月的斑駁沉澱了回憶,不禁感慨一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
    晉柴桑陶淵明的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他辭官歸田後的幾分灑脫。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楊楷承楊震「四知」家風,辭官歸田,來到了依仁鄉東岡裡開基種田,從這年開始,一個屬於東岡楊氏的時代正式到來。這正是「晉有柴桑陶淵明,唐有東岡楊正卿」(楊楷字正卿)!
  • 多情公子的千古痴情: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小令是他懷念歌女小蘋之作,小蘋是誰?在《小山詞》作者自跋中他寫道:「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就在贈詞時,小山與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他落魄之後再見小蘋,易地而處,心境相異,悲從中來,遂作此詞。
  • 詩詞鑑賞|晏幾道的《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我一直特別喜歡詩詞,尤其是晏幾道的這首《臨江仙》,是讀之又讀,寥寥幾十個字,就把自己的迷惘之情、孤寂之情、繾綣之情、懷念之情展露無遺,讀後是因之深切的傷感中。也許,一個人的一生中的初見會有許多次,但真正能刻骨銘心的初見卻是很少,而且,想與某一個人永如初見的更是少之又少。
  • 一生中必讀的10句宋詞經典名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詞人出身於宰相之家,早年曾養著名叫蘋、鴻、蓮、雲的四個歌女,親自教授歌曲。後來家道中落,她們都星散了。這兩句說在當時明月照映之下,小蘋這一歌女像一朵彩雲似地歸來。它既是指過去,也是從現在憶起。
  • 美文解讀鄧麗君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曾為鄧麗君的歌譜過多次曲子的劉家昌,把這首十七歲的歌曲演繹的悲哀悽厲,可是,這首歌卻因為鄧麗君的演唱,青出於藍的有了一層新的意境,歌曲也不再那麼的悲憤和寡淡,它在鄧麗君的聲喉中,迸發出那麼動聽的旋律,那麼的溫婉,那種華麗的憂傷,那種無可奈何,卻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懷,演繹的入骨三分, 超脫了作曲者的悲哀悽迷,更上了一層樓。
  • 歌女離他而去,晏幾道傷心追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詩是寫給一個叫做「小蘋」的歌女的,表達對她的追憶之情。臨江仙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開頭兩句,「夢後」與「酒醒」為互文,是說夢醒以後只見高高的樓臺深鎖,酒意漸漸退卻之時,但見帷簾低垂。細細體味,其中飽含著詞人思念小蘋的迷惘之情。高樓深閉,並無佳人輕歌曼舞。去年的離愁別恨,此時都湧上心頭。
  • 想念如果有聲音,恐怕你早已震耳欲聾「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詞是晏幾道思念歌女小蘋而作。我今天夢到你了,可是我夢到你所在的房子鎖著門,等我酒醒之後去看,果然你房子裡的帘子低垂著,你並不在。去年春天的時候我們分別的痛苦再一次湧上心頭。那天,你站在一片落花當中,天微微的下著雨,燕子都是雙宿雙飛,可恨我們卻不能在一起。
  •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有些人再也不見,只能懷念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有很多人,你原以為可以忘記,其實沒有。他們一直在你心底的一個角落,直到你的生命盡頭。在盡頭你會懷念每一個角落裡的黑暗之中的光,因為他們組成你的記憶與感情。但是你已經不能擁抱他們,只能在最後明白:路途是一個念念不忘的失去的過程。
  • 妙筆生花,百位騷人中秋擺擂;嬋娟勸酒,一輪明月墨客吟詩
    橫:中秋詩會上:妙筆生花,百位騷人中秋擺擂;下:嬋娟勸酒,一輪明月墨客吟詩。-嵌名入句詩聯:汾水散人汾水長吟明月靜;散人垂釣小舟橫。中秋月作者:張祥勤明月高懸香桂花,多情遊子在天涯。夜色柔和遙望月,曲聲飲泣伴朝霞。空臨獨處作羈客,酒醉沉迷慢品茶。-嵌名入句詩聯:窗景中秋明月照窗景;近水柔光蕩暮星。
  • 轟動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本書:《彩雲歸》
    ——訪武鳴籍作家王雲高饒甘棠/文獲得殊榮的《彩雲歸》1979年,5月號的《人民文學》發表了作家王雲高與李棟合著的短篇小說《彩雲歸》,該文學作品榮獲了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這一年的1月4日,王雲高回四中給其班主任陳政老師拜年,巧遇同班同學李棟和黃海靜。師生團聚,大家一起議論了剛剛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王雲高提到了「盼望臺灣回歸」這個創作話題,得到大家的認同。期間,當時的自治區中醫院主任醫生黃海靜告訴大家,前臺灣軍醫李毅繞道緬甸回歸,正在整理其31年的醫案,同時請海靜幫他加以中醫理論升華。
  • 「中秋祝福」人道中秋明月好 今年今夜月更圓
    《中秋夜杭州玩月》唐·張祜萬古太陰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緣闢照,人愛為高明。歷歷華星遠,霏霏薄暈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 古詩裡的中秋:明月不相棄,長照萬家圓
    大象新聞記者 朱永衝夕陽又要落下去了世界漸漸暗下來細細的霧靄悄然升起是誰將心愛的村莊保護著不受這暮色的憂傷侵擾石田磽埆不敢荒時耕帶月歸帶霜——[宋]程俱《戲書古句題山居》此時,農民的腳步帶著露水從田野邁向家去,那裡他的妻女正圍坐在餐桌前等待一個節日的團聚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明亮的清輝照大地
  • 古詩詞裡的中秋與明月
    魏晉以後,祭祀月神的時間就基本被固定在了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日這一天,也就是所謂的「中秋」。但據文獻記載,一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並且中秋節俗當時已經影響到周邊諸國。如成書於初唐的《隋書·東夷列傳·新羅傳》記載:「新羅……每正月旦相賀,王設宴會,班賚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