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

2020-08-27 楊樓緒

那年花樣繽紛,祖德千般長伴。自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楊楷定居東岡,其間故事綿延一千三百七十年,祖宗英德護佑著一代又一代的東岡人。據《東岡楊氏宗譜》記載:公元617年,隋義寧元年丁丑三月十五東岡一世祖楊楷出生於四川成都,其父楊獎為漢太尉楊震第十八世孫,楊獎育有四個兒子:林、楷、森、桂。楊楷排行第二。公元640年,在唐貞觀十四年庚子科舉考試中,楊楷中得貢舉,受皇恩補孫州牧。

清同治十年(1871年)安義縣知縣杜林編《安義縣誌》上記錄了有關東岡楊的四件事情,其中記載有:「聖水廟 :在縣東四十裡,依仁鄉東岡楊基側,祀二郎神,唐永徽間孫州牧楊楷始遷時建,其子孫相繼重修,廟中有井,祈雨㤴應,故名。」這裡明確記載有「孫州牧楊楷」五個字。

清同治《安義縣誌》主編杜林:南京人,是一位才華橫溢飽讀詩史的進士,背井離鄉來到安義做知縣。可見,古代的官員交叉任職,是不遠萬裡。所以楊楷從四川成州到江西任孫州牧也就不足為奇了。

風華正茂千裡豔,山河不老盡朝夕。可是那時候的孫州在哪裡呢?年輕的孫州牧楊楷,又到底在哪裡工作呢?

歷歷更革不勝計,唐設五筦如容邕。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範淶修和明章潢纂《新南昌府志》記載:「武德四年以洪州置總菅府,析章江之西境置南昌、西昌、金塘三縣,又析南昌為新吳、南泉共五縣於石鼻林之北孫慮故城建孫州以統之。」原來是一州治五縣。

《新南昌府志》記錄的詳細信息如下:

第五十頁:唐朝孫州就大約包括了今南昌、奉新、安義、永修、新建、修水等等一部分,並以三國時期的孫慮故城建孫州以統之。仔細推敲的話,南昌的一部分屬於孫州,而推測州府衙門可能就在孫慮故城。

第四十七頁:記錄了虞、夏、商、周、秦、漢各朝南昌的屬地劃分。

第四十八頁:記錄了從三國吳、晉和南北朝的宋齊梁陳到隋、唐各時期的南昌屬地劃分,其中不僅記錄了唐時期的孫州,還記錄了寧州(治所武寧等)、富州(治所豐城等)、靖州(治所高安等)

第五十五頁:唐宋時期,有時改郡為州,又有時改州為郡,時有存廢。

第五十三頁:孫州也是時分時割。但不論地名如何變化,孫州位置應該包括依仁鄉東岡裡和孫慮故城一帶。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年僅二十三歲的楊楷,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他舉家來到孫州做州牧,可是「州牧」又是指什麼呢?

《太平御覽》是宋代一部著名的歷史類書,由北宋時期的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編纂。這部類書始於977年,成書於983年。《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55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1000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

《太平御覽》職官部《東觀漢記》曰:「州牧刺史,漢舊官。建元元年,復置牧……又曰:郭伋為并州牧,過京師謝恩。帝即引見,並召皇太子諸王宴語終日,賞賜車馬衣服什物。伋因言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帝納之。」這樣看來州牧就是指刺史。

但是古代官職稱謂變化萬端:州牧、刺史、太守、郡守、知州、知府等等,顛來倒去,有時是實職,有時是虛職(只有官職名稱,但並不到任),有時候又是守著裁撤之地,等待另任,有時又是官職別稱……直到清朝,州牧有時是知州或州府的別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晉柴桑陶淵明的這首詩,生動地展現了他辭官歸田後的幾分灑脫。

公元651年,唐永徽二年,楊楷承楊震「四知」家風,辭官歸田,來到了依仁鄉東岡裡開基種田,從這年開始,一個屬於東岡楊氏的時代正式到來。這正是「晉有柴桑陶淵明,唐有東岡楊正卿」(楊楷字正卿)!

這是杜林編同治《安義縣誌》上記載的依仁鄉範圍,看來幾乎包含了安義縣長均鄉和灣裡區羅亭鎮的全部,及灣裡區太平鎮、灣裡區梅嶺鎮和永修縣的部分,古代真是地廣人稀!

科普一下:原來那時候是安義鄉軍帳巷,並不是龍津鎮京莊巷!

再看:那時候的南昌鄉,並不是現在的南昌市,而是包括現在的安義縣鼎湖、黃州、長埠的大部分地方。

在依仁鄉中:「東岡」二字擺在前面,說明至少到清同治十年(1871年),東岡地名依然沒有消失!那麼,東岡和東岡街是怎麼回事呢?據同治《安頭縣誌》記載:東岡位於縣城東四十裡依仁鄉。

《東岡楊氏宗譜》記載:楊楷第十五世孫楊安道,生宋熙寧二年己酉(1069年)二月十七,他因為感到東岡地勢低洼破敗狹窄,於是同其弟楊安止、楊思遠共同請來車馬工匠,用磚瓦等材料修築了上到井口裡、下至東峰橋、北至下杉壠,大約三裡多長的東岡街道,並建有上中下三道門,按時開啟,貿易繁榮極盛。這裡特別提到的是:楊安道之妻黃氏有些文化,具有高尚的婦德,正是心靈如蕙草芬芳,品質似紈素潔白。她帶頭拿出娘家陪嫁妝之財捐修街道!

從這些記載中就可以看出:東岡就在安義縣長均鄉白沙村馬山東坡與灣裡區羅亭鎮名山村交界處,而且是當時的市場交易中心,繁榮之極!

如今的東岡街,歷經千年風雨,一度的繁華,抵不住滿地的雜草,敵不過斷壁殘垣的蒼涼,千年的詩畫,記述著塵湮的滄桑。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荒涼的東岡承載著一千三百七十年的歷史。東岡的名字富有詩意,它之所以叫東岡,是因為在早晨,從東方升起的太陽,她那明媚的光芒,照耀在馬山岡上。在太陽的照耀下,東岡之花,遍地盛開!東岡人的「四知」精神,就像這盛開的花朵,它是為了太陽而開放的,是太陽和大地最忠實的兒女!

2020年8月13日

楊樓緒

於安義縣長均鄉東岡故裡

相關焦點

  • 當時明月在 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詞被俞陛雲先生說成是「論風韻如微風過簫,論詞採如紅蕖照水」,評價甚高。最後「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之句,回應篇首,見今日之月,念舊時之人,可謂一波三嘆。晏幾道幾乎所有的詞都離不開這首詞所集中體現的主題:遺夢、女人和故往。說不盡的對女人的欣賞和迷戀,對過往的眷顧和夢囈,在《小山詞》裡比比皆是。在別人看來,作為宰相之子,他沒有取得任何可以和家族榮尊相媲美的功名,實在算不得可以稱頌的一生,別人說他痴,說他傻,他竟渾然不覺。
  • 小晏(晏幾道)的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大小晏晏幾道是幸運地,父親是大宋宰相晏殊,宰相之子名聲響亮,前程富貴。但晏幾道又是不幸的,一生會在父輩的光環下,總會讓人認為,一切的榮耀,都是因為晏殊。我想這估計也會是他不願在仕途之路費功夫的原因之一吧!
  • 【金婚】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金婚】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2020-11-25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好詞必讀: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記憶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宋朝晏幾道《臨江仙》詞文漫讀:夢外是寂靜的庭院樓臺,酒醒看得見低垂的帘子。一切都是這麼的寂寞無聲。去年的春愁,一波波的湧上來。在庭院的落花中站著,看見微雨裡雙飛的燕子。記得初見你的時候,重疊心字的羅衣,彈著琵琶,在琵琶聲裡述說相思。
  • 十首滄桑詩詞: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人生的過渡,當時百般艱難,有一天驀然回首,往日卻只能留在當時,無法帶到現在,歲月的斑駁沉澱了回憶,不禁感慨一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隱娘說:這首詞是作者懷念歌女小蘋所作。那一年你彈著琵琶,明月皎潔如玉,你像一朵彩雲一樣飄然而至,讓我思念到如今。
  • 第一屆空木徵文大賽|《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胡依琳引言當時皓月當空,風景如畫的地方,現在似乎還留下小蘋歸去時,依依惜別的身影……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是如此的熟悉,曾經好像就如同昨日一般。晏幾道曾吟:「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多情公子的千古痴情: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小令是他懷念歌女小蘋之作,小蘋是誰?在《小山詞》作者自跋中他寫道:「始時沈十二廉叔,陳十君寵家,有蓮鴻蘋雲,品清謳娛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諸兒。」就在贈詞時,小山與她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當他落魄之後再見小蘋,易地而處,心境相異,悲從中來,遂作此詞。
  • 詩詞鑑賞|晏幾道的《臨江仙》: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我一直特別喜歡詩詞,尤其是晏幾道的這首《臨江仙》,是讀之又讀,寥寥幾十個字,就把自己的迷惘之情、孤寂之情、繾綣之情、懷念之情展露無遺,讀後是因之深切的傷感中。也許,一個人的一生中的初見會有許多次,但真正能刻骨銘心的初見卻是很少,而且,想與某一個人永如初見的更是少之又少。
  •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裡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一生中必讀的10句宋詞經典名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詞人出身於宰相之家,早年曾養著名叫蘋、鴻、蓮、雲的四個歌女,親自教授歌曲。後來家道中落,她們都星散了。這兩句說在當時明月照映之下,小蘋這一歌女像一朵彩雲似地歸來。它既是指過去,也是從現在憶起。
  • 美文解讀鄧麗君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曾為鄧麗君的歌譜過多次曲子的劉家昌,把這首十七歲的歌曲演繹的悲哀悽厲,可是,這首歌卻因為鄧麗君的演唱,青出於藍的有了一層新的意境,歌曲也不再那麼的悲憤和寡淡,它在鄧麗君的聲喉中,迸發出那麼動聽的旋律,那麼的溫婉,那種華麗的憂傷,那種無可奈何,卻又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情懷,演繹的入骨三分, 超脫了作曲者的悲哀悽迷,更上了一層樓。
  • 歌女離他而去,晏幾道傷心追憶: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詩是寫給一個叫做「小蘋」的歌女的,表達對她的追憶之情。臨江仙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開頭兩句,「夢後」與「酒醒」為互文,是說夢醒以後只見高高的樓臺深鎖,酒意漸漸退卻之時,但見帷簾低垂。細細體味,其中飽含著詞人思念小蘋的迷惘之情。高樓深閉,並無佳人輕歌曼舞。去年的離愁別恨,此時都湧上心頭。
  •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讀來令人心生寒意的6首詩,你讀過幾首
    人生的過渡,當時深陷其中覺得百般艱難,但是當有一天驀然回首,卻發現自己嘴角還是會露出笑容, 但往日卻只能留在當時, 不論是美好也罷、痛苦也罷,都無法帶到現在。歲月的斑駁沉澱了回憶,不禁感慨一句: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 想念如果有聲音,恐怕你早已震耳欲聾「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這首詞是晏幾道思念歌女小蘋而作。我今天夢到你了,可是我夢到你所在的房子鎖著門,等我酒醒之後去看,果然你房子裡的帘子低垂著,你並不在。去年春天的時候我們分別的痛苦再一次湧上心頭。那天,你站在一片落花當中,天微微的下著雨,燕子都是雙宿雙飛,可恨我們卻不能在一起。
  •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有些人再也不見,只能懷念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有很多人,你原以為可以忘記,其實沒有。他們一直在你心底的一個角落,直到你的生命盡頭。在盡頭你會懷念每一個角落裡的黑暗之中的光,因為他們組成你的記憶與感情。但是你已經不能擁抱他們,只能在最後明白:路途是一個念念不忘的失去的過程。
  • 轟動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本書:《彩雲歸》
    榮獲全國第二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的《彩雲歸》最近,我有幸訪問了《彩雲歸》的作者、武鳴甘圩籍的壯族作家王雲高。其中,《彩雲歸》獲得殊榮後,《中國文學》以五種文字翻譯出版發行到國外,向全人類宣示了中華民族的親情。國內 28個劇團將其改編成 27種地方戲劇演及全國,長春電影廠將其改編成電影《情天恨海》;中央電視臺和福建電視臺聯合拍攝了3 集電視片《何日彩雲歸》。此後,王雲高和李棟又對原小說進行擴寫,廣西人民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彩雲歸》。
  • 當時明月在:心口上的一粒硃砂痣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詩詞劇場》從《詩經》《樂府詩集》到唐詩宋詞,精選詩詞打磨出劇場故事,帶你重回古人的詩詞世界,現場感受每首詩詞背後的歷史。
  • 古人筆下的明月 今人實現的輝煌
    杜甫《月夜憶舍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 明月相照,歸不歸?——王維的詩韻與佛緣 ◇顏昌班
    明月相照,歸不歸?一輪明月,何處江湖,何處留?和這個世界,一句合不來,就錯過了未來。告別時的心跳那麼實在,那輪明月還在,那澗溪水還流。如果這就是愛,那現在是不是都辜負了愛?別固執到問一切為何,忘字一拆散,是心的死亡。世界紛繁,惹不起。你沒有傷春悲秋,遺憾不陪;你沒有踏遍烽煙萬裡,劇情延續故事。風吹動詩頁吹走雪月風花,心裡的悸動。笑談間,風雲已走。
  • 一輪明月,千古相思,詩詞中最美的25個「明月」詩句
    ——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5、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望月有感》6、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李益《寫情》9、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10、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