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各地城市屢現「洋地名」,諸如,鄭州的「曼哈頓」、「威尼斯」,洛陽的「加州1885」等。有人提出,這樣取洋名的做法,自以為又中又洋,其實是不中不洋。但也有人提出異議,這是有國際範兒的名字,可以提升城市檔次,值得提倡。
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河南省卻對地方取名字動起了真格:10月15日起施行的《河南省地名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賓館(酒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建築物及居民住宅區名稱,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國家領導人名字、外國人名和外國地名作地名。
對此,筆者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崇尚裹小腳,拒絕外來事物的封建國家了,而地名的多元趨勢,本身也就是城市開放文化的一部分。筆者愚見,一個地名存在的意義,不是看名字有多洋氣,多吸引眼球,應是看其是否傳承了當地的文化,是否凸顯了文化承載的理念。透過現象看本質,才是地名所傳達的意義。
不可否認,部分國人崇尚或是瞻仰洋文化。就拿奶粉來說,一說起洋奶粉,什麼都比中國的好,結果選擇洋奶粉,掏高價錢,還要從國外捎回來。最後發現,洋奶粉並非一塵不染,有的依然有問題,有的企業更受到了壟斷的處罰。
當然了,並非說洋地名就一點好處都沒有,社會需要兼容並蓄,需要多元化。可是筆者依然覺得,洋務運動時期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仍舊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想起最近流行的一檔節目叫《超級演說家》。當中有命題演說,「什麼才是最炫民族風」?一選手說到,最炫民族風應該在中西文化碰撞時清楚地把握自己民族文化的命脈,弘揚傳統文化,不可經過幾年的留學生活便完全西化,忘記了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筆者也認為,國人有國人固定的思維方式,且中國的地名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格式,有了地方文化的特色,那麼就不要動不動在「洋」字上下功夫,更應該在自己文化上下功夫,通過提升城市的內涵,提升發展力,提升中國地名的知名度。
招人眼球的做法只會停留在表面,只有真正做到將思想文化內涵蘊意其中,展現地名特色,才會使得地名意義流芳千古,而不是笑笑便罷。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不管一個城市是否採用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洋地名」,都不會直擊這座城市的文化,也不會摧毀這座城市的文脈。因為,能從祖宗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不是可以輕易撼動的。(吳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