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業耕作制度做重大調整 秋收秋種適當推遲

2020-12-10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濟南9月25日電(記者 董振國)從今年秋收秋種起,山東將對農業耕作制度做重大調整,今年秋收秋種時間適當推遲,這種調整將有利於提高糧食作物產量。

    據山東省農業廳介紹,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高溫期後移,對我國耕作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夏玉米適當晚收,有利於高效利用有限光熱資源,增加粒重,提高單產。據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玉米專家董樹亭介紹,9月份秋高氣爽、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日夜溫差大,有利於提高產量。根據多年的科研實踐,玉米每晚收1天,畝產約增加10公斤。如果適當晚收10天,畝產就可增加50公斤左右。

    而根據山東近幾年小麥生產情況看,冬小麥適期晚播,有利於冬前穩健生長,安全越冬。近幾年,黃淮海地區適應新變化,積極推廣「雙晚」技術,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山東秋糧收穫在即,秋冬種也即將展開。為搞好今年秋收秋種工作,確保秋糧豐收,山東省農業廳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推廣夏玉米適當晚收、小麥適當晚播技術,簡稱「雙晚」技術。

    山東省要求各級農業部門負責人都要確立一個聯繫點,落實責任,切實推動「雙晚」技術的推廣。小麥高產創建和現代農業糧食產業項目示範縣必須首先推廣「雙晚」技術,為農民做出示範。

    山東各地將結合本地實際,制訂「雙晚」技術方案,研究提出各地玉米最適收穫期和小麥最佳播種期。各地將建立農技推廣人員包片指導制度,按照「技術人員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模式,開展技術指導,提高技術的到戶率和到位率。

山東託市收購小麥逾37億公斤

    新華社濟南9月25日電(記者 王志)記者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省分行獲悉,糧食大省山東小麥託市收購接近尾聲,截至目前,已投入夏糧收購資金貸款66億多元,支持企業收購小麥逾37億公斤。

    山東是我國小麥主產區,產量居全國第二。據山東農發行預計,今年山東小麥播種面積為5050萬畝,總產約195億公斤。

    作為實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第三年,今年山東各企業收購夏糧的積極性普遍高漲。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山東農發行積極支持企業入市收購,貸款投放大幅增加。

    據統計,截至目前,山東農發行已累計投放夏糧收購貸款66.56億元,支持企業收購小麥37.78億公斤,同比分別增加31.7億元和17.42億公斤。其中,執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放調控貸款49.2億元,是上年全年同類貸款投放總額的2.5倍。目前,山東小麥託市收購已接近尾聲。

相關焦點

  • 合肥市加快秋收秋種 推進秸稈禁燒
    原標題:加快秋收秋種推進秸稈禁燒11日下午,市委常委、副市長江洪在市農委、市禁燒辦負責人陪同下赴長豐縣調研秋收、秋種和秸稈禁燒工作。江洪一行實地考察了長豐縣水湖鎮草莓種植核心區,走訪了田峰草莓園、豔九天草莓園,了解該縣秋種工作及農業結構調整情況。
  • 沁陽法院排查秋收秋種矛盾糾紛
    本報訊近日,河南省沁陽市人民法院開展了專項矛盾排查調處活動,保證農村秋收工作的正常進行,儘量減少和避免因民間糾紛給秋收生產帶來的影響。  在今年的矛盾糾紛排查中,該院組織法官、調解員深入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排查,按照鎮不漏村、村不漏戶的工作要求,堅持做到橫到邊、縱到底,不放空擋、不留死角。
  • 福建省龍海市開展「紅盾打假護農保秋收秋種」專項行動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當前,正值秋收秋種的重要時節,為確保秋收秋種生產順利進行,福建省龍海市市場監管局早謀劃、統籌安排,積極組織執法力量,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紅盾打假護農保秋收秋種」專項行動。同時,向農資經營戶宣傳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引導經營者誠信經營、守法經營,不經銷假冒偽劣農資產品,從源頭上杜絕假冒偽劣農資上市銷售,以淨化農資市場,讓農民兄弟購上放心農資產品,確保秋收秋種生產順利進行。(通訊員 鄭愛國)【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全省秋作物已收穫七成 秋收秋種有條不紊推進
    近期全省天氣晴好,我省秋收進度持續加快,玉米、花生等主要秋作物大頭落地。
  • 世界糧食計劃署:敖漢旱地耕作制度是中國農業的範例
    李愛平 攝中新網赤峰9月8日電 (記者 李愛平)第五屆世界小米起源與發展會議9月8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啟幕,世界糧食計劃署副主任卡洛琳·珍妮·萊格羅斯表示,敖漢旱地耕作(簡稱旱作)制度是中國農業的範例。
  • 山東發布2018年小麥秋種技術意見 寬幅精量播種
    日前,省農業廳發布2018年小麥秋種技術意見,為全面提升小麥秋種質量,提高小麥種植水平打下基礎。今年小麥秋種工作總的思路是:以綠色高質高效為目標,以規範化播種、寬幅精播、播後鎮壓為關鍵技術,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全面提高播種質量,奠定小麥豐收基礎。
  • 明天迎秋分,今年秋分是百年不遇,會對農業和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那麼秋分節氣來得早,對農業有哪些影響呢?秋分節氣後,氣溫下降到速度會特別快,所以也是農民秋收、秋耕、秋種的「三秋」最為忙碌的時候。農民在秋分節氣後要將已經成熟的農作物抓緊時間收穫,以免早霜凍和連陰雨對已經收穫的農作物帶來影響。在將農作物收穫後,還要抓緊時間耕作和播種,適當早播可充分利用入冬前的熱量資源啊,培育壯苗安全越冬,為來年農作物豐產打下堅實基礎。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鐵農具和牛耕及其發展  春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了鐵農具;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  春秋後期,牛耕出現,戰國普及。從此,鐵犁牛耕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 中東部大部寡照達1961年來之最 設施農業受影響
    11月4日以來,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持續陰雨寡照天氣,平均每日日照不足2小時,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大部地區寡照程度達1961年以來之最,對設施農業生產十分不利,秋收秋種進度偏慢。內蒙古浙江等地設施農業及秋收秋種受影響
  • 秋收要及時細緻,秋種要提早準備 1960年9月3日人民日報
    秋收要及時細緻秋種要提早準備
  • 耕作制度的革命:一年一熟單作制 一年兩熟多熟制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內容是耕作制度的革命:由單作制向多熟制的歷史性過渡。我國歷史上由一年一熟的單作制向一年二熟的多熟制過渡這個大變革,是在宋代完成的。具體地說,約在兩宋之交,時當12世紀初葉。這是我國農業耕作制度史上帶有革命性的重大轉折,其意義、影響十分深遠。
  • 全國2000多萬畝農田目前已實施保護性耕作方式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董峻)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037萬畝農田實施了保護性耕作方式。    這是記者21日從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舉辦的「2007中國保護性耕作論壇」上得到的消息。    據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介紹,裸露的農田是沙塵暴和沙塵天氣的主要塵源之一。
  • 這就是山東丨喜迎秋收 山東各地共享豐收的喜悅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12日訊(記者 王浩然 楊廣科 胡高彤) 金秋時節,各地種植的水稻、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相繼進入成熟期,山東省各地農民忙碌在田間地頭
  • 合肥計劃完成秋種385萬畝左右
    本報訊 當前,抓好秋種生產對穩定明年農業生產和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市農業農村局近日印發《關於切實抓好今年秋種工作的指導意見》。精心組織實施草莓提升工程,加快完善「草莓+」產業體系,做大做強產業鏈。大力推廣糧經輪作「千斤糧萬元錢」模式,實施糧食作物與蔬菜瓜果、食用菌等經濟作物間作、復(套)種、水旱輪作、立體種植,提高糧田綜合經濟效益。各地要強化良種良法配套,堅持適期、適量、適墒、適法播種,力爭一播全苗。
  • 2015年甘肅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地理備考之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二)
    【考點: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7.我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水旱災害頻繁是共性)與優勢(1)南方:水土流失(水熱充沛)。(2)華北:土地鹽鹼化、春旱、夏澇(光照充足)。(3)東北:熱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廣)。
  • 裕安區羅集鄉「萬畝秋種,千戶增收」
    應大局、破梗阻,聽民聲、重行動,自遭受今年夏季特大洪澇災害後,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羅集鄉不等不靠、蹄疾步穩,圍繞「穩糧食能源安全」和「四帶一自」民生工程全面開展「萬畝秋種,千戶增收」萬千行動
  • 歲稔年豐黍稷香 北京先農壇舉辦秋收儀式
    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內涵,展示耤田歷史風貌,9月5日,以「歲稔年豐黍稷香·重農固本國運昌」為主題的2020年北京先農壇秋收儀式在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舉行。秋收儀式在鏗鏘的鼓點中拉開序幕,多次參與先農壇農耕文化活動的學生代表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培植高粱苗的經歷以及對農耕歷史的感悟。在激揚的民樂表演後, 十組家庭在農民高喊「敲鑼擊鈸開鐮時,開工收割咯」的口號聲中正式開鐮。文化體驗互動部分分為非遺文化體驗互動和傳統文化體驗互動。
  •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兵役制度的四次重大調整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兵役制度的四次重大調整 錢立勇 (這種建立在動員和武裝人民群眾基礎上的新型的兵役制度,對於壯大人民武裝力量,開展人民戰爭,取得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適時對兵役制度進行了四次較大的調整改革,使之較好地適應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需要,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
  • 中國城鄉關係重大調整:萬億元賣地收入將反哺農業
    (經濟觀察)中國城鄉關係重大調整:萬億元賣地收入將反哺農業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土地出讓收入的支出結構面臨重大改革,「十四五」時期,土地增值收益「取之於農、主要用之於城」的現狀將成為歷史。中國官員指出,這是中國城鄉關係的一次重大調整,並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方財政支出結構。
  • 東平縣舉辦2020年夏玉米新品種觀摩暨秋種技術培訓班
    9月12日上午,東平縣2020年夏玉米新品種觀摩暨秋種技術培訓班在縣水滸文化酒店二樓會議室正式拉開帷幕。據悉,此次培訓時間為9月12日-9月15日,共計4天。他指出,針對當前小麥、玉米產量水平不高,選用品種不合理、配方施肥水平較低、播量偏大、播期不適宜、播種質量不高等問題,縣農業農村局特舉辦此次培訓會,邀請有關方面專家進行技術培訓指導,促進全縣糧食生產水平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