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偉大復興——五四時期湖南青年的憂患意識和奮鬥精神

2021-01-12 新湘評論

1919年,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三湘大地,一群心懷憂患、敢於擔當的湖南青年,勇立五四運動的潮頭,吹響了「與境遇奮鬥,與時代奮鬥,與經驗奮鬥」的戰鬥號角。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們自強不息,前赴後繼,匯合成一股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譜寫了一曲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青春頌歌。

湖湘文化的傳承滋潤了湖南青年的憂患意識

湖南山水富於靈氣,形成了具有千年歷史的湖湘文化。古往今來,遷客騷人徜徉此地,留下許多膾炙人口、憂國憂民的千古名篇。從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天憫人,到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公而忘私;從杜甫「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孤舟喟嘆,到王夫之「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的輾轉難寐……八百裡洞庭波,早在湖湘文化的千年傳承中,沉澱了太多的社稷之愁、黎民之憂。

常懷憂患之思,常存進取之志,是「頑石赭土,地質剛堅,而民性多流於倔強」的湖湘血脈最鮮明的烙印。身處於「八分山水二分田」的逆境,倔強的湖南人為了謀求發展和出路,披荊斬棘,戰天鬥地,正如晚清名臣左宗棠所言:「吾湘之人,厭聲華而耐堅苦,數千年古風未改。惟其厭聲華,故樸;惟其耐堅苦,故強。」在他們奮力寫下湖南發展史的同時,也將有關憂患意識的生存智慧一代代傳承下來。

二十世紀初的湖南教育界,活躍著包括徐特立、楊昌濟等在內的一大批身上帶著湖湘文化憂患意識烙印、矢志「教育救國」的中堅學者。他們篳路藍縷、磨血興學,甚至不惜毀家從教,推動了湖南進步青年群體的迅速成長壯大。在他們的積極引導下,湖湘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和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注在湖南青年學子身上激烈碰撞,最終迸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時代強音。

1910年的長沙,一曲悲愴豪邁的歌曲響徹全城學生運動會的會場:「大哉湖南,衡嶽齊天,洞庭雲夢廣。沅有芷兮澧有蘭,無限發群芬。風強俗勁,人才鬥量,百戰聲威壯。湘軍英武安天下,我輩是豪強。聽軍歌淋漓悲壯,旌旗盡飛揚。宛然是,槍林彈雨,血戰沙場樣。軍國精神,湖湘子弟,文明新氣象……」或許,正是從這一刻開始,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的湖南子弟,一步步遵循著內心的怒吼聲,走向近代中國歷史舞臺的中央。

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限定48小時內答覆籤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本對其復闢帝制的支持,於5月9日接受除個別條款外的全部要求。消息傳到湖南,一片譁然。出於強烈的憂患意識,長沙學生自發行動起來,編印《明恥篇》,進行反日反袁宣傳。正在一師求學的青年毛澤東在書的封面奮筆疾書16個字:「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1916年7月,國內報刊傳出了製造「二十一條」的罪魁禍首——大隈重信內閣將要改組的消息,許多中國人幻想未來日本政府對華政策有所改善,青年毛澤東卻敏銳地預測到日本對中國的巨大威脅和野心。他懷著深切的憂患致信好友蕭子昇,提出:「日俄爭奪我國東北、內蒙的鬥爭已達成妥協,日本已解除後顧之憂,對我發動戰爭的危險空前加重。」並就此斷言:日本「無論何人執政,其對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誠我國勁敵!」「中日之間,二十年內,非一戰不足以圖存。」他在信中疾呼:「愚意吾儕無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孫,止有磨鍊以待日本。」

1917年5月7日,湖南第一師範國恥日紀念大會上,一師校長孔昭綬為了激勵學生的愛國心和向上精神,登臺即興演講。李維漢等4位同學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形成上萬字的演說詞,提出:「然往事已矣,來日大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在青年可不焦思嘗膽,求為最後正當之防禦與根本上之解決乎!特將當日中日交涉略舉其顛末以相告,幸永永勿忘國恥焉。」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激發了湖南青年的奮鬥精神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強行敲開了封閉的中國大門。在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中,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了擺在整個中華民族面前最迫切的問題。

百年徘徊,無數屈辱,從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當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當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當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改良方案紛紛破產,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湖南青年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

「問將為何世?共產均貧富。慘澹經營之,我行適我素。」在湖南青年尋找信仰和出路的過程中,一部分先進分子率先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他們中,有的人是通過閱讀學習馬克思主義早期理論著作,感受真理的力量;有的人則是通過參與領導民主救國運動的實踐,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還有的人,因為在大洋彼岸更加接近「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誕生的地方,切身感受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力量,從而產生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在蒙達爾紀女校留影

蔡暢(右一)、向警予(右三)

真理的光輝照亮湖南青年前行的道路。在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湖南青年從來都奮勇當先。1919年12月25日,「盎特萊蓬」號郵輪自上海出發啟程前往法國。包括蔡和森、向警予等在內肩負著「根本改造之大任」的湖南青年,為了尋找救國救民之良方,開啟了一段赴法勤工儉學歲月。

蔡和森在法國,最開始進入了蒙達爾紀男子中學。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以後,他因為「覺察得校中功課太淺,求知慾迫切,決心不再上課」,而是「日惟字典一冊,報紙兩頁,進行自學」。由於他在出國前就有一些法文功底,又經過到法後刻苦鑽研,3個月後「看報漸有門徑,各國社會運動消息,日能了解一二」。半年之後,「思想門路大開,以世界大勢律中國,對於改造計劃略具規模」。他通過「滷猛看報」「猛看猛譯」,在半年多的時間裡,收集馬列主義和傳播十月革命的重要小冊子約百種,撰寫了兩封給毛澤東的信、《法國最近的勞動運動》、給陳獨秀的信《馬克思主義學說於中國無產階級》,全面地介紹了歐洲共產主義運動,系統地闡明了他關於創建共產黨的理論,成為中國共產黨內較早比較系統地闡述建黨理論的理論家。

在五四時期湖南青年群體中,還有「一位普羅米修斯式的播火者」——李達。李達在日本留學期間,得知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從中受到極大的振奮和鼓舞,從而立志尋找救國救民的新出路。他經過苦苦探索,找到馬克思主義這個普遍真理,很快就轉變為一名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和宣傳者。五四運動爆發後,身處日本而心繫祖國的李達,憑藉頑強的毅力,克服艱苦的環境,翻譯出《馬克思經濟學說》《社會問題總覽》《唯物史觀解說》三本著作,寄回國內出版。當時,國內馬克思主義著作非常缺乏,不少先進分子包括某些早期共產主義者還不能直接閱讀外文書籍,這三部譯著對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達長期專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和傳播,1937年5月,他的哲學著作《社會學大綱》出版發行,毛澤東閱讀了十遍,作了很多批註,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教科書,把它推薦給抗日軍政大學,並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黨的高級幹部學習此書。

李 達

憂國憂民積聚了湖南青年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力量

「茫茫大陸起風雲,舉國昏沉豈足雲。」五四運動前後的中華大地,依舊是一幅列強橫行、外交逼迫、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的悲慘景象。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但並沒有解決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沒能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艱難求生。對此,有識之士無不感慨憂慮:「堂堂中華,常受人欺,昂昂七尺,將為奴隸,安樂茶飯,恐難久吃,稍明時事,誰不憂惕?」

「濟濟新民會,風雲一代英。」面對著「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的現實,一群「只願意談論大事——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的湖南青年,在嶽麓山下成立了一個以「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湖南青年進步團體——新民學會。湖南青年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力量在湘江之濱積聚融合,逐漸形成磅礴之力。

為了實現「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目標,胸懷日月、眼納乾坤、勢壓風雲的湖南青年們努力「向外發展」。他們中,有的人選擇北上北京,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尋找動力;有的人選擇留在湖南,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摸索前進的道路;還有的遠渡重洋,選擇到歐洲、南洋去開闊眼界、提升自我價值。

李達、林伯渠、李啟漢、李中、李季等湖南青年在上海加入共產黨早期組織;鄧中夏、羅章龍、繆伯英、何孟雄、朱務善、李梅羹、吳雨銘等在北京參加共產黨早期組織活動;毛澤東、何叔衡、彭璜、賀民範等人親手創建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蔡和森、李立三、李維漢、向警予等活躍於旅法共產黨早期組織……據統計,8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中,湖南青年曾參加了其中6個組織的創建或活動。

「破碎嘆金甌,煙瘴誰收?獨將大論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蕩滌神州。」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當北京學生愛國舉動的消息,衝破北洋軍閥政府和湖南當局的新聞封鎖傳到長沙,湖南學生群情激奮,長沙市區高校、中學、小學都行動起來,沒收日貨,提倡國貨;學生演講團、劇隊走向街頭,演出《亡國鑑》《青島風雲》、演唱《朝鮮亡國慘痛史》,「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的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以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軍閥的群眾運動拉開大幕。

在五四的浪潮中,毛澤東深感湖南急需辦一個刊物,以提高群眾政治覺悟、鞏固群眾革命熱情,推動五四運動深入發展。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湖南省學聯全體成員的贊成。省學聯決定創辦《湘江評論》,聘請毛澤東任主編。毛澤東為辦好《湘江評論》傾注了大量心血,從創刊號到第四期,他撰寫的文章一共有41篇。

《湘江評論》在湖南青年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湘江評論》出版了,就像太陽升起來了,照亮了我們的眼睛;警鐘響起來了,震動了我們的耳鼓,啟聾發聵,指示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要向強權者作鬥爭,我們要摔掉吃人的禮教的枷鎖。努力般的教育我們不要了。湖南的青年們站起來,在《湘江評論》的啟發下,做推動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鋒,一起奔向反帝反封建的前線。」

「覺悟的門前,便是刀山劍樹,我們是開門呢,還是不開門呢」,這是 「醉心救國事」的湖南青年鄧中夏心底的聲音。1917年,鄧中夏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入學當年,他認識了在北大任教的李大釗,從此被馬克思主義吸引,義無反顧地投入到反帝愛國運動之中。五四運動中,他作為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幹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的行動。同年5月中旬,他又作為北京學聯代表,回到湖南,和毛澤東一道組織湖南學聯,領導全省學生的罷課鬥爭,支持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1920年3月,在李大釗領導下,鄧中夏等人發起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員為骨幹,發起組織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鄧中夏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一批黨員。此後,他致力於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人運動,在北京長辛店開辦工人勞動補習學校、建立工會,為北方工人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後來又擔任過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兼宣傳部長等職,曾參與組織和領導了著名的省港大罷工。1933年,他在上海工作期間不幸被捕,在蔣介石的親自過問下,被押往南京國民黨憲兵司令部監獄,在獄中經受了敵人金錢厚祿的利誘和嚴刑拷打的摧殘,始終未曾屈服。1933年9月21日,在南京雨花臺刑場從容就義。

英勇奮鬥成就了湖南青年放飛青春的夢想

冰心曾說過:「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同樣,實現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的、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的、幹出來的,追逐偉大夢想的過程必定是艱辛的。

湖湘兒女從來就不缺乏英勇奮鬥的精神,憑著一股堅韌不拔、不畏艱難,乃至視死如歸的血性,他們曾使「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語成讖。到了五四時期,湖南青年的奮鬥精神更是得到了舉世公認。陳獨秀曾在《新青年》上發表《歡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盛讚湖南青年的奮鬥精神。他指出:「湖南人底精神是什麼?『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無論楊度為人如何,卻不能以人廢言。湖南人這種奮鬥精神,卻不是楊度說大話,確實可以拿歷史證明的。」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歷史會記住,在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中,有一個叫匡互生的湖南青年,天安門前,他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高喊口號;在趙家樓,他第一個衝進曹汝霖宅,痛打章宗祥,用烈焰喚醒民眾的覺醒;面對軍閥政府的高壓,他拍案而起說:「如此下去,以壯烈始,而以畏懼終,於國事無益,宜衝破網羅,繼續運動,與軍警決鬥,獲最後之成功!不成,則以死繼之。」

匡互生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隨著五四運動拉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個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一個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人間奇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回首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中國共產黨第一批黨員中,湖南青年佔據其中的五分之二。在黨的奮鬥史上,由湖南青年組成的精英群體,曾留下了無數深刻雋永的印記:第一個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概念的建黨理論家——湖南青年蔡和森;第一個強調「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的建黨創始人——湖南青年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女黨員——湘女繆伯英;中共中央第一位女中央委員——湘女向警予……

馬克思曾說過:「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五四百年,無數湖南青年前赴後繼,憑著敢於赴湯蹈火,臨深淵、履薄冰的奮鬥勇氣,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挺起脊梁、奮起抗爭,用熱血放飛青春的夢想,為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動地的革命壯歌。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鄧中夏……每一個振聾發聵的名字背後,都是一個關於湖南青年為了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回望五四百年,站在新的歷史節點,夢在前方,路在腳下,每一個湖南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鬥和奉獻。自勝者強,自強者勝,奔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夢路上,讓我們變憂患意識為遠航的動力,化使命擔當為青春搏擊的能量,努力讓青春的夢想,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繼續煥發出炫麗的光華!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發揚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對於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不負所托,爭做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時代每一個中國青年都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繼承歷史所賦予的時代使命和擔當,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 五四精神之光照亮復興之路
    精神的賡續引領復興的航程  五四運動創造了偉大的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內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是五四運動的先鋒,他們以青春的激情發出鏗鏘有力的鬥爭宣言,以青春的力量捍衛國家主權,以青春的熱血追逐民族復興的理想,以青春的奮鬥成就歷史的華章。時光荏苒,經過歲月的洗禮五四精神的底色從未改變,它早已成為一種民族的烙印,紮根於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 五四青年說|清華00後:民族復興是個人理想的"集合"
    (原標題:五四青年說⑤|清華00後:民族復興是個人理想的「集合」)
  • 中國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新時代中國青年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 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繼承發揚五四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習近平:新時代青年繼承發揚五四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2020年05月03日 19:43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 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傳承五四精神
    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傳承五四精神,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先從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內涵開始。  五四運動首先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其次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再次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 紅旗渠精神與青年傳承座談會在林州召開
    國務院新聞辦原副主任楊正泉 國務院新聞辦原副主任楊正泉表示,青少年要增強憂患意識,加強價值觀建設。五四精神要和時代精神,未來發展相結合。當代青年要增強理想信念,做有擔當、有勇氣、艱苦奮鬥的新青年。紅旗渠精神是國家精神,民族精神,更應該繼承和發揚。
  • 深入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
    原標題:深入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和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
  • 繼承發揚五四精神 新時代中國青年這麼做
    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時代青年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徵路上奮勇搏擊。」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作為「三個一以貫之」之一,凸顯了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意義。
  • 以愛國主義精神厚植新時代中國青年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五四運動時期迸發出來的愛國精神既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的延續,更是面對新的時代環境的涅槃新生與全新展示。依靠這一精神,中華民族翻開了改變屈辱歷史的新篇章,五四運動也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裡程碑,開啟了百年中國復興史,也是展現一代代中國青年青春風採的愛國奮鬥史。  五四運動,爆發於民族危難之際。
  • 當代青年要持續弘揚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所倡導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仍然被當代年輕人所推崇。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
  • 湖南日報評論:匯聚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匯聚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之五湖南日報評論員每一個中華兒女自覺成為阻斷病毒傳播的戰鬥者,迅速以高度的責任意識、自律觀念、奉獻精神和友愛情懷,鑄就起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防線。同困難作鬥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在國際坐標的對照下審視,中國戰疫的勝利,無疑是中國精神的勝利。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衝鋒陷陣,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日夜值守;4萬多名醫務人員逆行出徵,馳援湖北。
  • 為民族復興貢獻青春能量
    立足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不辜負偉大時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蓬勃力量。 每一個時代的青年都有其發展際遇,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肩負使命、突破自我、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當個體的青春肩負起時代的使命、歷史的重責,人生就有了非凡的意義。回望歷史,一代代有志青年始終把實現美好夢想與振興中華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砥礪前行。
  • 把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
    抓住核心,把握五四精神的本質。五四精神的本質就是愛國主義。倪邦文認為,五四運動鮮明地貫穿著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題。革命戰爭年代,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鬥爭,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核心也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和內在動力。
  • 和靜縣開展「弘揚五四精神 踐行初心使命」五四青年節主題黨日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五四精神,倡導文明新風,彰顯時代精神和青春價值,5月4日,和靜縣人民法院開展「弘揚五四精神 踐行初心使命」五四青年節主題黨日活動。活動中,和靜縣人民法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黃俊強以「弘揚五四精神,綻放奮鬥青春」為主題給全院幹警上了一堂激勵人心的黨課。他強調,以愛國主義、振興中華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勵著中國青年去努力實現祖國繁榮富強、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五四精神是熱血青年們自發並逐漸凝成的一種神聖的精神追求,其精髓應世代相承。
  • 【地評線】傳承五四精神,用行動點燃青春奮鬥的夢想
    我們有幸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每個青年都要高舉五四運動的精神旗幟,爭做改革的弄潮兒,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跑好自己這一程,書寫更加精彩的人生,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芒。這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更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光輝典範,激發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它孕育的五四精神吹響了青春的號角,記錄著信仰的烙印、凝結著愛國的奉獻,激蕩起中國前進歷程中一幕幕高潮迭現的革命歷史劇。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從沒有哪一個百年,像這一個百年一樣驚心動魄、脫胎換骨、翻天覆地。
  • 發揚五四精神 不負偉大時代
    新疆各族幹部群眾將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新時代發揚偉大五四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讓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
  • 弘揚五四精神 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搏擊
    為了讓諸如波廷傑等那些所謂「很懂中國」「了解五四精神」而其實不懂的人,了解一下五四精神真正內涵究竟是什麼,了解一下新時代中國將會怎樣弘揚五四精神,而不是陶醉於自我感覺中,以幫助他們端正對中國的認識,並與我們一起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我們認為有必要,在進入新時代之初,在人類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危機之時,在中國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之際,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寄語,闡述一下我們對五四精神的理解
  • 社區青年如何弘揚「五四精神」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自1919年始,中國青年勇於擔當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勵志勤學、刻苦磨鍊、激情奮鬥,傳承: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積極創新、探索科學的五四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