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作為「三個一以貫之」之一,凸顯了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意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經驗,是我們黨不斷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得出的重要結論。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論述,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不忘憂患是我們黨的寶貴歷史經驗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黨是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在近百年艱苦奮鬥歷程中,深沉的憂患意識給予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給予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論是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還是紅軍長徵的艱難困苦,一次次磨礪使我們黨的憂患意識不斷增強。1949年3月,在即將取得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鄭重提出「兩個務必」,要求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強調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裡長徵走完第一步,提醒共產黨人不要當李自成。新中國成立後,面對一系列國內外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憂患意識,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是帶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開創和不斷深化的。1978年,鄧小平同志嚴肅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提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決不能掉以輕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全黨的憂患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黨的十五大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科技上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給我們很大壓力,我們自身還有許多困難。」黨的十六大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清醒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奮鬥就會有困難有風險。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而深沉的歷史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把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長期執政擺在重要位置,要求全黨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再次告誡全黨:「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全黨一定要保持艱苦奮鬥、戒驕戒躁的作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歷史充分證明,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以國家的憂患為憂患,以民族的憂患為憂患,以人民的憂患為憂患,始終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我們黨在近百年不懈奮鬥中總結出的重要經驗和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歷史昭示我們,使命越光榮,目標越宏偉,環境越複雜,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防範風險挑戰。

憂患意識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品格

習近平同志關於憂患意識的重要論述,是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對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建設、改革中形成的憂患意識的繼承和發展,是根據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環境和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歷史使命,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高瞻遠矚的深入思考。

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智慧。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飽經患難所形成的重要生存發展智慧,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深深蘊含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思想,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世良言;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等經驗教訓,到「惟願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的清醒規勸;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悲天憫人,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無不展示著中華民族深沉的憂患意識。習近平同志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對憂患意識作出許多深刻闡述,賦予憂患意識以豐富的時代內涵。

體現強烈的使命擔當。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這深刻體現了習近平同志關於憂患意識重要論述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這種憂患意識,最大特徵是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始終貫穿著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擔當、對國家繁榮富強的擔當、對人民幸福生活的擔當、對管黨治黨和鍛造堅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擔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

體現鮮明的問題導向。習近平同志關於憂患意識的重要論述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者改造世界的實踐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指出:「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全黨要清醒認識到,我們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複雜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複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正是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有什麼問題就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著力解決什麼問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體現科學的預見性。科學預見建立在對事物發展規律認識和把握的基礎上。增強憂患意識,就是為了增強預見性、前瞻性,更好防範風險挑戰。習近平同志強調:「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儘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這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遠見。只有登高望遠、居安思危,洞察大勢、提前預判,才能加強戰略謀劃、頂層設計以防範風險、規避風險。

增強憂患意識是統籌推進「四個偉大」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指出:「前進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認識和有力應對一些重大風險挑戰。」當前,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我們黨要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謹防自滿心態、摒棄安逸思想、杜絕懈怠傾向,居安思危、戒驕戒躁,以更為艱苦的努力準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增強憂患意識是進行偉大鬥爭的客觀需要。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歷史機遇期,前景是光明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挑戰與機遇並存,而且挑戰十分嚴峻。從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看,進行偉大鬥爭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必然要求我們增強憂患意識,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時刻準備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

增強憂患意識是建設偉大工程的內在要求。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歷史已經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空想。始終保持革命者的革命精神,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者的政治清醒,是我們黨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寶。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四種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戰略定力、更深的憂患意識,勇於直面問題,敢於刮骨療毒,消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增強憂患意識是推進偉大事業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是黨和人民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突破各種藩籬障礙幹出來的。推進偉大事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不足,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著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就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就必須保持政治定力、保持戰略清醒,增強憂患意識,提前布局,積極主動防範風險、消除風險,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增強憂患意識是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保證。歷經97年不懈奮鬥、艱辛開拓,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裡者半九十。民族復興目標越接近,我們越要保持清醒頭腦,越要保持政治定力。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偉大夢想從來都不是在風平浪靜、一馬平川中順利進行的,必然是在應對挑戰、化解風險中艱難奮進的。只有增強憂患意識,深刻認識到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並不比不發展的時候少,進入深水區的改革並不比改革初期的開創更容易,才能在遇見一系列複雜的矛盾和難題時沉著應對,確保偉大夢想順利實現。(作者:吳德剛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焦點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 ■ 人民日報評論員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 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原標題: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史興衰更替的規律;堅持底線思維、做最充分的準備,是我黨興旺發達的法寶。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原標題: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
  • 「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同樣:《摘編》一書出版後,「聞言」撰寫了解讀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如何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各項工作?建議大家結合「聞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摘編》的學習領會。
  • 論增強憂患意識
    內容提要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這「三個意識」,概括了我們黨對領導幹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勢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
  • 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增強憂患意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八項規定時就指出,「全黨全國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充分估計困難和挑戰,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
  • 唐秀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江澤民同志反覆告誡全黨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並在一種深刻的憂患意識和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全黨務必發揚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
  • 人民日報: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圖)
    新華社發(靳小丁攝)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  人民日報3月20日評論員文章: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  在今年的兩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要進一步增強公僕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 堅持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底線思維三人談】  關於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 可貴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的字眼並不陌生,「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時有所聞。但是,當你在「兩會」上聽到溫總理用凝重的聲音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代表、委員在討論中不時流露出憂患意識時,仍不能不從心裡產生震撼。  憂患意識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從而成為支撐民族振興的動力。
  • 青平: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樹立居安思危的國家安全觀
    為增強全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法》第十四條規定:「每年的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國家安全法》之所以規定每年4月15日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是為了紀念2015年4月15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也正是此次會議確定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體系建設的思想與行動:適應國情,以民為本,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
  •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 - 人民法院報
    當我如饑似渴般讀完,輕輕合上最後一頁時,書中「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的警語,依然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李瑞環同志的這句話,來自他在2001年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話是:「對目前的大好形勢要充分肯定,要理直氣壯地宣傳,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對黨內同志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多講居安思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 韓正: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
    ■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要落實到行動上  韓正講話指出, 「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上海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難奮進。
  • 準確把握「三個一以貫之」的內涵蘊意
    作者:王邦和  近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鮮明提出「三個一以貫之」的要求並進行了深刻闡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
  •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是在對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中與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已經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液裡,成為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寶貴品質。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產生動因   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影響。早在韶山讀書時期,毛澤東就閱讀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進步書籍,書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中有一句「嗚呼,中國將其亡矣!」這令少年毛澤東憂心如焚。
  • 習近平總書記談憂患意識,為什麼要將三個「前所未有」與兩個「沒...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憂患意識的論述,強調要堅持「兩點論」,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這裡,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堅定信心與增強憂患意識的辯證關係,也揭示了將三個「前所未有」與兩個「沒任何時期」相結合的深刻意蘊。
  •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新近出版的《習近平關於防範風險挑戰、應對突發事件論述摘編》(以下簡稱《摘編》),分六個專題收入習近平同志相關重要論述404段。
  • 增強憂患意識 郯城大地震350周年座談會在臨沂召開
    24日,「郯城大地震350周年座談會」在臨沂市召開,這次座談會對於牢記歷史、總結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紮實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公元1668年7月25日,我市郯城縣發生了8.5級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
  • 三個一以貫之是什麼具體內容全文 要深刻領會
    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深刻理解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我們黨領導的「兩個偉大革命」的深刻性、艱巨性,決定了它們從來都不是在風平浪靜、敲鑼打鼓中進行的,而是在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中艱難前行的。
  • 2016山東軍轉幹申論作文寫作素材:治理「四風」增強領導幹部憂患意識
    2016山東軍轉幹申論作文寫作素材:治理「四風」增強領導幹部憂患意識 2016-03-14 09:55:02| 人民網 【背景材料】到去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出臺整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