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圖)
新華社發(靳小丁攝)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 人民日報3月20日評論員文章: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 在今年的兩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要進一步增強公僕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是在對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中與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已經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液裡,成為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寶貴品質。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產生動因 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影響。早在韶山讀書時期,毛澤東就閱讀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進步書籍,書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中有一句「嗚呼,中國將其亡矣!」這令少年毛澤東憂心如焚。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作為「三個一以貫之」之一,凸顯了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意義。
-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 - 人民法院報
當我如饑似渴般讀完,輕輕合上最後一頁時,書中「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的警語,依然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李瑞環同志的這句話,來自他在2001年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話是:「對目前的大好形勢要充分肯定,要理直氣壯地宣傳,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對黨內同志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多講居安思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
韓正: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
■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要落實到行動上 韓正講話指出, 「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上海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難奮進。
-
論增強憂患意識
內容提要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這「三個意識」,概括了我們黨對領導幹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勢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
-
唐秀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源於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常懷憂患意識的人能從表象看到潛在、從平常預見危機、從有利發現不利,從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可以說,憂患意識是競爭和創新的火種,其實踐歸宿就是奮發進取。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的一種文化精神。
-
湘人的憂患意識與變革追求
鄭佳明 關於「憂」「患」湖湘文化有一個公認的精神: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積澱。不僅僅是湖南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在一種向大自然、向內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疾病、自然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當然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沒有憂患時,去創造憂患,而是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也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聖先賢點醒出來的憂患與安樂的辯證法。作為政治主體、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的人,對憂患與安樂有一種覺識,在憂患尚未產生時未雨綢繆,因而能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能動心忍性,在順境中具有憂患意識,是理性精神的表現。應當對造成傳統士人進退維谷處境的制度、氛圍、環境等,提出批判。
-
日本人的憂患意識
在有關日本的書裡,時常可以見到《日本危機》、《日本向何處去》、《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悲劇》這樣的書名,由此可見日本人的憂患意識以及對待生命的「不確定」和「無常」。日本問題專家劉檸曾在「出版視野中的第三波日本熱」中提到日本作家藤澤周平(日本純文學界遺世獨立的重要作家),日本《文藝春秋》在紀念這位已故作家的時候曾經在其生前照片旁邊注著這樣一行文字:「我有時會夢想,東西不增,反而一點點減少。
-
張振飛:《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孟子曾告誡我們要謹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來的聖賢們也大多提醒我們勿忘憂患,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憂患意識的重要作用。苦難之於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長中的甘露,沒有它的滋養便不可能成長成才,更遑論凌雲壯志、指點江山。
-
可貴的「紅燈意識」
紅衣女士對小狗有話語權,有控制權,所以,她能夠按照「紅燈意識」引導、控制小狗。雖然,她的這種「紅燈意識」,大部分原因是出於對小狗的愛護,但可貴的是,她有這種「紅燈意識」。而我們很多人就缺少這種可貴的「紅燈意識」。
-
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原標題: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史興衰更替的規律;堅持底線思維、做最充分的準備,是我黨興旺發達的法寶。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 ■ 人民日報評論員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
「三曹七子」詩歌中的憂患意識
在文學方面,創作主體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士人社會和生命憂患意識的加劇。政局的動蕩使儒學學者信仰產生動蕩,儒家的正統思想也隨著東漢末期的戰火倒塌,其他思想便要突破儒家思想觀念的束縛,進而發展,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
-
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 - 看點 - 華聲在線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聖先賢點醒出來的憂患與安樂的辯證法。作為政治主體、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的人,對憂患與安樂有一種覺識,在憂患尚未產生時未雨綢繆,因而能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能動心忍性,在順境中具有憂患意識,是理性精神的表現。應當對造成傳統士人進退維谷處境的制度、氛圍、環境等,提出批判。
-
堅持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底線思維三人談】 關於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
「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同樣:《摘編》一書出版後,「聞言」撰寫了解讀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如何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各項工作?建議大家結合「聞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摘編》的學習領會。
-
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增強憂患意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八項規定時就指出,「全黨全國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充分估計困難和挑戰,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