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是在對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中與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已經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液裡,成為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寶貴品質。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產生動因
  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影響。早在韶山讀書時期,毛澤東就閱讀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進步書籍,書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中有一句「嗚呼,中國將其亡矣!」這令少年毛澤東憂心如焚。走出韶山沖,來到省城長沙的毛澤東更是認識到中國正處於生死存亡之秋。此時,正值青年的毛澤東,面對中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矛盾危機四伏的狀況,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意識並逐漸確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用史記中的古訓告誡全黨切記要謙虛謹慎。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強調我們要懂得「大賈深藏若虛」。他說:「我們也是這樣,我們要保持謙虛。在我們的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教訓,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沒有事情,一大就脹起來了,腦殼脹得很大,驕傲起來了,心裡也躁了,躁得很。」毛澤東一方面讚賞李自成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分析李自成失敗的原因——驕傲是萬萬不行的。因此,毛澤東稱中共中央入駐北平是「進京趕考」,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憂患意識。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執政興國的實際需要。在抗日戰爭中,黨長期處在分散的農村遊擊環境,黨員中大多數來自農民小生產者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因而帶來了許多散漫的自由主義傾向,為此毛澤東在1937年9月發表了《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指出許多幹部「自以為對革命有功,擺老資格,大事做不起來,小事又不做,工作隨便,學習鬆懈」,告誡廣大幹部要樹立謙虛謹慎的憂患意識。抗戰勝利後,許多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面具所迷惑,對此毛澤東1945年8月動身前往重慶進行談判前,告誡全黨要時刻警惕國民黨的內戰陰謀,「全國性的內戰不論哪一天爆發,我們都要準備好」,「有了準備,就能恰當地應付各種複雜的局面」。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許多黨員和領導幹部慢慢變得懈怠,開始驕傲自滿起來,尤其是一些人以功臣自居、貪圖享樂。因而,毛澤東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實施並且有所超越,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這讓許多幹部感到得意揚揚,變得更加急躁冒進。為此,毛澤東在黨的八大上語重心長地說:「即使我們的工作取得了極其偉大的成就,也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自大的理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對國內外形勢的清晰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對國內外形勢有一個清晰把握,他曾憂慮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認識到,一定要實現工業化,否則中華民族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針對一窮二白的狀況,毛澤東清醒地認識到要徹底改變經濟技術落後的狀況,「至少還需要幾十年時間。如果不在今後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後於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方法論
  正確對待憂患。1958年12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一點不怕,無憂無慮,真正單純的樂神,從來沒有。每一個人都是憂患與生俱來。學生們怕考試,兒童怕父母有偏愛,三災八難,五勞七傷,發燒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之類,不可勝數。」毛澤東認為,憂患是客觀存在的,在人們的生活中憂患無處不在,人們應該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它而不是逃避它。因為在他眼裡,憂患並不是一件壞事,常懷憂患之心可以增強人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促使人們更加謹慎地思考,可以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把困難想得更多些。順利時不能麻痺懈怠,要多思考不利因素,安逸時不能貪圖享樂,要回憶困難的經歷,同時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來應對防範各種不測事件,把困難想得更多些,這是保持憂患意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的「囚籠」政策,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狀況不容樂觀,毛澤東指出,「目前尤其是以後的根據地的戰爭情況,不容許我們停留在過去的觀點」。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困難,比如考慮到根據地將會不斷縮小,物資供應將會更加緊張等多方面的困難,從而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新政策,這是毛澤東憂患意識的具體體現。同時,毛澤東時常提醒人們不能忘乎所以,盲目樂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物質準備,去迎接挑戰,戰勝困難。1945年10月,毛澤東發表了《關於重慶談判》一文,指出:「我們寧肯把困難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願意多想困難。但是困難是事實,有多少就得承認多少,不能採取『不承認主義』。我們要承認困難,分析困難,向困難作鬥爭」。
  學會多總結經驗教訓。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剛從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及其夫人時,突然主動向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發問:「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程思遠一時茫然不知所對。毛澤東接著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仗,在每個戰役後,總來一次總結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後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於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在1928年11月寫的《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毛澤東就講到了湘贛邊界割據的成功經驗,又講到了4月和8月兩次失敗的教訓;在1936年12月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也是既總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前三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又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教訓。毛澤東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例子還有很多,可見在困難發生之前防患於未然固然重要,在困難發生之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也同樣不可缺少。憂患意識既要防患於未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從而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
  (摘自2019年第2期《黨史博採》,原標題為《淺析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相關焦點

  • 為有犧牲多壯志——毛澤東詩詞中蘊含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憂患意識 中華民族飽經滄桑,曾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千年古訓。古語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一代偉人毛澤東自幼懷有憂國憂民之心,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這是毛澤東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的不竭動力。這種憂患意識不僅體現在毛澤東的政治理論著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懷的詩詞裡。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作為「三個一以貫之」之一,凸顯了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意義。
  • 唐秀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源於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常懷憂患意識的人能從表象看到潛在、從平常預見危機、從有利發現不利,從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可以說,憂患意識是競爭和創新的火種,其實踐歸宿就是奮發進取。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的一種文化精神。
  • 可貴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的字眼並不陌生,「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時有所聞。但是,當你在「兩會」上聽到溫總理用凝重的聲音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代表、委員在討論中不時流露出憂患意識時,仍不能不從心裡產生震撼。  憂患意識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從而成為支撐民族振興的動力。
  •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 - 人民法院報
    當我如饑似渴般讀完,輕輕合上最後一頁時,書中「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的警語,依然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李瑞環同志的這句話,來自他在2001年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話是:「對目前的大好形勢要充分肯定,要理直氣壯地宣傳,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對黨內同志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多講居安思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 韓正: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
    ■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要落實到行動上  韓正講話指出, 「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上海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難奮進。
  • 論增強憂患意識
    內容提要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這「三個意識」,概括了我們黨對領導幹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勢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
  • 湘人的憂患意識與變革追求
    鄭佳明 關於「憂」「患」湖湘文化有一個公認的精神: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積澱。不僅僅是湖南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在一種向大自然、向內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疾病、自然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當然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沒有憂患時,去創造憂患,而是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也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堅持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底線思維三人談】  關於底線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  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 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聖先賢點醒出來的憂患與安樂的辯證法。作為政治主體、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的人,對憂患與安樂有一種覺識,在憂患尚未產生時未雨綢繆,因而能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能動心忍性,在順境中具有憂患意識,是理性精神的表現。應當對造成傳統士人進退維谷處境的制度、氛圍、環境等,提出批判。
  • 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增強憂患意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八項規定時就指出,「全黨全國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充分估計困難和挑戰,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
  • 日本人的憂患意識
    在有關日本的書裡,時常可以見到《日本危機》、《日本向何處去》、《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悲劇》這樣的書名,由此可見日本人的憂患意識以及對待生命的「不確定」和「無常」。日本問題專家劉檸曾在「出版視野中的第三波日本熱」中提到日本作家藤澤周平(日本純文學界遺世獨立的重要作家),日本《文藝春秋》在紀念這位已故作家的時候曾經在其生前照片旁邊注著這樣一行文字:「我有時會夢想,東西不增,反而一點點減少。
  • 張振飛:《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孟子曾告誡我們要謹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來的聖賢們也大多提醒我們勿忘憂患,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憂患意識的重要作用。苦難之於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長中的甘露,沒有它的滋養便不可能成長成才,更遑論凌雲壯志、指點江山。
  • 人民日報: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圖)
    新華社發(靳小丁攝)  新華網北京3月19日電  人民日報3月20日評論員文章: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  在今年的兩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要進一步增強公僕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 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原標題: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史興衰更替的規律;堅持底線思維、做最充分的準備,是我黨興旺發達的法寶。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為了民族偉大復興——五四時期湖南青年的憂患意識和奮鬥精神
    湖湘文化的傳承滋潤了湖南青年的憂患意識湖南山水富於靈氣,形成了具有千年歷史的湖湘文化。古往今來,遷客騷人徜徉此地,留下許多膾炙人口、憂國憂民的千古名篇。常懷憂患之思,常存進取之志,是「頑石赭土,地質剛堅,而民性多流於倔強」的湖湘血脈最鮮明的烙印。身處於「八分山水二分田」的逆境,倔強的湖南人為了謀求發展和出路,披荊斬棘,戰天鬥地,正如晚清名臣左宗棠所言:「吾湘之人,厭聲華而耐堅苦,數千年古風未改。惟其厭聲華,故樸;惟其耐堅苦,故強。」在他們奮力寫下湖南發展史的同時,也將有關憂患意識的生存智慧一代代傳承下來。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 ■ 人民日報評論員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 ●自覺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把我軍敢打必勝的精神...
    原標題:●自覺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打仗意識,把我軍敢打必勝的精神發揚光大——不畏強敵 敢於鬥爭開欄語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投入一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打出了國威軍威,寫下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
  • 「三曹七子」詩歌中的憂患意識
    在文學方面,創作主體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士人社會和生命憂患意識的加劇。政局的動蕩使儒學學者信仰產生動蕩,儒家的正統思想也隨著東漢末期的戰火倒塌,其他思想便要突破儒家思想觀念的束縛,進而發展,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