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飛:《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易經》中的憂患意識

孟子曾告誡我們要謹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來的聖賢們也大多提醒我們勿忘憂患,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憂患意識的重要作用。苦難之於人生就好像植物成長中的甘露,沒有它的滋養便不可能成長成才,更遑論凌雲壯志、指點江山。處世之人,哪一個不是經歷千般掙扎才得以從苦難當中翻身而出,踏足山頂以我為峰之時才將登山之勞苦、荊棘一一陳述,權當成功的必備條件。至於久困幽谷、鬱郁不得志之時,或韜光養晦蓄勢以待發,或隱忍苟活、逍遙以避世,都有人性之光輝灼灼閃光,照亮後人前行的道路。踏足人生道路,苦難成為不可或缺的歷程。致靜以修行的唐代禪師黃櫱一語流傳千古:「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這不可不謂是人之一生的真實寫照。

「《易》之為書,道準太極,氣分兩儀,理通三才,象備萬物;而消息相因,互為盈虛,通宇宙已往之事跡,及近今情狀,與夫人生之禍福得失,皆莫能逃其信律。」《周易》可謂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其中所含道理盡可涵蓋中國人情世事之所有,歷經無數先賢之解讀,義理作為闡釋《周易》的道理,極為有益地教化著後生諸學。在孔子看來:「作易者,豈有憂患乎?」即認為憂患意識乃是《周易》作者的主體思想。此亦可見,孔子已經將言辭之全力付諸於應對憂患層面。筆者資淺識薄,不敢妄下言論,僅以孔子「三多兇」一語,從《周易》中第三爻之卦象出發試以窺測人生之理。

概觀《周易》文本,卦辭第三爻為兇者有:師(卦七)、履(卦十)、頤(卦二十七)、大過(卦二十八)、離(卦三十)、夬(卦四十三)、困(卦四十七)、革(卦四十九)、漸(卦五十三)、兌(卦五十八)、小過(卦六十二)、未濟(卦六十四)。共有十二個之多。卦辭為吉者僅有:謙(卦十五)、鼎(卦五十),而且即使有吉也需多經舛途在一二爻階段歷經磨難,難以坐享吉利。此外,從中亦不難看出:第三爻雖多言謹慎行事卻收穫甚微,大咎雖可避,悔吝卻不可免,稍有不慎則終生獲咎,甚至前功盡棄、斃命於斯。可見,第三爻確為卦辭中最為不利者,凡人無不見此而生慄。

然而:「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人道位於天地道之間,可謂「戴天履地」。因此處於中位的三四爻乃是人道所謂,並且相對於處於上位的第四爻而言,具有平凡性的第三爻又能代表芸芸眾生之大多數。此又可見,幾乎沒有人能生而逃脫第三爻之患難的磨礪。況且,卦辭猶如人之命運,乃未知之中冥冥主導,其中悲苦喜樂非人所能掌控。因而多為兇的第三爻決不是人們能夠從主觀上泯滅掉的。所以,最佳的辦法便是在知道自己的處境之後多做打算以應對之,求得最好的辦法來化解患難,早日脫離三爻之苦。人道既然位處天道與地道之間,而第三爻又處以人位中之下位,可見光明的未來還是存在的,如能隱忍砥礪,升至人位之高的第四爻,乃至成為君者的五爻,以及太上位的六爻都是可以計日以成的。

有鑑於第三爻的上述特殊性,對第三爻的思量對於人生而言便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位處患難的第三爻的人而言,如何做出應對才能從憂患中重生便成為十分重要的任務。

首先,第三爻已經位處一二爻之上,即已經有了地道之益,得到了很好的滋養。在這一爻中決不可放棄地道所積攢之氣,並且要更加注重陰陽調和。或可謂之以人道與天地之道交合相融,化合萬物,天人合一。以此和諧之氣一方面擴展自己的精神廣度,摒棄紛擾,使靈魂得到安寧;另一方面抵製造成憂患的不正、不和之氣,使其歸於正道。以基於地道之上的陰陽協調為基礎才能夠使人認識到患難背後的深層原因,以正常的陰陽之氣一團和氣克服陰陽不調之氣從而早日脫離苦厄。

其次,第三爻之憂患多為來自位處第三爻的人自身的性格缺點。在此容易犯急躁、冒進、魯莽、貪吝、淫邪等錯誤,言行有違人倫,為人所不能容忍。使得本來與之相應為伍的第一爻便因為它的這些弱點對之望而卻步,而在上與之相應的第五爻亦因此棄之而去。於是在人際關係上便無友於公,加之社會對其亦採取反對、懲治的態度,固然患難重重難以脫離苦海。因此,在這一爻中,自身的修養便十分重要,必須反思自己的言行,總結過失,找出自身的弱點,然後全力祛除這些缺點,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並且要與人友好,尤其與第一爻和第五爻的人增進關係。如此,才能有所進步。

總而言之,第三爻中的人生是慘澹、危險的,但是前已有辛勤的播種,後將有豐厚的收穫,所以必須懂得憂患之必然與何如,精心呵護、孜孜耕耘,最終才能得到絢爛奪目的果實。從第三爻出發,我們可以概觀人生的坎坷與慘澹。因於三爻所呈之象,我們可以對多憂患之兇的人生做一種悠然決策,從而能夠在行動上輕鬆應對,早日逆轉厄運、轉危為安。

陰陽之大義乃是不可缺少的應對良方。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的上進與柔順承天、厚德載物的大氣相併用,陰陽和而不偏、體物而不遺,和合調息以至無不利乃是我們行於世事人間的最高法則,剛柔並濟、保和太和才能真正利用宇宙之理,順利地處理人生的各種境況。

德性作為人的生存根基是人生必備的要素。崇德以至廣業,只有積德才能達到以德配天的至高境界,進而能夠天人合一,理解並且踐行宇宙之道理。貫通自然之理與人文之理:「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擾;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如此才能暢行無阻地遊走世間,即使有苦難出現,也能自然而然地輕鬆化解。

相關焦點

  • 易經告訴我們,是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中國人的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從易經開始的。孔子在作易經的注釋的時候,曾經深刻指出,「作易者,豈有憂患乎?」意思是說,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充滿了憂患意識,從而讓憂患意識成為易經的主體意識。作為探索宇宙和生命規律的中國最早的哲學,它懂得物極必反的哲學,從而提出了三不忘的主張。《繫辭傳下》說:「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存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 可貴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的字眼並不陌生,「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時有所聞。但是,當你在「兩會」上聽到溫總理用凝重的聲音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代表、委員在討論中不時流露出憂患意識時,仍不能不從心裡產生震撼。  憂患意識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從而成為支撐民族振興的動力。
  •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原標題:毛澤東的憂患意識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是在對中國傳統憂患意識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在革命實踐中與具體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這種憂患意識已經融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血液裡,成為了我們黨長期堅持的優良傳統和寶貴品質。   毛澤東憂患意識的產生動因   中國傳統憂患意識的影響。早在韶山讀書時期,毛澤東就閱讀了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等進步書籍,書中揭露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血腥侵略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其中有一句「嗚呼,中國將其亡矣!」這令少年毛澤東憂心如焚。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同志再次強調,我們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戰勝風險挑戰中壯大,始終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中得出的重要經驗,是我們黨不斷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得出的重要結論。
  •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 - 人民法院報
    當我如饑似渴般讀完,輕輕合上最後一頁時,書中「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的警語,依然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李瑞環同志的這句話,來自他在2001年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話是:「對目前的大好形勢要充分肯定,要理直氣壯地宣傳,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對黨內同志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多講居安思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 韓正: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
    ■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要落實到行動上  韓正講話指出, 「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上海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難奮進。
  • 論增強憂患意識
    內容提要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這「三個意識」,概括了我們黨對領導幹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勢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
  • 唐秀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源於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常懷憂患意識的人能從表象看到潛在、從平常預見危機、從有利發現不利,從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可以說,憂患意識是競爭和創新的火種,其實踐歸宿就是奮發進取。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的一種文化精神。
  • 湘人的憂患意識與變革追求
    鄭佳明 關於「憂」「患」湖湘文化有一個公認的精神: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積澱。不僅僅是湖南人,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在一種向大自然、向內在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疾病、自然災害作鬥爭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 「三曹七子」詩歌中的憂患意識
    在文學方面,創作主體的影響其中一點就是士人社會和生命憂患意識的加劇。政局的動蕩使儒學學者信仰產生動蕩,儒家的正統思想也隨著東漢末期的戰火倒塌,其他思想便要突破儒家思想觀念的束縛,進而發展,如道家思想、佛教思想。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當然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沒有憂患時,去創造憂患,而是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也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
    我國儒釋道思想傳統中有深厚的、源遠流長的憂樂觀,尤以先秦、宋明儒家的憂樂觀及其生命實踐特別突出,具有典範的意義。「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聖先賢點醒出來的憂患與安樂的辯證法。作為政治主體、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的人,對憂患與安樂有一種覺識,在憂患尚未產生時未雨綢繆,因而能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能動心忍性,在順境中具有憂患意識,是理性精神的表現。
  • 日本人的憂患意識
    在有關日本的書裡,時常可以見到《日本危機》、《日本向何處去》、《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悲劇》這樣的書名,由此可見日本人的憂患意識以及對待生命的「不確定」和「無常」。日本問題專家劉檸曾在「出版視野中的第三波日本熱」中提到日本作家藤澤周平(日本純文學界遺世獨立的重要作家),日本《文藝春秋》在紀念這位已故作家的時候曾經在其生前照片旁邊注著這樣一行文字:「我有時會夢想,東西不增,反而一點點減少。
  • 人民日報:增強憂患意識銳意開拓進取(圖)
    胡錦濤同志的這一要求,在代表委員和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三種意識」的提出,內涵深刻,意味深長,令人警醒,意義重大,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現實針對性。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節儉意識,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表明了我們黨擔當歷史重任的強烈責任感。
  •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新冠狀病毒非常時期再提憂患意識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新冠狀病毒非常時期再提憂患意識兩千多年前,儒學大家孟子在《孟子·告子下》寫到:「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就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八個字更是為後人所熟知。
  • 《易經·乾卦》給人的啟示:忍耐、憂患、自悔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五次出兵攻魏,皆無功而返;第六次出兵攻魏,命喪五丈原。正是一次又一次不自量力的出師,耗盡了蜀國的元氣,成為三足鼎立中的第一個出局者。忍,是一種理性的狀態,是一種智慧的展開;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一旦缺失忍,自強之路就隨時可能中止。憂患意識作為一種主動性意識,存在於事業順利、生活安逸的狀態下,對可能發生憂患狀況的思慮。
  • 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原標題: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解放軍報 - 中國軍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歷史興衰更替的規律;堅持底線思維、做最充分的準備,是我黨興旺發達的法寶。習主席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 ■ 人民日報評論員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
  • 憂患意識與樂感文化 - 看點 - 華聲在線
    我國儒釋道思想傳統中有深厚的、源遠流長的憂樂觀,尤以先秦、宋明儒家的憂樂觀及其生命實踐特別突出,具有典範的意義。「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聖先賢點醒出來的憂患與安樂的辯證法。作為政治主體、道德主體和審美主體的人,對憂患與安樂有一種覺識,在憂患尚未產生時未雨綢繆,因而能居安思危,在逆境中能動心忍性,在順境中具有憂患意識,是理性精神的表現。
  • 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在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既要高度警惕和防範自己所負責領域內的重大風險,也要密切關注全局性重大風險,第一時間提出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