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新冠狀病毒非常時期再提憂患意識

2020-12-12 小美影視分享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新冠狀病毒非常時期再提憂患意識

兩千多年前,儒學大家孟子在《孟子·告子下》寫到:「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就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八個字更是為後人所熟知。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憂患意識深入人心,例如《左傳》中有「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易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論語》中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患意識是我們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並流傳至今的獨特精神特質和生存智慧,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實中有很多人的生活就如溫水中的青蛙,安於現狀,預感不到危機。我們要常常保持憂患意識,從而發現自身欠缺的能力和知識,為發展提升找準突破口。憂患意識對現實的個人、企業,社會,乃至國家民族甚至全球的命運共同體,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2020年春節前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把本該歡樂祥和的春節假期,變得冷冷清清。舉國上下,從城市到農村,看到的都是對病毒的嚴格防控。城市在重點入城路口檢查過往車輛,甚至勸返外省的車輛;村子也不再有走街串巷走親戚的,甚至很多村子封閉了出入道路;酒店、賓館、餐飲業、旅遊業本該生意火爆,卻不料都只能偃旗息鼓;商場、工廠、企業延遲開市、開工;學校、培訓機構,可能延遲開學時間長達十天至二十天。

很多返鄉的人,面臨著暫時不容易或者不能回到工作的城市,意味著收入減少,而該交的信用卡借款、車貸、房貸,哪個也不了。很多企業或者商店,面臨著暫時不容易或者不能正常經營,意味著經營效益減少,而該交的房租、店租、欠銀行的經營貸款之類的,該交的還得交。對很多人或者企業來說,可能全年的正常運轉就是要靠每一個月的正常運轉。一個月不能正常運轉,可能就要面臨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趁這些宅起來的日子,靜下心來思考一下過去與未來。

一、關於人的健康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個人健康和壽命15%決定於遺傳,10%決定於社會,8%決定於醫療條件,7%決定於氣候影響,60%決定於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你比老天爺管用。

中科院84歲的鐘南山院士,17年前年曾在抗擊非典的戰場上作出非常巨大的貢獻,現在又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戰場上繼續坐鎮一線。一張乘坐高鐵奔赴武漢的照片,感動了無數人,疫情危難時刻,鍾院士總是率先挺身而出,勇擔大局,毫無畏懼,救治病人,堪稱新時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鍾南山院士說過:人最大的成功,就是健康地活著!有了健康並不等於有了一切,沒有健康就等於沒有了一切。他指出人要從青年時代就要養成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中年老年時再考慮,並給出了一些建議。

① 在健康問題上,你自己比老天爺管用。

② 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菸、醉酒。

③ 營養過剩一樣中毒。

④ 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⑤ 家庭不和睦,人就會生病。

⑥ 吃好3頓飯,睡好8個小時覺。

⑦ 每天堅持運動半個小時。

⑧ 免疫力是最好的醫生。

好的身體素材代表著更好的免疫力,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多是年老體弱的或免疫力相對較低的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保護好健康是全民重中之重。

毛主席在1917年《體育之研究》上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指出強健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業的前提。八十多歲的鐘南山院士,看起來依然精力充沛、健步如飛,這與他幾十年如一日良好的生活習慣、健身習慣還有孜孜不倦的奮鬥與奉獻精神分不開的。

在這個全民追星的時代,

鍾南山院士應該成為我們的超級偶像,超級榜樣。

二、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

從2003年SARS病毒,到此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據研究結果表明可能是源於蝙蝠所攜帶的病毒,而蝙蝠已經被證實可攜帶多種病毒,如狂犬病病毒、MERS、伊波拉病毒等。

蝙蝠不會主動招惹人類,這些病毒主要是通過下一級的消費者比如果子狸,蛇等等來傳播,捕獵和食用這些野生動物,可能才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的原因。滿足口腹之慾或者博眼球吸引粉絲關注,都不應該成為吃野生動物的理由。如果人人都不吃野味,沒有野味消費市場,自然就沒有人再捕獵果子狸、蛇、蝙蝠之類的野生動物了。

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讓這些野生動物在屬於它們的自然環境裡,按著自然法則生存。拒絕野味,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是人人都應該有的社會責任!

2019年8月,巴西亞馬遜森林大火燃燒了數日之久。環境專家託馬斯·洛夫喬伊的研究團隊指出,倘若亞馬遜雨林的森林覆蓋率下降至75%以下,亞馬遜雨林的生態平衡將面臨不可逆轉的破壞,雨林的中部和南部地區將永久性退化為稀樹草原。

2019年9月,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延續數月,數億隻動物葬身火海,野生動植物和澳洲整個生態系統遭到巨大破壞。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資的包裝箱上的八個字,有網友說是表示了謙遜,體現了感情,還有對將來的希望。但是,我覺得用來形容「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準確的!人類社會已經發展到跨入了高度文明的時代,維護好地球表面的自然生態系統關係到全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全球的自然生態系統需要全人類共同維護。

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終南山「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新,靈動,優美,只有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才有最美的詩詞,最美的心情。今天和未來,我們需要的仍然是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美麗的生活環境。

那麼,人與自然必須和諧共生。

三、關於企業生存發展的問題

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情況下,公司企業延遲復工能夠減少人員聚集,達到阻斷疫情傳播的目的。疫情影響的最主要的是人與人的交流活動,導致客戶流失,沒有生意,沒有業績,卻仍然要繳納房租、銀行貸款,一些中小型公司企業可能會陷入現金流危機。等到疫情過後,一些不專業的弱小公司企業可能會被淘汰,而專業的有實力的公司企業會實現更快增長。

疫情危機下,公司企業怎麼應對?

北大國發院教授陳春花提出了五條對策建議:

① 學會與疫情下的不確定性共處:

要求自己接受疫情下的不確定性變為經營背景,要用新的方式和認知去理解當下的情況。

② 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不管經濟是處在繁榮階段,還是處在衰退時期,保持增長都是他們堅定不移的信念。

③ 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

朝著特定的方向,調整自己的準備,在前進過程中不斷驗證和改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

④ 挑戰極限式地降低成本:

自我救贖,縮減費用、剝離不良業務、杜絕虧損及沒有質量的增長,確保現金流,確保競爭力。

⑤ 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堅持底線思維,積極參與防控,人生際遇並不是由環境決定,而是取決於思維的瞬間。

中小型公司企業的資金鍊的接續性,是最需要保證的關鍵點。另外,在這種非常時期,提前做好淡季營銷準備是非常必要的,疫情一定會過去,提前做好宣傳推廣,布局網絡市場,一定能為後面的正常經營帶來很大幫助。

四、關於個人生存發展的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改變,老一輩的節衣縮食艱苦樸素的作風被丟棄,很多80、90、00後們奉行的是「該花就花」、「超前消費」、「提前享受」的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貸款買房,貸款買車,貸款買高檔手機,貸款旅遊,貸款創業等等,導致「月光族」、「負債族」、「網貸族」越來越多。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薩迪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有幾類群體可能正經受著殘酷的生存困境。

① 非正式工作,沒有固定薪資的從業人員

比如: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家政人員、搬家服務人員、建築工人等。現在各行業大多屬於暫停營業,延遲開業的狀態,這些從業者可能冒著可能感染的風險也未必能保證溫飽。

② 街邊或商場的個體零售店主、餐飲店主

在不能經營,沒有收入來源,仍然要付租金的情況下,生活可能會變得逐漸艱難。當然,疫情終將過去,堅持就是勝利。

③ 疫情前背負債務及已經逾期的這些人群

如有房貸,車貸,信用卡逾期、網貸逾期的情況。自媒體裡面常有發布提問,說自己背負多少債務之類,往往引來大量的關注和回復。回復者基本都是有很多債務的網友。負債纍纍,甚至被催收,卻又趕上疫情,收入銳減,更是雪上加霜。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寫到: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這句話就是告誡唐太宗,應該居安思危,戒除奢侈,踐行簡樸,開源節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方,每個人都應該量力而行,自覺樹立合理的消費觀。疫情面前,車貸,房貸,網貸,反而成了累贅;花很多的錢,買了太多的新衣服,也沒有幾次穿的機會。

在疫情的非常時期,我們應該靜心思考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積極尋找發展機遇。在做好主業之外,開拓第二事業,尤其是注重向網絡轉型。如果靠著網店,靠著網站,靠著自媒體,一部手機,一臺電腦,足不出戶就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給自己賺取一些收入,甚至逐漸變成主業,那就是「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了。

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是對的,「兩條腿走路」也沒有錯,這就像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汽車都有備胎,未雨綢繆,有備而無患。

新冠狀病毒非常時期再提憂患意識!

保養好身體健康!保護好自然生態!

保障好企業發展!保管好個人錢財!

站上時代的風口浪尖,

前瞻和洞察前路的風險和挑戰。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從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發力。

疫情終將過去,希望就在前方。

待到山花爛漫時,我們都在叢中笑。

感謝閱讀,歡迎您留言交流。謝謝。

相關焦點

  • 易經告訴我們,是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中國人的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從易經開始的。孔子在作易經的注釋的時候,曾經深刻指出,「作易者,豈有憂患乎?」意思是說,周易的作者周文王充滿了憂患意識,從而讓憂患意識成為易經的主體意識。作為探索宇宙和生命規律的中國最早的哲學,它懂得物極必反的哲學,從而提出了三不忘的主張。《繫辭傳下》說:「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存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 唐秀玲: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本質上是一種責任意識、使命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源於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而產生的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常懷憂患意識的人能從表象看到潛在、從平常預見危機、從有利發現不利,從而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可以說,憂患意識是競爭和創新的火種,其實踐歸宿就是奮發進取。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永不枯竭的一種文化精神。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當然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沒有憂患時,去創造憂患,而是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也就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左傳》有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特報評:居安思危 常懷憂患
    ,市政協會議上的「時刻保持清醒警醒,直面問題差距」,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馬興瑞反覆強調全市黨員幹部要有憂患意識。  近日,一篇《深圳,你需要靜靜》的文章走紅網絡,直指深圳醫療、教育、交通等方面民生短板,展示的正是居安思危、常懷憂患的意識,讀後發人深省。成立35周年的深圳經濟特區,正處在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的關鍵節點。越是在這種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越需要居安思危、常懷憂患,如此方能自我警策,加壓奮進。  居安思危、常懷憂患,要放寬眼界。
  • 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 - 人民法院報
    當我如饑似渴般讀完,輕輕合上最後一頁時,書中「最大的憂患是沒有憂患意識,最大的問題是對問題缺乏警覺」的警語,依然猛烈地撞擊著我的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靜。    李瑞環同志的這句話,來自他在2001年2月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原話是:「對目前的大好形勢要充分肯定,要理直氣壯地宣傳,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對黨內同志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必須多講居安思危,必須增強憂患意識。
  • 韓正: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
    ■談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要落實到行動上  韓正講話指出, 「沒有憂患意識是最大的憂患。」面對形勢的發展、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上海肩負著更加艱巨繁重的任務,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克難奮進。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
    來源:人民日報習近平同志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提出「三個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把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作為「三個一以貫之」之一,凸顯了增強憂患意識的重要意義。
  • 「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同樣:《摘編》一書出版後,「聞言」撰寫了解讀文章「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範和化解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如何切實做好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各項工作?建議大家結合「聞言」文章,進一步加深對《摘編》的學習領會。
  • 溫家寶表示: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大會新聞發言人姜恩柱邀請同中外記  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溫家寶在開場白中首先向在場的各位記者問好。他說,據我知道,參加兩會採訪的中外記者有2000多名。由於今天會場的限制,到會採訪的只有700多名。
  • 可貴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的字眼並不陌生,「居安思危」的警醒也時有所聞。但是,當你在「兩會」上聽到溫總理用凝重的聲音強調「要增強憂患意識」,代表、委員在討論中不時流露出憂患意識時,仍不能不從心裡產生震撼。  憂患意識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從而成為支撐民族振興的動力。
  • 有備無患!武漢立下2021年「軍令狀」!為強化憂患意識之舉點個讚
    民聲天下1月9日北京快評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引發的肺炎疫情,當前依然尚未徹底根除。全國上下絲毫不敢懈怠。正進一步加大「協同作戰」的力度,誓將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點讚武漢的新書記王忠林的憂患意識,風險意識,民生意識。武漢,可以說是浴火重生的城市;也可以說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但是,王忠林此番的講話說得好,要保持高度警惕,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頭等大事。  「老K」指出,現在當下境內外疫情複雜,國內整體處於冷鏈環境。東北、河北都爆發局部疫情,極有可能在低緯度地區亦會發生類似情形。有備無患,有防範最危險的底線意識才有真正的安全。
  •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有一個成語,叫居安思危。意思是:在安逸的環境裡,要時刻考慮到危險降臨。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儘管我們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但也要時刻考慮到危險的存在。人們通常用居安思危這個詞來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禍患。那麼什麼是安全?什麼是危機?
  • 增強憂患意識,為什麼是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對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增強憂患意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增強憂患意識。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八項規定時就指出,「全黨全國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充分估計困難和挑戰,紮實做好各方面工作」。
  • 居安思危在企業管理中的哲學意義
    文/段俊平「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國人常用來告誡從政者的最常用的一個詞,出自《左傳》。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餘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鐘磬之類的樂器。
  • 【修身格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19【格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在做規劃的時候,我們要有最美好的願景和最壞的打算,這就是居安思危,這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還要去想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怎麼才能走向自己美好生活的願景?我們怎麼做才能克服生活當中出現的困難?我們儘量地把可能發生的狀況想出來,並找到應對方法。舉一個生活當中我們最常見的例子——我想學習。我想變成一個有修養、有文化、有學識的人。這屬於美好的願景。
  • 一天一個成語——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成語出處】出自於《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近義詞】常備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安不忘憂、處安思危、居安慮危、未雨綢繆、有備無患。【成語造句】1.身處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應該求創新,加強能力,居安思危,無論你發展得多好,時刻都要做好...2.居安思危,保障保險,風險分擔,共度百年。3.居安思危,有所準備,就能應付各種複雜的局面。4.我們應該居安思危,提高警惕,捍衛社會主義的錦繡江山。
  • 論增強憂患意識
    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公僕意識和節儉意識。這「三個意識」,概括了我們黨對領導幹部的很多要求,在新形勢下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必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其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只有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我們才能辯證地看待形勢,辯證地看待成績,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
  • 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如果我們缺乏憂患意識,做不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就難以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就難以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甚至可能導致國家被侵略被顛覆被分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被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被打斷的危險。
  • 為什麼越是前景光明越要居安思危?
    我們的先人很早就對「居安思危」有了深刻的認識,偉大思想家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警示箴言。可以說,中華文明能夠5000年薪火相傳,中華民族能夠越過歷史的溝溝坎坎、經歷一次次生死存亡的考驗走到今天,就是因為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我們黨是生於憂患、成長於憂患、壯大於憂患的政黨,對憂患的理解尤為深刻。
  • 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
    堅持底線思維,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我們就一定能從容應對挑戰、贏得戰略主動 ■ 人民日報評論員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從歷史興替中得出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治黨治國必須始終堅持的一個重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