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2018年9月26日,他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考察時又指出:「行百裡路半九十,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沒任何時期比現在更接近,也沒有任何時期遇到現在這麼多的挑戰與困難。」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憂患意識的論述,強調要堅持「兩點論」,既要正視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又要看到具備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既要堅定必勝信心,又要增強憂患意識。這裡,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堅定信心與增強憂患意識的辯證關係,也揭示了將三個「前所未有」與兩個「沒任何時期」相結合的深刻意蘊。
增強憂患意識以三個「前所未有」為前提
信心是指引我們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沒有信心,我們的事業就不可能前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個「前所未有」的闡述,揭示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必然趨勢,成為引領國家和民族的事業走向輝煌的「燈塔」。三個「前所未有」,使我們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更加奮發有為、艱苦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動力。
堅定信心前提下增強憂患意識,要求我們把握樹立憂患意識與保持平常心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但也不能過了頭,不要杞人憂天。不能因為憂患過度,只是看到問題、看到差距,因而變得悲觀消沉,我們要正確地看待風險,沉著應對,冷靜思考。我們既要「不畏浮雲遮望眼」,又要保持「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三個「前所未有」以兩個「沒任何時期」為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兩個「沒任何時期」的闡述是要我們樹立憂患意識,及時預見和化解各種風險威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要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這些風險既包括由於各種自然災害所導致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威脅,也包括人類實踐所帶來的全球性風險威脅,如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所引起的各種人類生存威脅。當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矛盾多發疊加,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安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始終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如果沒有樹立兩個「沒任何時期」的憂患意識,我們會盲目樂觀,看不到問題和癥結所在,那麼三個「前所未有」的前景也可能毀於一旦。反之,則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到自身的薄弱環節,讓我們能夠未雨綢繆,及時抵禦風險。
當前更強調處盛慮衰和知危圖安
雖然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三個「前所未有」堅定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而兩個「沒任何時期」則警醒著我們不能驕傲自滿,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
基於三個「前所未有」前提下的憂患意識,凸顯其戰略主動性。與之前幾代領導人相比,這樣的憂患意識更多地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強調處盛慮衰的布局和知危圖安的行動。
幾代領導人都提到「居安思危」,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處盛慮衰。他指出,我們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處盛慮衰,以共產黨人的胸襟和眼界觀察世界、判斷形勢。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發展形勢總的是好的,但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決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談憂患意識重點強調要有「圖安」的努力,要將居安思危與知危圖安有機結合起來,著力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範化解各種風險。
一是聚焦重點,抓綱帶目。如,對於經濟領域的風險,強調要「重點防控金融風險」,而「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這樣一層層抓綱帶目,能夠有效避免重大風險的發生。
二是全面把握,綜合施策。防範風險要多種舉措全面發力,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如,在國家安全上,我們要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三是注意把控風險演變趨勢。要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不讓小風險演化為大風險,不讓個別風險演化為綜合風險,不讓局部風險演化為區域性或系統性風險,不讓經濟風險演化為社會政治風險,不讓國際風險演化為國內風險,著力防範各類風險挑戰內外聯動、累積疊加,不斷提高國家安全能力。
總之,三個「前所未有」與兩個「沒任何時期」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通過科學判斷現實以及未來形勢,在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提出的積極的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以處盛慮衰的戰略布局和知危圖安的戰略行動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體現出其恢弘的戰略思維,使憂患意識更具戰略主動性。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