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武漢疫情爆發12天:這17個普通人的故事,看哭了……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21君:在疫情發的近兩周時間裡,這些天你過的還好嗎?一場疫情,像一個巨石砸入我們原本平靜有序的生活,一時間,沉渣巨浪翻湧。

當我們都宅在家裡,在緊張、不安和焦慮中等待著疫情的好轉的時候。這場戰「疫」的背後,有許多我們不曾謀面的人們在為守護我們安全,默默地奮戰著,這裡面的每一個故事或許稱不上驚天動地,但他們每一位都值得我們銘記。

因為在平凡的歲月裡,他們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

來 源丨李月亮(ID:bymooneye)

作 者丨李月亮

特別鳴謝

本期主播:曉月雲揚

武漢封城近兩周,確診數字持續上漲。

宅在家裡不敢出門的人們,依然在不停地刷新聞中度日。

信息各種各樣,讓人感動的,讓人難過的,讓人生氣的,讓人驚嘆的……

一場疫情,像一個巨石砸入我們原本平靜有序的生活,一時間,沉渣巨浪翻湧。

各路妖魔鬼怪紛紛現形,各種溫暖善良也頻頻顯現。

我在複雜的情緒裡,一個個,記下了那些閃閃發亮的普通人。

他們做的事,實在算不上經天緯地。

但他們,值得我們銘記。

每一個,都值得。

01

武漢卓爾萬豪酒店,有北京上海的醫療隊,近400醫護人員住在這裡。

大年初三下午,來了一個農民。

他開著農用三輪車趕來,車上,裝了24箱蔬菜。

他說:

「聽說醫療隊住在這裡,我送些新鮮的菜來。」

他堅持不要錢。

這個質樸的農民,騎了40公裡電動三輪車。

他不會用導航,一路問路找到酒店,臉和手都被風吹得通紅。

但他很開心,告訴酒店的人:「這是最新鮮的!我只有這麼多了。」

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哭了。

其實,武漢封城後,本地菜農的菜本來能賣得很好……

讓我們記住他:秦師傅, 45歲,武漢的一位菜農。

秦師傅,你的菜,不但營養,而且暖心。

感謝有你。

02

1月31日,南京,公安檢查站。

一輛白色轎車停在路邊,下來一個戴口罩的男人。

他一邊從車上搬箱子,一邊對民警說:「拿點東西給你們!我從土耳其人肉背回來的。」

民警一看,是一大箱口罩,趕緊問他:「您貴姓?」

男人回:「免貴,中國人就行了!」

「我會永遠記得我是中國人,但你們不用記得我。」

最深情的話,往往都說不出口。

先生,你不用說,我們也懂。

感謝有你。

03

封城中的武漢,絕大部分餐館都關門了。

醫護人員吃飯,成了難題。

而有一家很小很小的小店,一直在忙活。

他們每天要做將近1000份盒飯,專門供給金銀潭等醫院的醫護人員。

一份盒飯裡,有胡蘿蔔燉牛腩,土豆燉五花肉,一個青菜,再配上一個雞蛋或半個玉米,料很足,賣16塊錢。

以當下的物價,店主小姐姐是在賠錢幹的。

由於忙不過來,她還叫來父母兄妹齊上陣,一家人每天從早忙到晚,兩隻手當四隻手用。

店主小姐姐更是每天只睡四小時。

別人問她為啥要幹。

她說不出來,撓著頭想半天,說:「我看到醫護人員的朋友圈,很受不了,我想做這個事兒。」

姑娘,我知道你為啥幹:因為你的心裡,裝著別人。

感謝有你。

04

一輛武漢物資運輸車經過收費站。

工作人員把卡給了司機師傅,起身敬禮:您辛苦了,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車行幾米,交警遞過去一大包水:師傅,拿點水,路上喝。

沒有什麼豪言壯語。

但是這一幕,讓人淚目。

因為這一刻,我看到我們在一起。

感謝你們!

05

大年三十,河南沈丘。

42歲的村支書王國輝載著5噸蔬菜,隻身趕往火神山醫院工地,免費送菜。

他曾在武漢服役17年,在部隊主管後勤。

所以疫情來後,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吃的怎麼辦?」

於是大年三十早上5點,他起床,拍門叫醒本村村民,讓他們起來收拾菜。

20多口人應聲而來,忙活了半天。

5000多斤青菜、4100斤冬瓜……最後整整裝了5噸蔬菜。

王國輝馬不停蹄開車上路,年三十兒晚上八點,就把菜送到了武漢。

他說,他是武漢老兵:

「1998年抗洪,我在一線。2008年冰災,我在一線。這次疫情,我理所當然也該去。」

曾經保家衛國,一生赤膽忠心。

沒有人規定英雄要一直當英雄。

但你選擇了火熱和赤誠。

感謝有你,祖國的老兵!

06

疫情發生時,陳雪燕正在尼泊爾旅行。

得知老家口罩緊缺,她立刻跑遍附近藥店,買了5800個口罩。

太多了,不好拿。她扔了自己的一些衣服和洗漱用品,騰空行李箱來裝口罩。

最後,她帶著滿滿四大箱口罩回了國,免費送給醫護人員和需要的人。

她說:「我知道疫情來了,醫療物資真的比我的隨身物品重要太多了!」

還有更威武的:

一位河南女導遊,組織她的「武漢護城隊」,從泰國買足了40大箱防護服,扛回國內,直接發往武漢。

感覺全世界的口罩和防護服都被華人買光了。

謝謝你們,中華好兒女!

07

大年初五,河南洛陽一家家居廠,接到了一筆20萬元的醫療櫃訂單。

老闆袁先生定睛一看,原來是武漢火神山醫院要用的。

他立刻接單,並回覆:「不用買,我們免費捐贈!」

由於自家儲備不足,袁先生把這個消息發到了當地家具協會的群裡。

協會的人看到消息後,競相捐贈。

14家企業連夜加班,一夜之間就湊齊了訂單。

醫療櫃裝車完畢,物流公司得知貨物是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後,立刻提出免費運送,保證當天晚上送達!

這些小微企業主,平時本本分分做著小本生意,最不顯山露水。

但關鍵時刻,他們捧出了一顆紅心!

感謝你們!

08

湖南常德。

90後小夥郝進捐了1.8萬個口罩。

口罩來源我們都想不到:

去年,他曾在一家口罩廠打工,後來工廠效益不好,他辭了職。

廠裡沒錢,就給了價值兩萬元的口罩抵工資。

春節前後,郝進聽說疫情緊急,口罩緊缺,立刻想到把這批口罩捐給需要的人。

村支書要給他錢,他說:「一分錢都不要,我不能發『國難財』。」

在口罩廠打工,還被欠薪,小夥子應該也不是什麼有錢人吧。

買房、娶妻、養老,樣樣都要錢。

生活不易,而你心有大義。

這樣的你,一定會有一個光明未來。

感謝有你!

09

救援物資運送車到了醫院附近。

一位醫生跑過來引路,但他不敢上車。

他說:「我現在疑似感染,就在車外給你們引路吧!」

然後他跑在車前,把車帶向指定地點。

這背影,讓人心酸。

辛苦了,醫生。

你一身黑衣的背影有些模糊,但在我們心裡,你清晰又閃亮。

祝你健康!

感謝有你!

10

1月31日,濟南西站。

一位熱心小哥哥開著大卡車,送來500斤消毒液原液。

停車。卸貨。然後沒留任何信息,就匆匆走了。疫情中的車站,消毒是重中之重。

有了這500斤消毒液原液,車站半個月不用愁了。

小哥哥還貼心地準備了噴壺。感覺他來之前一定想了很多吧。

車站人員連連道謝:多謝,多謝。

他連連擺手:不用不用。

這位小哥,我們都知道,你不圖這句「謝謝」。

但我們必須要表達深深的謝意。

為了這500斤消毒液,更為了你的溫暖善良。

感謝有你!

11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張合影。

十幾個人簡單地站成一排。沒有造型,沒有美顏,甚至每個人的臉都看不清。

但是,它有點戳心。

城管、環衛、交警、醫生、特警……這,是一個「為百姓保平安」小分隊。

疫情時期,中華大地上,無數個這樣的小隊,在默默奮戰,護佑我們,護佑祖國。

感謝你們!

12

大年初二,安慶市第一人民醫院副護士長張敏,要奔赴疫區了。

行前,女兒抱住她,哭著不讓媽媽走。

護士長忍住淚水,告訴女兒:「媽媽要去打怪獸了,很快就回來……」

這段時間,類似的場景,發生在祖國的無數個地方。

無數個稚嫩的孩子,抱著做醫生、護士的媽媽,撕心裂肺地哭著,不讓她們走。

可是,那些「狠心」的媽媽,一個都沒留下。

親愛的寶寶,我們不哭。

我們一起在後方,陪媽媽打怪獸!

一線的戰士們,願你們平安歸來!

感謝你們!

13

大年三十中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的醫生點了兩份外賣。

疫情當前,下單的醫生體貼地備註:

如果快遞師傅介意醫院環境,我可以到路邊拿,不用送上樓。

半小時後。

快遞小哥不僅把飯菜送上了二樓,店家還免費送了兩個菜,並附了一張字條:

「醫生:辛苦了。送一份肉一份菜。新年快樂!」

醫生瞬間感動,拍照發了朋友圈。

記者找到店家,店老闆說,看到醫生的備註留言,他很難過:

「過年了,他們還堅守在崗位上,為這座城市默默奉獻,卻有一些人介意他們的工作環境。」

所以,他想做點什麼。

嗯……

這就是傳說中的「良心賣家」吧?

以後吃飯就去你家啦!

祝你生意興隆!

感謝有你!

14

一架包機就要降落武漢了。

機上乘客,全是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

降落前,乘務長例行開始廣播:「我們的飛機就要開始下降了……今天,你們不僅是天使,也是英雄,辛苦了……」

說到最後,乘務長忽然哽咽:「待你們完成任務,我們接你們回家!」

這次哽咽,不是工作失誤。

而是內心謝意和敬意的誠摯表達。

謝謝醫護人員們!也謝謝你,乘務長!聽到你的哽咽,無數人都淚目了。因為我們的心,和你一樣。

15

武漢火神山醫院順利完工。

一位全程參與建造的工人,拿到了工資。

但是,他想全都捐出來。

想想,這是怎樣的一種人呢?

他們是最最普通的勞動者,在外面工地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熬到過年回家,和家人團圓幾天。

但大年三十,他們接到緊急任務,放下筷子就來災區建醫院了。

年夜飯,他們是在工地這樣站著吃的。

多少次,都是太累了,這樣睡一會兒。

他們晝夜奔忙,不辭辛勞。

為了趕工期,甚至還打了一場群架。

而好不容易勝利完成任務,他不要一點回報。

謝謝你小哥哥,錢你留下,心意我們抱走了。

感謝有你!

16

這次疫情裡,有太多這樣的故事。

我記下的,也許只是千萬分之一。

如果不是這場災難,我們也很難知道,平平無奇的人群中,原來藏著這麼多閃亮的靈魂。

他們特別普通,特別樸實,但也特別了不起!這些閃閃發光的普通人,讓我們溫暖,安定,心中有力量,眼前有希望。

有一個問題,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

國家有難,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就是:每個人,都扛起自己那份責任。

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人也都是這麼做的:

醫生衝上去治病,警察站出來值守,廚師給醫生做飯,工人緊急建造醫院。

有菜的拿菜來,有口罩的捐口罩,做醫療物資的連夜加班,懂健康知識的不斷宣傳……

我們齊心合力,災難就扛過來了。

必須得說,這一場大仗,是全國人民一起打的。

將來贏了,也是全國人民的功勞。

是奮戰一線的戰士。

是前面故事裡那些善良的人。

是每一個放棄了過年回家的人。

是每一個取消聚會,還普及疫情知識的人。

是每一個出門必戴口罩,還勸別人戴口罩的人……

大家一起,把病毒趕走了。

沒有絕大多數國民的支持、配合,這場災難不知還要升級多少倍。

感謝有你,每一個默默付出的中國人!

有你們在,中國一定能贏!

................................................

本文來源 / 李月亮(ID:bymooneye)

本期主播 / 曉月雲揚

配圖來源 / 央視新聞,看看新聞,北京時間,瀟湘晨報,網絡

本期編輯 / 南瓜;實習生 李新

相關焦點

  • 武漢,無法忘卻的31天|戰疫日記
    過一會兒來了一個列車長,檢查身份證,名片,還要看採訪函……沒帶採訪函的記者心裡打鼓,擔心不被放行。結果,列車長說,「如果你沒有證明,就沒有專用通道了,要和普通人一塊兒出站。」說完,列車長停了幾秒,很認真地說:「下了車,一定要做好防護。」下車後,這位記者看到的第一眼的武漢,有一層薄霧,安靜,空無一人。
  • 疫情爆發20天: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中國人民的心。武漢已封城兩周,全國確診數字還在持續上漲。疫情發生的特殊時期裡,出現了很多讓人感動的、讓人惋惜、讓人生氣的事情……有很多閃閃發亮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
  • 那些「隱秘而偉大」的抗疫生活|戰疫日記
    他回憶,那一天還接了很多「這樣的可憐人」,從武昌火車站出發,車子在武漢城裡來回跑了十八趟。封城前一天,成冬在車友群裡報名參加武漢志願者車隊,這是一支為當地社區運送物資,幫忙接送居民、醫護人員的車隊,司機是由普通的市民組成。最初,除了幫助社區運送物資,主要工作是幫助一些普通人。有天,一個60多歲的婆婆告訴他,老父親90多歲,3天了電話都沒打通實在放心不下。
  • 日本贈送給武漢物資上的詩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為什麼會引發...
    不過呢,也有一些網友在點讚之外,還把這些詩句跟咱們國家自己的宣傳口號做了一個對比,比如我們的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最常出現的宣傳語是:「武漢不哭」,「武漢加油」。因此,有些網友就用這件事來調侃讀書的重要性,說:「你看,如果不好好讀書,連寫捐贈寄語都寫不過別人」。人家日本的捐贈寄語用的古詩詞,比我們的「大白話」可顯得「有文化」多了!咦?等等?怎麼又是這種「二選一」的問題了?
  • 武漢確診病亡人數,增加了 1290 例|疫情周報 2020.04.17
    4 月 16 日 24 時,武漢確診病例死亡數核增 1290 例。4 月 15 日國內迎來了雷神山醫院「關門大吉」的好消息,但境外輸入防控壓力巨大,黑龍江省就是前線之一,位處中俄邊境的小城綏芬河也成為了戰「疫」要地。
  • 「情人節記疫」15個肺炎時期關於愛的故事!
    過去的二十天對我來說無比漫長,忐忑緊張念念不忘,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在戰「疫」現場更加努力工作,希望疫情儘快結束!待春暖花開,再擁你入懷!」「老婆,你守護大家我守護你!」離李薇薇交班奔赴一線的時間越來越近,丈夫安慰李薇薇又驅車奔赴武漢:「老婆,我不願你丟下8個月大的女兒,也不願你冒著危險去一線,但,既然你決定,你守護大家,我守護你!」
  • 10 個疫情下的淚目瞬間,我們一直被勇敢的人保護著
    惶恐之下,有無數手捧星光又在黑暗裡穿行的普通人,伸出手遞來希望,用每一件小事託舉著愛。中國總是被無數勇敢的人保護著,我們會記得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記一輩子」那樣。仔細聽,原來是「武漢加油」「武漢加油」「武漢加油」......武漢,加油!8孫悅是一名上海的醫生,身邊的同事親赴戰場,每個人都身處戰「疫」之中。
  • 「夜讀」可怕的是疫情,不是河北人
    點擊上方藍字,輕鬆關注「陳陽夜聽」每天睡前 精彩美文伴你入眠點擊上方綠色圖標收聽主播 丨 陳陽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雪崩的時候,焉能獨善其身?重返的疫情將河北推上了熱搜,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不得不把悲傷調成靜音,把常規的日子按下暫停鍵,把五湖四海的愛擰成一股繩1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鐵肩擔道義,八方共患難,大疫無情,人間有情截至目前,全國共計3000名醫務人員馳援石家莊,全員進行核酸檢測災難來臨之時我們有過恐懼,有過慌張,唯獨沒有過畏懼;
  • 疫情爆發的這些天:「我不敢再看武漢人的朋友圈」
    這場肺炎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了,什麼叫「眾生皆不易」。這是一位來自武漢的90歲老婆婆,為了在定點醫院給自己已確診的65歲兒子要到一張床位,在醫院獨自守了整整五天五夜,兒子送進病房的那天,老婆婆要來紙筆給兒子留言: 「要活下來!」「我已經90歲了,早已經看透生死;但如果要帶走你,我不允許。」.......
  • 武漢疫區日記:和妻兒生死別離的 28 天
    我給她定的是 1 月 18 日的高鐵票,我的是 21 日,晚個兩三天,計劃將年前的工作收尾。 元旦的時候,武漢新冠肺炎的消息就不斷傳出,我看過丁香媽媽的文章,對病毒有些了解和防備,提前還囤了兩盒 N95 口罩。
  • 武漢封城日記|第三十六天
    其中的幾處重點我可以幫忙劃一下:  - 上海公共衛生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接受採訪時表示,上海公共衛生中心早在1月5日就提交了有關疫情的正式報告,然而過程卻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我們該做的都做了,但是非常遺憾,不該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 當我們回憶「疫情」下的2020年時,刑事律師在回憶什麼?
    我總覺得,你會認為:「疫情」這件事,已經從一件事,變成了一個符號。這符號仿佛代表了很多,也仿佛空洞得就僅僅是一個詞語。這個符號,在2020年,起碼是強大的。因為它未完成,也就是還沒有真正的結束。我們需要「老同學」「老同事」「老師長」「家庭」「同行」……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他們不說拉我們一把,起碼不會讓我們感到寒風刺骨。因為人多的地方雖然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也是能聚集出溫暖的。
  • 疫情下的口罩「瘋狂製造」:物料飈漲40倍,3天回本成「印鈔機」
    「和現在差不多,一噸 12 萬,也有報價 17 萬的,我都聽過。」吳軍對非典時期的漲價記憶猶新,當時,上遊熔噴布價格也曾一路高漲,17 年後,新冠疫情爆發,市場行情有過之無不及。無紡布、熔噴布、耳帶、鼻梁條等口罩原材料的需求每天都在倍數級增長,遵從客觀市場運作規律,漲價無可避免。
  • 「最新」人教統編版小學語文四下文言文《囊螢夜讀》內容解析
    《囊螢夜讀》是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二課《文言文二則》中的第一則文言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篇課文。01出處《囊螢夜讀》選自《晉書·車胤傳》「停課不停學」五下部編版文言文《自相矛盾》知識點串講
  • 醫生在電話裡哭背著《希波克拉底誓言》:疫情後的傷痛才剛剛開始
    ——匿名用戶有醫生剛脫下工作服,巨大的壓力讓其瞬間變身「小女生」坐在房間裡嚎啕大哭;有不知如何宣洩情緒的醫生,表面上看一切正常,卻因不能休息、無法輪換出現「應激障礙」。武漢市民以兩種心理問題居多,一種是「疑病症」,即就醫檢查顯示「沒有異常」,但仍不能打消顧慮,常伴有焦慮;一種是「強迫性恐懼」,防疫物資一應俱全,但依然有一種難以抗拒的恐懼。
  • 關於疫情,我想和孩子講17個故事:災難面前,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整整五天不睡覺,餓了就吃方便麵。獨自在醫院守了整整五天五夜。當兒子終於送進病房,老人要來紙筆,給兒子留言:「要活下來。開餐館的張先生,年前備了十幾萬貨,足夠應付爆滿的預訂。疫情爆發,所有的客戶都先後打來了退訂電話。眼看十幾萬的蔬菜、鮮肉就要爛在冷庫,張先生心急如焚。貸款、工資、房租一天天的逼近,張先生說自己已經欲哭無淚了。
  • 疫情之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常常看著手機上不斷彈出的新聞,仿佛置身於魔幻的世界。惶恐的、氣憤的、讚嘆的、感動的....各種複雜情緒就在這短短十幾天體會了一遍。現實很苦沒錯,但,請千萬要相信世界仍然有光。我在複雜的情緒裡,一個個,記下了那些閃閃發亮的普通人。他們做的事,實在算不上驚天動地。但他們,值得我們銘記。
  • 五個武漢人的封城日記|大象公會
    他說,「現在這個東西就是比流感要強一點。」我說,「這是強一點嗎?已經有很多人被感染了,感染性很強!」然後他又說,「可是你知道那些感染的都是什麼人嗎?那些重症的都是老年人,青壯年是不會有什麼事情的。」我告訴他,「現在武漢的醫療已經崩潰了」,但是他依然覺得我是在小題大做。
  • 「天降之物」作者水無月嵩12月新作「多拉計劃」登場
    「天降之物」作者水無月嵩12月新作「多拉計劃」登場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 看哭了!這所學校的誓詞太震撼:「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_桂梅
    原標題:看哭了!這所學校的誓詞太震撼:「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她說:「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我搶一分鐘算一分鐘。在我活著的時候,我一定要看到她們出去。」 12年來,她幫助1804個可能輟學的貧困女孩,走進了大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