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異界幻戲:《聊齋志異》的鬼怪因何恐怖?

2020-12-19 網易新聞

本文節選自《構造另一個宇宙:中國人的傳統時空思維》,作者:[日]武田雅哉,譯者:任鈞華,出版社:中華書局

中國的怪談

「怪談」,英文作「Ghost Story」。小泉八雲(Lafcadio Hearn, 1850—1904)收集日本的幽靈故事,將之編著成書,書名正是叫《怪談》(Kwaidan)。此外,他還著有《中國怪談集》(Some Chinese Ghosts)。


在日本,類似《怪談》之名的書籍出了很多,但所收類別卻是大同小異,即收錄有志怪小說、唐代傳奇,以及不可欠缺的清代《聊齋志異》。如果現在到街上書店看看,名為《中國的怪談》或《中國恐怖小說集》的書,光是袖珍版本的就能找到好幾冊了。這些怪談集,總是不厭其煩地將前面提過的那幾類作品收錄其中。就算作品內容都相同,只要用上新的或有趣的編輯手法,還說得過去。可是什麼改變都沒有,純粹只是拿過去的怪談集來收錄,叫人看不出下過工夫的痕跡。或許在大多數日本人的印象中,所謂「中國的怪談」,就是指剛才提過的那幾類作品吧!

然而,原本號稱「這故事很恐怖」的書籍,即名為《中國怪談集》的書籍,不就是硬要人認為它的故事很恐怖嗎? 對膽小的讀者來說,不覺得它恐怖的話,就會被貼上「你不配稱為人!」、「你的感受能力有問題!」的標籤。而對膽小的編者來說,一旦有直率的讀者抱怨自己特意選出的故事根本不嚇人,他們也只好引咎上吊,化成真正的幽靈了。到現在居然出了那麼多打著「怪談」、「恐怖」名號的書籍,這點我是挺佩服的。總歸一句,《中國怪談集》的企劃,實在是不輸於《中國笑話集》(這也是很可怕的企劃!)且不知會給誰帶來不幸、受到詛咒的企劃。

讀小泉八雲編選的《中國怪談集》,可能會注意到,此書和日本的怪談集在選文標準上有些出入。這裡無法作詳細說明,但為求保險起見,還請各位讀者自行確認一下。

《聊齋志異》為什麼恐怖?

怪談集中不可欠缺的《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1640—1715)所著的短篇小說集。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聊齋」是他的書房名。「在聊齋記述怪誕奇異之事」,此即《聊齋志異》一名之由來。《聊齋志異》收錄近五百篇怪異故事,這些故事並非全是蒲松齡自己的創作,而是他把聽來的奇聞軼事,經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集結成書。蒲松齡一生屢試不第,僅靠教書為生。他從年輕時開始寫《聊齋志異》,由於所寫內容多是鬼狐仙怪之事,甚至還留下了煩人鬼怪出現在考場上阻擾他作答的傳說。說實在,這種情形有可能發生。因為異界的實際狀況,一般不太會直接寫出來。《聊齋志異》中,蒲松齡習慣在故事的尾端加上「異史氏曰」(雖然不是每篇故事皆如此),作為作者自身對事物的褒貶批判。


臺灣的漫畫家蔡志忠(1948—),不僅在中國大陸擁有許多讀者,在日本也有多部作品翻譯出版,其中一部就是《聊齋志異》的漫畫10。蔡志忠的作品,呈現出的不是那種提到中國鬼故事便常聯想到的劇畫11風格,而是輕鬆詼諧的風格。蔡氏的漫畫,會在最後一格附上如異史氏那樣的評論文字。

中國的怪談,在傳到日本之後,或許是民情不同的關係,總覺得被當成令人落淚的日式怪談來讀了。這似乎不是因為改編成日式風格或是經過改寫才如此,而是只要被譯成日文,就會變成這個樣子。這種情形不只出現在怪談上,例如大家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傳到日本被譯成日文後,就成了催人熱淚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上所說只是我的印象罷了。不過,就算不特意改動,只要經過「翻譯」的語言轉換,作為故事舞臺的空間也會變形走樣。關於這點,不知各位讀者看法為何? 大家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必須讀了中文原文,才更痛快過癮。怪談也是如此。話說回來,蔡志忠的漫畫,倒是藉由圖畫之力,把因翻譯成日文而被抹去的中國氛圍給保留了下來。

中國是多神信仰的國家。孔廟、佛寺或道觀,皆同時祭祀儒釋道三教諸神,以及不知屬於哪一教派的神明。寺廟內販賣或是免費贈送下地獄後會遭受何種苦難、天國是個多麼美好的所在之類的宣傳小冊子。住在臺北的朋友,覺得我應該會喜歡這種小冊子,便把《地獄遊記》、《天國遊記》之類的小冊子給寄過來。有趣的是,裡面的內容,從古至今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例如近代中國的作家魯迅,在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介紹了距今一百年前的地獄圖說《玉曆鈔傳》,主要內容和現在流傳的版本完全相同。《聊齋志異》一書出現許許多多像那樣一同被祭祀的民間神祇,以及擁有超自然力量的鬼怪。書中既有神通廣大的神明,也有修煉法術的仙人和擁有奇特能力的動物。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體是以不經意誤入現實世界的另一邊世界的人為主角。不過,與其說另一個世界在現實世界的對面,不如說這兩個世界彼此重疊才比較妥當。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扉,無意間不知被什麼東西給打開,自己也就不知不覺闖進裡面的人,開始和超自然的事物有所接觸。在劇情結束之後,主角還不知已經結束,就這樣回到了現實世界。等到回過神來,發覺自己正站在原本現實世界的人群之中。此時人物的驚訝之情,作者不是以恐怖扭曲的表情,而是以「咦? 怎麼……」的表情來呈現。「我到底做了什麼? 現在不是在做夢吧?」感到疑惑的主角,隨即四下環顧,只見隱約呈淡黃色的空間,伴隨那剛剛還置身其中、令人眷戀的異界逐漸遠去。主角不禁目瞪口呆,茫然佇立於透出微弱亮光的環境中。換言之,他正是佇立於另一個世界之陰暗和現實世界之光亮交會的陰陽魔界。

到了結尾,還會有作者的分身「異史氏」,出來說一段看似無趣的訓誡。這種訓誡,現代的我們聽來,或許覺得有些煩人。但是,它不就像能把和主角一同誤入另一個世界的讀者,叫回現實世界來的魔法或咒語嗎? 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電視上那些三流的恐怖劇集,也常常會在尾端附上一段訓誡的旁白。

剛開始閱讀《聊齋志異》時,會覺得這種說教很無聊、沒必要。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放任不管,讀者不但永遠回不來,連「離開更美好的另一個世界,回到原本生活的世界去吧!」的意志也會完全喪失。在中國的故事世界當中,現實世界和另一個世界之間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不熟悉宇宙構造的我們,可能就這樣沒有察覺到而誤闖進去。《聊齋志異》裡出沒的妖怪,正如蔡志忠漫畫所畫的那樣,不但沒有那麼恐怖,還很可愛討喜。如果這些故事還算恐怖,那麼恐怖的不是妖怪本身,而是和鬼怪世界相連的空間構造,即陰陽魔界的構造。或許在我們的世界,也常有這種和另一個世界意想不到的往來。

靜止時間的束縛

南宋畫家李嵩(1166—1243)有一幅名為「骷髏幻戲圖」的畫作。在我看來,這幅畫最稱得上是「中國的怪談」。因為畫中所描繪的空間,正是把兩個世界給劃分開來的陰陽魔界。

我初次見到這幅畫作,是學生時代在浙江紹興旅遊的時候。和能改變自己的事物相遇,是很奇特的經驗。那時,我在街上紀念品店見到這幅畫的粗劣複製品,當下心跳加快,冒出「這玩意可能會陪我很久……」的預感。後來還真是如此。它看上去像個便宜貨,實際上價錢也很便宜,所以我買了好幾幅分送朋友—其實是因為大家見到它都不會害怕。總之,它是我喜歡的畫作之一。若問我為什麼喜歡,我還真答不上來。每次見到它,它總拋出一堆謎團給我。那些謎至今未能解開,實在有趣。後來,我還得知這幅畫的真品收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即使找出提到這幅畫的古今文獻,謎團仍舊解不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提出讓我信服的說明。一般都說,這幅畫隱含佛教思想或老莊思想的寓意。例如鄭振鐸(1898—1958)在所編的《宋人畫冊》中指出:「此圖生與死是那樣強烈地對照著,我們的畫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畫面左方,在五裡墩前坐著的兩人,看樣子是一對夫妻檔的街頭藝人。妻子正抱著嬰兒餵乳,而旁邊的丈夫—那戴著頭巾的骷髏,用懸絲操縱小骷髏木偶。右方是被這表演吸引而向骷髏爬去的孩童。身後還有一名少女,伸出雙手欲阻止孩童向前爬。

骷髏木偶是當時木偶戲的表演道具。描寫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之風俗的《東京夢華錄》,介紹這種木偶戲叫作「懸絲傀儡」,又說皇帝清明節駕登寶津樓時,諸軍呈百戲於樓下,其中就有真人「以粉塗身,金睛白面」,化裝成骷髏,表演「啞雜劇」的場面。李嵩的骷髏,系根據解剖學畫成,因此格外正確。在中國,想畫人物畫的畫家,是先從頭蓋骨的素描開始訓練起的。

一提到骷髏和女人,立刻讓人想起以「勿忘死!」(Memento mori)12的警語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如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1525—1569)的畫作「死亡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eath)所見,象徵「生」而擁有豐滿肉體的年輕女子背後,象徵「死」的骷髏正悄悄靠近。

「來世」觀完全不同的歐洲和中國,具有相同性質的骷髏觀。此說法若作為結論,並不夠完善。對於這種有趣的主題,還是不要急著下結論才好。

我唯一能說的是,這幅畫中的靜謐空間,正是連結《聊齋志異》裡的世界的空間,也是飄移在現實世界和另一世界之間的陰陽魔界。畫中空間所描繪的人物,全都見不到恐怖可怕的表情。就連裡面的骷髏男,看起來也很自然。在繪畫的世界裡,中國人幾乎不畫恐怖的表情。在並非不合常理的陰陽魔界,由笑嘻嘻的孩童和少女所構成的靜止時間,對我來說是非常恐怖的。他們四位之後會到哪兒去呢? 如果回到現實世界裡來,那麼,不屬於現實世界的骷髏男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反過來想,如果進入另一個世界,那麼,不屬於另一個世界的爬地孩童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在幽明處蠢動的文明

誤入《聊齋志異》世界的讀者,藉由闡述陽世人間寶貴道理的「異史氏」的訓誡,得以解開陰陽魔界的束縛,回到現實世界來。但是這幅畫可沒有這樣的安全裝置,因為它是不見過去亦不見未來的靜止時間。為了解開這束縛,人人都變身為異史氏,對這幅畫作出具有訓誡或隱喻意涵的解釋,也是理所當然的了。始終無法接受這類解釋的我,自從見到這靜止骷髏的表演以後,就像被蛇盯上的青蛙一樣,渾身僵住,無法動彈。

如果能進入另一個世界裡,事情就容易解決了。我覺得恐怖,也許正因為這幅畫裡的空間,畫出了現實世界和另一個世界的疆界。不過,若要如此下結論,事實上中國的繪畫幾乎都畫有這種疆界。不只山水畫,凡是中國的世界,處處皆由此種「模糊的分界線」區隔開來。或許,中國人所創造的種種文學和藝術,乃至中國的文化、文明本身,都成了這樣的構造。《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近世的通俗小說,標榜寫實風格的現代小說,自毛澤東(1893—1976)「文藝講話」以降的□□「人民文學」,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當今「新時期文學」,近來頗受歡迎的中國電影等等,如果都具有此種構造。今後編輯《中國怪談集》的工作將十分輕鬆愉快,而且所有的中國文學選集也將是中國怪談集了。

《中國怪談集》裡或許根本不會出現恐怖的鬼怪。只是,那裡面應該有來自各個時空的「幻影」在舞動著。來世和今世交界的幽明處,是那些怪談集的舞臺,生存於幽明處這一側世界的我們人類,受到另一側世界之光照射時,映在白牆上的「幻影」、「重影」、「假像」,就化成詞彙,成為那些怪談集的內容了。在兩個世界之間模糊的分界線下,實際上經常發生另一側世界的「幻影」闖入到我們的世界,而我們也在無意間誤入另一側世界,然後不知不覺回到原本的世界,或是根本回不來的事情。各位,您說是吧?

當我感到有些疲累的時候,就會拿起這幅「骷髏幻戲圖」仔細端詳。不知為何,腦中便立即浮現靈感。說起來,還得好好感謝這幅畫才行。或許我是用自己的靈魂,和紹興那間紀念品店的老闆換來了這幅畫也說不定。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藉助幽冥幻界和鬼怪人物,鞭笞社會陰霾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 《聊齋志異》:不僅是狐妖鬼怪的故事,更是人生的哲學
    在蒲松齡的筆下,刻畫了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狐仙、鬼怪、花妖,都與人類發生了各式各樣的情感糾葛,怪力亂神,讓人嘆為觀止。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將自己的一腔孤憤都傾注在了《聊齋志異》中。很容易就能發現,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妖鬼怪與民間傳說中殘忍的形象不同。聊齋中的鬼怪狐妖,大多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是世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伴侶形象。除此之外,她們都還有一個共同點。
  • 聊齋志異:鬼怪、動物和人的互動,反映的卻是真實的人間萬象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 《聊齋志異》中除了鬼怪,還有什麼呢
    眾所周知,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可謂一部內容豐富奇絕的文言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裡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齡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裡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間為背景,描寫人與精靈怪力的各種糾纏。電視劇《聊齋》我們小時候大概都看過,提到《聊齋》我們總會想到《畫皮》中那個天天把美女的皮囊貼在自己臉上去吃人的惡鬼,各種狐狼精怪,以及陰森恐怖的配樂。然而,《聊齋志異》若被僅僅視為狐精鬼怪之作,那未免太小看蒲松齡了。
  • 蒲松齡《聊齋志異》:為什麼要寫鬼怪故事,表達了什麼?
    《聊齋志異》的成書與取材一、成書《聊齋志異·自志》:「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箋,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採擷或借鑑前人的小說和筆記,如《續黃梁》、《蓮花公主》、《阿秀》。>> 友人提供和寄贈,如《蓮香》、《張誠》、《狐夢》、《巧娘》、《江城》。
  • 《聊齋圖說》:繪出「真幻交織」的《聊齋志異》
    [導讀]《聊齋圖說》創作於清代晚期,由徐潤組織當時的一些名家高手所繪,呈送宮廷。八國聯軍侵華時《聊齋圖說》被沙俄帝國軍隊掠奪帶走。直至1958年4月,原蘇聯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將其移交歸還中國。圖片來自雅昌《聊齋圖說》創作於清代晚期,由徐潤組織當時的一些名家高手所繪,呈送宮廷。約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聊齋圖說》被沙俄帝國軍隊掠奪帶走。
  • 聊齋志異:畫壁——似夢似幻似人生,只願迷離不用醒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先生創作的一部志怪小說文集。不言其鬼怪,鬼,亦為怪也!《聊齋志異》自《聊齋志異》誕生以來,便流行於世,經久不衰。經由聊齋故事改編而成的戲曲,雜談,電影,電視劇等,更是不勝枚舉。其中尤以鬼妖愛情故事最為人們所熟知。如《倩女幽魂》、《畫皮》、《畫壁》、《小謝》、《連城》等。表面看,這些故事所言無非是痴男怨女,愛恨情仇。但常言道:"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同樣,《聊齋志異》作為一部廣為流傳,又經久不衰的優秀文化作品,恰恰也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以及作者心中對時局形勢的利弊針砭。
  • 《聊齋志異》:不僅僅是鬼怪亂神的故事,更是一部人生哲學
    而對於蒲松齡來說,作為一介書生,他還有手中的筆,不能正大光明的指責,隱晦一點總沒人管吧,所以也就有了《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以鬼怪亂力為依託,講述的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出名,不用做多贅述。但是它通過狐仙,鬼怪,山石,鳥獸等揭露的官場黑暗,人性的詭辯,愛情的悽美等註定它成為傳世之作。
  • 《聊齋志異之美人首》恐怖直逼86年版《聊齋》
    中國最著名的志怪小說,當屬清人蒲松齡所作的《聊齋志異》,囊括中國幾千年,花妖鬼狐之說,自成一家。根據其改編而成的86版《聊齋》,當時造成極大的轟動,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應該都會記得這部片子。三十年過去,根據《聊齋志異》改編而成的網絡大電影《聊齋志異之美人首》於今日在騰訊視頻獨家播出。這部電影由北京金嘉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何佳怡、劉丹青、周建華、宋丹任出品人,製片人何佳怡、阮晴、劉博,總策劃、編劇何虹毅,動作導演馬中軒,執行製片人付連智,實力創新派導演閆高歌執導,吳旭東、李夏佩、何佳怡等聯袂主演。
  • 重溫《聊齋志異》:曾黎飾演的「女鬼」驚為天人,不愧是中戲校花
    文:重溫《聊齋志異》:曾黎飾演的「女鬼」驚為天人,不愧是中戲校花《聊齋志異》是讓很多網友們又愛又恨的一部小說,幾十年來,它被無數次的搬上熒幕,改編成為一部部具有生命力的影視作品。眾所周知,87版的電視劇《聊齋》是影響力最大的系列電視劇之一,它劇情精彩,人物形象鮮明,更是集齊了當時最具有知名度的女明星,讓觀眾回味無窮。雖然恐怖,卻是不遑多讓的經典,歷經了30多年,仍然是讓很多人無數次的回味。
  • 建國後,為何要刪掉《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兩大名著?
    這是郭沫若對蒲松齡《聊齋志異》的評價,揭露出《聊齋志異》奇人異事背後的秘密。眾所周知,《聊齋志異》曾在中華大地響徹一時,尤其是它裡邊鬼怪陸離的神話故事,讓人既敬畏又嚮往。對於《聊齋志異》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了解,卻不知道《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曾與四大名著位列中國六大名著。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聊齋志異》於19世紀末葉傳入法蘭西。當時,法國東方學學者於維樂率先將蒲松齡的《種梨》譯成法文,刊載在《亞洲志》上。于氏的法譯文相當準確,且保留了「異史氏曰」的作者結語,表達蒲松齡對「蠢爾鄉人」慳吝昏聵的鄙棄,讓法國讀者得以對《聊齋志異》管中窺豹。
  •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的內容,也包含著一些消極落後的東西,特別是在某些篇中宣揚了宗教迷信、因果報應和宿命論思想。如《畫壁》等鼓吹「幻由人生」的色空觀念,《江城》、《蹇償債》等宣傳「人生業果,飲啄必報」,《李八缸》、《毛狐》等宣傳「人生苦樂,皆有定數」。還有些作品,如《金姑夫》譏諷寡婦再嫁,《邵女》寫邵女逆來順受、甘心任嫡妻蹂躪,也不可取。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志怪傳奇為特徵的文言小說中,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就是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總共近五百篇,其中絕大部分篇章敘寫的都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域,有的是異類化作人形進入人間,也有一些人、物互變的內容,具有超現實的虛幻性和奇異性。
  • 比鬼吹燈還恐怖?殭屍蠱毒,鬼怪都不少,這些作品你看過嗎?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盜墓小說,但是《鬼吹燈》可謂是如日中天,如火如荼,佔領了盜墓題材小說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有些比鬼吹燈甚至還有恐怖的作品,你看過幾部?這部作品的恐怖之處是「雲南死人潭」,其中也有清河鬼戲,南海鬼船,亡魂列車等等,都是詭異驚悚的故事,以一個民調局的組織展開述事,如果喜歡詭異懸疑小說,這部非常不錯。
  • 一部《聊齋志異》讓蒲松齡名垂青史,成就了他鬼聖一名!
    一部《聊齋志異》讓蒲松齡名垂青史,成就了他鬼聖一名!《聊齋志異》,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一部奇書。書中那些花妖狐媚、鬼怪精靈的傳奇故事,在我國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說它是一部寫鬼寫妖之作,完全名實相副。從這個意義上講,說聊齋,還真的很難避鬼而不談。鬼者,舉世皆厭之憎之,舉世皆懼之畏之,所以人們對但凡跟「鬼」沾點邊的人和事,都厭憎至極。若是對某個東西恨到極點、憎到極點,是連聽都不願聽的,更別說去說了。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 擺脫童年陰影,換個視角看《聊齋》:一部富有詩意的恐怖小說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短篇志怪小說之一,其中講述了將近500個小故事,多以神仙或鬼怪為敘述方式,但在這些奇異故事背後,講的是社會現狀,講的是人情世態,讀《聊齋》,如果只讀到奇詭恐怖,那就可惜了這部偉大的著作。
  • 中國三大「鬼書」,《聊齋志異》排第一,紀曉嵐也寫過一本!
    鬼怪狐妖小說,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有了這麼大的市場,所以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有很多創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寫著鬼怪妖狐之間的故事。要說鬼怪小說的巔峰作品,很多人會冒出「聊齋」二字,這一點毋庸置疑。《聊齋志異》對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它始終是國人心中的第一「鬼書」。
  • 好書推薦——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好久沒寫書評了,今天給大家講講耳熟能詳的《聊齋》故事。記得最開始知道這本書,還是在語文書上《聊齋志異》中的選段《狼三則》,大致講的是一位屠夫夜晚挑著擔子回家,途中被兩隻狼跟隨,屠夫躲到稻草中,一隻狼站在前面假裝睡覺,想讓屠夫放鬆警惕,另一隻狼從後面悄悄靠近,最終被屠夫識破,手起刀落,成功反殺兩匹狼的精彩故事。書頁的下面小字部分會對這些古文中一些字詞進行解釋,《聊齋志異》的解釋,一直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