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7月1日電 題:土庫曼斯坦留學生的「絲路情結」
中新社記者 冽瑋 張珂
19歲的留學生薩帕格,來自遙遠的土庫曼斯坦。在中國西安留學僅兩年時間,已能讀寫複雜的漢字,說一口「地道」的漢語,被人稱為「中國通」。
在陝西西安的高校裡,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中亞留學生是一道特殊的風景,他們多來自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亞之行中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中亞各國與中國的聯繫日趨緊密。據陝西省教育廳統計,2013年有614名中亞學生在陝西高校留學,佔該省外國留學生總數近十分之一。
打開地圖,土庫曼斯坦距離西安4000多公裡,飛機單程需7小時左右,但遙遠的距離並不能阻隔薩帕格對中國的嚮往。「小時候希望當一名工程師,成為連接土庫曼斯坦和中國之間的使者。為了這個夢想,我告別家鄉,來到嚮往已久的中國。」薩帕格在留學生漢語演講比賽上如是說。
2012年,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通過考試在土庫曼斯坦選派一批公費留學生,薩帕格就是其中之一。在上海學習一年漢語之後,他被分到西安石油大學進行石油儲運專業的學習。對於愛好中國文化的薩帕格來說,古城西安之行,令他終生難忘。
「西安的街道,到處都是歷史的痕跡,了解了西安也就讀懂了中華五千年。」薩帕格告訴記者,他一有空閒就會出遊。西安的鐘鼓樓、大小雁塔、城牆、古巷古街,都留下他的足跡。「最神奇的是的秦始皇兵馬俑,每次去都讓人震撼不已。」
除了歷史遺蹟,西安的美食也讓薩帕格印象深刻。肉夾饃、biangbiang(漢語拼音)面、涼皮,關中特有的風味美食很對他的胃口,但他最愛的還是羊肉泡饃。如今,愛吃中餐、愛聽相聲的薩帕格的生活越來越像一個地道的「中國人」。
談及自己在中國兩年學習與生活的經歷,薩帕格津津樂道,他不僅可以用流利的漢語與人交流,還結識了一批中國朋友。更令他自豪的是,憑藉打兵乓球的天賦,不少中國同學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
在另一位土庫曼斯坦留學生安特達眼裡,學習中文的過程很快樂。「我們是在圖書館學習的時候認識的,之後不久她就成了我的女朋友和中文老師。」活潑的他在說到中國女友時,羞澀地笑了起來,他說,女友對他的幫助特別大,使他快速地融入了西安的生活。
對土庫曼斯坦的留學生而言,具有傳奇色彩的「汗血寶馬」是他們的驕傲,被土庫曼斯坦奉為國寶,並將其繪製在國徽和貨幣上。有些男生因為愛「馬」,沿用中國的生肖屬相,一概聲稱自己屬「馬」。
今年5月中旬,土庫曼斯坦第三次贈送中國「汗血寶馬」,這些馬成為兩國友誼的使者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見證。
安特達告訴記者,他已經愛上了中國,在寒暑假離開學校時會有不舍之情,「每次回家都會告訴我的親朋好友,西安很美,中國很美,值得你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