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16日電(記者陳晨、姚友明)巴基斯坦小夥兒金樂天手機裡最新的照片,是在一片試驗田裡拍下的。金燦燦的麥浪中,他頭頂草帽,戴著手套,在導師指導下收割小麥。若不仔細分辨,他與當地農民已沒有多少差別。
這位來自喀拉蚩的29歲年輕人,正在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植物營養學博士學位。西農大所在的陝西省楊凌示範區,是中國最早成立的農業高新區,被稱為「中國農科城」。
2019年11月25日,金樂天(右一)和同學在博士生導師田霄鴻教授的辦公室討論。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攝
最近幾個月,金樂天經歷了在華6年來最難忘的日子。寒假他沒有回家,準備抓緊時間做實驗。他和同學把從各地收集來的秸稈樣品加入到土壤中,觀察土壤肥力會有怎樣的變化,並計劃根據實驗結果寫一篇SCI論文,這是博士畢業必須達到的要求。
但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計劃。留學生被要求留在宿舍內,由老師定期運送口罩、蔬菜等物品。1個月沒下過樓,雖然偶爾也會無聊,但金樂天仍然感到慶幸。
「親身經歷告訴我,嚴格的防控舉措很有必要。」金樂天也會在視頻通話時告訴在巴基斯坦的家人,勤洗手、戴口罩,不要聚集,也不必恐慌。「這些都是中國的成功經驗。」
金樂天與中國的緣分始於2014年。彼時,他從巴基斯坦信德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本科畢業,經過在西農大讀博士的表哥推薦,決定來華深造。「那時候,巴基斯坦很多人都在關注『一帶一路』,所以我想來看看。」
從未到過中國的金樂天,自此開啟了一段奇妙旅程。
漢語從零學起、學習使用筷子、開始嘗試吃辣……許多個「第一次」讓金樂天感到新鮮。老師還為他起了中文名,取「金色、快樂、天空」之意。在同學眼中,他性格開朗,總是笑聲不斷,與名字很相符。
選擇研究方向,金樂天經過一番深思。「巴基斯坦是傳統農業國家,但農民種地使用化肥較多,對地力和環境都有影響。秸稈大多是燒掉,很少還田。因為有秸稈還田,中國的玉米畝產比巴基斯坦高。所以我想研究土壤學,通過調節微量元素來改善土壤肥力,這在巴基斯坦很有用。」
2019年11月25日,金樂天(右)和同學曹彬彬在做室內培養實驗。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6年來,金樂天從碩士讀到博士,足跡遍布黃土高原多個試驗站。一次次深入農村,讓他對中國的發展變化有了直接的體驗。「比如我們常去的陝西三原縣鬥口試驗站,所在的村子幾乎每年都有新變化,路寬了、房子翻新了,越來越漂亮。」他說。
在金樂天看來,「一帶一路」倡議讓中巴兩國人民間的交往更加密切。「我的表哥從中國學成歸國,在巴基斯坦做大學老師,我的弟弟也正在北京讀大學。」
西農大現有留學生253人,其中85%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均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巴基斯坦學生就有79人。
除了「學種地」,一些「洋學生」還參與到中國基層的脫貧攻堅中。去年12月,金樂天等3位留學生在西農大國際學院組織下,來到陝西合陽縣坊鎮中心小學支教,為許多從未見過「老外」的農村孩子,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2019年12月,金樂天(左)跟隨學校到陝西省合陽縣坊鎮中心小學支教,與學生一起做手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久前,金樂天又為坊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上了一堂網課,題目就叫《絲路大講堂,帶你看世界》。他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了中巴友誼、「一帶一路」、中巴農業發展、中國為世界抗疫所作的貢獻等內容。屏幕另一頭,孩子們聽得仔細,還與他展開了討論。
「孩子們加油,未來屬於你們。」金樂天用這句話作為網課結語。他說,希望孩子們長大後能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中,把這份絲路情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