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說到保險,他說「我們現在買的保額,到幾十年後根本不夠用,你想想30年前的1萬和現在的1萬差了多少。通貨膨脹那麼快,你買保險又有什麼用?」
其實對通貨膨脹的擔憂,是大家買保險時避不開的一個問題,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每年花一個月工資買的保險,到用上的時候,就只能頂一頓飯錢。
保險能不能對抗通貨膨脹?或者說,如何看待保險和通貨膨脹的關係?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一、保額追不上通貨膨脹,買保險還有意義嗎?
很多人糾結於這個問題,得不出結論,於是就不買保險了。這讓人怎麼說呢?
你說是因為身體不好買不了,所以不買,這很正常;
說是怕被騙所以不買,雖然無奈但也可以理解,畢竟保險名聲差;
但要說因為有通貨膨脹所以完全不考慮買保險,放任自己的家庭暴露在風險中,這種做法用一個成語來說,就叫做因噎廢食。
第一,我們防範的不是幾十年以後的風險。
我們買重疾險也好,定期壽險也好,本身就是為了防範被保險人在當下的階段出現問題。
現在有幾個人去體檢是完全正常的?你難道覺得只有二三十年後人才會生病嗎?或者意外一定發生在幾十年後?
當然不是!所以我們防範的其實是整個時間段的風險。在這個時間段內只要出險了,我們都能得到賠付。
第二,一個人會不會得病,跟你買不買保險沒有關係。
即使你不買保險,發生疾病一樣要花錢。只要是被保險人生病或發生其他狀況會影響到家庭狀況,帶來可能承受不了的負擔,那就需要利用保險來轉嫁風險。
第三,保險配置是動態的過程。
今天再好的產品,你放到五年後或十年後看,可能都覺得有缺陷。如果未來醫療成本真的通脹,上漲了,而你保額又不夠用,那該怎麼辦?
那就應該及時進行加保了。如果通貨膨脹真那麼厲害,大家的收入也會有所增長,自然有條件去進一步完善保障。
二、怎麼買保險,才能對抗通脹?
既然不建議完全放棄保險,那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用保險來對抗通貨膨脹呢?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通貨膨脹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要對抗它,除非你投資理財的收益比通貨膨脹率高,但這對很多人來說都做不到。
所以買保險時我們也只能儘量去減低通貨膨脹的影響。
具體要怎麼做呢?
1.靈活搭配保障期限
保險分長期和短期,大家可以儘早買一份長期的保險兜底;每個階段再搭配合適的短期產品。這樣做一方面有了打底的保障,另一方面,即使通脹嚴重,通過調整短險,也能保證每個階段的保額都夠用。
2.明確自己的需求
每個階段的人需求都是不同的,比如剛畢業,身上債務負擔小,也還沒成家,這種時候壽險的優先級就不高;
而等人到了30歲左右,家庭責任重,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壽險和重疾險就成了重點。
所以每個階段大家要分清自己的需求,把最需要的風險保障做到位。
3.動態調整保險規劃
保險產品更新換代很快,科學的做法是每3-5年進行一下保單檢視,這有利於大家靈活調整自己的產品。如果發現保額不夠,大家就應該及時加保。
其實預算也是會「縮水」的,有可能你的保費之前是你一個月工資,現在只需要半個月了;這種時候就可以再拿出一些錢來加保,反正保險相對支出都是「一個月工資」,相當於沒有變化。
小結:
通脹和風險都不可避免,但還是建議大家不要用絕對否定的方式,以通脹為名,拒絕需要的保障。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我是梧桐君,歡迎關注,有任何保險方面的疑問都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