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機、微型昆蟲到機器人,這6款新型農業工具將顛覆傳統農業

2020-12-10 三分鐘學經營

最近,在法國舉辦的國際農業展上, 有一個「農業4.0」區,展出了當前世界最先進、最具創新力的新型數字農業工具,包括無人機、微型昆蟲、機器人等,這將徹底顛覆傳統農業,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1.多功能獨立機器人——可連接各種農業,並取代農業拖拉機

SITIA和Irstea公司聯合開發了一款PUMAgri機器人,分混合動力柴油機動力型和電動機型,計劃在2019年向園藝師和葡萄種植者銷售。

它可以連接各種類型的農業工具。

它通過傳感器和3D相機自動引導進行作業,所以,要比農業拖拉機作業更精準。

2.無人機——能以映射的方式繪製農田狀態圖像

Airinov公司開發了一款配備有傳感器的無人機,飛行高度的可達150米,能以映射的方式繪製農田狀態圖像,每架無人機可以每天映射400公頃的土地。使農民可以了解他們的作物狀態圖像,特別是哪些部分需要處理。

Airinov計劃將這款新型數字農業工具出售給合作社和公司。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補充說,這款無人機可以幫助農民優化肥料或農藥的投放量,按需投放。

另外,這款無人機還可以收集葡萄藤狀態數據,並精確地分析出成熟程度,土地的地形、水流量或測量木材和葉子的體積。

3.微型昆蟲——它是蛾類的天敵

這些被稱為赤眼蜂的微小昆蟲是蛾類的天敵,它可以消滅玉米田裡的蛾類害蟲。

4.可噴灑農藥的機器人——可繪製待處理葡萄園地塊的狀態圖像,然後根據需要噴灑農藥

Irstea公司開發的這種機器人,可以對植物進行精準噴灑農藥,並減少浪費和汙染。

5.GPS盒——將它與任何設備連接,就可以進行地理定位

任何一臺機器只要與Karnott公司開發的這種盒子連接,就可以搞清楚記錄機器工作了多長時間、走過了多少路,以及在哪裡已經完成了作業。

6.人造板材——防止雜草生長,還能回收雨水

初創公司Inovinea和Irstea 開發了一種板材,可替代塑料薄膜,允許植物通過生長孔生長,另外,這種人造板的使用壽命長達30年,可以循環使用。

相關焦點

  • 一半昆蟲一半機械,活蜻蜓無人機試飛成功,開啟半機械化生物時代
    但如今這並非只是科幻,科技已經將其變成現實。一直以來,仿生學家都期望能夠模仿造物主鬼斧神工的生物設計和構造。雖然科學家已經儘可能地從各個方面模仿自然界中昆蟲的飛行來製造微型無人機,然而目前還沒有任何機械仿生無人機能夠比得上昆蟲本身的飛行效率和機動性。但你見過半機械活蜻蜓嗎?科學家通過基因編輯技術,設計出一半是昆蟲、一半是機械的活蜻蜓機器人,而且還試飛成功了。
  • 極飛農業無人機:將革新中國農業生產方式
    極飛農業無人機的亮相,標誌著極飛科技將把自身卓越的無人機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通過為農民提供智能高效的噴灑植保服務,幫助更多農民增產增收,促進無人機植保在中國農業的普及,掀起中國農業向智能化、精準化、數位化邁進的技術革命浪潮
  • 從育苗、種植到採收分揀,這些機器人搞定農業生產全流程
    農業機器人種類豐富,包括大田作業機器人、溫室機器人、林業農業機器人、畜牧農業機器人、水產農業機器人等。 農業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將極大地改變傳統耕作模式,會給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改變。
  • 微型機器人 小身材大神通
    其中,仿生結構的微型機器人有望在醫學、行星探索和救災領域大顯身手,文中介紹的仿「毛蟲」機器人能用數百條毛茸茸的腿在人體內爬行,將藥物送入體內;仿阿米巴原蟲機器人能在沙子或鬆散巖石的多變地形上平穩行進,適用於行星探索和救災;仿果蠅機器人可完成360度翻轉等高難度動作,開闢了新型無人機的開發空間。
  •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飛進農田!「農業+AI」,中國農業科技...
    極飛在這一年開始了農業領域的嘗試。在接下來的一整年,極飛派團隊駐紮新疆,從封閉式除草劑開始直到收成前的落葉劑,全年進行無人機在棉花田噴灑農藥的試驗。忙活了一年,到年末的時候,鄭濤向彭斌說了自己的看法: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想法可行,但無人機還「不太行」。
  • 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採取手術刀式農藥噴灑
    大會以「農業從此大不同」為主題,圍繞構建「無人化農業生態系統」的目標,發布了最新一代農業科技產品和應用場景:功能更豐富的R150農業無人車、全新亮相的P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和P80 2021款農業無人機、行業創新的V40 2021款農業無人機、以及真正可落地的AI處方圖技術。
  • 農業科技改革啟幕,人造肉、人造奶叩門
    將乾燥的蛋白質與植物脂肪、水、維生素和礦物質結合,製成一種無乳糖、純素食的產品,並且具有與牛奶相同的口感、稠度和營養成分,可用於製作冰淇淋、奶酪、酸奶和其他一系列乳製品。Perfect Day方面稱,傳統要生產100毫升的牛奶,需要用上100公升的水,但這款「人造奶」,能減少98%的用水量、91%的土地需求、84%溫室氣體以及65%的能源。
  • 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創新支持力度
    據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2018)」數據顯示,在發展過程中,70.77%的龍頭企業具有借款需求,其中,借款用於「擴大生產規模」佔比最多,達到45%,其次從多到少依次為「購買生產資料」「基礎設施建設」「購買機械」「僱工費用」「其他」以及「儲存費用」,用於「土地流入租金」佔比最少,僅為1%。
  • 我國傳統農業仍是電動工具併網的主要農業產業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業技術性投入比較大,成本增加比較大,我國農業機械化率低,農機佔機械化人員比例高達40%,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農業的發展。二是,農業機械化率低,農業機械化人員比例高,農業施肥和農產品質量就難以保證。我國電力供應正在實現相對合理,但仍存在大量電力輸送的能力不足。
  • 新農民丨劉琮:用科技「改造」傳統農業
    這些新型職業農民,引領著全區農業發展的潮流,承載著現代農業的希望。從10月24日起,《寧河新聞》推出「新農民」專欄,選取我區新型職業農民中的典型代表,講述他們創新創業的故事,讓更多人領略他們的風採,讓更多的人沿著他們的腳印前行,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近年來,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民」正在從「世襲」的身份向全新的職業轉變。
  • 科幻電影中的機器昆蟲,將成為現實!美國開發超輕型機器人昆蟲
    我們經常在一些科幻電影中看到某些人放出一些小昆蟲去監視別人,而這些小昆蟲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小昆蟲,而是機器人昆蟲。這些機器人昆蟲不僅可以監視別人,甚至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產生爆炸,或者攻擊別人,而且速度非常快,一般人很難抓住它們。
  • 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的轉型
    這其中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一)農業的分配方式的轉型農業的基礎是土地,土地是農業發展的靈魂。要想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首要任務是完成土地的合理分配。我國關於土地的改革主要分為三個重要時期。1.最初的農業時代,土地是私人的,這導致了國家並沒有足夠充分的糧食儲備。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Charles Stark Draper實驗室發明3D列印電路新方法,可大幅縮減製造時間Charles Stark Draper實驗室近日發明了一種3D列印電路的新方法,可將製造時間從幾周縮減到幾天。這種方法直接將元器件粘貼到沒有痕跡的基板上,隨後在3D印表機中用導電油墨進行電連接。
  • 在近千億美元市場上,進擊的無人駕駛農業機器人「在線種地」
    根據國際基金機構提供的研究報告,目前AI在農業中的應用是800億美元左右,應用最活躍的是農業機器人,預計今年可達到111億美元。研究與諮詢機構Tractica預測,到2025年農業機器人的全球市場規模將接近900億美元。國內外有不少在智能農機領域探索的創新企業。
  • 新經濟人物|曹昊:探險都市農業
    青棗上市時間在1月4月,荔枝為6月初到7月末,火龍果採摘則在7月11月,12月上旬到4月中旬草莓上市。花卉觀光讓園區更加靚麗,3月油菜花,6月向日葵,「百畝黃金季」無疑為大曬遊客照提供了好景致。蔬菜基地綠意縱橫,茄子、小西紅柿、小香蔥全年可種,基礎項目體驗過後,親子分工,摘菜洗菜,柴米油鹽,開火做飯,行程內容豐富,觀光時長大幅拓展,縮短了盈利周期。
  • 人工智慧下的未來無人機戰場將是種怎樣的體驗
    近年來人工智慧隊伍異軍突起,作為正在形成戰爭質變的第一推動力,而彩虹五作為我國現役無人機的一個典型代表,大大地將現代化智能化作戰模式推向了頂峰,智能模式下協同的空戰綜合多元系統組合已成為未來無人機智能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種全新的空中協同作戰手段,不僅會給將來原本的作戰模式發生根本上可預見的變革與發展,對航空兵的作戰手段上也是個根本上的顛覆和突破
  • 自動採摘機器人可能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未來農業自動化的一個重要工具
    通常來說,摘蘋果並不是一項人類認為一定需要最新高科技機器人技術才能解決的問題。不過,必要性缺乏並不足以阻止總部位於加州的初創公司plenty Robotics對自動化摘蘋果技術進行研究。早在2016年,我們就首次報導了這款尚未命名的蘋果採摘機器人,當時博豐的創始人丹·斯蒂爾(Dan Steere)告訴我們,這款機器人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商業化。「許多類型的水果和蔬菜的生產比其他類型的農業更難實現自動化,」斯蒂爾當時告訴Digital Trends。
  • 前瞻無人機產業全球周報第15期:亞馬遜「快遞航母」亮相,將顛覆...
    試驗期間,當地一些居民稱無人機發出了一些噪音,且噪音可穿過雙層玻璃被聽到。對此,吉布森表示,民航安全局確實將噪聲問題視為審批流程的一部分。無人機送貨服務預計將於未來幾周內在坎培拉的Crace、Palmerston和Franklin幾個郊區開始進行,隨後將擴展到Harrison和Gungahlin。
  • 陝西楊凌,素有「農業聖地」之美譽,建有世界最大的昆蟲博物館
    陝西楊凌素有「農業聖地」之美譽,原始農業時代后稷於此教民稼穡,魏晉南北朝時期蘇綽於此推行農政,到了現代,楊凌成為中國第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而在楊凌區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不僅是濃縮了中國漫長的農業歷史發展,也將多種我們生活中常見,卻時常忽略的自然之物融合一堂,可謂是」博大精深「。
  • 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利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證券日報》記者8月7日獲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檔次、高保障保險產品,探索開展產值保險、目標價格保險等試點。這是國家層面首個系統部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見》要求,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要積極落實金融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