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機器人 小身材大神通

2020-12-16 廣州日報

研究人員直接在蟑螂身上放置了微小的神經控制器,將其升級成半機械化蟑螂。

「毛蟲」機器人

「毛蟲」機器人擁有數百條「腿」,能在人體內部器官表面,或者完全浸入血液和黏液中移動。

「變形蟲」機器人

仿果蠅機器人

科技前沿

全球範圍內,工程材料、計算機、生命科學等機器人基礎與前沿技術正迅猛發展,大量學科相互交融促進,使人機協作、人工智慧和仿生結構成為機器人設計的技術創新趨勢。

其中,仿生結構的微型機器人有望在醫學、行星探索和救災領域大顯身手,文中介紹的仿「毛蟲」機器人能用數百條毛茸茸的腿在人體內爬行,將藥物送入體內;仿阿米巴原蟲機器人能在沙子或鬆散巖石的多變地形上平穩行進,適用於行星探索和救災;仿果蠅機器人可完成360度翻轉等高難度動作,開闢了新型無人機的開發空間。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溫俊華 編譯

獨闢蹊徑

半機械化蟑螂:

電路控制活蟑螂

與仿生機器人不同,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直接在蟑螂身上放置了微小的神經控制器,將其升級成半機械化蟑螂,這似乎是一種利用昆蟲的更簡單的方法。

研究小組在馬達加斯加蟑螂身上測試了這種裝置。據報導,這些蟑螂身長約兩到三英寸(1英寸合2.54釐米),能夠存活兩到五年。微電路通過一個小背包安裝在一隻活蟑螂身上。一直以來,研發這些裝置非常困難,因為它們必須要非常小。為安裝這種裝置,電路中的電線要與蟑螂的觸角葉相連。

當研究人員向位於觸角內的神經組織發送微弱電荷時,蟑螂會誤認為有障礙物存在。然後,蟑螂會爬向另一個方向,也就是操作者希望它前進的方向。傳向右側觸角的電荷會使蟑螂向左邊移動,反之亦然。

雖然人們以前也研發過類似裝置,但這個電路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包含一個先進的九軸慣性測量裝置,可以跟蹤蟑螂的旋轉和直線加速度以及前進的方向。它還能檢測昆蟲周圍的溫度。通過檢測溫度,科學家或能預測蟑螂的表現,因為溫度會對它們帶來影響。

隨著後續的研發進展,半機械化蟑螂有望應用於救災領域,幫助救援隊在無法進入的倒塌建築物中找到倖存者。

「將昆蟲作為小型機器人平臺的用處多得驚人,從搜救到國防,不一而足。我們認為,我們的微電路提供了一種更先進、更可靠的控制系統,它讓我們離將這項技術應用於現實更近了一步。」研發這種裝置的康乃狄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學助理教授阿比謝克·杜塔說。

但研究人員發現,久而久之,蟑螂對人工刺激的反應變得不那麼強烈。例如,如果第一次向左觸角傳送電荷時,蟑螂猛烈右轉,那麼隨後的刺激就不會產生那麼強的效果。

「毛蟲」機器人:暢行人體內送藥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數百種地面動物的腿結構,包括那些有兩條、四條、八條或更多腿的動物,特別深入研究了各種動物腿長和腿間距的比例,研發出一款擁有數百條「腿」的「毛蟲」微型機器人,它能克服不利的環境,有效地在人體內部器官表面,或者完全浸入血液和黏液中移動。

秘密武器:尖頭腿

「毛蟲」機器人的身體厚度約為0.15mm,每條圓錐形腿長0.65mm,兩腿之間的間隙約為0.6mm,腿長間隙比約為1:1。「大多數動物的腿長和腿間距的比例是2:1或1:1。所以我們決定用1:1的比例來創造我們的機器人。」研究人員沈博士說。

數百條不到一毫米長的尖頭腿是「毛蟲」機器人的秘密武器,這些腿看起來像細小的毛髮,「大大減少」了機器人與行走表面的接觸面積,從而減少了摩擦。

除了多腿設計,材料也很重要。該機器人由一種叫做聚二甲基矽氧烷的矽材料製成,這種矽材料中嵌入了磁性顆粒,通過施加電磁力就能遠程控制機器人。此外,矽材料很軟,可以很容易地切割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機器人,適用於不同的用途。研究人員提出,這種機器人可以通過吞咽或皮膚上的開口來進入人體。測試證明,當遇到比自己的腿長10倍的障礙物時,「毛蟲」機器人可以用柔軟的可變形的腿抬起身體的一端,形成90度的角度,很容易穿過障礙物。它可以通過增加電磁頻率來提高速度。研究人員說,「毛蟲」機器人還顯示出了「非凡的」裝載能力——實驗室測試表明,它能承受比自己重100倍的重量,這一能力堪比自然界中最強大的生物之一——螞蟻。

未來或可降解

「『毛蟲』機器人具有驚人的攜帶能力、高效的移動能力和良好的穿越障礙能力,因此非常適合在惡劣的環境下使用,例如通過消化系統將藥物送到指定地點,或者進行醫學檢查。」研究人員說。

在進行動物和人體測試之前,研究團隊打算從三個方面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毛蟲」機器人,即發現一種可降解的材料,研究新的形狀,添加額外的特徵。「我們希望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製造出一種可降解的機器人,這樣它在完成藥物運送任務後就能自然分解。」研究人員說。

「變形蟲」機器人:探行星、救災皆宜

為了找到穩定與控制的完美結合,日本科學家們製造了一個類似阿米巴原蟲的機器人Mochibot,它有32條能夠單獨控制的腿(見上圖)。

Mochibot的設計基於一個叫做菱形三頭體的形狀——一個有32個頂點和30個菱形面的多面體。通過此前積累的機器人製造經驗,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更多腿的機器人通常更容易控制。

一般來說,一個可以在任何時間向任何方向移動的機器人的理想形狀是一個球體。然而,球體的缺陷是只依賴於與地面的單一接觸點,行進方向不穩定。Mochibot在球體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使其更容易控制,它的可變形性使它能夠根據地形調整與地面的接觸程度。 Mochibot的最大直徑約為1米,包括電池在內重達10公斤,有足夠的空間容納負載,各種各樣的照相機、傳感器或採樣裝置可以被集成到腿上。

Mochibot的可變形性來自可單獨控制的伸縮腿,運動時,一條伸縮腿向運動方向收縮,另一條伸縮腿同時在另一側伸展。因為每一條腿都是由三個滑動導軌組成,這使得它們的長度可以超過半米,或者收縮到不足四分之一米。

Mochibot有點類似於美國航天航空局的張拉整體機器人,張拉整體機器人需要機器學習算法來研究如何高效地運動,這讓它們的運動模式比較複雜,很難朝著特定的方向前進。與其相比,Mochibot的最大優勢在於,通過改變形狀,它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方向上平穩、連續地移動。

此外,這種長腿機器人比輪式探索機器人更有優勢,而且各個方向都適合移動。設計者認為,Mochibot更擅長處理像沙子或鬆散巖石這樣的多變地形。因此,對於像行星探索或災難響應這樣的應用,Mochibot有潛力成為一個多功能平臺。下一步,科研人員將對Mochibot進行不同地形試驗,確保其能夠在斜坡上和溝渠上輕鬆地上下滾動。

仿果蠅機器人:翻跟鬥、懸停超敏捷

荷蘭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昆蟲仿生機器人,可以像果蠅一樣敏捷機動(見上圖),為開發新型無人機開闢了空間。

這個機器人重29克,翼展33釐米,充電一次可盤旋飛行5分鐘,續航裡程可達1公裡以上。機器人還可以像果蠅一樣,在遭遇危險時,以最大傾角「逃生」。

這個機器人最高飛行速度為每小時25公裡,可完成360度翻轉等高難度動作,如翻跟鬥。研究報告顯示,這種輕型機器人通過扇動翅膀來提供動力並控制方向,可懸停在某處並迅速飛向任何方向。機器人每秒扇動翅膀17次,不僅能產生足夠的升力停留在空中,還可通過翅膀運動的微小變化來控制飛行方向。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小微型電子機器人由「噴氣發動機」推進
    來源:【cnBeta.COM】雖然之前我們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微型機器人」,但日前科學家研發出一種新型微型電子機器人,並號稱其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電子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它的移動方式是通過射出雙噴射氣泡來實現的。
  • 微型傳動系統在伺服器機器人中的應用分析
    打開APP 微型傳動系統在伺服器機器人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工控網 發表於 2020-05-10 10:19:00 (文章來源:中國工控網) 隨著邊緣人工智慧的進步,微型傳動系統可以在性能和功耗方面幫助服務機器人進行智能驅動方面齒輪和空間優化。
  • 翻滾吧,機器人!普渡大學微型機器人輸藥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動物結腸中的微型機器人通過微型機器人直接將藥物送到人體目標部位,可以避免藥物沿途與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而引起如胃出血等負面影響,但由於結腸等器官的自主運動,微型機器人難以保持原定軌跡運輸藥物到目標部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對微型機器人施加旋轉的外部磁場,以此控制微型機器人行動軌跡。機械工程系副教授David Cappelleri說道,通過這些外部磁場不僅能為無法攜帶電池的微型機器人供電,還能安全地穿透人體中不同介質,幫助微型機器人們像越野車開過崎嶇山地一樣越過人體內部複雜的「地形」。
  • 用於建立大鼠神經細胞網絡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圖片來源:Hongsoo Choi(機器人工程學院教授兼主席、論文共同通信作者),DGIST-ETH微型機器人研究中心,DGIST)隸屬於韓國多個機構的研究小組製造出能夠在大鼠神經細胞網絡之間建立橋梁的微型機器人。
  • 靠磁場驅動的微型機器人軍隊, 構建複雜結構之餘還能捕捉酵母細胞
    比如:六條腿的爬行機器人、能自如行走的步行機器人,甚至還有一些研發靈感來自於地球上最小生物的機器人。近日,位於矽谷的SRI國際研究所裡的科學家也研發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微型機器人軍隊:MicroFactory。這是一個製造機器人的蟻群,利用數個半毫米的小機器人構建出令人驚嘆的機器結構。
  • 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體內定點投放細胞
    微型機器人在生物體內定點投放細胞 血管清道夫、藥物搬運工、癌細胞殺手……肉眼不可見的微型機器人技術給臨床醫療帶來了許多美好的願景。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隱蔽水生微型機器人的納米發電機
    最近,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量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團隊提出了一種用於水生微型機器人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啟用電介質上電潤溼(EWOD)致動器(TENG-EWA)。圓盤TENG的轉移摩擦電荷可替代地改變EWOD執行器的表面能,從而產生毛細波傳播。毛細管波的反作用力使微型機器人在水面上啟動。對TENG引起的毛細血管波的特性進行了實驗分析和理論建模。
  • 美陸軍開發微型仿生機器人 可執行偵察任務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BAE系統公司已經與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籤訂了一份合同,將負責牽頭開展微型自主系統與技術(MAST)聯合研究項目的第二階段工作。此前該項目第一階段研發工作已經持續了5年,目前已經結束。
  • 超聲波電機在微型智慧機器人中的作用是什麼
    打開APP 超聲波電機在微型智慧機器人中的作用是什麼 超聲波電機徐生 發表於 2020-12-10 11:26:10 目前大多數智慧機器人都以電磁電機作為關節執行器。
  • 受摺紙啟發,哈佛大學團隊打造微型外科機器人:可進行精密手術
    哈佛大學團隊新近開發出一種微型外科機器人,它只有網球大小,僅有 1 枚硬幣的重量,但是它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困難的模擬手術任務。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教授 Robert Wood 和索尼公司的機器人工程師 Hiroyuki Suzuki 合作,他們受摺紙啟發,創造了一種新的微型運動中心遙控機械手,名為「mini-RCM」。
  • 後疫情時代微型傳動系統賦能機器人新引擎
    後疫情時代,國產機器人齒輪零部件廠家如何滿足下遊客戶需求,把握這一輪發展機遇?深圳市兆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威」)聯合機器人製造廠商在微型傳動系統方面和關節部件構賦能機器人動力新引擎。通過對機器人關節結構分析和運動原理的設想測試,對關節舵機的結構的進行了優化讓關節舵機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可以大力矩小體積的關節電機在在狹小的空間更好的移動。
  • 拋式II微型機器人:城市反恐戰術偵察搜索「利器」
    拋式機器人(Throwbot)II型是由戰術微型機器人和個人傳感器系統的領先製造商偵察機器人(ReconRobotics)開發的可拋擲微型機器人系統。拋式機器人由雙輪裝置,用於在室內和室外環境中記錄和傳輸視頻和音頻,可以找到武裝或受傷的物體,並顯示房間布局。足球大小的設備可幫助基本安全評估情況,做出明智的決定並執行任務,而不會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偵察機器人公司在2018年5月舉行的特種作戰部隊行業會議(SOFIC)上推出了拋式II機器人,該機器人還在2018年6月在美國紐奧良舉行的國家警長協會年度展覽中展出。
  • 佛教無上的大神通
    佛教中有個故事,閻王有大神通,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每天都必有三次灼熱銅水灌腸時刻,這樣的生活誰願意要呢?苦不解決,一切都沒意義。佛成道時,有魔頭請求佛陀允許用神通講法,佛斷然否決,為何呢?實際緣起甚深,是無上的大神通,明白契入則一切可得。所謂用小神通講法,那麼魔頭也會講法了,愚痴之人就會被邪門歪道引入深淵而不能自知自救。
  • 仿生微型機器人跳著「霹靂舞」就卸了貨
    該機器人類似於四足章魚,在充滿水的水箱內運行,非常適合在水生環境中使用。這個釐米大小的機器人按重量計有將近90%的水,無需複雜的硬體、液壓或電力裝置即可移動。機器人由光激活並沿外部旋轉磁場的方向行進。機器人能以人類的速度(大約每秒一步)行走,並對磁場進行響應,從而使這些材料能遵循特定的軌跡。
  • 港中大研發微型機器人系統 半小時檢測難辨梭菌
    中新社香港12月15日電 (記者 王嘉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15日舉行記者會,發布創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檢測系統「QuickCAS」,該系統首階段可針對檢測可引發腸道炎症的難辨梭菌。難辨梭菌此前檢測需時2至4小時,新系統只需15至30分鐘;檢測成本也可從300元港幣降至50元港幣,價錢相差6倍。
  • 微型電機的應用範圍以及微型電機的應用領域介紹
    打開APP 微型電機的應用範圍以及微型電機的應用領域介紹 超聲波電機徐生 發表於 2020-12-08 11:12:38 微型電機是一種應用超聲波的彈性振動方式以獲得驅動動力,然後再利用摩擦力帶動轉子而驅動的電機。
  • 微型直流齒輪減速機有什麼用途?
    微型直流齒輪減速電機的原理是將微電機的輸出動力通過多級齒輪降低其輸出轉速,增加減速機的輸出扭矩滿足應用產品需求。當微電機輸出軸輸入齒輪箱時,小齒輪旋轉,同時帶動大齒輪這樣就實現了增力減速的作用,齒輪級數越多即輸出轉速就越慢、扭矩越高。
  • 從無人機、微型昆蟲到機器人,這6款新型農業工具將顛覆傳統農業
    最近,在法國舉辦的國際農業展上, 有一個「農業4.0」區,展出了當前世界最先進、最具創新力的新型數字農業工具,包括無人機、微型昆蟲、機器人等,這將徹底顛覆傳統農業,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1.多功能獨立機器人——可連接各種農業,並取代農業拖拉機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人體的微型機器人;理解因果關係的AI醫生
    1,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來源:學術頭條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中國製造冷原子鐘,美國研製無需充電微型...
    世界首個分子機器人問世 ,能夠幫助建造其他分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打造出世界上首個分子機器人,具備執行建造其他分子的能力。這種機器人是由150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和氮原子組成,只有百萬分之一毫米,能夠通過指令使用機器手臂建造分子貨物。